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馬路和街道是一個城市的動脈,那麼,街坊、裡弄和巷子就像連向它們的毛細血管,滋養著城市的肌理和骨肉,市民在那裡繁衍生息,在歲月的長河中,創造歷史文化,留下愛恨情仇。
從某種意義上說,老街和坊巷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文脈,走訪古街、古巷,回溯過往,不失為對一個地方人文的尊重,藉此或許也可以對當下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提供鏡鑑。
海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椰城的騎樓老街作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早已揚名在外,但作為有歷史記憶的「坊巷」,還有待梳理。海南周刊今起推出「海口坊巷」專欄,旨在挖掘海口的城市歷史和市井文化。
海南島遠離內陸,城鎮發展緩慢。雖史書記載,西漢以來海南「州府縣治」20多個,但古城遺蹟至今仍隱約可尋可辨者,是建於北宋開寶五年(972年)的「海南衛城池」。歷宋元至明清,瓊州府治飽經滄桑,逐漸形成「七井八巷十三街」的格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興建「海口所城」,圍繞所城駐軍,周邊逐漸形成街坊。現存的「瓊臺福地坊」「繡衣坊」「達士巷」「居仁坊」「聯桂坊」等等,基本上仍保留古城文化生態和歷史街坊遺韻。
瓊臺福地坊
最能代表海南的古蹟
「瓊臺」是華麗樓臺,「瓊臺福地」是風水寶地,「瓊臺福地坊」是金字牌坊。
從「瓊臺」到「瓊臺福地」,到「瓊臺福地坊」,一千多年歷史見證府城變遷。
瓊臺得名於夏商時期,相傳為桀紂所建的「玉臺」。本文所指的瓊臺,說的是海南的別稱。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唐胄編纂成的海南第一部地方志,就是取名《瓊臺志》。
《瓊臺志·卷二十》載:「唐貞觀五年(731年),析崖之瓊山置瓊州,城築疑始此。舊周圍止三裡。」貞元五年(789年),李復收復瓊州上《收復瓊州表》,於其地設立都督府。
清《瓊州府志·卷二十》記載:「瓊臺在府治西。唐設都督府,宋置瓊管安撫都監,瓊臺蓋當時所名。」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李光被貶瓊州,曾賦詩《瓊臺》紀事。
李光詩中的瓊臺,除「玉臺孤聳出塵寰,碧瓦朱甍縹緲間」外,還有「潮平賈客連檣至,日晚耕牛帶犢還」的景致。顯而易見,當年「瓊臺在府治西」,已是有名的「村坊」。
據考證,瓊臺位於「抱珥山」,唐代都督府、宋代都監臺、元代元帥府均設在山上。明永樂元年(1403年)海南衛指揮使楊義率軍駐營「抱珥山」並在山頂立「抱珥山」石碑,同時還在山下立「瓊臺福地坊」。可想而知,圍繞「瓊臺」駐軍,周邊成了「瓊臺福地」。
官府築臺樓,兵營立坊柵,左右東西廂,村舍繞四圍。於是,市民集聚,街坊漸興,名氣漸大。從李光賦詩,到後人唱酬,歌詠瓊臺的佳作陸續吟唱,瓊臺福地成了「瓊州八景」之首。其中,丘濬的《瓊臺春曉》「海島三千餘裡地,花朝二十四番風」最為著名。
此外,還有鍾芳的《寓瓊臺》「長安北望爭何許,紅日光芒麗五雲」;吳鴻的《瓊臺覽古》「十三州邑鍾靈地,後起何人振夕芳」;方環的《瓊臺懷古》「山靈豈惜鍾英特,會有群賢出草萊」;王沂暄的《瓊臺》「瓊臺步武溯高風,多少名賢在此中」……極盛一時之頌。
