空中花,水中月 | 臺灣最具「爭議」寺廟~農禪寺水月道場

2021-02-17 佛像雕塑藝術

北投法鼓山農禪寺

讓人一走進就能感受到此地非凡的氣息,倚靠池邊靜靜的坐著,

微風徐徐拂來,似乎全身的疲倦、煩惱都能被清風吹淨。


初次踏入其中,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這裡,居然是一座佛教寺廟

▲ 北投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

沒有富麗堂皇的雕梁畫棟,沒有雲煙繚繞的油燈香火,沒有善男信女的三叩九拜,只有空曠而遼遠的莊嚴景象,傳達著簡樸的禪佛況味。

這座寺院建於2012年,由臺灣著名建築師姚仁喜設計,總佔地面積28000平方米。主殿前面有一方很大的水池,這就是農禪寺的水月道場,寧靜、清雅,讓走進這裡參拜的人們,馬上靜下心來。


很多人會好奇,水月道場的名號因何而來?

又因何被設計成這般顛覆人想像的模樣?

農禪寺的創建人聖嚴法師(1930—2009)籍貫江蘇南通,13歲出家,人生經歷十分豐富。他曾受大師引導,身經戰亂,無奈從軍,東瀛讀博,最後創辦法鼓山佛學院。興建農禪寺,設計師問他對未來禪寺的想法時,他表示曾在禪定冥想中看到寺廟的樣貌,有如「空中花,水中月」。於是他說:「我們就取名為水月道場吧」


這裡最神奇的創意是,臺灣著名建築設計師姚仁喜把佛經中最著名的兩大經典《金剛經》和《心經》鏤空鑲嵌在寺院大殿和長廊的牆壁上,裡外都能看見。

他試圖用建築詮釋了對禪宗的體悟。

作為與外面高速公路之間的緩衝,道場四周,兩面圍牆錯落有致,承載著鬥轉星移的光影,安穩而不沉悶。

本該是佛門淨地,但卻沒有設限,遊人隨意穿過連廊,即可到達大殿。

遠方的主講堂,靜靜佇立於80m長的荷花池中。

超大柱廊在池中的倒影,伴隨著飛揚其間的金色簾幔,自成一派雅致風光。

大殿二層,有一座心經牆。

《心經》260個字全部雕刻成鏤空刻在牆上,利用光把佛經呈現了出來。

每當夕陽西下,佛經就會被烙印在大殿的地板上。

隨著金燦燦的光線緩緩流動,字會從地面慢慢移動到牆上。

▲牆上每個大大方正的字,看來特別的有氣勢、也特別的莊嚴。

當建築師第一次把這個方案設計出來時,所有人都認為他發瘋了,因為每個字都要單獨去訂做。

但今天看來,這一切都是值得。

有人說,佛經被光打在地上,那人走過去豈不是要踩上了嗎,這可是對佛的大不敬。

然而他卻回答道:不,當你走過去,佛經會籠罩在你身上。這就是光的奧妙。


佛教認為,世間一且皆為幻象。

大殿前面寬闊平靜的水域自眼前鋪陳開來,無風時節,宛若一面明鏡,遠映碧空霞光,與後面線條簡潔的大殿相連,仿佛一幅寫意的風景畫。

遠遠看來,就像是建築輕輕的浮在水面上一樣,倒映於水池上的鏡色,輕佻動人。

建築大致以清水混泥土為主,採用簡單的線條與色彩,呈現出寺本身的莊重氣質,不過大殿內似乎是禁止攝影的,想要拍照的朋友就在外頭的水月池畔走走拍拍。

農禪寺水月道場很寬廣,很適合在這裡靜坐、休息,迎面吹來的風都是清透舒爽的!

