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寶城文物經營有限公司訊 帶你一起鑑賞明清重器-明清掐絲琺瑯瓶。
明清掐絲琺瑯瓶
據考古發現,在12世紀,掐絲琺瑯器由阿拉伯地區直接或間接傳入我國。先是由彼地製作的掐絲琺瑯器,經由東西貿易的興起,隨著一般番貨傳入而後又由於蒙古人統治歐亞大陸,建立大元帝國,由於人種的遷徙與文化技藝頻繁的交流,掐絲琺瑯的製作技巧隨著西方藝人傳入。
到了明朝以後,掐絲琺瑯工藝取得極大發展,不僅造型、品種、釉色都顯著增多,而且工藝技巧也明顯進步。現存的明代掐絲琺瑯器物大多為明代晚期的產品,其品種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禮儀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爐、燈臺、盒、盤、碗、碟等。造型一般端莊古雅,紋飾繁縟豐富,有番蓮、饕餮、蕉葉、龍鳳、雲鶴、菊花、山水、樓閣、人物等。借鑑錦、玉、瓷、漆等工藝傳統手法,突出了勾邊填色的圖案程式。琺瑯顏色豐富,而且混和色種類多,有藍、紅、黃、綠、白、天藍、寶藍、雞血紅、葡萄紫、紫紅、翠藍等等,釉色變化多而豔麗。
到了清初設立琺瑯作,專門研發琺瑯器。清代時期掐絲琺瑯的風格,沿襲明代規範,掐絲細密釉色不及。當時的琺瑯器製作一般參考瓷器,造型、紋飾多效法瓷器。由於康熙把目光轉移到畫琺瑯的新技術上,以致於忽略掐絲琺瑯的製作,故當時掐絲琺瑯數量並不多,而且品種單調,以小型器物為主,而且質量不佳。這種狀況一直延續至雍正時期,雖然雍正朝的琺瑯作曾重新研製掐絲琺瑯技術,但效果不佳,因此,掐絲琺瑯的生產一直未能全面恢復。落雍正款的掐絲琺瑯器
此件廣州寶城文物經營有限公司徵集到的明清掐絲琺瑯瓶,器形較為少見,其主體仿效陶瓷器中貫耳瓶的造型,據查史料,貫耳瓶造型流行於宋代陶瓷品中,因其器形典雅優美,至明清形制漸變但仍頗為流行,並被效仿沿用到其它工藝品製作中。此件器物的主體部分即是採用了貫耳瓶的造型,長頸近口沿處附三枚貫耳,其下垂肩、鼓腹,下接高圈足。器口部裝飾有鏤空鎏金雲氣紋飾件,另有三隻蟠螭附於瓶頸,從肩部蜿蜒而上,似要遁入雲氣之中,引首互望,極富動感,蟠螭神態威猛張揚,身體盤繞之狀甚明顯,象徵最高權力,實屬罕見。瓶肩部鑲三枚鎏金羊首,口中銜環,造型簡練大方。器腹部三組鎏金鏤空出戟,系仿商周青銅器之裝飾。底部圈足外附三組銅鎏金異獸及團螭作為底足承託住整器,獸足造型古樸穩重氣勢奪人,在功能上更增加了器物的穩固度。此器主體以天藍色琺瑯釉為地,以銅鎏金雙弦紋將器身紋飾分為兩部分,頸肩部及貫耳飾纏枝蓮紋,分別以紅、寶藍、黃、豆綠、紫白相間等多種琺瑯色填蓮花;腹部為對稱的仿古夔鳳紋,以寶藍色釉料為主,間以其它諸色相輔;底部高圈足上飾海獸紋,神獸行於海上,富有動感。
此器掐絲工藝精細靈活,紋飾繁密規整,採用的單線掐絲花葉紋飾和明代瓷器上流行的海獸紋,顯現了由明代晚期向清代早期過渡的時代特徵。其琺瑯釉料色澤豔麗,釉面平滑,掐絲鎏金燦爛,加之主要配件之間是以金屬螺絲相連,符合清早期康熙朝掐絲琺瑯工藝的特徵,雖未加款,但時代特徵明顯,實為一件明清造辦處制琺瑯器的典型精品,琺瑯器本就稀少,此器器形體量如此巨大,鎏金色澤亮麗,保存完好,尤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