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的今天,臺灣這個飽經風霜的孩子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2020-12-19 昨事今史

1945年的今天,臺灣光復了!

這個飽經風霜的孩子終於是結束了外族的蠻橫霸佔!從即日起,臺灣和澎湖列島正式重新歸入中國版圖,一切土地、國民、政事皆歸於中國主權之下,結束了日本長達50年的統治。

今天我們來回顧下臺灣經歷過的那些風霜,主要分明朝前、鄭成功收復臺灣、甲午海戰三個時期;

明朝前

三國時期,吳王孫權為了尋找傳說中的夷洲,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雖未找到亶州,卻在臺灣停留近一年。教給本地高山族人農業生產技術和鑄造技術,和他們相處得非常友好,但是由於水土不服,許多吳軍士兵生了病,病死的人越來越多,衛溫只能帶著活著的數千吳國士兵回到吳國。回去後孫權看來,他們沒有打仗,一年不到就損兵折將數千人,簡直是一次失敗之旅,之後不久,孫權就以「違詔無功」將衛溫、諸葛直入獄殺掉了。

其實從表面上看,孫權這次勞師動眾,派出一萬人,回來卻只有區區數千人,的確是虧了。可他沒看到,衛溫、諸葛直等人給臺灣當地人帶去了先進的工具和技術,促進了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更重要的是,自此之後,臺灣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同大陸的聯繫逐漸密切,直至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然後到了隋朝,煬帝總共徵討過流求(臺灣)三次。第一次是607年,因為語言不通,所以只「掠一人而返」。次年,再令朱寬第二次進擊,但也僅「寬取其布甲而還」。第三次則是在610年,由陳稜和張鎮州領軍,是一次相當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虜其男女數千人」而返。但是也有說法說流求是現在的琉球群島,並不是臺灣。

到了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後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 大陸和臺灣的聯繫日漸頻繁。

鄭成功收復臺灣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荷蘭殖民者盤踞臺灣38年, 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 掠奪臺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

這時候臺灣的救世主國姓爺閃亮登場, 1661年4月,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4月30日鄭軍在鹿耳門(今屬臺南)登陸,在民眾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終將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揆一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鄭成功在致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圍城9個月後,臺灣長官揆一於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籤字投降。至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寶島臺灣。

可惜國姓爺收復臺灣後只過了4個月就病逝了,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塽(就是鹿鼎記的那位)前後治理臺灣22年,直到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臺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臺灣就歸到清政府統治下了,直到甲午海戰的爆發。

甲午海戰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當時號稱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日本打的全軍覆滅(有說法慈谿挪用了海軍的軍費去修頤和園,導致了北洋艦隊軍備的落後),至此李鴻章苦心經營長達20年的北洋水師在日軍的進攻下,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徹底破產。這是李鴻章一生中最痛苦時刻,然而讓李鴻章更痛苦的事情還在後面,李鴻章被派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承認臺灣的割讓。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在北京會試的包括臺灣在內的18省千餘舉人公車上書,反對割臺。臺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

在後面的時間裡,臺灣鄉紳自發組織抗日,推舉原臺灣巡撫唐景崧任大總統,清軍將領劉永福任大將軍,率領義軍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月的戰鬥,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慘重的代價,但因武器落後和後援不繼終遭失敗。 最終臺灣全島淪陷。

臺灣這一割讓就是整整50年,直到1945年的今天,臺灣光復。自此,臺灣人民結束了自《馬關條約》以來半個世紀的屈辱歷史,在遭日本帝國主義50年殖民統治之後,臺灣又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10月25日也被定為「臺灣光復節」。

