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品「原味」龍山寺 馬尼拉看「紅磚大厝」

2020-12-21 東南網泉州頻道

鹿港龍山寺

東南網6月19日訊(晉江經濟報記者 莊詩瑩 董瑞婷 陳巧玲 實習生 柯明嬌 文/圖)「石條油麵磚,石珠石柱雁子磚,瓦壁瓦筒六角磚,六角磚下好花園。」在閩南語啟蒙讀物《千金譜》中,這一段文字講的就是咱閩南的紅磚厝。

在閩南文化中,閩南建築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獨特價值。閩南古建築是閩南人智慧的結晶,其建築工藝更是隨著晉江人的足跡,流傳到了海峽對岸的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區。

在本期「關注世界閩南文化節·閩南文化在世界」系列報導中,記者將帶您一起品味閩南的建築文化。

臺灣鹿港龍山寺

原是克隆版

不久前,晉江安海鎮的龍山寺升格為「國保」單位。而淺淺海峽的對岸,臺灣鹿港龍山寺則是臺灣地區的一級文物。

2004年,晉江市博物館館長吳金鵬就因一場學術研究會,到過鹿港龍山寺參觀。鹿港龍山寺主要殿閣,均採用閩南石料修築。全寺建築雄偉壯觀,共分成四進,與晉江安海龍山寺的規制格局相仿。「我們參觀的時候,正好碰上鹿港龍山寺修繕。寺廟在維修過程中發現,不少建築材料註明來自泉州的一家商號。」吳金鵬說,晉臺兩地都流傳著:鹿港龍山寺是安海龍山寺的建造圖紙流傳過去,特地又請了泉州的建築師傅,從泉州購買了建築材料,在鹿港建設的。由此看來,很是可信。

對於此事,《晉江市志》也有相關記載:鹿港龍山寺是明永曆七年(1653)年,由晉江龍山寺僧肇善禪師創建。寺門一對石獅是聘請泉州著名的石雕匠師雕刻的。廟宇整體建築式樣,都效仿晉江安海龍山寺。

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更有不少移居臺灣的晉江鄉親在臺灣寶島上創建龍山寺,以表達對故鄉的懷念,龍山寺香火也迅速分傳臺灣及東南亞。

對於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多年的吳金鵬,其印象最深刻的是臺灣對文物的保護理念。「一般文物維修原則是『修舊如舊』,意思是修復文物的原貌。」吳金鵬說,像鹿港龍山寺在修繕過程中,則追求恢復古建築最早的形制。可以說,現在鹿港龍山寺保留的建築形制,比安海龍山寺還原汁原味。

