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老街巷裡的海口往事

2020-12-24 海南日報數字報
  開欄的話

  如果說馬路和街道是一個城市的動脈,那麼,街坊、裡弄和巷子就像連向它們的毛細血管,滋養著城市的肌理和骨肉,市民在那裡繁衍生息,在歲月的長河中,創造歷史文化,留下愛恨情仇。

  從某種意義上說,老街和坊巷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文脈,走訪古街、古巷,回溯過往,不失為對一個地方人文的尊重,藉此或許也可以對當下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提供鏡鑑。

  海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椰城的騎樓老街作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早已揚名在外,但作為有歷史記憶的「坊巷」,還有待梳理。海南周刊今起推出「海口坊巷」專欄,旨在挖掘海口的城市歷史和市井文化。

  海南島遠離內陸,城鎮發展緩慢。雖史書記載,西漢以來海南「州府縣治」20多個,但古城遺蹟至今仍隱約可尋可辨者,是建於北宋開寶五年(972年)的「海南衛城池」。歷宋元至明清,瓊州府治飽經滄桑,逐漸形成「七井八巷十三街」的格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興建「海口所城」,圍繞所城駐軍,周邊逐漸形成街坊。現存的「瓊臺福地坊」「繡衣坊」「達士巷」「居仁坊」「聯桂坊」等等,基本上仍保留古城文化生態和歷史街坊遺韻。

  瓊臺福地坊

  最能代表海南的古蹟

  「瓊臺」是華麗樓臺,「瓊臺福地」是風水寶地,「瓊臺福地坊」是金字牌坊。

  從「瓊臺」到「瓊臺福地」,到「瓊臺福地坊」,一千多年歷史見證府城變遷。

  瓊臺得名於夏商時期,相傳為桀紂所建的「玉臺」。本文所指的瓊臺,說的是海南的別稱。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唐胄編纂成的海南第一部地方志,就是取名《瓊臺志》。

  《瓊臺志·卷二十》載:「唐貞觀五年(731年),析崖之瓊山置瓊州,城築疑始此。舊周圍止三裡。」貞元五年(789年),李復收復瓊州上《收復瓊州表》,於其地設立都督府。

  清《瓊州府志·卷二十》記載:「瓊臺在府治西。唐設都督府,宋置瓊管安撫都監,瓊臺蓋當時所名。」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李光被貶瓊州,曾賦詩《瓊臺》紀事。

  李光詩中的瓊臺,除「玉臺孤聳出塵寰,碧瓦朱甍縹緲間」外,還有「潮平賈客連檣至,日晚耕牛帶犢還」的景致。顯而易見,當年「瓊臺在府治西」,已是有名的「村坊」。

  據考證,瓊臺位於「抱珥山」,唐代都督府、宋代都監臺、元代元帥府均設在山上。明永樂元年(1403年)海南衛指揮使楊義率軍駐營「抱珥山」並在山頂立「抱珥山」石碑,同時還在山下立「瓊臺福地坊」。可想而知,圍繞「瓊臺」駐軍,周邊成了「瓊臺福地」。

  官府築臺樓,兵營立坊柵,左右東西廂,村舍繞四圍。於是,市民集聚,街坊漸興,名氣漸大。從李光賦詩,到後人唱酬,歌詠瓊臺的佳作陸續吟唱,瓊臺福地成了「瓊州八景」之首。其中,丘濬的《瓊臺春曉》「海島三千餘裡地,花朝二十四番風」最為著名。

  此外,還有鍾芳的《寓瓊臺》「長安北望爭何許,紅日光芒麗五雲」;吳鴻的《瓊臺覽古》「十三州邑鍾靈地,後起何人振夕芳」;方環的《瓊臺懷古》「山靈豈惜鍾英特,會有群賢出草萊」;王沂暄的《瓊臺》「瓊臺步武溯高風,多少名賢在此中」……極盛一時之頌。

  於是,有關瓊臺福地的傳說越傳越奇。堪輿學家斷言:瓊臺高聳,抱珥山、文龍山與三臺山突起,仿佛一把「羅圈椅」置於此地:南海紫氣,華夏薰風,蘊聚瓊臺,飄逸福地,貴不可言。難怪明代瓊州府、清代雷瓊道、民國瓊崖道,莫不選址於此,坐鎮其間。

  往事越千年,瓊臺福地曾幾度流失「福氣」。明清倭寇蹂躪,民國軍閥踐踏,瓊臺福地一片狼籍。文化大革命大破「四舊」,瓊臺福地牌坊被拆除、推倒。幾經折騰之後,好不容易撥亂反正,牌坊不僅原狀修復,而且瓊臺「增其舊制」,展現新姿。

