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利潤,究竟都去哪裡了?農業賺不賺錢,你真的會核算農業收入與...

2020-12-19 騰訊網

瑪塔牡蠣鈣提醒您:投資農業,先學會計算利潤。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知名企業選擇投資農業,他們看中的是現代農業的利潤,經濟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測算出來的利潤率並不低。然而,不少人卻發現,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 好多投資農業的虧得一塌糊塗,還搞不明白怎麼死的。而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懂得如何計算農業利潤。

一個種植大戶的帳

2014年初,老閆一下子投資上千萬元,在老家農村流轉了8000多畝地,種植小麥、玉米兩季作物。

那一年,老閆碰上了好年景,風調雨順少有災害,糧食獲得了大豐收。小麥畝產550公斤、玉米畝產700公斤,他的農場總共收穫了上萬噸糧食。

「這輩子沒見過這麼多糧食。想想自己一個門外漢,種糧第一年就有這麼高產量,真是滿滿的成就感。」並且,那年糧食價格也高。小麥2.4元/公斤、玉米2.3元/公斤,都是少有的好價格。

老閆回憶,那年秋天,玉米還長在地裡,他就偷著樂上了,心裡盤算著每畝純利潤至少有三四百元,一季玉米就能賺兩三百萬元,這下真是賺大發了。

「那時覺得,地裡種的哪裡是莊稼,簡直就是種著印鈔機啊,這錢賺得也太容易了。」老閆說。

一年白幹

豐收喜悅還沒享受多久,「意想不到」的麻煩一個個找上門來,都是他做生意多年沒碰見過的。

老閆遇上的第一個麻煩,是有人偷他的糧食。周邊的農民原先只是零星的偷,後來發覺這一大片玉米農場的職工根本看護不過來,前來偷摘玉米的農民越來越多。

那年,老閆粗略一統計,至少30萬斤糧食被偷走了。

後來,老閆追加了投資,找工人將農場四周全部圍上了鐵絲網,偷摘玉米的現象才算基本上消失了。

老問題剛解決,新麻煩接踵而來。那年秋天,玉米終於成熟了,老閆想著趕緊把地裡的玉米收穫了,賣個好價錢。收著收著,他就覺得不對勁了——這麼多的糧食,放哪裡晾曬呢?

在農村,傳統的曬糧場所是「房前屋後馬路邊」,但前提條件是糧食總量不多。老閆算了一下,要是還按這麼個曬法,他這8000多畝地產出的玉米,能沿著省道從他老家曬到200多公裡以外的天津。

沒辦法,老閆只能聯繫好買家,將沒有晾曬好的玉米賣掉。但這樣,因為玉米水分超標,每公斤就要少賣三毛錢。如果按畝產700公斤計算,每畝少收入210元,老閆這8000多畝地少收入近200萬元,「一輛寶馬7系又沒了」。

後來,老閆想著上幾臺烘乾塔,玉米還能賣個好價錢。但放置烘乾塔需要佔地,審批手續一直沒有辦理下來,最後這事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讓老閆揪心的還有貸款難。老閆說,他流轉這麼多土地,所需的資金量非常大,經常是兩三百萬元「扔」進去,連個響都沒聽見就沒了。所以,他經常需要找銀行貸款。但銀行提的條件很苛刻,往往需要不動產做抵押。

「對種糧大戶來說,地裡的小麥玉米就是最值錢的『不動產』。要是能有符合要求的不動產,我們幹嘛還要找銀行貸款?直接賣了拿到的錢不更多嗎?」對於銀行的做法,老閆頗有微詞。

「以前做生意時,銀行都是天天追著屁股後面求我貸款,現在『修理地球』卻沒人管了。」老閆說,從銀行貸不出款,急需用錢時只能從「朋友」手裡借,利息自然也比銀行高出許多。一年下來,多付的利息又夠買一輛奧迪了。

2014年年底,老閆一算帳,把自己也嚇了一跳:這麼好的年景、這麼好的價格,原先覺得「每畝純利潤至少三四百元」,到末了竟然幾乎是一分錢沒賺著,自己白忙活了一年。

這時,老閆徹底明白了,搞農業是「百萬千萬,地裡的不算」,只有把錢真真正正拿到手裡了,那才真算賺著錢了。「理論上」的利潤,就不是真利潤。

農業的利潤跑哪裡去了?