相關焦點

  • 古大庭鄉之紅磚大厝(1)
    從李光地故裡古建築問房、舊衙、新衙三座古建築比較來看,可以做出一個重要判斷:閩南豪華型紅磚大厝,開始普遍流行於閩南地區,應發生在清康熙廢除海禁、實行開海貿易政策之後。本次考察古大廷鄉發現:該地現存古民居,亦可進一步印證筆者的上述觀點。現將所拍照片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 莆田紅磚厝將和閩南紅磚建築捆綁「申遺」
    仙遊白塔林梓明舊居懸山頂、燕尾脊,典型的莆田紅磚建築涵江區江口佘氏六合祖居「紅磚厝」仙遊前連大厝牆上精美的彩磚雕仙遊前連大厝牆上精美的彩磚雕仙遊朱肖氏民居翼上彩牆轉雕  懸山頂、燕尾脊、紅瓦房,在莆田地區,分布著大量具有莆仙特色的「紅磚厝」,非常漂亮。
  • 閩臺紅磚古厝保護 臺灣鹿港龍山寺的修復思考
    閩臺紅磚古厝保護 臺灣鹿港龍山寺的修復思考 qz.fjsen.com 2012-08-11 13:00  佔婷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石獅日報8月11日訊(記者 佔婷 實習生 黃怡然)藍天、白雲、紅磚、綠瓦, 紅磚古建築是閩臺民間最流行的建築形態,體現自然與建築的完美結合。
  • 羅望紅廂,感受廈門紅磚大厝的前世今生
    大嶝島位於廈門島以東,與大金門島隔海相望,最近的距離僅僅4公裡。大嶝島在八二三炮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今硝煙散去,長期作為「前線」的大嶝島雖沒有趕上改革開放後的現代高樓潮,卻也使得成群的古民居得以保留,這種被譽為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造型精美,用料獨特,功能豐富,極具觀賞、藝術及研究價值。借著品味農家流水席以及拜訪彩虹村的機會,有幸預定到了大嶝的羅望紅廂民宿,得以近距離體驗閩南紅磚古厝的魅力。
  • 閩臺咱厝人,共同起大厝
    來自臺灣雲林科技大學的副教授柯榮三,發表了主題報告《老厝中的前人與往事》。他以兩個臺灣古厝為個案,回顧了早期漳州先民跨海渡臺,興建閩南古厝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閩南人大規模入臺,因懷念祖籍地,便依照閩南風格建屋,閩南文化逐漸成為臺灣文化的主要源頭。
  • 閩南傳統民居:起大厝,皇宮起,紅磚瓦,燕尾脊!
    閩南民居如詩如畫「紅磚白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硬山頂」。這是對閩南民居的印象概括。在閩南,通常把住宅叫「厝」,大點規模的建造叫「大厝」。而大厝民居住宅最為典型,以宮殿式的建築形態,稱之為「皇宮起」。皇宮起的建築規模宏偉,造型優美典雅,色彩鮮豔,裝飾複雜華麗,細微之處精巧絕妙,是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
  • 閩臺咱厝人 共同起大厝
    原標題:閩臺咱厝人,共同起大厝 閩南生態文化長廊上的槁林驛站,其原型是角美鼎爐厝。1978年,臺北為實施城市改造工程,準備拆除林安泰古厝,在社會上引發了一場「拆」與「留」的大討論,最終以「編號拆除、移地重建」的折中方案告終。 自此,如何保護具有歷史意義的閩南古厝,成為島內業界關心的話題。近年來,臺灣在古厝修複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位於彰化縣鹿港小鎮的龍山寺修復項目,一直被兩岸業內人士津津樂道。
  • 當星巴克遇見紅磚大厝!來品品這杯古色古香的「閩南風」咖啡
    "舊時光「融入咖啡打造有閩南印記的星巴克如果說,皖派民居粉牆黛瓦,清新典雅;蘇派民居小橋流水,古樸精緻;那麼,閩南民居的紅磚白石,則多了一份生動與雋永。泉州晉江五店市是保留最為完整的閩南大厝建築群之一。
  • 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紅磚厝建築群,還免門票,就在泉州!
    五店市位於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是一片規模龐大的紅磚大厝群,是閩南特色建築的集中體現,比起一路上看到大量的「貼皮紅磚」有意思多了。五店市的紅磚厝建築橫跨明、清、民國三個時期,它們掩映在密集的高樓大廈中間,在多年的城市改造建設中還得以倖存,非常不容易。
  • 紅磚厝裡過大年!過的就是這份年味!
    紅  磚  厝  裡  過  大  年hong  zhuan  cuo  li 福牛迎春 牛年更牛紅磚厝裡紅紅火火過大年>jia jie ying chun喜 上 街 頭 迎 春 樂xi  shang  jie  tou 2月9日至2月17日下午15:00至16:30紅磚厝裡大街小巷迎春樂這邊露天戲臺高甲、木偶、猜燈謎那邊東北廣場
  • 四落大厝_廈門網
