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5日: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2020-12-12 搜狐網

  臺灣被日本霸佔的最後8年,日本軍國主義又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組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神聖的反侵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又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陣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次重要國際會議

  進入1943年,反法西斯陣營開始反攻,消滅德意日法西斯的戰爭進入最後決戰階段,如何部署反法西斯盟軍的全面攻勢和討論戰後政治格局,已經成為盟國面臨的急迫問題。此外,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的重要性大為提高。美英等國認識到,戰敗日本軍國主義,必須藉助已經進行多年抗日戰爭的中國戰場,任何最後解決戰爭和戰後問題的國際會議不能沒有中國參加。因此,具有遠見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召開美、英、蘇、中四國元首會議,解決反法西斯陣營中面臨的問題。

  國際首腦會議在緊張的籌備之中。1943年10月30日,中國駐蘇聯大使傅秉常,和美國、英國、蘇聯三國代表在《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上簽字。中國沒參加起草、但作為籤字國的這一宣言,確定了關於國際政治的基本準則,既是開羅會議的前奏,也是後來聯合國預備會。正是因為這一宣言,籤字國和法國後來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參加大國會議的基礎。

  11月18日,19日,21日,蔣介石、邱吉爾、羅斯福先後趕到開羅。11月23日上午,密碼代號為「六分儀」的第一次會議,在羅斯福下塌的美國大使柯克的別墅正式開幕。開羅會議分為兩個階段,三巨頭協商的中心是如何在對日最後作戰中的相互協作問題,以解決中國軍隊和盟軍在緬甸反攻、中國收復失土、中美軍事合作、軍事佔領日本、解放朝鮮、日本皇室地位等問題。會議為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作了必要的準備,法西斯失敗的日子即將來臨。

  在如何處理日本佔領的領土問題上,在11月26日會議第一階段結束時,通過了著名的《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宣言全文是:「三國軍事方面人員,關於今後對日作戰計劃,已獲得一致意見,我三大盟國決心以不松馳之壓力,從海陸空諸方面加諸敵人。此項壓力已經在增長之中。

  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侵略。三國決不為自身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佔得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日本亦將被逐出其以武力或貪慾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

  我三大盟國抱定上述之各項目標並與其他對日作戰之聯合國家目標一致,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

  羅斯福、蔣中正、邱吉爾(籤名)」。《開羅宣言》在獲得史達林同意後,於12月1日以四國元首的名義正式公布。

  四國首腦會議,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元首頻繁接觸之後國際間召開的第一次重要會議。會議決定,永遠結束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的歷史,規定日本無條件把在過去對外侵略過程中依靠武力無恥佔領的外國領土交出來。在對華問題上,日本在甲午戰爭中霸佔的臺灣、澎湖地區也將交還中國。開羅會議因為作出的正確決定而永垂史冊。

  在二戰結束前夕,在以後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一直起著重要作用的另外一次國際會議召開。1945年4月25日,包括中國、美國、蘇聯、英國在內的56個國家在美國紐約召開「聯合國制憲會議」。6月26日,與會各國代表籤署歷史性的國際文件--《聯合國憲章》。聯合國的成立和中國成為創始會員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本身,肯定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主權完整性,同樣也意味著肯定了中國對臺灣地區的主權和治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第三次重要國際會議召開。1945年7月17日12時,又一次國際首腦會議在德國柏林波茨坦舉行。參加這次代號為「終點」的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蘇聯最高統帥史達林,於26日發布了《波茨坦公告》。公告內容得到中國政府的同意,也以美、英、蘇、中四國元首的名義發表。《波茨坦公告》第八點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波茨坦公告》強化了《開羅宣言》的條款。

  因此,臺灣歸還中國早在二戰結束前夕作出明確的規定。正是因為歷史上臺灣一直屬於中國,正是因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對臺灣屬於中國的肯定,所以在臺灣問題上,國際上沒有一個國家對中國領土臺灣提出過主權要求。對世界各國來說,臺灣是中國領土,就象夏威夷地區是美國領土、車臣地區是俄羅斯領土一樣,既不能質疑它的所屬,也不能讓其「獨立」,因為這涉及到當事國的主權,是屬於當事國的內部事務,別的國家無權幹涉。

  國際社會公認臺灣屬於中國,是維護人類正義、國際公理的結果,為堵截外國幹涉中國內政、插手臺灣問題,制止「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或臺灣「獨立」,提供了法律保證和現實基礎。