農業利潤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這是必須要了解的,只有深知做農業的難,才能謹慎選擇,把困難和風險預估地大一點,避免栽跟頭。

農業的利潤跑哪裡去了?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1、毛利率會騙人

紙面上算出來的利潤對於二三產業可能是可靠的,但對於農業就不一定行。比如,超市的一般毛利率得保持在20%~25%之間,這樣才能保證淨利潤在3%~5%左右。那麼農業需要多少的毛利率才能保證掙錢?這是一個在實踐中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這種測算也只能是起一點參考作用,根本不適用,農業的市場波動大而且不好預測,某種程度上不亞於撞大運,「蒜你狠」「姜你軍」就是這樣。

以養豬為例,行內的基本都知道「一年掙、一年平、一年虧」這個三年一輪的豬周期,而且第一年必須把後兩年的錢掙回來。但生豬產業投資時的利潤是怎樣測算的?是按每頭生豬掙100元測算的,在實踐中哪有吻合的時候!到現在更要命,因為從去年底開始,「豬周期」也無情地被打破了,去年下半年重資殺入搶谷底的全部套牢,2014年春節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逆市下跌,將節日必漲的規律也打破了,在這種情況下,算好的利潤基本上是一種諷刺。

2、農產品不是完全市場定價

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豬等主要農產品,因為牽涉到民以食為天這個治國理政的根本穩定問題,所以每個國家都不會完全市場化,而是強力進行宏觀調控,確保供給的數量有保障,而且價格比較平穩。有經濟學家開玩笑說,一頭豬就綁架了CPI,現實情況也差不多。由於中國居民膳食以豬肉為主要肉食品種,且近年價格波動十分劇烈,對整個物價指數的影響確實不小。

所以,只要豬價一露頭就得打壓,又是生產領域補貼,又是投放儲備肉,又是進口補充,非得把價格拉下來不可。而生產一旦下來了,取消補貼,開始凍豬肉收儲,但擴大出口卻難。收儲凍豬肉來託市可以理解,但取消補貼則讓生產者雪上加霜。所以,農產品的利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3、人工是個大成本

農民能做的事,企業不一定能做,因為農民不向自己討要工資,掙多掙少都是自己的。好多產業的利潤率在去除人工費以前,看上去很美。典型的就是肉牛產業,市場牛肉價格那麼高還十分緊俏,想起來肯定利潤不錯,但卻少有企業問津,根本的原因還是不掙錢。因為養牛周期太長,一般得兩年以上,企業養殖成本太高,只有山區的農民可以養,場地不用建,草料主要靠山上的草來解決,人力成本也很低,最終利潤還不錯。

如果企業養,則場地、草料、人工、資金等成本高,就目前的市場行情來說,也難掙錢。再看市場上那些節節攀升的農產品價格,基本有一條規律,凡是能夠工業化的、機械化的,就漲得慢甚至比較便宜;凡是無法工業化、機械化的,肯定比較貴,而且一年貴似一年。過去嘲笑發達國家水比奶貴,菜比肉貴,如今在中國也差不多了。

今年的肉價便宜得連消費者都有些受不了,但菜價總體依然在漲,如今菜市場哪裡還有幾毛錢的菜?再像花椒,大家抱怨花椒20多元一斤太貴,其實一斤花椒裡僅採摘環節的人工費就在二三元,更不算平時的田間管理、生產投入等費用,平均下來一畝也就掙個千把元,價格看似不錯,農民放棄的還是不少。

現在不斷上漲的蘋果價格也與人工費有關,疏花、疏果、套袋、除袋、採摘等環節,人工費一天就上百元;還有平常的施肥、噴藥,哪一樣不是靠人工,如今在果區,開著私家車送農工上果園絕非什麼稀奇事,沒有這樣的條件,連農工都招不來。像蔬菜、水果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不算好了人工費,利潤肯定大打折扣。

4、要看到底爛了多少?

農產品區別於工業產品的最大特徵是鮮活性,保鮮儲藏不僅技術上困難,而且成本上居高不下,最後的儲藏環節損失不是一個小數字。即使糧食這樣的耐藏型農產品,儲藏環節的損失也在8%—10%,更不要說生鮮農產品了。

一般的蔬菜從田間地頭到長途販運再到菜市場再到消費者手裡,到底要損耗多少?比如,大家常見的大白菜,從地頭到消費者手裡這個過程中究竟要被扒掉多少層皮?還有失水,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在90%以上,運輸過程中失水是常事,不僅重量下降,而且品相變壞。

上面說的還是正常損耗,一般就在30%左右。現在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初期的生鮮電商都倒掉了?因為他們天真地與菜市場較上了勁,以為淘寶模式能照搬到農產品上來,其不知菜市場這種批發零售模式恰恰是農產品銷售環節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