    四落大厝  鼓浪嶼的四落大厝,是指巖仔腳聚落留存下來的四組紅磚厝建築物組合的民間建築。它們於19世紀20至40年代,即清嘉慶、道光年間,由黃有山、黃勗齋、黃崑石祖孫三代及族人建設,是鼓浪嶼現在保存下來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閩南紅磚厝建築群。佔地面積31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四落大厝布局上遵循著中國傳統的風水理念,背靠日光巖山坡,面向廈門方向鷺江(海峽)海岸的田地。
  • 五一去哪兒玩 | 到莆田九峰,看不一樣的紅磚厝古民居
    如果要欣賞紅磚厝古民居和莆田雕刻的精湛技藝那梧塘鎮的九峰村是個值得一遊的村莊  九峰村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梧塘鎮東北部
  • 0元打卡閩南最具特色的紅磚厝建築群,還能吃到各式當地小吃
    五店市位於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是一片規模龐大的紅磚大厝群,是閩南特色建築的集中體現,比起一路上看到大量的「貼皮紅磚」有意思多了。五店市的紅磚厝建築橫跨明、清、民國三個時期,它們掩映在密集的高樓大廈中間,在多年的城市改造建設中還得以倖存,非常不容易。
  • 南安人這座大厝名頭很響 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自19世紀後半葉以來,泉州一帶及南洋諸國華人社會就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有蔡淺的富,沒有蔡淺的大厝。」說的便是從官橋走出的旅菲華僑蔡資深(又名蔡淺)和蔡啟昌建造的閩南紅磚民居。 然而,在開啟這一浩大工程之前,這對父子有段坎坷的創業經歷。「先祖少時家貧,15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不久其母傷心過度也隨丈夫而去,蔡啟昌成了孤兒。安葬了母親之後,他便離開家鄉四處流浪。」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圈定四大片區多分布島外  據文物部門和規劃部門初查,廈門閩南大厝主要分布在島外各區,其中海滄的霞陽、新垵、惠佐、院前、青礁、蘆塘、蓮花洲以及翔安的呂塘、大嶝等片區的閩南大厝成片保存較完整;島內已找不到成片存在的閩南大厝。
  • 【愛安海】龍山寺:名剎連兩岸 鐘鼓傳鄉音
    民眾在出發之前往往會先到安海龍山寺上香,並帶著龍山寺觀音菩薩佛像或香火袋,以祈求菩薩保佑平安橫渡臺灣海峽。當他們到達臺灣,生活安定之後,就會建寺將香火袋供奉起來,以表達對龍山寺觀音菩薩的感恩。在清朝時像這樣的龍山寺在臺灣較著名的總共有五座,分別是臺南大東門外建於雍正年間的龍山寺,先後創建於乾隆年間的鳳山龍山寺、臺北艋舺龍山寺、鹿港龍山寺以及建於鹹豐八年的淡水龍山寺。
  • 看厝去~廈門周邊這些地方居然藏了這麼多特色建築
    泉州一年四季可以看山看海大自然的四時景色在這裡留下芳鮮的痕跡今天不只要帶你看泉州的美景更要帶你看夠泉州的建築這裡有 紅磚古厝、七彩石頭厝、 蚵殼厝、 番仔樓、土樓青山環抱、綠樹掩映,紅磚古厝點綴其中的眉山鄉觀山村,至今保留完整的古大厝有20多座,歷史最悠久的已有200多年,常年吸引畫家、攝影家來此創作。放眼觀山村,南洋風格建築格外醒目,閩南特色紅磚瓦房隨處可見。「番仔樓」「 祠堂湖厝」「大墘居」「頂新厝」「豐墘流芳」等各式各樣的閩南古大厝,仿前蘇聯建築建造的蘇式老厝,另外還有一些不知名的西式洋房。
  • 南安:紅磚厝上長榕樹擠裂牆體,危樹危房治理陷入僵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鏡頭裡的這座兩層紅磚厝,與蔡老伯家外牆的最短距離幾乎不到一米。之前還比較無所謂,後面越來越大就成問題了。聽村裡老人講,這座古厝建於1953年,屋主一家早已搬遷至菲律賓,基本沒有再回來過。他們猜測,可能是榕樹的種子被鳥類帶到這裡,就著雨水和紅磚內的坯土生根發芽。牆體被不斷生長的根須擠壓開裂,導致部分牆磚掉落。南安市水頭鎮仁福村溪南自然村村民 蔡麗水:這個門都關著,出入都走另外一邊的門,就比較無所謂牆磚掉落。
  • 廈門古建築之蔣厝,思明南路上罕見的一座300多年的紅磚古厝
    廈門蔣厝蔣厝的主人為蔣紫亭。蔣紫亭,晉江人,清乾隆末年帶刀侍衛,從泉州府奉調到廈門任職。期間,於鴻山南麓建了一座兩落紅磚大厝,安置家小。蔣紫亭去世後,其長了替襲父世職,因人丁興旺,又在原來的基礎上新建了四落,合為六落大厝,成了當時島內最宏偉的紅磚民居。2、百年古厝的美麗傳說:
  • 晉江五店市閩南大厝柳清新宅介紹(圖)
    柳青新宅是旅菲華僑莊銘岸於1935年令其子莊清良回鄉主持建造的,是民國時期典型的閩南大厝。  宅子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五開間二進三川脊頂磚石木結構,兼用穿鬥式與抬梁式構架,帶雙面護厝、石埕、埕頭間、圍牆。老宅建築面積918平方米。  柳青新宅看似普通,其實極富特色,是一棟值得細細品味的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