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31日電 (記者 曾平)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12月31日向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交一份逾百頁的最終報告,建議特區政府優先研究及推展8個獲得主流民意支持的土地供應選項,料合共可提供3235公頃土地。
資料圖:香港樓宇密集,大片住宅樓錯落有致。 中新社記者 謝光磊 攝
8個選項包括3個短中期選項:棕地發展、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以及5個中長期選項: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利用巖洞及地下空間、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以及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
專責小組在今年4月至9月舉辦公眾參與活動,廣邀社會各界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及其他土地供應議題發表意見。期間收到超過29000份問卷、68300份透過其他不同渠道提交的意見,並通過隨機抽樣的電話調查成功訪問3011名市民。
報告顯示,在18個選項中,棕地獲得的支持度最高,問卷支持度為87%、電話調查支持度為79%;中長期選項中,發展東大嶼都會問卷支持度為62%、電話調查支持度為58%。
棕地泛指香港新界一些因農業活動衰落而改作其他用途的前農地,常見用途包括露天貯物、停車場、回收場等;東大嶼都會涉及在香港島及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拓展土地面積逾1000公頃的人工島。報告指出,發展東大嶼都會人工島計劃是突破現有各類土地長期短缺困局的主要關鍵。
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指出,按照當時的估算,8個選項總共可提供3235公頃土地,但預計在發展棕地、私農土地等選項時將花費較長時間,所以落實的規模及時間表未必能和預期一樣;另外,在提及1200公頃土地目標的問卷中,每份問卷的選擇中位數為1950公頃,反映受訪者認為多些土地供應好過目前完全短缺。
黃遠輝表示,任何一個選項都會牽涉環境、工程技術、成本以及落實時間表等不同挑戰,但目前香港的土地供應短缺屬「迫在眉睫」,因此必須迎難而上、多管齊下,全速落實所有可行方案。
林鄭月娥表示,專責小組指出香港實際需要的新增土地將遠高於政府早前預計的1200公頃,再加上市民對建立土地儲備的認同和改善居住條件的清晰訴求,特區政府必須多管齊下,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