於是,有關瓊臺福地的傳說越傳越奇。堪輿學家斷言:瓊臺高聳,抱珥山、文龍山與三臺山突起,仿佛一把「羅圈椅」置於此地:南海紫氣,華夏薰風,蘊聚瓊臺,飄逸福地,貴不可言。難怪明代瓊州府、清代雷瓊道、民國瓊崖道,莫不選址於此,坐鎮其間。
往事越千年,瓊臺福地曾幾度流失「福氣」。明清倭寇蹂躪,民國軍閥踐踏,瓊臺福地一片狼籍。文化大革命大破「四舊」,瓊臺福地牌坊被拆除、推倒。幾經折騰之後,好不容易撥亂反正,牌坊不僅原狀修復,而且瓊臺「增其舊制」,展現新姿。
然而,魚龍混雜,瓊臺福地周遭新樓爭高直指,「建設性的破壞」使之面目全非。1994年,原瓊山市經國務院批覆同意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瓊臺遺址得以修復,關帝廟、瓊臺閣和福地軒相繼修建,雕梁畫棟,雄偉壯觀。可惜美中不足,似乎少點沛然文氣。
雖然如此,但絕不能漠視此處坊隅在海南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它曾經謀劃南海防務,曾部署瓊島防禦。從軍事要塞到娛樂社區,從官衙舊址到文化聖地,坊巷往事千餘年。目前,瓊山正實施「瓊臺復興計劃」,茶餘飯後,坊間話題,期盼瓊臺福地,降臨新的福祉。
繡衣坊
海南商業文明的起點
繡衣坊,顧名思義是刺繡與製衣的作坊。其實,此處坊隅人文意蘊極為深刻。繡衣,本義是彩繡的絲綢衣服。然而,繡衣也是表示「受君主尊寵」。《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引服虔曰:「繡衣,指事而行,無阿私也。」「繡衣直指」或「直指使者」則是「衣錦繡,持虎符的『繡衣御史』」,而「錦衣衛」則是佩劍出入宮禁、八面威風的皇帝近衛。
繡衣坊也是進士坊,是表彰功德的紀念性坊表。瓊臺人文蔚起,被譽為「濱海鄒魯」,瓊臺福地是「衣冠勝地」。自宋至清,瓊山登進士108人,舉人802人。《瓊山縣誌》載:明弘治十一年(1502年)陳實、唐胄等六人中進,「進士坊、繡衣坊,二坊為陳實立。」
陳實,曾任南京江西道監察御史,參奏宦官趙蘭假公濟私,促使朝廷停止合浦採珠,平息民怨;奏請朝廷將豪強奪佔的葦田歸還農民,他還創建道南書院,受百姓擁戴。
繡衣坊,因陳實成了歷史典故,這一典雅的名字也就流傳至今。此處老街坊位於大西門外,南向馬鞍街,北對北勝街,毗鄰小北門,俗稱北門街。當年,文士聚居,街坊大多以經營刺繡、縫製生員、秀才的「錦衣」為主,市場需求使之成了繡衣的專業街。
今日繡衣坊,當年飛針走線的作坊消失了,裁雲剪月的場景退隱了,峨冠博帶的秀才不見了,坊巷被馬車輪輾成的深深淺淺的溝痕已被覆蓋了。這條古巷沒有多長,覆蓋很容易。可是,卻煞費苦心覆蓋了文化名城的人文印記,覆蓋了海南商業文明的歷史痕跡。
繡衣坊是海南商業文明的起點。雖然坊店門面不大,但她連結海上「絲綢之路」,是瓊州布匹的集散地和服裝的加工地。宋代以來,不知多少商家在坊間經營布匹,不知有多少遊子徜徉街坊添置錦衣,但知有數不勝數的士、農、工、商在古巷留下生活足跡。
史載,珠崖太守孫幸「調廣幅布」,民不堪其役,「攻郡殺幸」,料想該布絕非凡品。《瓊州府志》載:「吉貝布紉木棉花絮所織者,又有椒布,縷眼如胡椒,布極厚實。」漢代瓊州已有這等布料,元代「崖州被」已聞名天下,料想繡衣坊的工藝當是一流水平。
宋代詩人艾可叔有《木棉詩》,詩曰:「車轉輕雷秋紡雪,弓變半月夜彈雲。夜裘卒歲吟翁暖,機杼終年織婦勤。」當年繡娘「紡雪彈雲」,是否在織「廣幅布」「崖州被」,詩人沒有言明,繡衣坊也沒有留下實物,但筆者曾在羊山村寨看到清代絲織萬壽圖、壽匾、壽聯、桌裙及繡鞋、荷包等物品,其質地精良,工藝精巧,特色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當年,州府人口相對密集,有相當的商業需求,繡衣坊商業街應運而生。今天,看不到經營繡衣的店鋪,偶爾可看見一兩間臨街老宅緊閉的門洞射出一道亮光,瞬間便是大門徐徐關閉。也許,遊客要尋找的就是那深院的秘密,因為它關閉了幾百年的歷史。