  然而,魚龍混雜,瓊臺福地周遭新樓爭高直指,「建設性的破壞」使之面目全非。1994年,原瓊山市經國務院批覆同意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瓊臺遺址得以修復,關帝廟、瓊臺閣和福地軒相繼修建,雕梁畫棟,雄偉壯觀。可惜美中不足,似乎少點沛然文氣。

  雖然如此,但絕不能漠視此處坊隅在海南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它曾經謀劃南海防務,曾部署瓊島防禦。從軍事要塞到娛樂社區,從官衙舊址到文化聖地,坊巷往事千餘年。目前,瓊山正實施「瓊臺復興計劃」,茶餘飯後,坊間話題,期盼瓊臺福地,降臨新的福祉。

  繡衣坊

  海南商業文明的起點

  繡衣坊,顧名思義是刺繡與製衣的作坊。其實,此處坊隅人文意蘊極為深刻。繡衣,本義是彩繡的絲綢衣服。然而,繡衣也是表示「受君主尊寵」。《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引服虔曰:「繡衣,指事而行,無阿私也。」「繡衣直指」或「直指使者」則是「衣錦繡,持虎符的『繡衣御史』」,而「錦衣衛」則是佩劍出入宮禁、八面威風的皇帝近衛。

  繡衣坊也是進士坊,是表彰功德的紀念性坊表。瓊臺人文蔚起,被譽為「濱海鄒魯」,瓊臺福地是「衣冠勝地」。自宋至清,瓊山登進士108人,舉人802人。《瓊山縣誌》載:明弘治十一年(1502年)陳實、唐胄等六人中進,「進士坊、繡衣坊,二坊為陳實立。」

  陳實,曾任南京江西道監察御史,參奏宦官趙蘭假公濟私,促使朝廷停止合浦採珠,平息民怨;奏請朝廷將豪強奪佔的葦田歸還農民,他還創建道南書院,受百姓擁戴。

  繡衣坊,因陳實成了歷史典故,這一典雅的名字也就流傳至今。此處老街坊位於大西門外,南向馬鞍街,北對北勝街,毗鄰小北門,俗稱北門街。當年,文士聚居,街坊大多以經營刺繡、縫製生員、秀才的「錦衣」為主,市場需求使之成了繡衣的專業街。

  今日繡衣坊,當年飛針走線的作坊消失了,裁雲剪月的場景退隱了,峨冠博帶的秀才不見了,坊巷被馬車輪輾成的深深淺淺的溝痕已被覆蓋了。這條古巷沒有多長,覆蓋很容易。可是,卻煞費苦心覆蓋了文化名城的人文印記,覆蓋了海南商業文明的歷史痕跡。

  繡衣坊是海南商業文明的起點。雖然坊店門面不大,但她連結海上「絲綢之路」,是瓊州布匹的集散地和服裝的加工地。宋代以來,不知多少商家在坊間經營布匹,不知有多少遊子徜徉街坊添置錦衣,但知有數不勝數的士、農、工、商在古巷留下生活足跡。

  史載,珠崖太守孫幸「調廣幅布」,民不堪其役,「攻郡殺幸」,料想該布絕非凡品。《瓊州府志》載:「吉貝布紉木棉花絮所織者,又有椒布,縷眼如胡椒,布極厚實。」漢代瓊州已有這等布料,元代「崖州被」已聞名天下,料想繡衣坊的工藝當是一流水平。

  宋代詩人艾可叔有《木棉詩》,詩曰:「車轉輕雷秋紡雪,弓變半月夜彈雲。夜裘卒歲吟翁暖,機杼終年織婦勤。」當年繡娘「紡雪彈雲」,是否在織「廣幅布」「崖州被」,詩人沒有言明,繡衣坊也沒有留下實物,但筆者曾在羊山村寨看到清代絲織萬壽圖、壽匾、壽聯、桌裙及繡鞋、荷包等物品,其質地精良,工藝精巧,特色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當年,州府人口相對密集,有相當的商業需求,繡衣坊商業街應運而生。今天,看不到經營繡衣的店鋪,偶爾可看見一兩間臨街老宅緊閉的門洞射出一道亮光,瞬間便是大門徐徐關閉。也許,遊客要尋找的就是那深院的秘密,因為它關閉了幾百年的歷史。

