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真 | 土地諮詢會舌戰:港人去邊度搵1200公頃供應?

2020-12-13 北方網

有人說,香港是天堂和地獄的兩面,當夜幕降臨,每一盞閃亮的霓虹背後,都隱藏著絕望的面孔。

香港電影《一念無明》講述了一對父子掙扎在貧困和漠視的社會邊緣的故事。影片裡兩人生活的房子侷促放了一張雙層床,兒子側臥在上鋪,父親站立在床前,剩下不足1平方米的空間擺滿了飯桌和各類生活用具。

現實中人們又把這種房子形象地叫做「劏房」或「棺材房」。據統計,在香港10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目前有近21萬人生活在這種空間極小、環境惡劣的居所。數據顯示,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是亞洲地區最低的一個城市,僅為170平方米呎。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香港長期以來的住房與土地供應緊缺,尋求更多土地、供應更多房子是香港迫切的需求。

9月3日,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在一場土地諮詢會中表示,香港在土地供應方面確實已經滯後,與此同時,香港的每一個人無不在為土地供應的不足付出沉重代價。包括短中期、中長期以及概念性共18項土地供應選項,成為香港新一屆政府試圖解決土地難題的試點方法。

而在諸如填海項目所需成本、樓房容積率高低以及新界土地如何開發等關鍵問題上,港府與社會各界的分歧一直存在,且短期內難以達成共識。這預示著,要真正為香港找到一條解決短、中、長期土地供應問題的萬全之策,仍困難重重。

1200公頃土地缺口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在9月3日的土地諮詢會上,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不止一次渲染土地供應短缺產生的社會問題——

「樓價非常貴,難以負擔,一對出來工作的夫婦想要供到一個單位,幾乎沒什麼希望。」

「簡單吃一個50港元的快餐,成本不超過15港元,有20塊是租金,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在付出土地供應不足的代價。」

他同時指,根據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調查,為預留空間和彈性,滿足包括改善人均居住面積、加強社區配套以及為將來老齡化提供更多養老設施的可能,香港長遠欠缺的土地甚至遠不止1200公頃。

 

根據2016年公布的《香港2030+》規劃研究,香港在未來30年需要的發展土地為4800公頃,如果扣除已經落實發展的3600公頃,長遠欠缺1200公頃的土地,即相當於60個維多利亞公園的土地面積,當中包括300公頃經濟用地、200公頃房屋用地、700公頃休憩及社區用地。

與此同時,人口卻在不斷增長。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曾指出,香港人口將會由2014年的724萬,增長至2043年的峰值822萬,香港需要尋求更多的土地供應以應付長遠的社會及經濟需要。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與逐年增加的人口數量相比,香港每年落成的房屋數量卻不升反降。據悉,2007年至2016年間,香港平均每年落成的房屋數量僅有2.57萬夥,相對於1997年至2006年的10年,下跌了超過五成。

以香港目前的公屋為例,相關數據顯示,目前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經達到5.3年。而這只是第一次輪候,若加上第二、三次的輪候,時間可達七到八年,甚至更長。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9月份所提供的最新諮詢資料,羅列了香港在短中期、中長期以及概念性共18項土地供應選項,包括棕地發展、新界私人農地儲蓄、粉嶺高爾夫球場用途、填海項目以及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試點開發等。

上述資料的矛頭指向香港土地未有效開發這一問題上,人們普遍認為這引發的土地供應不足是香港大部分社會問題的根源。在目前香港逾10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中,已建設開發的土地僅為24.3%,其餘75.7%均未被開發利用。

而以林鄭月娥為首的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正是為了尋找更多的土地支持香港發展需要。這支由30人組成的團隊,企圖通過社會諮詢尋找到更多的土地供應的可能,打破土地困局。

特首的填海選擇

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所提出的18個選項中,發展東大嶼都會的填海項目被以林鄭月娥為首的香港特區政府寄予厚望。眾多選項裡,填海可以提供大量的土地,而不影響現有土地性質及規劃,可謂一舉兩得的理想選項。

觀點地產新媒體現場了解,土地供應專責小組9月初指出,香港目前土地緊缺,很大一個方面是十多年來香港在填海速度上的明顯放緩。

根據報告獲悉,1985年至2000年,香港平均每年填海面積200公頃,而在2001年至2015年的時間裡,平均每年填海面積僅為40公頃,明顯落後於2000年以前的填海速度。同時,自1970年代起,香港先後新增荃灣、大埔、粉嶺、天水圍、東湧等9個新市鎮,而自2000年以來,再沒有新市鎮的落成,這些新市鎮中,大部分也由填海得來。