「繡衣坊」已坦然肅立了幾百年。它默然無語,似乎在思考,似乎在憂慮。它在思考什麼?它在憂慮什麼?它憂慮和思考歷史文化到底還有幾多現實價值?它躲在一隅,似乎已可有可無。但是,它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失去它,這座城市將失去文化活力。
達士巷
多位瓊州名士曾居此地
「達士巷」和「瓊臺福地坊」「繡衣坊」同為文化古城保護街區。
繡衣坊是進士坊,雖然名氣很大,但與達士巷相比,卻又稍顯遜色。
古人所謂達士:乃明智達理之士,是達乎死生之人。太平天國稱「秀才為秀士,舉人為約士,進士為達士」。《後漢書·仲長統傳》曰:「至人能變,達士拔俗。」
達士巷,原叫「鄭宅巷」。當年,鄭家高門望第,前人有過「子孫多進庠,高攀月桂宮,出為循良吏,建亭榮君賜」的描述。看來,鄭家創業者是真正的「達士」。
因為如此,這裡居住著「見識高超,不同凡俗」的有「達士」聲望之人。瓊山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就是因為歷朝歷代無數「賢達之士」做出突出貢獻。其間,有明代進士鄭廷鵠,「嶺海巨儒」鍾芳,清代進士吳琠,晚清—民國著名學者王國憲等。
鄭廷鵠,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曾任工科左給事、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等職。任內考核外官,主持公道,內外稱讚。政事之餘,勤奮筆耕,增補勘正丘濬詩文,編成《瓊臺會稿》12卷;撰輯古代軍事著作《武學經傳》,纂修《白鹿洞志》。母喪後不願復出,居府城達士巷,著有《藿膾集》《易禮春秋說》《蘭省掖垣集》《學臺集》《石湖集》等。
鍾芳,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祭酒、戶部右侍郎等職。學識宏博,才華出眾,被譽為「上接文莊,下啟忠介」的「嶺海巨儒」。著有《筠溪先生詩文集》《春秋集要》《學易疑義》,提出「知行本自合一,知以利行,行以踐知」的觀點。著有《皇極經世圖》、《續古今紀要》、《崖志略》、《小學廣義》、《養生紀要》、《讀書札記》等。
吳琠,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編修。曾任三通館、四庫館纂修官,武英殿分校官,四庫全書館總校官等職。編纂《四庫全書》大功告成,乾隆皇帝賜其龍尾硯、白玉如意等,並下旨建「孝行坊」表彰其父。吳琠熱心公益,除出資建義學、寺院、橋梁外,還邀集同鄉捐建「京都瓊州會館」,其學問道德,傳為美談。
王國憲,清末民初海南文化名人。他發掘整理地方文獻,編成《海南叢書》。編輯《海忠介公年譜》《丘文莊公年譜》《王氏經籍志》《讀書日記》《瓊臺書院志》,校補《蘇文忠公海外集》,校注《丘海合集》,主編《瓊山縣誌》等,承先啟後,闕功甚偉。
一千多年來,達士巷一直是名人會聚、文化交流的文化街坊。如今,達士消失了,王國憲的「百誠書屋」也已尋無蹤影,但殘存的達士故居仍在講述達士傳奇故事。
居仁坊
本是明代駐軍馬廄所在
居仁坊,海口的老街巷,那可是濱海城市的「風水寶地」。
其實,現在居仁坊的所在地,原先叫「馬廄」,位於「海口所城」西門,是當年「千戶府」和「參將署」官員安頓馬匹的地點,也叫「馬房」。
「海口所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原先是「海南衛城池」的拱衛。從「馬房」到「馬房村」到「居仁坊」,已經走過好幾百年。
