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翻開朋友圈,才記起今天是冬至,想想自己從上大學到參加工作,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和家人一起在冬至這一天一起吃飯了,又有多久沒有像上學時那樣期待冬這一天了,大概是物質上的豐富,對過節再也不像以前那會上心了。
比較有過節味的還是小時候的冬至,記得上學那會,就經常聽奶奶念叨「冬至大如年」、「冬至一定要吃餃子,不然耳朵會凍掉」,對於那會還不懂什麼是團圓,為什麼團圓的我來說,大概是因為真的害怕耳朵會被凍掉,才會在離冬至還有一星期的時候,每天放學回家就跑去問奶奶「冬至我們吃什麼餡的餃子啊?」
是的,我是一名地道的北方人,冬至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吃餃子。所以,每年的冬至前一天,大人們下班回家,一定會圍坐在一起包起餃子。分工明確,和面、擀皮、剁陷、包捏、搗蒜、好不忙活,然而亦趣在其中,大家有說有笑的,還不耽誤手上的活兒。
說到包餃子,我至今都沒有學會,也許是我真的沒有做飯的天賦吧。如今早已吃慣速凍餃子的我,依然不會忘記每年家裡包餃子的場景。從和面說起,每次老爸一定會跟我說:「和面,一定要做到面光、盆光、手光…」,所以,老爸在面活好以後,手和盆真的很乾淨。 對於揪「劑子」來說,會揪的揪出來大小很是均勻,每次這時候,在一邊幫不上任何忙的我,眼巴巴瞅著,希望能獲得一小團,來捏小人。把劑子揉圓後,再壓扁,就可以擀皮了。
擀麵杖在爸爸手裡仿佛有靈魂一樣來回不停,速度很是快,擀出來的皮,也是邊上薄,中間厚。準備妥當後,奶奶端出來早已拌好的我最愛吃的豬肉白菜餡兒,便可開始包餃子了。看著那一個個包好的餃子,我心裡盤算著:「明天放學一定要早早回家吃餃子」,除了真的愛吃餃子,大概是真的怕耳朵被凍掉吧。
上學的時候,我一直覺得,雖然中國飲食文化大,但是對於「冬至」這樣重要的節氣,大家應該都是要吃餃子的吧,所以,在有一年冬至,看著南方回來的表舅打包回來的一盒湯圓,我才知道,每個地方對於冬至的飲食習俗,都不盡相同。
現在,常在漂泊在外的我,早已習慣不同的飲食習俗,也會入鄉隨俗的在冬至這一天吃一碗湯圓混沌的,但是,不論在哪,我都依然忘不了那剛出鍋熱氣騰騰的餃子,那是家的味道,
漂泊在外的你,冬至快樂,在吃餃子的時候,別忘記給家人打個電話說句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