事實上,早在2014年,「東大嶼都會」發展的概念就已經由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其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報告指出,香港將研究進一步開發大嶼山東部水域及鄰近地區,打造「東大嶼都會」,用好香港和珠三角的協同效應。

2016年的《香港2030+》規劃提到,東大嶼都會作為跨越2030年兩個策略增長去之一,主要涉及香港島和大嶼山東部之間填出1000公頃面積的人工島。

2018年8月,香港團結基金會進一步提出加強版的東大嶼都會計劃,在原本計劃1000公頃基礎上建議將人工島擴大到2200公頃,計劃預計可提供25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容納70萬至110萬人,「充分解決香港土地短缺問題」。

在土地諮詢會上,黃遠輝卻指出,這種大規模的填海項目所需要時間一般達到10-15年,面對香港目前迫切的土地需求,只能作為「中長期計劃」進行。

填海項目所產生的高額成本也成為熱議的話題。

9月5日,香港的一場「土地問題」研討會中,有人士指出,若要進行東大嶼都會填海項目,其成本或將高達一萬億港元,這麼大規模的資金需求,如果想要通過立法會申請撥款,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分歧與意見

分歧還在繼續。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在9月初另一場土地供應諮詢會中,一位前政協委員對上述的方案以及措施均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自己所參與這場已經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的討論和諮詢毫無意義,因為大家似乎都在迴避一個問題,就是關於大嶼山的開發,「隻字未提」。

大嶼山開發是除填海項目以外,香港社會提出的潛在土地供應選項,且呼聲甚高。此前有人士提出要跳出香港的「框框」,在內地水域比如大嶼山以南的桂山島等地進行填海項目,這樣既能做到與內地相連,而且時間上會更快,成本也更低。

上述前政協委員反駁稱,大嶼山是香港島的兩倍以上,若能很好地進行開發,就能提供大量的土地,為什麼避重就輕就不提大嶼山的發展?對於這樣的疑問,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作出回應,大嶼山的發展有很詳細的歷史,發展的方向為「北發展、南保育」。不過,他也表示,東大嶼都會策略上很有價值,非常值得推進。

 

也有人將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開展的這種諮詢會比喻為「剔點心紙」「任人揀」。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陸宏廣博士在9月5日的「土地問題」研討會稱,要解決房屋的供應,土地還不是最終的問題,其實只要把樓房建的更高,提高樓房的容積比率就可以很好的容納更多的人,而這在工程技術上足以達到。

如果僅僅是為了房屋的需要而去填海,他認為是「掟錢落鹹水海」,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陸宏廣博士還向觀點地產新媒體介紹,對於有人建議特區政府彈性處理工廈改建住宅以適當安置基層家庭,這並不是政府允不允許的問題,而是這些改建會影響人們安全和健康。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紅綠燈問題。」

Gale Well Group Limited執行長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博士在接受觀點地產新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也能一定程度緩解香港土地供應不足的狀況。

一方面,香港和大灣區的融合,內地想要來香港發展的人可以直接定居在大灣區的城市,分散香港的承載力;另一方面,香港人也可以移居大灣區的其他城市。

對於香港本地開發商手中握有的大量新界農地,湯文亮博士稱,香港特區政府應該要跟地產商達成合作,在補地價方面給予一定鼓勵,這樣才能很好地對這部分土地進行利用和開發。

除了填海項目,香港輿論在面對是否應該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以作發展用地,以及是否可以對香港現有的大面積郊野公園中一些生態價值較低的作適度開發的問題上,也存在重大分歧。

無疑,這種持續開展的諮詢會以及全民大辯論,已把香港對於土地問題的關注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前討論的情況來看,香港在解決土地供應問題方面均沒有達成有效的共識,以林鄭月娥為首的香港特區政府,要真正為香港找到一條解決短、中、長期土地供應問題的萬全之策,估計也困難重重。