再傻的賣菜者也知道,千萬不能讓當天的新鮮蔬菜過夜,而網售的生鮮農產品竟然要幾天時間才能到消費者手裡,這樣能有好結果嗎?至於最慘的情形就是賣不出去了,對於工業品而言,市場不好,大不了減價處理,可農產品一旦過剩起來,只能眼爭爭地看著爛在庫裡、爛在地裡,因為遠距離運輸,運費比菜貴。而且時節一過,馬上要種下一茬作物,只能機械翻耕入土,做了綠肥,一季心血全白費了,還搭進去肥料、農藥、人工、機械等費用。碰上這種情況,還談什麼利潤?

5、能掙得起,賠不起

農業掙錢不容易,但賠起來卻容易得多。算好的利潤根本經不起風險的衝擊。農業的風險真的不好控,全國每年遭受自然災害的農作物面積大約佔1/6,主要的包括旱災、洪澇、冰雹、霜凍、病蟲害等,防不勝防,算好的利潤一次自然災害可能就沒有了。

比如,春季一場倒春寒可能導致核桃、蘋果、花椒等經濟樹木花芽凍死,直接影響當年的產量,嚴重的可導致絕收。再比如,一次冰雹,可以讓本來能賣三塊錢一斤的蘋果一夜間傷痕累累,最後只能以幾毛錢的價格處理給果汁廠。

再如2014年春節前後的禽流感(注意,後來糾正不是禽流感,是其他流感)傳聞導致全國家禽業受到重創,價格下跌,銷售不暢,廣大家禽養殖場戶損失慘重,但這個損失誰來賠?目前農業保險的覆蓋度還很有限,大多數遭災的情況下是沒有保險來賠付的,這個風險只能自己扛。風險面前哪有利潤可言!

6、你和利息在PK

農業的融資成本是很高的,如果能像聯想那樣錢多,也就會安下心來,做好十年不掙錢的準備,放長線吊大魚,但大多數投資農業的經營主體沒有這個實力,只能在資金的問題上苦苦掙扎。在農地無法抵押、擔保困難等情況下,關鍵農時季節也就只有靠民間融資了,光高昂的利息成本就能吞噬掉大量的利潤,一旦市場行情沒有達到預期,便只有上演《多收了三五鬥》的現代版故事。而投資周期又那麼長,於是倒在黎明前便成為農業投資一個重要的現象。

7、沒有名堂的東西

這個東西也可以算作一般投資上所說的「不可預見」費用,做農業與相關方面特別是農村的方方面面打交道多,交點費,拉點讚助,類似的沒有名堂的東西不僅常見,而且開銷不少,也是硬性的成本支出,但好多估計不足,也影響了利潤。

【主要收入來源計算】

農業經營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佔總收入比例不低於80%。

1、農業生產收入

主要通過對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高粱、薯類等)、飼料綠肥作物(苜蓿、紫雲英等)、水果(蘋果、梨、桃、葡萄、香蕉、芒果等)、蔬菜(土豆、白菜、蘿蔔、蓮藕、大蒜、西紅柿、黃瓜、辣椒等)及其它經濟作物(棉花、油菜、大豆、花生、咖啡、茶葉、桑、麻等)的種植,及禽畜、水產的養殖等,經政府收購或市場交易而獲取的報酬。

2、農產品加工收入

以磨米/面、油坊、釀酒及水果、禽、畜、蛋、奶等的初級加工,製造產品,獲取報酬。

由於規模、技術設備、專業度有限,通常都是為大型專業的加工企業提供初級原料或村域範圍的簡單經營,賺取的大部分是辛苦錢。

3、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收入

家庭農場主在日常勞作之餘,利用自家和周邊優美的生態農業鄉村景觀(果園、菜地、糧

田等)和民居,突出其鮮明的鄉土烙印特點,設計出各種參與型的農趣活動和農耕文化體驗產品,點對點的給城裡人提供安全健康的農產品,提供傳統地道的鄉菜和拙樸野趣的鄉居。

這將成為「家庭農場」除直接的農業生產收入和農產品加工收入之外的又一重要經濟來源。

【主要農產品的成本計算】

成本核算對象——主要作物要單獨核算成本,其他作物可適當合併核算成本。但不同收穫期的同一作物必須分別核算成本。

成本項目——包含:直接人工費,指臨時用工發生的人工費;種子和種苗;肥料;農藥;機械作業費,含機械折舊費和田間運輸費;灌溉費;各種低值易耗品攤銷;耕地開發改造費用攤銷;水利設施費用攤銷;整曬費,往年費用等。

農業產品生產成本應計算至入倉入囤和場上能夠銷售為止。

那怎樣才能從如此高風險的現代農業投資中獲得利潤呢?要想做贏現代農業,你要懂政策、懂農業、懂合作、懂營銷、懂管理、懂創新,還要懂自己。真正的現代農業模式還是需要認真研究下的。沒考慮好之前,最好還是不要一腳踏進去!

