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尋常去殷轔,春光報答果何曾。
千年戰伐空陳跡,滿眼芳菲似中興。
法源寺是老北京心中一個低調的存在,如同繁華鬧市中的一盞青燈,一千三百年來幽幽暗暗反反覆覆的出現在歷史的長河裡.............
時光回到大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徵討高麗,曾在今法源寺之地誓師,但戰事不利,唐軍在安市城戰役中失敗,逾十萬將士戰死,太宗悻然退兵
回到當時誓師出徵之地,李世民百感交集,他「深憫忠義之士歿於戎事」,遂下詔「卜斯地建寺為之薦福」,意在超度亡靈,銘記忠義。
但一直到五十年後,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賜名「憫忠寺」,這也使得法源寺成為北京【城裡】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寺。
到清雍正十二年,清廷崇律戒,憫忠寺即被定為律宗寺廟,並正式更名為「法源寺」。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曾經親自到寺裡進香,有感於法源寺悠久的歷史,寫下了「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
乾隆皇帝還手書一幅「法海真源」的匾額,至今高懸在大雄寶殿之上,乾隆皇上的金口玉言和親筆手書,從此奠定了法源寺在佛教界超然不可動搖的的地位...........
乾隆皇帝還手書一幅「法海真源」的匾額,至今高懸在大雄寶殿之上,乾隆皇上的金口玉言和親筆手書,從此奠定了法源寺在佛教界超然不可動搖的的地位...........
法源寺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無數動人的故事
南宋抗元名將謝枋,與文天祥同科進士,其被俘後被元軍押至大都憫忠寺囚禁於此。適時,元世祖忽必烈求賢若渴,迫其出仕,謝枋得堅辭不受,英勇不屈。
元朝官員曾將謝枋押到文天祥就義的地方,威脅其說:「此地系文丞相砍頭處。」謝枋聽之後仰天大笑道:「當年能與吾友同榜登科,今日又能與吾友同遊地府,豈不幸耶!」後回到憫忠寺中,絕食而死
絕命詩曰:「萬古綱常擔上肩,脊梁鐵硬對皇天。人生芳穢有千載,世上榮枯無百年,百姓聞聽之後,無不悲慟莫名............
1920年,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溘然病逝,停靈在法源寺,當時楊開智、楊開慧與男友悲痛萬分,三人共同料理恩師後事,並在法源寺為其守靈多日........
伽藍寺裡聽夜雨,除了這些悲傷憐憫的故事,法源寺更有名的,可能就是丁香詩會了..........
法源寺的丁香始種於明代,除了紫丁香和白丁香之外,還有南洋馬魯古所產的洋丁香
白如雪、紫如霞,層層疊疊,如堆雪積翠,幽香彌散,原本肅穆的古剎,被這繁花一鬧,竟也生出了萬種風情。
於是,法源寺「悲憫」之外的浪漫與詩性,便慢慢於馨香中浸透出來,你可在此與梵花默語,從而引發富有禪意的心性觀照和人生感悟。
丁香在北京並不是稀罕之物,然而在法源寺品讀丁香,卻別有一番意蘊。
它沒有刻意隱遁,也不會蓄意招引,你來或不來,它都兀自綻放,率性而灑脫。在古詩文中,丁香常被稱為「百結之花」,佛家也常用丁香結來暗喻自己的心結。
「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小小的丁香不僅是悅目之物,在有心人眼中,還是與佛祖神交的媒介
你若有緣,古寺裡的丁香便飽含禪思哲理,與佛所宣揚的師尊法教暗暗相合,這既是緣分,也是一種通常意義上的解讀。而法源寺的丁香所暗合的,並不只有佛法,還有人心。
北京曾有「憫忠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極樂寺的海棠、天寧寺的芍藥」之說,法源寺所以被稱為「繁花之寺」,皆因前庭後院多種植了丁香,尤以大雄寶殿與憫忠閣之間最為茂盛。
丁香詩會起源於明、清踏青時節詩人吟詩唱和活動,至清代極盛。
每年春天法源寺內丁香盛開之時,僧人備好素齋,邀集文人名士賞花對詩。
當時赫赫有名的紀曉嵐、洪亮吉、顧亭林、何紹基、龔自珍、林則徐等人和名噪一時的宣南詩社,都在這裡留下過流連的足跡和詩篇。
近代最值得一說的就是1924年4月26日,著名詩人徐志摩陪同印度偉大的詩人泰戈爾到法源寺賞丁香,瞻古剎,成為中國文學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是夜,印度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似有所悟,便即興吟唱一首,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那麼多的花朵,那樣的光芒、芳香和歌曲,可是愛又在哪裡?
你躲在你那美的富裕裡縱聲大笑,而我則獨自哀哀哭泣……
吟者無意,不想卻觸動了旁邊那個人的心弦。此時徐志摩正熱戀著林徽因,其情可鑑。而林徽因則猶抱琵琶半遮面,令徐志摩的情感茫茫然無所依託.....
想必這詩必然影響了徐的心緒,從而撩撥起詩興,此夜或難入眠了——這令人魂亂情殤的人間四月天。
法源寺竟與一段浪漫愛情有緣,也是古剎千年修得的造化了....
也許,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座法源寺....................
【本文所有圖片除標註之外,均為小編實地拍攝,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