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供應小組提交報告 8個優先選項料可提供3235公頃土地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12月31日電 (記者 曾平)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12月31日向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交一份逾百頁的最終報告,建議特區政府優先研究及推展8個獲得主流民意支持的土地供應選項,料合共可提供3235公頃土地。

資料圖:香港樓宇密集,大片住宅樓錯落有致。 中新社記者 謝光磊 攝

8個選項包括3個短中期選項:棕地發展、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以及5個中長期選項: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利用巖洞及地下空間、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以及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

專責小組在今年4月至9月舉辦公眾參與活動,廣邀社會各界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及其他土地供應議題發表意見。期間收到超過29000份問卷、68300份透過其他不同渠道提交的意見,並通過隨機抽樣的電話調查成功訪問3011名市民。

報告顯示,在18個選項中,棕地獲得的支持度最高,問卷支持度為87%、電話調查支持度為79%;中長期選項中,發展東大嶼都會問卷支持度為62%、電話調查支持度為58%。

棕地泛指香港新界一些因農業活動衰落而改作其他用途的前農地,常見用途包括露天貯物、停車場、回收場等;東大嶼都會涉及在香港島及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拓展土地面積逾1000公頃的人工島。報告指出,發展東大嶼都會人工島計劃是突破現有各類土地長期短缺困局的主要關鍵。

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指出,按照當時的估算,8個選項總共可提供3235公頃土地,但預計在發展棕地、私農土地等選項時將花費較長時間,所以落實的規模及時間表未必能和預期一樣;另外,在提及1200公頃土地目標的問卷中,每份問卷的選擇中位數為1950公頃,反映受訪者認為多些土地供應好過目前完全短缺。

黃遠輝表示,任何一個選項都會牽涉環境、工程技術、成本以及落實時間表等不同挑戰,但目前香港的土地供應短缺屬「迫在眉睫」,因此必須迎難而上、多管齊下,全速落實所有可行方案。

林鄭月娥表示,專責小組指出香港實際需要的新增土地將遠高於政府早前預計的1200公頃,再加上市民對建立土地儲備的認同和改善居住條件的清晰訴求,特區政府必須多管齊下,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完)

