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今天,臺灣光復了!
這個飽經風霜的孩子終於是結束了外族的蠻橫霸佔!從即日起,臺灣和澎湖列島正式重新歸入中國版圖,一切土地、國民、政事皆歸於中國主權之下,結束了日本長達50年的統治。
今天我們來回顧下臺灣經歷過的那些風霜,主要分明朝前、鄭成功收復臺灣、甲午海戰三個時期;
明朝前
三國時期,吳王孫權為了尋找傳說中的夷洲,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雖未找到亶州,卻在臺灣停留近一年。教給本地高山族人農業生產技術和鑄造技術,和他們相處得非常友好,但是由於水土不服,許多吳軍士兵生了病,病死的人越來越多,衛溫只能帶著活著的數千吳國士兵回到吳國。回去後孫權看來,他們沒有打仗,一年不到就損兵折將數千人,簡直是一次失敗之旅,之後不久,孫權就以「違詔無功」將衛溫、諸葛直入獄殺掉了。
其實從表面上看,孫權這次勞師動眾,派出一萬人,回來卻只有區區數千人,的確是虧了。可他沒看到,衛溫、諸葛直等人給臺灣當地人帶去了先進的工具和技術,促進了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更重要的是,自此之後,臺灣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同大陸的聯繫逐漸密切,直至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然後到了隋朝,煬帝總共徵討過流求(臺灣)三次。第一次是607年,因為語言不通,所以只「掠一人而返」。次年,再令朱寬第二次進擊,但也僅「寬取其布甲而還」。第三次則是在610年,由陳稜和張鎮州領軍,是一次相當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虜其男女數千人」而返。但是也有說法說流求是現在的琉球群島,並不是臺灣。
到了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後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 大陸和臺灣的聯繫日漸頻繁。
鄭成功收復臺灣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荷蘭殖民者盤踞臺灣38年, 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 掠奪臺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
這時候臺灣的救世主國姓爺閃亮登場, 1661年4月,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4月30日鄭軍在鹿耳門(今屬臺南)登陸,在民眾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終將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揆一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鄭成功在致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圍城9個月後,臺灣長官揆一於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籤字投降。至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寶島臺灣。
可惜國姓爺收復臺灣後只過了4個月就病逝了,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塽(就是鹿鼎記的那位)前後治理臺灣22年,直到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臺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臺灣就歸到清政府統治下了,直到甲午海戰的爆發。
甲午海戰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當時號稱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日本打的全軍覆滅(有說法慈谿挪用了海軍的軍費去修頤和園,導致了北洋艦隊軍備的落後),至此李鴻章苦心經營長達20年的北洋水師在日軍的進攻下,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徹底破產。這是李鴻章一生中最痛苦時刻,然而讓李鴻章更痛苦的事情還在後面,李鴻章被派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承認臺灣的割讓。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在北京會試的包括臺灣在內的18省千餘舉人公車上書,反對割臺。臺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
在後面的時間裡,臺灣鄉紳自發組織抗日,推舉原臺灣巡撫唐景崧任大總統,清軍將領劉永福任大將軍,率領義軍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月的戰鬥,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慘重的代價,但因武器落後和後援不繼終遭失敗。 最終臺灣全島淪陷。
臺灣這一割讓就是整整50年,直到1945年的今天,臺灣光復。自此,臺灣人民結束了自《馬關條約》以來半個世紀的屈辱歷史,在遭日本帝國主義50年殖民統治之後,臺灣又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10月25日也被定為「臺灣光復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