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腦買房」就能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據第一財經報導,記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變動變動情況,對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不含拉薩)和計劃單列市在內的35個重點城市近一年的房價走勢進行梳理發現:深圳漲幅最大,達到了14.6%。另外有11個重點城市房價跌回一年前,天津跌幅最大。
藍白看了一下漲幅前十的榜單,分別有:深圳、成都、銀川、瀋陽、寧波、西寧、廣州、杭州、北京、上海。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北上廣深,在2020年房價全部上漲,這是2015年以來從來沒有的現象。
杭州、寧波同屬長三角熱點城市,去年上半年出現的「搶房潮」,直接拉高了全年漲幅,這跟成都的邏輯有點類似,限價政策下出現「房價倒掛」,「打新房」的人變多,即便有限價束縛,客觀上也會助推房價上漲勢頭。
而銀川、西寧等地樓市的體量本就不大,很容易受到投機資金炒作的影響,房價上漲不應過度解讀。
反過來說,像北上廣深四大超一線城市的體量,包括杭州、寧波這樣年成交數千億級別的城市,直接躋身全國漲幅TOP10,本身就是市場「風險偏好」變化的反應。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過去的一年裡,購房者越來越青睞「巨型核心城市」。
換句話說:有錢,有人,有資源的城市,哪怕有限購、限貸、限售的束縛,投機客照樣趨之若鶩。
與此同時,前幾年有高光表現的二線城市,陸續陷入「泥潭」。
數據顯示,35個重點城市中,有11個城市低於去年同期,包括了8個省會城市,天津和重慶兩個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市青島。
其中,天津跌幅最深,同比下跌了4.4%。鄭州作為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省會,房價同比下跌了4.3%,跌幅在35個城市中位居第二,在省會城市中位居第一。
從區域分布來看,11個下跌的城市中,黃河流域、華北地區最為集中,包括天津、鄭州、太原、濟南、石家莊、青島等中心城市。
這些城市的房價,全部跌回2019年。
原因是多方面的。
拿天津來說,過去3年時間,天津市GDP經過兩次下修,增速連續三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均GDP落後於東南沿海蘇浙閩三省和寧蘇杭三市。
根據華泰固收張繼強的計算,用一般預算收入/一般預算支出來計算財政自給率,紅橋區最低,僅38.6%,同時紅橋的債務率排名第1,達到265%,除和平區債務率僅為38%外,其餘各區債務率均超100%。
鄭州和青島,則是因為城市擴張太過迅猛,遠郊「房多人少」,需求不足,房價遲早會下跌,由此拖累了整個城市的房價。
除了8個省會城市房價跌回2019年,新房房價的漲幅也創出了5年新低。
1月4日,諸葛找房發布的《2020年全國房地產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其監測的6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創近五年來新高,但從漲幅來看,同比漲幅降至新低。
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新房成交均價為16304元/㎡,較2019年同期上漲6.55%,漲幅收窄5.04個百分點。進入2020年底,漲幅回落至年底最低水平。
漲幅創新低,只能說明一個趨勢:房價確實沒怎麼跌,但房價漲幅越來越微弱了。
有人會說,只要房價還在漲,不管漲幅有多少,買房還能有得賺。
藍白跟大家算筆帳。
1,以上海為例,如果持有一套房產,純粹房屋居住用途每年帶來的租金收益只有1.6%。
2,買房的資金成本(房貸利率),當前至少也有將近5%,還有房屋折舊,5年房齡和10年房齡肯定有區別,按年均4%的折舊率,資金+折舊加起來就是9%的成本了。
對比1.6%的租金收益,投資角度看,持有房子實際上是吃虧的。
更何況,全國又有哪個城市敢說租金收益比上海高?
這就是我一直跟大家說的那句話:房價不漲、微漲就是虧。
從2015-2017年,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房價普漲,京滬深、省會、地市、縣城的新房均價全線上揚,對任何一個上車的購房者來說,都能夠輕易「撞大運」。
站在2021年的開端,我們可以發現:房地產市場的分化與集聚,已是大勢所趨。
說到底,頭部城市房價越來越高,其實也是財富和人口往「金字塔尖」集聚。
根據招行年報數據,私人銀行的個人帳戶佔總帳戶的比例為0.06%,而其帳戶內的各類金融資產之和佔招行個人客戶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超過30%;同時,高淨值帳戶佔比1.9%,卻擁有50%的金融資產。
也就是說,招行個人帳戶中的2%的帳戶,擁有80%的金融資產。
管中窺豹,當財富分布呈現出「二八分化」時,手握重金的人們只會去買那些醫療、教育、商業、就業「資源稀缺」的城市。
對購房者來說,既要接受中西部二線、北方城市買房「虧錢」的事實,也要接受大城市房價「飛上天」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