香港傳真 | 一座城市裡的地產漫遊與畫像。

相關焦點

  • 香港土地供應小組提交報告 8個優先選項料可提供3235公頃土地
    中新社香港12月31日電 (記者 曾平)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12月31日向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交一份逾百頁的最終報告,建議特區政府優先研究及推展8個獲得主流民意支持的土地供應選項,料合共可提供3235公頃土地。
  • 實探香港樓市:土地供應極度緊張 港府收地遇強阻力
    「土地供應為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而且必須多管齊下。」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經廣泛公眾諮詢,於去年12月向政府提交的建議,政府今年2月全面接納,將推行更有力的土地供應策略,持續大幅增加土地供應,以落實長遠房屋策略所制定的十年建屋目標。」土地供應極度緊張香港地勢多山,且郊野公園、溼地佔地面積大。
  • 《香港2030+》諮詢:東大嶼新界北發展納105萬人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諮詢,建議為應對長遠發展所缺的逾1200公頃用地,重點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兩大策略增長區,預計可提供共1720公頃可發展土地,滿足房屋、經濟發展等需要,打造香港成為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
  • 香港研「新填海計劃」 再造半個九龍島 團結香港基金: 建2200公頃...
    7月12日,她在立法會出席答問會時坦言:「解決土地問題,社會要有廣泛共識。長遠來說,在維港(維多利亞港)以外填海是無可避免。」2017年9月,特區政府成立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並於今年4月底提出18個土地供應選項,並展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其中短期選項包括棕地發展、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等,中長期選項則包括發展東大嶼都會。
  • 可憐的香港人,700多公頃土地閒置 都不會給你們建屋用!
    關 注 新 港 人 傳 遞 正 能 量 香港新港人互助文明社群 建屋土地供應緊張,加上公共屋村配套不足問題令人詬病,惟早前本報連番揭發港九新界有多塊未納入發展的棕地、空置工廈及工業村內閒置土地,證明本港其實「大把土地」可作發展,不少棕地均在
  • 緩解土地之困 香港欲填海造地1700公頃
    10月11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布2018年、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在施政報告中,香港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計劃將分階段填海造地,建造約1700公頃人工島。對香港土地供應問題的重視程度,從本次施政報告的表述中可見一斑。報告中提到,「社會的整體民生、經濟以至運輸基建發展,均倚靠土地資源才能成事,否則一切的策略和計劃只會流為空談。」土地供應短缺、土地利用率低一直是香港難以治癒的「頑疾」,也是房價高企、房屋供應短缺的最主要原因。
  • 香港加快推地及收地:將在新界收回68公頃私人土地
    香港地政總署稱,將收回784幅私人土地,涉及的面積約68公頃。此次擬回收土地將用於發展新界東北部的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覆蓋面積612公頃,涉及總人口約19.37萬人,提供約4.01萬個就業機會。
  • 港鐵將在內地建「香港城」?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正與中國鐵路公司籌劃在廣東南沙或佛山興建「香港城」,配合即將開通的高鐵香港段,為香港青年和老人提供樓價相宜的小區。香港《南華早報》25日報導稱,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26日將公布18幅土地選項作公眾諮詢,其中一個選項就是在佔地最少1200公頃土地的葵青貨櫃碼頭上建房。港鐵主席馬時亨接受該報專訪時表明支持有關建議,認為此舉能解決香港房屋供應不足的燃眉之急。
  • 香港欠1200公頃土地滿足未來人口 發展東大嶼山成商業核心區
    原標題:香港欠1200公頃土地滿足未來人口 發展東大嶼山成商業核心區 重要提示文章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我們尊重作者版權,若有疑問可與我們聯繫。
  • 香港擬在郊區公園邊陲建屋 共40多公頃土地
    《文匯報》報導,香港特區政府昨日公布,已邀請香港房協研究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土地的生態價值及發展潛力,將會動用過千萬元(港幣,下同),就大欖郊野公園及馬鞍山郊野公園範圍邊陲地帶的兩幅共40多公頃的土地進行技術及生態研究,需時21個月。
  • 香港傳真|出走中環
    除了跨國公司,就連香港證監會辦公室等官方機構是否會搬離中環,亦成為了市場關注的話題。據香港證監會現任主席唐家成日前表示,他個人認為找到合適的地方,不排除會遷離中環。他稱,其實其他金融監管、諮詢或半官方機構,近年來都已陸續搬離中環及金鐘核心地帶。