相關焦點

  • 臺灣光復紀念日臺胞說——這一天,我們回到了祖國懷抱
    為了紀念臺灣光復,25日上午,新黨也在臺北市榮星花園舉辦「新黨小農慶光復,臺灣食安有保障」活動。新黨主席吳成典說,二次大戰勝利後,臺灣最終回到祖國的懷抱,絕不能讓臺灣離開中國,新黨的精神沒有改變,就是希望兩岸中國人攜手合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5日下午,國民黨在臺北市舉辦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音樂會。
  • 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我們將獲得哪些好處?
    作者:年負「臺獨」試圖分裂祖國,分裂兩岸人民的做法,絕對是會被歷史所摒棄的。兩岸同胞親如一家,祖國完成統一大業才是大勢所趨。很多人都在關注,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我們將獲得哪些好處?臺灣出產大量優質農產品,比如水稻,一年可收三季,產量高,質量也好。如果臺灣回歸,那麼中國就多了一個產糧基地。更別提處在亞熱帶的臺灣擁有的豐盛海洋資源,除了漁業資源,還有石油、天然氣等。大陸發達的開採技術定會讓這些資源物有所值。第三點是發達的製造業。臺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特別要提的是臺灣在半導體行業多有建樹,這是大陸的晶片戰略所急需的。
  • 見證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那種暢快淋漓的快意情緒自然地流露出來,老人仿佛又回到60年前那個激情迸發的時刻。  1945年8月15日,老人回憶說,那天,日本天皇裕仁在廣播裡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開始時,因為聽得不太清楚,大家還不太確定這個消息。可是,過了一會,住在旁邊的許多日本人的住宅裡傳出一陣陣的哭泣聲,大家明白了。
  • 傭兵熱烈歡迎臺灣同胞回到祖國的懷抱
    臺灣回歸寄託了整整一代人的夢想與追求,寄託了兩岸同胞的無數期待和心聲,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在自己的生命中為兩岸和平統一而做出自己的努力,進入嶄新的21世紀,希望的曙光已經照亮了每一個人的眼睛,未來是美好的,努力是艱辛的。只是做為在遊戲中忙碌的我們沒想到有終有一天會為祖國統一大業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繼義大利、德國投降後,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裡號」軍艦上,盟軍接受了日本的投降。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典禮在南京陸軍軍官學校禮堂舉行。隨著日本的投降,臺灣的法律地位即已確定,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兩岸生活的都是中國人。
  • 歷史上的今天丨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在73年前的今天,1945年10月25日 (農曆九月二十),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1895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戰敗,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將遼東半島、澎湖群島和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
  • 75年前的今天,臺灣回家
    今天75年前的今天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舉行遭受日本殖民統治半世紀的臺灣終於復歸祖國版圖回到母親懷抱今天,兩岸雖尚未完全統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臺獨」分裂勢力挾洋自重,謀「獨」挑釁致使兩岸關係緊張動蕩是對為臺灣光復而犧牲英烈的最大褻瀆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 臺灣被侵佔三十八年後如何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誰是最大功臣?
    1624年,這是中國一個比較難過的年份了,在這一年侵略者將我國領土臺灣收為殖民地。他們並沒有好好管理這個地方,他們強徵稅,魚肉當地的百姓。讓百姓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艱難,讓他們更加痛苦。後來太1661年時候,為了能夠長期抗擊清軍打算,鄭成功決定要率領水師收復臺灣,繼續他反清復明的大業。這是非常難的一項任務。他出生於北京,母親是日本人,六歲的時候回到中國,他自小習文練武,非常努力,也獲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來在清軍進攻南明隆武政權時,他的父親不戰而降。他認為這種做法自己很難能夠接受。
  • 寶島臺灣現在咋樣了?和課本中的不一樣,希望早日回到祖國懷抱
    寶島臺灣現在咋樣了?和課本中的不一樣,希望早日回到祖國懷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等方面都有了飛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要說起臺灣可謂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而且在一些小時候的課本中還出現過臺灣的美景,但是臺灣真的像課文中所說的那樣嗎?只有去過一次才會發現,其實臺灣和課本中的不一樣。如果在去臺灣之前,會幻想著臺灣是一個高樓林立的城市,那就大失所望了,因為在臺灣你會發現它就像是一個小縣城一樣。如果真的要說臺灣最發達的地區,那就是臺北了。
  • 歷史證明:離開祖國的懷抱,無法成就臺灣的自豪