來源:農場主+,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搞農業百畝以上的,一片虧損?究竟有多少是盈利的?
    於是我們就包了不少地,每人包了200多畝,種植經濟作物風險很大,銷售是最大的難題……有的商販看你賣不出去故意壓你的價格,面積太大不賣就是爛掉,網絡就是個參考,種植糧食現在根本就是不賺錢,更別說補貼啦……無稽之談。 種了7年,現在負債20多萬,我們想退出,可是債務怎麼辦,種地的機械賣不出錢來。
  • 財政部關於印發《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的通知
    實行分群核算的企業,其幼畜(禽)或育肥畜(禽)的飼養費用,在農業生產成本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實行混群核算的企業,其幼畜(禽)或育肥畜(禽)的實際成本和飼養費用,在農業生產成本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 2019年最能賺錢的農業項目,農業電商成主流,勢必會佔領整個市場
    2019年最能賺錢的農業項目,農業電商成主流,勢必會佔領整個市場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因此農業在我國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模式也層出不窮。在2019年,農業不再是以傳統農業為主,而是逐漸轉向了運營,出現一大批新型農業模式,並且經濟效益還非常高。
  • 未來5年17種農業最賺錢項目(精)
    一、5年賺過億的3大農業商機賺過億的商機一:資源銀行這啥意思呀,農業是一個資源性很強的行業,這麼多農民工、大學生,還有被文件忽悠的城裡人,特別是像胡老師這樣農村出來的,在城裡混得還可以得城裡人,都想去農村的廣闊天地發財去!
  • 地租正在毀掉中國農業?
    第二年,其餘190畝也需要支付600元每畝,其他農民會說,一樣等級的耕地,為什麼張三的你給600元?事實上,當你承包下第一塊地後,就陷入了農地的壟斷叢林,因為剩下的每一塊耕地都具有壟斷力量。道理顯而易見,規模化經營必須要求集中連片,每一塊相鄰地都是獨一無二,無法替代的。
  • 行業觀察|休閒農業想要賺錢,必須避開這幾個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作為新型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休閒農業」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風口,各路高人、資金瞄著巨大的蛋糕,蜂擁而至。
  • 租地300畝爆虧3年,做農業不懂行怎麼賺錢?
    二、為什麼現在的農民都不願種地了呢?   大家都寧願背井離鄉,居無定所地外出打工。其實不是沒有原因的,是因為種地付出的成本和回報不成正比!   最初,我覺得1畝地1000元的利潤是件很容易的事,300畝地,就算1畝地賺1000元,1年至少也得賺30萬啊。
  • 農業發展方面變化巨大,未來這3類農民最會賺錢
    如今農業改革變化速度之快讓很多農民失去了方向,農業改革後發展方向驟變,包括農村土地、農業技術、農業經營方式等等,按照目前發展情況,以下這5類農民將來會成為發展較為出眾的人。1.農產品經紀人 現在大部分領域都有經紀人這麼一個關鍵性的角色,而農產品經紀人更是現在比較熱門的職業。而現在有許多經紀人跟農民籤訂了土地承包合同,農民按照經紀人的要求去種地,經紀人按照合同去收購農民的產品,這種掌握市場的經紀人可以在裡面獲得很多利潤。2.
  • 幹農場如何賺錢?做到這幾點你肯定能賺翻!
    在國家政策對農業規模化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將土地轉租了出去,農村土地流轉已漸具規模,原本在城經商的工人或者剛畢業的大學生、退伍軍人都返鄉成為新型農場主,依靠種植來賺取經濟收入。然而,不少農場主反應,靠種地賺錢真的不容易,不僅身體累而且心更累。
  • 農業領域裡最賺錢的這個行業,未來只有死路一條?
    一談起在農業領域哪個行當最賺錢?相信不少人都會說是中間商,是那些販子們!的確,不管是種植領域的販子還是養殖領域的販子,他們掌握了進貨渠道和銷售渠道,免去了種植業和養殖業在種植環節和養殖環節的風險,一買一賣之間,就賺走了整個產業鏈中最大的利潤。
  • 5年,中國會誕生世界級農業企業?
    剛開始是做單一的飼料,經歷了28年,到去年我們在全國22個省有150個分公司,員工1.3萬人,實現收入130億。我們也成為了中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過去的5年中,鐵騎力士在農業和食品兩個部分都翻了一倍。我們的目標是做高端食品的領導者,做中國農業領域的特斯拉。