是誰取了這麼一個風雅的名字呢?明清時期,千戶府、同知署等武官大都粗通文墨,把近鄰居處稱為馬房村「有失風雅」,於是便改名為「居仁坊」。
今天,漫步騎樓老街,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審視老街巷口那富有南洋風格的「居仁坊」牌坊,會令人感到海口老街巷別有風味。
提起這名字,會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孟子的名言「居仁由義」。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孟子提倡「仁義」,主張「內心存仁,行事循義」。
當年,所城武官的坐騎早已跑進歷史長河。不知道當年海口有多少駿馬,但知道當時有個「馬廄」,曾是「馬房村」,到了清代改名「居仁坊」。
這是城市的記憶。城市發展離不開與「馬」相關的內容。城市文化如果離開馬首是瞻、馬到成功的精神實質,歷史將黯然失色,城市將失去活力。
居仁坊保存有極為罕見的太陽太陰廟,那是極有人文價值的歷史遺產。
居仁坊是現代海口的肇始地,城市文化發源地。1924年拆除所城,擴建街區,相繼建起博愛路、文明路、新華路和新民路等街道。從居仁坊到居仁坊社區,街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永遠不變的是對「仁」的崇尚與堅守,是居仁地,行仁道,是「首善社區」。
地名是城市歷史的人文符號,是一處街區文化的精神風貌。居仁坊是「仁」的集聚,除了海口所城歷史遺址之外,還有中山紀念堂、關帝廟和龍井等歷史文化遺存。
聯桂坊
曾是海府兩地交通要道
聯桂坊位於文明中路南側,「海口所城」的南牆外。原先,城牆就築在水田裡,早年海口先民繞城居住,聚居村落就叫「田邊村」。雖然所城已拆除,聯桂坊也聲名顯赫,但牆外那綠油油的禾苗仍在市民眼前閃現,所以他們至今仍習慣將聯桂坊稱為「田邊村」。
從「田邊村」到「聯桂坊」,該坊居民講述一個傳奇故事。據傳,某年科考張榜,田邊村有兩名士子同中進士。皇帝覽榜,聞知兩進士來自海外瓊州,世居「海口所城」腳下,村名叫「田邊」,龍顏大悅,一邊讚賞田邊村地靈人傑,一邊御賜村坊名「聯桂坊」。
曾有人尋根問底,問兩進士何姓何名。老街坊說一名是王克義,另一名有待考證。明萬曆《瓊州府志》記載:「王克義,瓊山海口人,永樂乙酉鄉薦丙戌進士」。史載,時任瓊州知府王伯貞為表彰王克義,在其居住處建「聯桂坊」,所謂御賜云云,實屬美麗謊言。
從這個意義上講,聯桂坊是一個講述勵志故事的文化街坊,是一處具有積極意義的人文街坊,同時,這方熱土也是抗擊倭寇、保衛家園、熱血沸騰、眾志成城的老街坊。
在老市民的記憶裡,聯桂坊有一座門庭開闊、氣勢壯觀的「北帝廟」,廟庭的東邊有七星旗座,旗杆高數十米,旗幟底色墨黑,上面繪有北鬥七星,叫做「黑令旗」,每逢遭遇海盜倭寇入侵,村民立即升旗,頓時鑼聲大作,法螺猛吹,人員集結,同仇敵愾。
聯桂坊曾是海口通往府城的交通要道。隨著人口增多,街坊裡巷,魚龍混雜,社會矛盾激化。市民甚為憤慨,鄉紳聯名具報,請求縣府嚴禁。於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瓊山知縣在聯桂坊刻立「奉縣嚴禁」石碑。
除了聯桂坊,海口老街還有龍繡坊、振龍坊、中橋坊、白沙坊等好些街坊。白沙坊,亦名「蕃坊」,又叫「番坊」「蕃巷」,雖然規模小,但卻是連結當年海上絲綢之路「廣州通海夷道」外來客商屯聚貨物和交換貿易的場所,是濱海城市很有歷史價值的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