  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繼義大利、德國投降後,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裡號」軍艦上,盟軍接受了日本的投降。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典禮在南京陸軍軍官學校禮堂舉行。隨著日本的投降,臺灣的法律地位即已確定,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兩岸生活的都是中國人。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國民黨相繼成立了臺灣黨務機構。在1941年2月10日,重慶成立「臺灣革命同盟會」,主管臺灣事務。同年又在香港(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遷廣東)成立「臺灣黨務籌備處」。次年,又組織「臺灣黨務訓練班」。1943年初,又重新成立「中央直屬臺灣黨部」,委員有林忠、丘念臺、郭天乙和謝東閔,翁俊明(後為王泉笙、蕭宜增)為主任委員,黨部遷福建漳州、永安等地。除此之外,在成都中央軍校專門設立臺灣義勇隊,共有3個區隊9個分隊184人,訓練臺灣省籍幹部。

  把接收臺、澎地區正式提上議事日程,是在開羅會議以後。1944年4月,當時國民黨的主要智囊團中央設計局,根據蔣介石的要求設置「臺灣調查委員會」,通過對日軍在臺律令的研究,起草如何順利接收臺澎地區的具體計劃。同年年底,國民黨的最高黨訓組織中央訓練團另外設置「臺灣行政幹部訓練班」,共有民政、工商、財政、金融、農林、漁牧、教育、司法小組162人,此外還培訓警察932人。幾年來,國民黨為接收臺灣確實做了不少工作,但做得不深入,終於導致接收臺灣後不久發生社會動亂。

  日本投降後,接收臺灣立即成為國民政府的頭等要務,而且沒有過多的考慮時間。1945年9月1日,國民政府公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警備司令。其後不久,中國空軍第一路軍司令張廷孟飛到臺北,降下日本總督府上的日本國旗。10月1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長葛敬恩飛抵臺北,設立「臺灣前進指揮所」。葛敬恩以備忘錄形式通知末代總督安藤利吉,要他做好全部交接準備。安藤利吉是老實接受失敗事實,但日軍中的一些軍國主義分子還有搗亂行為。

  事隔50年,臺灣人民終於等來了祖國的軍隊。10月17日,美軍的30多艘軍艦和10多架飛機,滿載中國國民政府接收人員和軍隊到達臺灣。國民黨的第73師在基隆港登陸時,臺灣同胞熱烈歡迎。他們登上火車前往臺北時,30萬民眾站在幾十公裡長的鐵路兩邊歡迎。但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臺灣人民就對不守紀律、素質低下的國民黨軍隊產生了厭惡感。

  中國軍隊控制臺灣主要戰略要點後,10月24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陳儀、交通處長嚴家淦、工礦處長包可水和美國陸軍上校顧德理、海軍上校凱爾飛抵臺北。松山機場四周擠滿歡迎的民眾,先期到達的行政長官公署和警備司令部官員也到機場迎接。日本的末代總督也到機場迎接。中國政府派出的地方長官的到達,標誌著中國已經在臺灣行使行政權力。

  第二天,臺灣人民早就盼望的一天,10月25日上午9時,「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公會堂舉行。日本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代表16萬駐臺日軍,向中國政府代表、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脫帽鞠躬行禮,呈上軍刀,在投降受領證上簽字。當天下午舉行盛大的慶祝大會,第二天又舉行臺北環市大遊行。

  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公布了這一消息。陳儀長官代表國民政府在廣播講話中宣布:「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政府主權之下,此一極有意義之事實,本人奉命特向中國同胞及全世界報告周知。」被日寇侵佔50年又152天的臺灣終於回到祖國懷抱。為紀念臺灣光復,「10月25日」被定為光復節,每年的這一天都要舉行慶祝活動。對於這一節日,所有中國人都感到分外高興,只有「臺獨」勢力痛恨、仇視這一天。