    離開祖國的懷抱,無法成就臺灣的自豪  位於臺北「228公園」的臺灣博物館內陳列著一面藍地黃虎旗,這是123年前「臺灣民主國」的「國旗」,它記錄著臺灣人民心向祖國戮力抵抗日本侵略的苦難歷史。然而,這個風雨飄搖中誕生的「臺灣民主國」並沒有得各國的承認,也沒有得到列強們一槍一彈的援助,那個承諾「臺灣能自立,可保護」的老牌殖民者法國,在日本進攻臺灣之時更沒有一兵一卒增援臺灣。5月29日,日軍在臺北澳底登陸,攻擊臺灣大幕拉開。6月1日,日軍越過三貂嶺,俯視基隆港。3日,日軍佔領基隆,攻佔獅球嶺炮臺,臺北門戶洞開。4日,唐景崧乘德商輪船逃亡廈門。
  • 臺灣回歸祖國懷抱後,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
    近來「臺獨」分子日益猖獗,但臺灣回到祖國懷抱是勢不可擋的事。臺當局一系列喪失人心、鋌而走險的舉動已經觸碰到了大陸底線,兩岸人民關於收復臺灣,完成統一大業的呼聲也日漸強烈,「臺獨」分裂勢力距離覆滅已不遠矣。那麼,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會給祖國帶來哪些方面的好處呢?本文就略做一些分析。
  • 這個島嶼曾是中國最大的,面積比2個臺灣還大,清末離開祖國懷抱
    這個島嶼曾是中國最大的,面積比2個臺灣還大,清末離開祖國懷抱 我們現在經常講寶島臺灣,稱臺灣是我國第一大島。其實歷史上我國第一大島,並不是臺灣島,而是面積比臺灣島大很多的庫頁島。庫頁島,面積約7.64萬平方公裡,而臺灣才3.6萬平方公裡,面積比兩個臺灣還要大。
  • 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開闢荊榛逐荷夷」明朝後期,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臺灣。清初,在東南沿海一帶堅持抗清的鄭成功,決心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臺灣。1661年,他率領將士,乘著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西海岸。
  • 八旬遊子高秉涵:有生之年,惟願臺灣重回祖國母親懷抱
    我明白他們想要回到自己命的源頭——故鄉,我盡我最大的努力幫他們實現這個願望,這是我最大的動力。」臺獨,心痛高秉涵受訪時,感嘆無力改變文化「臺獨」。「我的4個孫子孫女,她們可以說全都是現在的小『臺獨』,我問小孫女,我們國家最長的一條河是什麼?她回答說是濁水溪。我說長江黃河呢?『那又不是我們臺灣的!』我小孫女這麼回答。
  • 臺灣重回祖國懷抱(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圖)
    掛國旗、維秩序,百姓歸心似箭  早在1945年上半年,臺灣百姓就已經通過各種渠道獲知回歸在即。為了表示對回歸祖國的嚮往,臺灣民眾家中都掛起了國旗。這使島上掀起了製作國旗的熱潮,以致市面上國旗面料價格驟漲,商家用厚紙印刷來應市,也被搶購一空。然而,由於與祖國多年交流阻斷,臺灣民眾對國民政府的旗幟樣式並不熟悉,掛出來的自製旗幟各式各樣、五花八門。
  • 我踏上了熟悉的故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出飛機後工作人員按照出機順序給每個人貼了一個序號,這個需要非常重要,關乎核酸檢測順序還有酒店隔離安排。我位置最後自然是排在最後一個的.疫情當前他們在奮不顧身的在自己崗位上努力工作,付出了很多汗水才保我們平安入住隔離酒店.回到祖國的懷抱真好.
  • 歷史上臺灣曾三次被外族入侵,但終究回歸到祖國懷抱
    第二次是西班牙的入侵,幾乎是與荷蘭同時佔據臺灣,當時,荷蘭先於西班牙兩年佔據了臺灣南部,而西班牙則是在佔據了臺灣北部,但是荷蘭很快驅逐了西班牙,開始獨霸臺灣,所以西班牙盤踞臺灣北部的時間非常短。第三次是日本的「霸佔」,清朝晚期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後來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黨才從日本人手中接過了臺灣。
  • 國內最「愛國」的河,流到國外繞一圈,又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不過對於很多小夥伴來說這最熟悉的就是長江黃河了,這是中國的母親河,可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可不是長江黃河,而是——哈拉哈河。為什麼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這條河流呢?因為這條河流堪稱是國內最「愛國」的河,流到國外繞一圈,又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 參考日曆|回到母親懷抱19年 澳門不再只是「博彩小子」
    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19周年的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小編帶大家一起回顧下澳門這些年發生的變化。無論是經濟、科研,還是旅遊,澳門這些年都在飛速創新和前進。19年前,澳門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當時的盛況從《參考消息》1999年12月20日的報導中可以看出:「20日凌晨零時,在時針和分針恰好重合的一瞬間,整個交接儀式的會場被燈光映照成一片紅色,中國的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在旗杆上徐徐飄揚。」
  • 這片美麗的土地,98年才回到祖國懷抱,有幾十種珍稀動植物
    但是我國仍然有淨土,幾乎不為人知,人跡罕至,被稱為中國最後的淨土,但1998年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就是位於我國西北邊境的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夏爾西裡。Sharsiri位於大陸內部,氣候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整個地形起伏的高原丘陵,海拔1000 ~ 30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