  • 農業高收入背後的商機?早看早「暴富」!
    農業高收入背後的商機?早看早「暴富」!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大家都爭著搶著回到農村,除了現代農村的發展,更發現了農村的致富的商機,有專家就曾說過,未來4種農業新模式的崛起,將進一步改變目前農村的現狀。
  • 生態農業,我們去哪兒? ——生態農業地域選址八大方向
    讓農業生態起來,也不約而同地成為了從事農業的有識之士的新方向。而我國農業地域自然經濟條件的差異決定了要因地制宜地培育多樣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到底要去哪兒?也許就在你的身邊。 第一站:歸田園居面對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城鎮居民開始嚮往起「回歸大自然」的休閒、恬靜生活。
  • 馬雲說這三個農業項目,是未來的賺錢方向!
    那他說的這三個方向我們一個一個來看:——農村電商說起在網際網路上賺錢的人,首先就會想到電商。繼城市電商、跨境電商之後,農村電商是否會成為下一個風口?僅阿里就在全國鋪設了4000多個淘寶村,其他巨頭也紛紛入局,大家都在搞的,肯定是賺錢的行當,就是競爭太激烈了。——農村自媒體能在網際網路上賺錢的,還有自媒體。
  • 農村「荒地」越來越多,農業大戶齊「跑路」,補貼這麼多還不賺?
    說起賺錢的行業,大家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了。要說什麼最「暴利」,一個時代甚至一年裡,都會出現不同的致富風口。前十年網際網路是毫無疑問的致富風口,但是十年後的今天,房地產和網際網路,都沒了當初的「意氣風發」。作為全國行業的奠基石,農業一直以來都在我國的經濟中,佔有一個特殊的地位。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後,迅速發展經濟,但是在改革開放乃至上千年前,中國一直都是一個農業大國。雖然農業經濟沒有工業經濟發達,但是無論到了什麼之後,農業都是人民心中的「主角」。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了自己土地,前往大城市打工。
  • 傳統農業遇上高科技,未來的農業將是什麼樣?
    此外,在今年的機收大會戰中,帶有計畝測產功能的無人駕駛收割機、帶有漏播監控功能的高速玉米播種機、植保無人飛機等農業「黑科技」也都悉數亮相,幫助農民輕鬆收穫、科學種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樣的農戶艱辛勞作場面正在被科技改變,如今,中國農業領域正成為高科技聚集地。
  • 去日本從事農業工作,要不要選特定技能籤證?
    去日本打工,選擇籤證類型很重要。這關係到你以後的薪資待遇、帶薪年假、中途回國等很多問題。日本打工的籤證選擇,我在前面幾期的文章中分析過。可以看一下如果你要是打算去日本從事農業工作,更要選特定技能1號籤證(5年)。為什麼呢?因為農業可以走派遣模式。派遣模式,就是你到日本的農業人才派遣公司就職。哪裡需要你,你就去哪上班。持有的籤證的類型只能是特定技能1號。
  • 你真的了解華南農業大學嗎?
    你真的了解華南農業大學嗎?8000餘畝的校園都在五山嗎?你就out了!天河五山校園4395畝增城教學科研基地3804畝學校建築總面積145萬平方米沒去過增城基地?帶你去看看
  • 探訪新型農業公園昆明梁王山現代農業公園——「現代」魅力在哪裡?
    原標題:探訪新型農業公園昆明梁王山現代農業公園——「現代」魅力在哪裡?4月中旬,暮春時節,昆明梁王山現代農業公園的觀景臺正在施工,遊客玻璃棧道已基本成型。從遊客服務中心遠眺出去,食用玫瑰、蘋果、洛陽牡丹種植區一望無垠,幼苗長勢正旺。
  • 對話|沙米創始人滕飛:中國農業將在跨界中產生新農業
    (沙米創始人 滕飛)沙米創始人滕飛認為,想做好農業是需要情懷的,如果沒有情懷,想通過農業去賺錢,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時,做農業必須要從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來考慮。其實,想要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就需要藉助新思維,從而改變傳統農業的局限性和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