  「繡衣坊」已坦然肅立了幾百年。它默然無語,似乎在思考,似乎在憂慮。它在思考什麼?它在憂慮什麼?它憂慮和思考歷史文化到底還有幾多現實價值?它躲在一隅,似乎已可有可無。但是,它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失去它,這座城市將失去文化活力。

  達士巷

  多位瓊州名士曾居此地

  「達士巷」和「瓊臺福地坊」「繡衣坊」同為文化古城保護街區。

  繡衣坊是進士坊,雖然名氣很大,但與達士巷相比,卻又稍顯遜色。

  古人所謂達士:乃明智達理之士,是達乎死生之人。太平天國稱「秀才為秀士,舉人為約士,進士為達士」。《後漢書·仲長統傳》曰:「至人能變,達士拔俗。」

  達士巷,原叫「鄭宅巷」。當年,鄭家高門望第,前人有過「子孫多進庠,高攀月桂宮,出為循良吏,建亭榮君賜」的描述。看來,鄭家創業者是真正的「達士」。

  因為如此,這裡居住著「見識高超,不同凡俗」的有「達士」聲望之人。瓊山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就是因為歷朝歷代無數「賢達之士」做出突出貢獻。其間,有明代進士鄭廷鵠,「嶺海巨儒」鍾芳,清代進士吳琠,晚清—民國著名學者王國憲等。

  鄭廷鵠,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曾任工科左給事、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等職。任內考核外官,主持公道,內外稱讚。政事之餘,勤奮筆耕,增補勘正丘濬詩文,編成《瓊臺會稿》12卷;撰輯古代軍事著作《武學經傳》,纂修《白鹿洞志》。母喪後不願復出,居府城達士巷,著有《藿膾集》《易禮春秋說》《蘭省掖垣集》《學臺集》《石湖集》等。

  鍾芳,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祭酒、戶部右侍郎等職。學識宏博,才華出眾,被譽為「上接文莊,下啟忠介」的「嶺海巨儒」。著有《筠溪先生詩文集》《春秋集要》《學易疑義》,提出「知行本自合一,知以利行,行以踐知」的觀點。著有《皇極經世圖》、《續古今紀要》、《崖志略》、《小學廣義》、《養生紀要》、《讀書札記》等。

  吳琠,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編修。曾任三通館、四庫館纂修官,武英殿分校官,四庫全書館總校官等職。編纂《四庫全書》大功告成,乾隆皇帝賜其龍尾硯、白玉如意等,並下旨建「孝行坊」表彰其父。吳琠熱心公益,除出資建義學、寺院、橋梁外,還邀集同鄉捐建「京都瓊州會館」,其學問道德,傳為美談。

  王國憲,清末民初海南文化名人。他發掘整理地方文獻,編成《海南叢書》。編輯《海忠介公年譜》《丘文莊公年譜》《王氏經籍志》《讀書日記》《瓊臺書院志》,校補《蘇文忠公海外集》,校注《丘海合集》,主編《瓊山縣誌》等,承先啟後,闕功甚偉。

  一千多年來,達士巷一直是名人會聚、文化交流的文化街坊。如今,達士消失了,王國憲的「百誠書屋」也已尋無蹤影,但殘存的達士故居仍在講述達士傳奇故事。

  居仁坊

  本是明代駐軍馬廄所在

  居仁坊,海口的老街巷,那可是濱海城市的「風水寶地」。

  其實,現在居仁坊的所在地,原先叫「馬廄」,位於「海口所城」西門,是當年「千戶府」和「參將署」官員安頓馬匹的地點,也叫「馬房」。

  「海口所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原先是「海南衛城池」的拱衛。從「馬房」到「馬房村」到「居仁坊」,已經走過好幾百年。

  是誰取了這麼一個風雅的名字呢?明清時期,千戶府、同知署等武官大都粗通文墨,把近鄰居處稱為馬房村「有失風雅」,於是便改名為「居仁坊」。

  今天,漫步騎樓老街,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審視老街巷口那富有南洋風格的「居仁坊」牌坊,會令人感到海口老街巷別有風味。

  提起這名字,會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孟子的名言「居仁由義」。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孟子提倡「仁義」,主張「內心存仁,行事循義」。