▲池中還有蓮花池,這個季節蓮花還未盛開

▲水月池的介紹

位於大殿前的這方水池,是水月道場重要的景觀意象。水面平靜時,猶如一面明鏡,清晰地映照出天光雲影、殿堂連廊;當輕風吹拂,水中景物霎時 ??幻滅。 觀者之心,正如生滅變幻的水月明鏡。

水面平靜猶如寶鏡,一方池水清晰地回照世間萬物;可當輕風吹拂,水中之景霎時幻滅,人們所看到的「真實的東西」,也不再那麼真實了。

「水中月不是真正月,空中花不是真正花」,但當你一踏進農禪寺卻可以感受到無比真實的寧靜脫俗,心生歡喜。

「觀者之心,正如生滅變幻的水月明鏡」

聖嚴法師是想提醒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往往來源於我們的內心。

也正是它的簡潔、肅穆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佛家淨土,什麼是真正的普度眾生,更成就了世俗中難得的一方清淨之地。

相關焦點

  • 「空中月,水中花」—— 農禪寺水月道場
    最初知曉聖嚴法師和農禪寺是2009年,我從渥太華飛往新加坡,於臺灣轉機。
  • 臺灣最具「爭議」寺廟|農禪寺 水月道場-清靜,心淨. 城市裡的一面水鏡.
    聖嚴法師是法鼓山佛教學院創辦人,是臺灣最具威望和影響力的高僧之一。李連杰、林青霞、蔡依林等社會各界名流都曾受到聖嚴法師的開示。一次,聖嚴法師在禪定冥想時「看到」一座寺廟的樣貌,「有如水中月,空中花。」水月道場的名號,於焉誕生。
  • 空中花 水中月——記臺灣農禪寺水月道場
    未來的寺廟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相信不同的人,心裡有不同的答案。臺灣農禪寺及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對此是這樣回答的,他在禪定冥想時,曾「看到」過未來寺廟的樣貌,「有如空中花,水中月」。
  • 水月道場農禪寺
    座落於廣大關渡平原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於焉誕生。面向基隆河,背倚大屯山;利用這地靈人傑的環境,營造一處清雅幽靜的宗教空間。訪客一開始先穿越兩面高度不同的牆,作為與外頭高速公路之間的緩衝;一進入道場,即能看到遠方的主講堂,靜靜佇立於 80 m長的荷花池中。超大柱廊在池中的倒影,伴隨著飛揚其間的金色簾幔,自成一虛幻雅致風光。
  • 農禪寺水月道場 姚仁喜
  • 【問禪】空中花 水中月——記臺灣農禪寺水月道場
    臺灣農禪寺及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對此是這樣回答的,他在禪定冥想時,曾「看到」過未來寺廟的樣貌,「有如空中花,水中月」。何謂「空中花,水中月」?我們暫且不論。有趣的是,法師按照其冥想中的模樣,卜築了這一個充滿禪意的「未來寺廟」,取名為「水月道場」。 機緣巧合,因緣具足。去年三月,我去臺灣時專程參拜了這一聖地。
  • 農禪寺 水月道場-清靜,心淨 城市裡的一面水鏡
    很多人會好奇,水月道場的名號因何而來?又因何被設計成這般顛覆人想像的模樣?其實,這源自農禪寺住持——聖嚴法師的一個「夢」。聖嚴法師是法鼓山佛教學院創辦人,是臺灣最具威望和影響力的高僧之一。一次,聖嚴法師在禪定冥想時「看到」一座寺廟的樣貌,「有如水中月,空中花。」水月道場的名號,於焉誕生。但,到底什麼是「水中月,空中花」,聖嚴法師從未加以贅言去解釋。
  • 【品鑑】農禪寺水月道場 姚仁喜
  • 臺灣農禪寺水月道場:佛教文化與建築美學的完美結合體
    臺灣省臺北市有一座臺灣人皆知的寺廟,農禪寺水月道場。曾經這個地方叫做農禪寺,裡面住著一位佛教大師聖嚴法師。曾經聖嚴法師有一次冥想時「看到」寺廟的樣子,「有如空中花,水中月,於是便取名叫做水月道場。當設計師姚仁喜問及寺院設計的要求時,聖嚴法師給設計師講述了名字的由來,然後寫下六個字的設計要求「水中月,空中花」。姚仁喜設計師回憶說這是他從業以來接到的最簡短的設計要求,雖然設計要求比較簡單,然而這六個字的含義卻不簡單。
  • 它有「空中花,水中月」道場外貌,更可遠眺大屯山,簡直美不勝收
