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欠1200公頃土地滿足未來人口 發展東大嶼山成商業核心區

2020-12-11 金投外匯網

原標題:香港欠1200公頃土地滿足未來人口 發展東大嶼山成商業核心區

重要提示文章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我們尊重作者版權,若有疑問可與我們聯繫。侵權及不實信息舉報郵箱至:tousu@cngold.org

編輯:

相關推薦

豐業銀行:中國利率上升可能不會引發流動性危機
金投網10月28日訊, 加拿大豐業銀行(Scotiabank)外匯策略師高奇周五(10月28日)在接受採訪時稱,近期流動性緊縮擔憂引發的中國貨幣市場利率上升走勢過度,因為中國央行去槓桿的目的是防範系統性風險。
0

相關焦點

  • 《香港2030+》諮詢:東大嶼新界北發展納105萬人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諮詢,建議為應對長遠發展所缺的逾1200公頃用地,重點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兩大策略增長區,預計可提供共1720公頃可發展土地,滿足房屋、經濟發展等需要,打造香港成為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
  • 香港傳真 | 土地諮詢會舌戰:港人去邊度搵1200公頃供應?
    1200公頃土地缺口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在9月3日的土地諮詢會上,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不止一次渲染土地供應短缺產生的社會問題—— 「樓價非常貴,難以負擔,一對出來工作的夫婦想要供到一個單位,幾乎沒什麼希望。」 「簡單吃一個50港元的快餐,成本不超過15港元,有20塊是租金,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在付出土地供應不足的代價。」
  • 香港未來五年將收回400公頃私人土地
    每經記者:甄素靜 每經編輯:林菁晶「我們目前已知會收回的私人土地約700公頃,預計其中400多公頃會在未來五年收回,遠多於過去五年收回的20公頃。」今日(10月1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布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提及,房屋是社會目前最嚴峻的民生問題,也是部分民怨的根源。除了新增收地項目外,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的收地工作會接踵而來。運用《收回土地條例》,主要收回三類私人土地全部用作公營房屋及相關設施發展,包括公屋、綠置居、居屋及港人首置上車盤。
  • 香港加快推地及收地:將在新界收回68公頃私人土地
    香港地政總署稱,將收回784幅私人土地,涉及的面積約68公頃。此次擬回收土地將用於發展新界東北部的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覆蓋面積612公頃,涉及總人口約19.37萬人,提供約4.01萬個就業機會。
  • 香港土地短缺引公眾激辯,重啟填海或將成下一步政策主旨
    原標題:香港土地短缺引公眾激辯,重啟填海或將成下一步政策主旨 一場與每個香港人切身利益皆相關的土地辯論行至收尾,尚未擺脫「這也不行、那也反對」的窘境。為保障發展用地,香港將如何取捨? 2016年10月,由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公布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顯示:為滿足框架內最大住屋容量約900萬,香港未來30年土地短缺將至少達到1200公頃(亦有學者認為實際缺口或是其兩倍),其中包括約230公頃的房屋土地需求。 持續至今,香港關於土地缺口的研判基本以這些數字為基礎。
  • 香港要填海造屋?不稀奇!中環銅鑼灣尖沙咀都是這麼來的
    棕地僅佔香港土地面積1%,分布零散,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多數夾雜村落,很難發展。有人說,興建人工島是「倒錢落海」,但你們沒有聽說過「賣地」這回事嗎?填海1,700公頃當中30%是私人住宅,按1公頃≈10萬呎計算,假設是六倍地積比率(也就是容積率),「明日大嶼」所能提供的樓面面積就多達1.53億呎。
  • 香港土地供應小組提交報告 8個優先選項料可提供3235公頃土地
    中新社香港12月31日電 (記者 曾平)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12月31日向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交一份逾百頁的最終報告,建議特區政府優先研究及推展8個獲得主流民意支持的土地供應選項,料合共可提供3235公頃土地。
  • 香港發展局:目前政府找到210幅土地可改劃用途
    觀點地產網訊:10月13日,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出席一個電臺節目時表示,香港未來土地需求迫切,住宅用地需求較嚴峻,目前政府找到有210幅土地可以改劃用途,預料能於未來6至7年提供31萬個單位。黃偉倫還稱東湧、古洞北及粉嶺等的新發展區,將能供應約6萬個單位。不過,其亦重申覓地工作仍刻不容緩,否則影響未來房屋供應。
  • 廈門東部新城核心區規劃有變 增加面積113公頃 增加人口規模4.6萬
