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的玉蘭、北海的海棠、玉淵潭的櫻花及中山公園的鬱金香應季吸引著大批賞花客。在南城喧囂之中藏有一處賞花秘境,便是位於教子胡同的法源寺。
寺中幾進院落,遍植丁香,由來已久,早成規模。四五月間,紫白各色丁香怒放,此時步入寺院,仿佛沐浴在花氛之中。寺廟建築掩映在花樹之間,紅牆灰瓦成為花陣背景。伴著晨鐘暮鼓,在花下行走,香風拂面,偶遇僧人們課間經行,那聲聲誦念,自讓人心生喜悅。
除了滿院丁香,栽種在大雄寶殿西南方僧舍前的那幾株玉蘭更是從容飽滿、落落大方。不經意間,廊簷下站立的僧人便和樹上綻放的玉蘭、草叢中安靜的白兔相映成一幅美景。
法源寺很深沉,好多次溫暖了我 。
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這座「憫忠寺」,在2000年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李敖作品《北京法源寺》後,走出歷史故紙堆,曾引發小陣熱度。只是其歷來寬容低調的氣度,並不借勢做點文章,經年累月,如我者才幸得一方安靜的賞花之處。
每年清明前後都會去法源寺看花。
度過清明假期緩慢的早晨,輕食少許,午後乘地鐵出發,出菜市口站,步行片刻便抵達法源寺。賞花畢,坐在特5路大巴車二層第一排,眼無遮攔,跟隨行車路線,看著滿城人文風景,晃晃悠悠地從宣武回到海澱。
一路經過天寧寺橋、白雲觀、真武廟、釣魚臺、紫竹院、萬壽寺這些富有詩意的美麗地名時,我的腦海裡便充滿各種想像……時過境遷,就像那些地名中所曾經有過的實景一樣。如今宣武(崇文亦撤區)早已成為歷史,特5路也不再駛運。
院中已無當日景,眼前尚留舊時花。
又到清明,不克前往法源寺。偶然在家附近的綠化帶裡發現成片丁香,正是香氣瀰漫之時。幾日內常常就近觀賞,聊解愁緒。清明寄託哀思,往年有黃帝陵祭祖,今年是哀悼新冠肺炎疫情逝者。去者安矣。
宅在家中,清理舊物,再憶往事。
去年清明,打開塵封的CD箱,重啟古典巴赫與Beatles,自大學廣播站主持時代再次全情聆聽經典。音樂將人帶往那久違的青澀時光,恍然之間,依舊少年,不識愁滋味。
前年清明,終於在幾近作者完成小說的年紀讀罷《國境之南,太陽以西》,這本是村上春樹大量文學素材中險成廢料的三章。文中那個島本其實也在每個人心中吧,不一定是具象的人物,也許只是一種習慣,一方情境,一個念想。
再前一年清明,收到藍姐從泰國帶來的小小佛牌,土本質地,樸素無華。她說是一座特別漂亮的寺院的主持為其做了加持,願人們平安順遂。也祝你和你們安康。
收拾好懷念,淅瀝漸起,瀰漫著花香的夜裡,下起雨來。
清明,在緬懷中積澱,在回望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