    對建築感興趣的可以到此參觀,它是由臺灣著名建築師姚仁喜設計,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寺廟「鬥拱飛簷」的認知,以簡潔流暢的線條,內斂莊重的色彩,傳遞著禪意。聳立在水中的水月道場,和鏤空雕刻的金剛經,吸引著不少人的專程拜訪。農禪寺規模不大,沒有傳統寺廟的院牆,入得慈悲門便是進了寺廟。
  • 「空中花,水中月」,臺北農禪寺應該是世界上最美的寺院之一
    臺北農禪寺水月道場,是聖嚴法師和建築師姚仁喜一起設計的,2013年獲得臺灣國家文藝獎建築獎。建築師姚仁喜除了屢獲建築大獎,而讓大眾所熟悉這個名字,還是因為他翻譯了《西藏生死書》和《正見:佛陀的證悟》這兩本書,他也是宗薩欽哲仁波切的「御用翻譯」。或許正是因為對佛法深厚的功底,使得姚老師能夠設計出如此具有禪意的現代化寺院。
  • 在臺北 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 農禪寺水月道場水月道場農禪寺
    農禪寺及法鼓山佛教學院創辦人聖嚴法師在被問及對未來寺廟的想法時表示,他曾在禪定冥想時「看到」寺廟的樣貌,「有如空中花,水中月,」於是他說
  • 「水中月,空中花」太美了
    可是,在臺灣有一座著名的「另類」寺廟,你乍看之下,很難聯想到它能跟佛教扯上關係。這座最不像寺廟的寺廟,正是臺灣三大佛教道場之一,法鼓山農禪寺。可能有人會問了,好好的一座寺廟,為啥要建造成這樣?聖嚴法師笑了笑,然後對他說:「水中月,空中花」。姚仁喜:「然後呢,沒啦?」
  •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落成大典隆重舉行(圖)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落成大典隆重舉行諸山長老為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佛像開光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致辭與會嘉賓、法師合影留念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除莊嚴殊勝的佛堂與禪堂,一旁還有典雅的水池造景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於2012年12月29日上午舉辦落成大典,共有來自全臺各地約一萬五千位民眾參與。
  • 禪宗祠臺灣現代寺廟-農禪寺
    農禪寺及法鼓山佛教學院創辦人聖嚴法師在被問及對未來寺廟的想法時表示,他曾在禪定冥想時「看到」寺廟的樣貌「猶如空中花,水中月」,於是他說:「取名為水月道場吧」。於是坐落於廣大官渡平原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於焉誕生。面向基隆河,背倚大屯山;利用這地靈人傑的環境,應在一處清雅幽靜的宗教空間。
  • 臺北的一場夢幻泡影|農禪.水月道場
    「水中月,空中花」此二句主要來自佛教的要義。當時法鼓山的證嚴法師向建築師姚仁喜提及農禪寺的改建計畫,只說了六個字:「水中月,空中花」,當下姚仁喜便說:「那我們就取名為水月道場吧!」 而正殿前的壯闊水景:矩形荷花池,更是呈現「水中月,空中花」的重要關鍵。
  • 臺灣丨法鼓山農禪寺
  • 【臺北 |法鼓山農禪寺】如今,連寺廟都要看顏值了?
    在他的努力下,法鼓山也茁壯成長為臺灣佛山四大天王。於是,老法師決定擴建農禪寺。 水月道場老法師說曾經在入定時「看到」未來的農禪寺:有如「空中花,水中月」。他把這6個字給了建築師姚仁祿,禮尚往來,姚仁祿還給了老法師「水月道場」——世界第一個現代禪宗景觀道場。
  • 仰望光影經文,安坐水月道場.
    極簡主義的禪點擊標題下方極簡主義的禪  關注中國禪文藝第一微刊空中花,水中月
  • 臺北小調 | 都市淨土:高架橋邊的水月道場
    從奇巖捷運站下車,步行十五分鐘,穿過高架橋下的馬路,就能到達農禪寺。誠如它的名字,這裡既是寺廟,也有農地。都市的肌理漸漸減弱,但快速路上仍然川流不息,城郊的臨界點上有一種被遺忘的清淨。作為臺北市內的景觀道場,充滿現代主義精神的農禪寺,不僅是都市內久負盛名的建築作品,也是禪修佛法的宗教場所。佛教的終極目的,是讓大家看到真相,空間、場所、儀式,一如城市的秘密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