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傳播正在成為這一變局中的重要動因。聚焦「網際網路治理的實踐、經驗與理論」「全媒體傳播的基本規律及體系建構」「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信息傳播與輿論引導」等主題,探討媒介技術、傳媒產業與傳播格局變遷過程中的新現象、新規律與新趨勢,2020年11月21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主辦的第八屆聞天論壇暨2020藍皮書發布會在上海社科國際創新基地召開。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業界30餘位傳播學新聞學專家與會,並圍繞上述論題展開研討交流。論壇同時發布2020藍皮書,分享國內外新聞傳播學前沿研究成果。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德忠在致辭中指出,在大變局的背景下,中央積極倡導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中國作為全球首位的網際網路大國,將在傳播體系的變革中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聞天論壇「聞天」之名,援引自《詩經·小雅》「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聞傳播學人的現實關懷和學術追求。新聞傳播學可以在推進學科發展、參與決策諮詢、促進學術創新等方面有更大的作為。
傳統媒體依然是定海神針
《文匯報》副總編王欣之在致辭中指出,大變局之下的傳統媒體轉型之路是一條荊棘之路,雖然網絡上還充斥著很多唱衰傳統媒體的論調,但傳統主流媒體依然是輿論場當中的定海神針。傳統主流媒體的專業性、權威性、責任心和使命感,依然值得信賴和依靠。
傳統歷史文化資源如何建構傳播競爭力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教授發表了《中國傳媒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2020)》。報告顯示,中國傳媒產品出口規模位居全球第五。2011至2018年間,中國傳媒產品國際貿易結構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傳媒產品比重持續下降,而傳媒服務的比重逐年增長。在中國傳媒產品類產品出口結構中,新媒體產品佔據絕對優勢;在傳媒服務出口方面,以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輸出為主。李院長認為,要提升中國傳媒國際競爭力,首先可以轉換資源開發戰略,把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的傳媒競爭力;其次,要注重價值鏈的生態戰略,改變整個文化產業鏈的生態環境;再者,可以利用內容創新戰略來提升核心文化內容;最後,可以通過融媒體戰略來優化傳統的傳媒企業和媒體人才,推動媒體體制的改革。
大數據拜物教的方法論陷阱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所長張雪魁研究員認為,大量的社會計算沒有把社會科學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引入到社會計算的領域,比如對網絡心理的計算,把心理學問題抽象為生理學問題來計算,容易造成解釋性偏差等問題。而在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中,出現了數據拜物教化的趨勢。這樣一種講求數據苛求性的研究方法妨礙了對一些重大現實問題的認識。
人和傳感器:新型信息生產主體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喬睿從信息生態視角考察了5G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問題。5G並非是一次簡單的移動通信技術升級,而應被視為一種信息傳播的範式轉換(a paradigm shift)。在信息傳播主體方面,信息生產主體進一步由人轉向人工智慧,人與傳感器成為新型信息生產主體。要構建5G時代的信息生態系統,首先要在技術邏輯和價值邏輯上,構建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信息生態系統;其次,要建立更加廣泛嚴密的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方案;最後,要堅持平等理念,提升公民信息素養,消除數字鴻溝,共享技術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