  • 香港「最富有的80後」慷慨捐地 能否為香港土地問題找到出路
    保守估計,到2047年香港的用地短缺將達到1200公頃,其中約有815公頃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將會在2026年前出現,這之中又有約108公頃是來自房屋用地的短缺。以此面積數據來換算,新世界此次捐出的300萬呎農地緩解香港住房土地短缺問題並非杯水車薪,而是可切實解香港土地供應困局的燃眉之急。
  • 香港傳真|廿三年洪水橋 泛海國際最大型項目將面市
    高速的城市化,從觀塘和荃灣的衛星城市,到沙田和屯門的新市鎮,超過半世紀,至今仍為香港人津津樂道。 洪水橋,位於元朗西部,接連屯門,是青山公路沿線的一個小市鎮。 這裡即將成為特區政府銳意開拓新界東北發展區的重點區域,而洪水橋將是一個新市鎮的代表。
  • 香港未來五年將收回400公頃私人土地
    每經記者:甄素靜 每經編輯:林菁晶「我們目前已知會收回的私人土地約700公頃,預計其中400多公頃會在未來五年收回,遠多於過去五年收回的20公頃。」今日(10月1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布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提及,房屋是社會目前最嚴峻的民生問題,也是部分民怨的根源。除了新增收地項目外,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的收地工作會接踵而來。運用《收回土地條例》,主要收回三類私人土地全部用作公營房屋及相關設施發展,包括公屋、綠置居、居屋及港人首置上車盤。
  • 香港傳真 | 長實大埔改地 被反對的地產商與《土地收回條例》
    而根據香港《城市規劃條例》,被劃為綜合發展用途的土地在落實發展前,長實需要就土地使用交出詳細的總綱發展藍圖。藍圖除了發展商詳細的建築圖紙、發展內容等,也包括項目對交通影響、環境影響、生態影響等評估報告。這些報告會由城規會轉發給相關的政府部門作評論,然後城規會秘書處會集中這些評論及一些公眾諮詢意見,回饋給城規會考慮。
  • 香港土地短缺引公眾激辯,重啟填海或將成下一步政策主旨
    2016年10月,由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公布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顯示:為滿足框架內最大住屋容量約900萬,香港未來30年土地短缺將至少達到1200公頃(亦有學者認為實際缺口或是其兩倍),其中包括約230公頃的房屋土地需求。 持續至今,香港關於土地缺口的研判基本以這些數字為基礎。
  • 香港啟德「地王」的前世今生:曾經輝煌 再次陷入土地匱乏困局
    土地供應短缺、土地利用率低一直是香港難以治癒的「頑疾」,也是房價高企、房屋供應短缺的最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香港樓市還是一派欣榮光景,地價紀錄頻頻刷新,「地王」快速迭代。不過,隨著位於香港山頂文輝道的豪宅「地王」流標,香港土地市場頓時涼風陣陣。這時,我們不妨把目光投向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香港啟德機場舊址。這個誕生香港多個「地王」的熱土又將面臨哪些考驗?
  • 香港邊境禁區解禁進程:710公頃土地再解禁(圖)
    一河之隔,深圳一側是高樓林立,香港一側的邊境禁區則荒草連天。自香港1951年設立邊境禁區以來,2800公頃的禁區只限持有特別許可證的人士進入。隨著香港與內地交流愈加頻繁,香港解禁邊境禁區也提上日程,決定將2800公頃的禁區逐步縮減至400公頃。去年香港釋出740公頃禁區,昨日,香港再有710公頃禁區土地被釋放,包括得月樓村等6個村莊,備受關注的河套地區也在釋放的範圍內。
  • 香港頂級開發商免費送土地給市民了,一口氣拿出27萬平方米!
    每經編輯:孫志成 杜恆峰圖片來源:攝圖網眾所周知,香港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供應不足,導致住房供少於求。隨著房屋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香港社會近期就增加土地供應展開熱議,部分房地產商也作出回應。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此前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願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並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原則上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 香港研「新填海計劃」 再造半個九龍島
    7月12日,她在立法會出席答問會時坦言:「解決土地問題,社會要有廣泛共識。長遠來說,在維港(維多利亞港)以外填海是無可避免。」2017年9月,特區政府成立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並於今年4月底提出18個土地供應選項,並展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其中短期選項包括棕地發展、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等,中長期選項則包括發展東大嶼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