  大海記下了海峽兩岸50多年來的風雲變幻!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兩岸中國人迫切要求走和平、民主、團結建國的道路,建設一個獨立統一、繁榮富裕的新中國。然而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亟待休養生息的中國,再次陷入全面的內戰之中。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退到臺灣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依靠美國的支持,在島上苦心經營,試圖與祖國大陸爭奪「中國代表權」,1971年10月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得到全面恢復,臺灣當局被驅逐出聯合國及附屬機構,「誰代表中國之爭」得到圓滿解決。李登輝和陳水扁主政期間,打著「臺灣獨立」旗號的分裂勢力,違反中國臺灣地區現行「憲法」和廣大臺灣同胞的意願,試圖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破壞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振興,攸關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全體中國人民一項莊嚴而神聖的使命。在日趨激烈的競爭面前,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臺灣問題若繼續拖延下去,就意味著喪失民族振興的機會。在新世紀的機遇和挑戰面前,海峽兩岸只有攜手共進、加速祖國統一進程,才能使兩岸共享中華民族的的偉大輝煌。

  百年滄桑,百年悠夢。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歸宿,也是21世紀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契機,它已溶鑄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裡。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旗幟下,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共同振興中華。這就是歷經滄桑的兩岸所有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臺灣地區的發展史上,需要再寫下這一新的篇章!