  當年,所城武官的坐騎早已跑進歷史長河。不知道當年海口有多少駿馬,但知道當時有個「馬廄」,曾是「馬房村」,到了清代改名「居仁坊」。

  這是城市的記憶。城市發展離不開與「馬」相關的內容。城市文化如果離開馬首是瞻、馬到成功的精神實質,歷史將黯然失色,城市將失去活力。

  居仁坊保存有極為罕見的太陽太陰廟,那是極有人文價值的歷史遺產。

  居仁坊是現代海口的肇始地,城市文化發源地。1924年拆除所城,擴建街區,相繼建起博愛路、文明路、新華路和新民路等街道。從居仁坊到居仁坊社區,街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永遠不變的是對「仁」的崇尚與堅守,是居仁地,行仁道,是「首善社區」。

  地名是城市歷史的人文符號,是一處街區文化的精神風貌。居仁坊是「仁」的集聚,除了海口所城歷史遺址之外,還有中山紀念堂、關帝廟和龍井等歷史文化遺存。

  聯桂坊

  曾是海府兩地交通要道

  聯桂坊位於文明中路南側,「海口所城」的南牆外。原先,城牆就築在水田裡,早年海口先民繞城居住,聚居村落就叫「田邊村」。雖然所城已拆除,聯桂坊也聲名顯赫,但牆外那綠油油的禾苗仍在市民眼前閃現,所以他們至今仍習慣將聯桂坊稱為「田邊村」。

  從「田邊村」到「聯桂坊」,該坊居民講述一個傳奇故事。據傳,某年科考張榜,田邊村有兩名士子同中進士。皇帝覽榜,聞知兩進士來自海外瓊州,世居「海口所城」腳下,村名叫「田邊」,龍顏大悅,一邊讚賞田邊村地靈人傑,一邊御賜村坊名「聯桂坊」。

  曾有人尋根問底,問兩進士何姓何名。老街坊說一名是王克義,另一名有待考證。明萬曆《瓊州府志》記載:「王克義,瓊山海口人,永樂乙酉鄉薦丙戌進士」。史載,時任瓊州知府王伯貞為表彰王克義,在其居住處建「聯桂坊」,所謂御賜云云,實屬美麗謊言。

  從這個意義上講,聯桂坊是一個講述勵志故事的文化街坊,是一處具有積極意義的人文街坊,同時,這方熱土也是抗擊倭寇、保衛家園、熱血沸騰、眾志成城的老街坊。

  在老市民的記憶裡,聯桂坊有一座門庭開闊、氣勢壯觀的「北帝廟」,廟庭的東邊有七星旗座,旗杆高數十米,旗幟底色墨黑,上面繪有北鬥七星,叫做「黑令旗」,每逢遭遇海盜倭寇入侵,村民立即升旗,頓時鑼聲大作,法螺猛吹,人員集結,同仇敵愾。

  聯桂坊曾是海口通往府城的交通要道。隨著人口增多,街坊裡巷,魚龍混雜,社會矛盾激化。市民甚為憤慨,鄉紳聯名具報,請求縣府嚴禁。於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瓊山知縣在聯桂坊刻立「奉縣嚴禁」石碑。

