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張小兌
廣告商今天沒打錢~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
山叫法鼓山;廟叫農禪寺;老和尚叫東初老人;小和尚叫慧空聖嚴。
1971年,
東初老人買下了一塊稻田地,就在法鼓山,
帶著弟子們建了一座廟,就是農禪寺。
希望效仿唐代百丈禪師(一個老老老和尚)創立的叢林制度,
令弟子們禪修為主、務農為生,同時對世人弘揚佛法。
6年後,老和尚圓寂,小和尚主持接掌管理法鼓山。
慢慢,小和尚也成了老和尚,變成了厲害的老法師——傳說中的聖嚴法師。
在他的努力下,法鼓山也茁壯成長為臺灣佛山四大天王。
於是,老法師決定擴建農禪寺。
水月道場
老法師說曾經在入定時「看到」未來的農禪寺:有如「空中花,水中月」。
他把這6個字給了建築師姚仁祿,禮尚往來,姚仁祿還給了老法師「水月道場」——世界第一個現代禪宗景觀道場。
「以夢託夢」的水月道場,是佛堂屆的一股清流。
因為在姚仁祿看來,寺廟沒有一定的模樣與形式,為什麼一定是要「杜拜土豪家一樣絢爛奪目的大雄寶殿、催你還錢一樣怒目圓瞪的四大金剛、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閃耀大金身佛像」?這麼動人心弦的金碧輝煌,不激起施主內心貪念的小浪花就好,又怎麼可能讓心裡的小蓮花盛開?
所以,建築就是要做氛圍,傳遞一種不言自明的禪意。
水月道場的無聲之法,具體巧妙表現在:
通過作為對高速公路緩衝的兩面高矮牆進入道場,
先看到室外8米長的蓮花池,它除了美,還是一池禪水。
水面平靜時,水中倒影是真;
起風水面搖擺時,水中倒影是幻,見相猶疑,亦真亦幻。
法鼓山多雨時,把澇到周邊的水收入池塘,減輕對周邊村莊的殺傷力。
風平浪靜時,池塘的水被「往生」到周邊農家的馬桶裡循環使用,「佛水普照」,廁所可能都會被灌溉出慧根!
最縹緲幻象的是,
站在佛堂外,背對蓮花池看佛像,玻璃門映出的蓮花,讓佛像似乎漂浮在了蓮花池上,猛一看還當是菩薩下凡了。
佛堂
道場裡偏在一邊的佛堂,
形成一種消除緊張感的「非向心狀態」。
外側超大柱廊的無軸不對稱設計,
又暗搓搓把你的視覺焦點偷偷往東延伸,
向東面的農禪寺老舍致意,阿彌陀佛。
而佛堂下半部透明無柱的設計,
希望讓上半部的「木頭盒子」像空懸於上(雖然實際體量太大,真飄起來了才嚇人)。
佛堂西面的檜木牆,鏤空雕刻《心經》,
通過光影把經文銘到建築內部表面。
用光呈現佛陀智慧之語,噓,你別說話。
長廊外是混凝土灌鏤空的《金剛經》,也是一個反體虛像投射,不要怕路過時踩到經文的影子是一種大不敬,因為那時候,經文已經投射到你的身上。
不…不…不說了……我…我…我…我看到菩薩顯靈了!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
我們希望做到治學嚴謹地深入,進而機智幽默地淺出。
如有爭議處,歡迎討論、批評、指正。
要有光,敬呈。
- - - - -我是隔壁尼姑庵的分割線- - - - -
看得爽到停不住? 趕緊掃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