    5月25日,廈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公示關於《13-14編制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改(局部)》,該片區為翔安區南部,規劃總用地面積約658.83公頃,公共服務設施包括:新會展會議中心1處、新體育中心1處,九年一貫制學校2處、48班小學2處、24班初中1處,定位為廈門東部新城核心區,居住人口規模9.2
  • 緩解土地之困 香港欲填海造地1700公頃
    10月11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布2018年、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在施政報告中,香港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計劃將分階段填海造地,建造約1700公頃人工島。對香港土地供應問題的重視程度,從本次施政報告的表述中可見一斑。報告中提到,「社會的整體民生、經濟以至運輸基建發展,均倚靠土地資源才能成事,否則一切的策略和計劃只會流為空談。」土地供應短缺、土地利用率低一直是香港難以治癒的「頑疾」,也是房價高企、房屋供應短缺的最主要原因。
  • 「明日大嶼」瞄準香港發展的明天
    據新華社香港10月11日電  (記者戰豔)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月10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明日大嶼願景」廣受關注。該計劃擬分階段填出多個人工島,共約1700公頃,可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7成住房單位為公營房屋,首階段工程2032年可入住。
  • 香港概覽:香港發展新市鎮
    香港概覽:香港發展新市鎮 2002年7月1日13:09  新華網   自1973年香港拓展署展開新市鎮發展計劃以來,共發展了9個新市鎮,以適應人口日益增長的需求
  • 香港研「新填海計劃」 再造半個九龍島 團結香港基金: 建2200公頃...
    「香港長期缺乏土地導致樓價高昂,嚴重影響民生,很多市民被逼住劏房(面積狹小而被分割的房屋),政府要設法解決貧富懸殊問題。未來幾年的土地需求需謹慎處理, 填海工程或需10年的時間,因此政府也應考慮其他方式,多管齊下提供更多土地供應,例如公私營合作、釋放私人土地、一地多用、收回棕地等方案。」香港前特首董建華在8月7日的團結香港基金會議上指出。
  • 香港TOD模式發展歷程
    來源: 鳳凰網房產天津站香港地鐵TOD發展模式是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之下孕育而生,「軌道+物業」是其主要開發方式,其演變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該模式主要是為了滿足基建的資金需求,土地開發權補償僅限於資金層面的平衡。中期,該模式與同時期公屋政策共同支撐了香港新市鎮的發展。
  • 香港邊境禁區解禁進程:710公頃土地再解禁(圖)
    一河之隔,深圳一側是高樓林立,香港一側的邊境禁區則荒草連天。自香港1951年設立邊境禁區以來,2800公頃的禁區只限持有特別許可證的人士進入。隨著香港與內地交流愈加頻繁,香港解禁邊境禁區也提上日程,決定將2800公頃的禁區逐步縮減至400公頃。去年香港釋出740公頃禁區,昨日,香港再有710公頃禁區土地被釋放,包括得月樓村等6個村莊,備受關注的河套地區也在釋放的範圍內。
  • 香港擬在郊區公園邊陲建屋 共40多公頃土地
    香港擬在郊區公園邊陲建屋 共40多公頃土地 2017-05-18《文匯報》報導,香港特區政府昨日公布,已邀請香港房協研究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土地的生態價值及發展潛力,將會動用過千萬元(港幣,下同),就大欖郊野公園及馬鞍山郊野公園範圍邊陲地帶的兩幅共40多公頃的土地進行技術及生態研究,需時21個月。
  • 緩解土地房屋壓力 香港填海造地再出發
    新華社香港2月5日電(記者戰豔)經歷多年停滯後,香港5日重啟大型填海造地工程,以緩解土地房屋供應壓力。東湧新市鎮擴展計劃將填海開拓130公頃土地,相當於約6個維多利亞公園。  未來這片土地上將建設4.9萬個住宅單位,其中超過6成將是公營房屋,可容納14.4萬人口,並創造4萬個就業機會,整項擴展計劃在2030年完工,並於2023至2024年遷入首批人口。  陳茂波表示,在規劃東湧新市鎮擴展的過程中,特區政府非常重視生態保護。
  • 東湧擴新市鎮填海134公頃
    圖:東湧將成為本港未來主要土地供應來源,發展局建議填海134公頃擴建東湧新市鎮。圖為東湧逸東?全景/網上圖片  東湧將成為本港未來主要土地供應來源,發展局建議填海134公頃擴建東湧新市鎮,合共提供最多5.3萬個住宅單位,建議發展比率最高達6倍,並且扭轉東湧現時的公私營房屋比例,新填海地區的私樓供應佔60%,整體可容納15.4萬人,較現時增加一倍。當局預計,最快8年後有土地供應,2024年有首批單位落成。
  • 南京2020年第二批土地預公告來了!16幅地塊、超80公頃!
    剛剛(5月15日),南京土地市場網掛出南京2020年第二批土地出讓預公告,共16幅地塊,用地總面積達86.32公頃,其中14幅涉宅地塊、1幅商辦混合用地、1幅社會福利用地。
  • 香港收回784幅私人土地,地產巨頭也出手了:無償捐地27萬平方...
    導讀:香港地政總署稱,將收回784幅私人土地,涉及的面積約68公頃。此次擬回收土地將用於發展新界東北部的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覆蓋面積612公頃,涉及總人口約19.37萬人,提供約4.01萬個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