  除了聯桂坊,海口老街還有龍繡坊、振龍坊、中橋坊、白沙坊等好些街坊。白沙坊,亦名「蕃坊」,又叫「番坊」「蕃巷」,雖然規模小,但卻是連結當年海上絲綢之路「廣州通海夷道」外來客商屯聚貨物和交換貿易的場所,是濱海城市很有歷史價值的街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咖啡香裡的力神時光
    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2014年元旦之際,在海口國貿路嘉陵大廈出現了一張既熟悉又全新的面孔……  水泥色的地面、紅磚砌成的牆面、老榆木的長桌,毛石的臺子……時尚混搭的面孔,讓人驚喜,熟悉的咖啡香霧瀰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情事 獨家記憶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傅人意  54歲的黃善強收藏了上千張明信片,這些明信片如同他的老友,伴他走過歲月塵煙。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華文書報……置身於曼谷耀華力路,如果不看中文字下的泰文,很可能會將這裡誤認為是海口的新華南路。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中視IMAX全國第三大
    本報海口6月6日訊 (記者衛小林)5月中旬與海南中視集團旗下中視電影院線籤約後,目前正在進行緊張建設中的海口首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闖海人記憶中的海口新港
    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海口新港從1976年投產到2011年,一直是海南物資主要集散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永樂街串起的時光記憶
    老街紀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傅人意 見習記者 張成林  每一條老街都通往逝去的風景,它淺唱低吟,吟出一曲悵惘,吟出城市的悠悠神韻。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不愧是旅遊天堂」
    3月3日晚,「牽手北部灣,驚嘆新海口」2019海口(南寧)旅遊推介會在廣西南寧青秀萬達廣場舉行,一場推介會讓這兩個鄰居般省會城市雙手緊攜。  「你看這家椰子雞飯店,我們經常去吃,味道特別好。」3月3日下午5時多,青秀萬達廣場三樓的海南文昌椰子雞飯店,生意特別好,剛剛到飯點,門口已經有人開始排隊。南寧市民劉琴帶著一家人提前來吃飯,就是為了避免錯過了當晚的推介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是水口,也是火口
    如果你是一名遊泳好手,從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入水,划過十八海裡波光瀲灩的海峽,爬上岸來就是海南的省會海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導」到「推」,海口「精品演出」轉型
    海口市有關部門的嘗試至少表明了一種態度,那就是要發揮海南的環境資源優勢,把旅遊資源和文化品牌相結合來運營演出市場,這在當前相對困難的條件下,讓廣大觀眾感到欣慰,看到了希望。  ■ 本報記者 許春媚  通訊員 楊棟  本月下旬,海口又將迎來一場精品文藝演出,來自北京的箭麗打擊樂團將給海口市民帶來一場震動靈魂的鼓樂盛宴,展示一出高雅的民樂打擊藝術。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一座不屈的城
    ■ 本報記者 單憬崗 曹健  今天是超強颱風「威馬遜」襲擊海南後的第8天,曾一度樹倒牆傾、斷水斷電、道路堵塞、大水漫街的海口已逐漸恢復城市秩序。
  • 多彩端午節 濃鬱家鄉味 - 海口日報數字報·海口網
    在海口,除了吃粽子,還有不少人家保持著掛艾草、戴香囊、點雄黃等傳統習俗。    「門插艾,香滿堂」,走進海口的一些老街巷,可以看到不少人家門窗上掛著綠色的艾草,驅趕蚊蟲,驅除邪惡。悠悠艾草香混合著濃濃粽香,為端午節營造了濃厚的氛圍。    「我們家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必備茶飲——鷓鴣茶。」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市民遊客更便利免稅購物
    2月8日上午,這位正在海口免稅店化妝品專櫃銷售崗位工作的姑娘,一邊為前來購物的消費者取貨拿貨,一邊向海南日報記者投來歉意的目光。  她婉拒採訪的理由很簡單——忙。  忙到什麼樣的程度?在春節假期期間,符麗珍和同事每天上午9時30分準時到崗,開始一天的工作,其中有些人甚至會通班的狀態,從上午10時開始到晚上10時後才能下班回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過大年逛街購物成新風尚
    騎樓老街:  老街區新業態  百餘年前的經典南洋風格老建築,布滿優雅細緻浮雕和洋派裝飾的街道,舊時的商號,摩肩接踵的行人……春節黃金周假期開始以來,許多老海口與來瓊過冬的「候鳥」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來到騎樓老街,體會這個城市的古老韻味,而自在咖啡的庭院裡古香古色的戲劇表演、瓊劇以及藝術演出,讓遊客和市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助推了假日旅遊高潮迭起。
  • 海南露博會今天揭幕 - 海口日報數字報·海口網
    本報12月14日訊(記者祝勇 實習生周川潔)中國首屆自駕房車露營行業會長論壇、第二屆海南國際旅遊島房車露營地建設與產業融合發展高峰論壇、首屆海南旅遊產業融合發展金融論壇將於15日至17日在海口舉辦,這是2017(第三屆)海南國際房車(汽車)露營休閒旅遊博覽會的配套論壇,旨在倡導新的出行旅遊生活方式,發揮海南熱帶四季露營、全域旅遊創建省特色,推動產業
  • 三亞度假酒店「金陵」始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成智  21歲受南京旅遊局委派來瓊,27歲成為最年輕的金陵度假村常務副總經理,曾經想「幹滿三年趕快回去」,卻把全部青春獻給這個島嶼。  44歲的高曉陽,至今一口蘇味兒普通話。
  • 海南日報數字報-金沙灣,海口的「黃金海岸」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海口「西擴」的目標是:科學規劃建設西海岸新區,加快推進海南國際會展中心、五源河文化體育中心等項目建設,重點發展商務會展、文化創意、科技研發、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完善配套生活服務設施,建成聚集高端人才的生態宜居區和全省現代服務業核心集聚區。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個錢渡」到客滾輪
    海口的港  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今年是海南解放66周年,也是「十萬人才闖海南」的第28個年頭。66年來,海口港口的變遷見證了海口城市東拓西進的歷史進程,也見證了海口城市的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