相關焦點

  • 香港傳真 | 土地諮詢會舌戰:港人去邊度搵1200公頃供應?
    9月3日,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在一場土地諮詢會中表示,香港在土地供應方面確實已經滯後,與此同時,香港的每一個人無不在為土地供應的不足付出沉重代價。包括短中期、中長期以及概念性共18項土地供應選項,成為香港新一屆政府試圖解決土地難題的試點方法。
  • 緩解土地之困 香港欲填海造地1700公頃
    10月11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布2018年、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在施政報告中,香港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計劃將分階段填海造地,建造約1700公頃人工島。施政報告指出,政府決定馬上展開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研究和設計工作將於短期內啟動,爭取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2025年展開。透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用作興建26 至40 萬個住宅單位,供70 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預計首階段的住宅單位可在2032 年入夥。
  • 香港全盤接納土地小組建議 部分回收粉嶺高球場作房屋用途
    來源:中國新聞社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發展局)2月20日表示,特區政府全盤接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土地小組)就土地供應策略及八個值得優先研究和推行的土地供應選項的建議,包括決定回收並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其中32公頃用地作房屋用途等。
  • 回收私人土地、增加公屋……香港《施政報告》出招解決房屋土地問題
    17日下午,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舉行記者會,主要闡述了《行政長官2019年施政報告》中房屋和土地的政策和措施。陳帆表示,房屋供應失衡是香港「深層次問題」之一。01改劃土地,絕大部分用作建公屋黃偉綸表示,香港特區政府過去一年已經在全力推進土地和房屋供應,未來這個速度還將加快。
  • 香港土地短缺引公眾激辯,重啟填海或將成下一步政策主旨
    作為香港現任特首林鄭月娥的施政重心,土地利用是其在競選時便著重強調的議題之一。2017年8月底時,她作為新任特首宣布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進行政策準備。時至今年4月底,相關辯論正式啟動。 究其此舉初衷:香港過去近20年相對畸形的土地供應及使用機制,早已衍生出高房價等諸般問題。
  • 香港加快推地及收地:將在新界收回68公頃私人土地
    香港特區政府近期加大土地收回及推地力度,以求緩解困擾多年的土地問題。9月26日,香港地政總署發布公告稱,根據《收回土地條例》等相關法例,將收回784幅私人土地,涉及的面積約68公頃;以及被九個墳墓所佔用的土地,涉及的面積約752.8平方米。收回土地是為了發展香港北部新界的新市鎮工程。
  • 深圳2020年供應土地1238公頃 為建設全球標杆城市提供堅實國土空間...
    堅持生態優先理念,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精心謀劃的「山海連城」行動計劃2020年正式發布,以「一脊一帶十八廊」生態格局,加快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2020年,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精準高效做好「全球招商大會」籤約項目等產業用地供應,有力保障了中國中車、邁瑞生物、今日頭條、小米集團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創新出臺《落實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用地供應的暫行規定》,構建形成了多主體、多方式、多渠道居住用地供應模式;千方百計保障重大民生工程建設,完成第二批次14所高中用地選址,推動「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有序開工。
  • 香港擬建近5萬個公屋單位 或可容納18.8萬人口
    中新網1月17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近日,香港特區政府正式就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主體工程、詳細設計及特設現金津貼,向特區立法會尋求撥款336億元(港幣,下同)。整項計劃於2031年完工後,料可供應7.18萬個房屋單位,其中約4.85萬個房屋單位為公營房屋,可容納約18.8萬新增人口。
  • 香港頂級豪宅遭棄購住宅銷售量腰斬 李嘉誠...
    而這並非個例,這種情況不僅出現了新開樓盤,還蔓延到香港二手房市場,2018年8月中旬新界大埔市白石角的新樓盤大埔雲匯第二期,一位買家取消訂單。按照合同,買家損失房產總價5%的定金,合36.27萬港元。
  • 香港研「新填海計劃」 再造半個九龍島 團結香港基金: 建2200公頃...
    「香港長期缺乏土地導致樓價高昂,嚴重影響民生,很多市民被逼住劏房(面積狹小而被分割的房屋),政府要設法解決貧富懸殊問題。未來幾年的土地需求需謹慎處理, 填海工程或需10年的時間,因此政府也應考慮其他方式,多管齊下提供更多土地供應,例如公私營合作、釋放私人土地、一地多用、收回棕地等方案。」香港前特首董建華在8月7日的團結香港基金會議上指出。
  • 香港收回大批土地,李嘉誠終於表態!
    「東網」26日報導,香港地政總署當天根據《收回土地條例》等相關法例,表示政府將在12月27日之前收回784幅私人土地,面積約68公頃(約合732萬平方英尺),外加9個墳墓所佔用的土地也將被收回,面積約752.8平方米,以推動發展香港北部新界的新發展區。
  • 香港擬在郊區公園邊陲建屋 共40多公頃土地
    《文匯報》報導,香港特區政府昨日公布,已邀請香港房協研究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土地的生態價值及發展潛力,將會動用過千萬元(港幣,下同),就大欖郊野公園及馬鞍山郊野公園範圍邊陲地帶的兩幅共40多公頃的土地進行技術及生態研究,需時21個月。
  • 香港傳真 | 長實大埔改地 被反對的地產商與《土地收回條例》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3日就稱,《收回土地條例》一直都是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的其中一個選項。曾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的黃遠輝14日說,引用條例對舒緩房屋供應短缺有很大幫助。截至目前,特首林鄭月娥並未就此事表態,但有消息稱或正在考慮當中。
  • 實探香港樓市:土地供應極度緊張 港府收地遇強阻力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實地走訪香港新界區元朗、天水圍、錦田一帶,以及港島區中環、九龍區旺角、尖沙咀一帶,採訪市民對於港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的想法,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政界人士對香港土地供應需求的看法。美聯物業銷售中介陳小姐向記者透露,9月16日,又有內地富豪再斥資5.8億港元購買香港山頂超級豪宅Mount Nicholson。
  • 香港未來五年將收回400公頃私人土地
    今日(10月1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布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提及,房屋是社會目前最嚴峻的民生問題,也是部分民怨的根源。除了新增收地項目外,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的收地工作會接踵而來。運用《收回土地條例》,主要收回三類私人土地全部用作公營房屋及相關設施發展,包括公屋、綠置居、居屋及港人首置上車盤。
  • 香港馬料水填海技術報告出爐
    人民網香港12月30日電 經過近兩年研究,香港特區政府土木工程署28日發表馬料水地區填海造陸的技術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在初步的環境、交通及通風等影響評估後,馬料水地區可填海約六十公頃,連同沙田汙水處理廠搬走後騰出來的二十八公頃用地,一共可提供一萬一千戶住房,容納三萬四千一百人。同時還可配合鄰近的香港中文大學及其科學園,發展科研及高等教育產業,提供約四萬兩千個就業機會。報告還指出,在填海時建設生態海岸線可創造更大的生態價值。
  • 香港「最富有的80後」慷慨捐地 能否為香港土地問題找到出路
    保守估計,到2047年香港的用地短缺將達到1200公頃,其中約有815公頃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將會在2026年前出現,這之中又有約108公頃是來自房屋用地的短缺。以此面積數據來換算,新世界此次捐出的300萬呎農地緩解香港住房土地短缺問題並非杯水車薪,而是可切實解香港土地供應困局的燃眉之急。
  • 香港邊境禁區解禁進程:710公頃土地再解禁(圖)
    隨著香港與內地交流愈加頻繁,香港解禁邊境禁區也提上日程,決定將2800公頃的禁區逐步縮減至400公頃。去年香港釋出740公頃禁區,昨日,香港再有710公頃禁區土地被釋放,包括得月樓村等6個村莊,備受關注的河套地區也在釋放的範圍內。這些曾經神秘的村莊究竟是怎樣的?從禁區釋放後,他們將往何處去?昨日,南都記者兵分多路,探訪禁區中的香港村莊,並梳理香港禁區政策的演變。
  • 香港政府決定部分回收粉嶺高球場作房屋用途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香港2月20日電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發展局)20日表示,特區政府全盤接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土地小組)就土地供應策略及八個值得優先研究和推行的土地供應選項的建議,包括決定回收並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其中
  • 香港公屋聯會調查:八成人撐填海
    「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接近尾聲,多個團體及政黨就土地供應表達意見。公屋聯會調查顯示,填海造地、公私合作發展農地等土地供應選項均獲半數受訪者支持,當中近八成人支持填海造地,並認為新增土地應用作興建公營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