  大海將是這一新篇章的見證人!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
    日本投降臺灣同胞爭相慶賀    1945年8月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到臺灣,臺灣島立即沸騰了,「被日本殖民主義者奴役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廣大臺灣同胞,抑制不住回歸祖國懷抱的無比喜悅心情,他們載歌載舞,奔走相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爭先恐後地懸掛中國國旗。
  • 臺灣光復紀念日臺胞說——這一天,我們回到了祖國懷抱
    蔡當局包藏不住的「去中」與「媚日」禍心聽臺灣霧峰林家後人談臺灣光復   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
  • 1945年10月25日 臺灣正式回歸祖國(圖)
    臺北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地區日軍投降儀式正式舉行。中國方面陳儀長官等、美國聯絡官柏德爾準將出席儀式。日軍第十方面軍司令兼臺灣總督安藤利吉在投降書上簽字。上午10時,陳儀代表中國政府通過廣播電臺宣布:從即日起臺灣和澎湖列島正式重新歸入中國版圖,該區一切土地、國民、政事皆歸於中國主權之下。結束了日本在臺灣長達50年的統治。  日本宣布投降後,國民政府鑑於臺灣情形特殊,乃在臺灣設立與大陸各省迥然不同的行政長官公署制度。於9月28日公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並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警備總司令。
  • 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全島狂歡三天三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到臺灣,臺灣島立即沸騰了,「被日本殖民主義者奴役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廣大臺灣同胞,抑制不住回歸祖國懷抱的無比喜悅心情,他們載歌載舞,奔走相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爭先恐後地懸掛中國國旗。 當商店買不到國旗時,就自己動手製作國旗。」
  • 73年前的今天,臺灣這個飽經風霜的孩子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這時候臺灣的救世主國姓爺閃亮登場, 1661年4月,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4月30日鄭軍在鹿耳門(今屬臺南)登陸,在民眾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終將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揆一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
  • 臺灣重回祖國懷抱(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圖)
    他受命為「臺灣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後,即布置收集臺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教、衛生各業現狀,草擬了《臺灣接收計劃綱要草案》,送交蔣介石過目得到批准。接著,陳儀開辦各類專職訓練班。學員從在職公務員和大中學生中挑選,其中臺灣籍人佔了相當比例,成了日後接收臺灣的骨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 見證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那種暢快淋漓的快意情緒自然地流露出來,老人仿佛又回到60年前那個激情迸發的時刻。  1945年8月15日,老人回憶說,那天,日本天皇裕仁在廣播裡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開始時,因為聽得不太清楚,大家還不太確定這個消息。可是,過了一會,住在旁邊的許多日本人的住宅裡傳出一陣陣的哭泣聲,大家明白了。
  • 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我們將獲得哪些好處?
    作者:年負「臺獨」試圖分裂祖國,分裂兩岸人民的做法,絕對是會被歷史所摒棄的。兩岸同胞親如一家,祖國完成統一大業才是大勢所趨。很多人都在關注,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我們將獲得哪些好處?臺灣出產大量優質農產品,比如水稻,一年可收三季,產量高,質量也好。如果臺灣回歸,那麼中國就多了一個產糧基地。更別提處在亞熱帶的臺灣擁有的豐盛海洋資源,除了漁業資源,還有石油、天然氣等。大陸發達的開採技術定會讓這些資源物有所值。第三點是發達的製造業。臺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特別要提的是臺灣在半導體行業多有建樹,這是大陸的晶片戰略所急需的。
  • 歷史上的今天丨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在73年前的今天,1945年10月25日 (農曆九月二十),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1895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戰敗,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將遼東半島、澎湖群島和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
  •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據新華社臺北10月18日電(記者 傅雙琪 吳濟海) 臺灣光復75周年前夕,海峽兩岸歷史學者、相關研究專家、親歷者及其家屬18日在臺北和南京兩地舉辦網絡視頻連線座談會,回顧兩岸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歷史,紀念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到祖國懷抱,呼籲兩岸人民銘記這共同的血淚記憶,共護和平謀未來。
  • 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臺灣光復後,我們又做回祖國子民
    新華社臺北10月24日消息,「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
  • 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
    新華社臺北10月24日電題: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新華社記者吳濟海、傅雙琪、祁星「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
  • 紀欣:唯有祖國統一,才是臺灣真光復
    75年前的10月25日,日本受降儀式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內舉行,會場外及全臺各地一片歡騰,敲鑼打鼓,熱烈慶祝臺灣光復。1946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茲紀念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 臺灣回歸祖國是抗戰勝利成果
    昨天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大會上表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他還指出,臺灣回歸祖國,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俞正聲的講話清楚地點出了臺灣光復的重大意義:再次證明了臺灣是中國的領土。
  • 寶島臺灣現在咋樣了?和課本中的不一樣,希望早日回到祖國懷抱
    寶島臺灣現在咋樣了?和課本中的不一樣,希望早日回到祖國懷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等方面都有了飛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要說起臺灣可謂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而且在一些小時候的課本中還出現過臺灣的美景,但是臺灣真的像課文中所說的那樣嗎?只有去過一次才會發現,其實臺灣和課本中的不一樣。如果在去臺灣之前,會幻想著臺灣是一個高樓林立的城市,那就大失所望了,因為在臺灣你會發現它就像是一個小縣城一樣。如果真的要說臺灣最發達的地區,那就是臺北了。
  • 傭兵熱烈歡迎臺灣同胞回到祖國的懷抱
    臺灣回歸寄託了整整一代人的夢想與追求,寄託了兩岸同胞的無數期待和心聲,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在自己的生命中為兩岸和平統一而做出自己的努力,進入嶄新的21世紀,希望的曙光已經照亮了每一個人的眼睛,未來是美好的,努力是艱辛的。只是做為在遊戲中忙碌的我們沒想到有終有一天會為祖國統一大業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 紀念臺灣光復 共促祖國統一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光復後,我媽媽和臺灣同學們突然都笑了,感覺身上的壓力沒有了。這是她當時的感受。」他說。  臺灣光復時,霧峰林家和臺灣百姓家家張燈結彩,以各種形式慶祝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小時候,10月25日光復節這天,我們一定要唱光復歌,還會遊行慶祝。我這個年紀的人,還有比我小一些歲數的人,都有過這種經歷。」林光輝說,後來慢慢的,這個節日在臺灣變得淡了。
  • 歷史證明:離開祖國的懷抱,無法成就臺灣的自豪
    離開祖國的懷抱,無法成就臺灣的自豪  位於臺北「228公園」的臺灣博物館內陳列著一面藍地黃虎旗,這是123年前「臺灣民主國」的「國旗」,它記錄著臺灣人民心向祖國戮力抵抗日本侵略的苦難歷史。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甲午戰敗的清朝政府在日本下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及遼東半島給日本。消息傳來,全臺震撼,要求朝廷取消和約。因為條約損害其它列強在華利益,引起不滿,俄、德、法出面幹涉,日本有條件歸還了遼東半島。面對國際幹涉未能如願的情況,臺灣士紳又展開新一輪自救運動。
  • 臺灣學者:回歸祖國才是臺灣的最大尊嚴(圖)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於臺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圖為裝飾的會場大門彩牌。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同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圖為在街頭樹立大幅國家疆域版圖,開始向與祖國隔絕50年的臺灣省同胞介紹祖國情況。
  • 歷史上臺灣曾三次被外族入侵,但終究回歸到祖國懷抱
    第二次是西班牙的入侵,幾乎是與荷蘭同時佔據臺灣,當時,荷蘭先於西班牙兩年佔據了臺灣南部,而西班牙則是在佔據了臺灣北部,但是荷蘭很快驅逐了西班牙,開始獨霸臺灣,所以西班牙盤踞臺灣北部的時間非常短。第三次是日本的「霸佔」,清朝晚期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後來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黨才從日本人手中接過了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