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多年的羊皮筏子重現黃河並成網紅打卡,快來寧夏這個景區體驗

2021-01-11 大俠視界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羊皮筏子,它是黃河中上遊古代先民藉助河水之力,運輸人員、物資而發明的水上工具,但是真正見過羊皮筏子的人估計少之又少,據說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已經消失在黃河上。但是如今非常的神奇的是,消失了很多年的羊皮筏子又重現黃河並迅速走紅成為新型的網紅打卡,想知道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是什麼體驗?那就來寧夏沙坡頭景區看看吧。

在來沙坡頭景區前,我只知道這是一個沙漠景區,有一眼望不到頭的沙海。但是在到達景區後,卻發現了許許多多的羊皮筏子,很多遊客坐在羊皮筏子上漂流在滾滾黃河上,不免讓人感嘆。

羊皮筏是古代沿習至今的擺渡工具,古代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

人們最初是用單個的革囊或渾脫泅渡,後來為了安全和增大載重量,而將若干個渾脫相拼,上架木排,再綁以小繩,成為一個整體,即「皮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是黃河上遊的主要運輸工具。

古詩有雲,「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說是就是皮筏破濁浪、過險灘的情景。如果是在腦海中想像,這是非常壯觀且非常危險的,但是如今看到很有遊客坐在羊皮筏子上漂流,臉上充滿輕鬆、嬉戲的表情,完全又是另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畫面。

羊皮筏子是沙坡頭可選擇的項目體驗,不包含在景區大門票內,需要單獨購票,同時也可以選擇購買通票(會更划算一些)。但是基本來寧夏沙坡頭的遊客都會選擇體驗,因為機會難得,這個國內其他景區幾乎也是沒有的。

寧夏段的黃河依舊如我們想像中那般渾濁泛黃,但是也沒有壺口瀑布那般奔騰怒吼的氣勢,所以,遊客所在羊皮筏子上很是享受,有的遊客甚至拿著相機非常悠閒的拍照記錄。

如今,羊皮筏子已經成為黃河特色旅遊項目,黃河邊供遊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4隻皮胎採取前後5隻中間4隻的排列方式綁紮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5個人。

劃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稱為「筏子客」,他們都是有多年經驗、深諳水性的老「把式」。「筏子客」扛著筏子走到河邊小碼頭,將羊皮胎朝下放進水中,遊客在筏子上坐好,筏子客坐在筏子的尾部,用槳划水,很是有趣。

相關焦點

  • 寧夏銀川的千年渡口,黃沙古渡上體驗奇特的羊皮筏子過黃河
    這些年到處旅行,國內國外各種稀奇古怪的交通工具都有搭乘過,但到了寧夏黃河古渡景區,才真正見識了我國西部地區黃河沿岸古老的民間擺渡工具:羊皮筏子。雖然也曾經在網上看到過羊皮筏子的介紹,但在現實中,這還是頭一回見到「實物」並乘坐,很是新奇。
  • 古老水上工具「羊皮筏子」已成一種黃河文化 成今朝旅遊致富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綿延5464公裡,流經9省區,東入渤海。因河道較寬,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時代,羊皮筏子成為黃河兩岸居民交通往來的主要工具。10月14日,記者來到寧夏中衛沙坡頭景區一睹羊皮筏子的「芳容」。提到「羊皮筏子」,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羊皮筏子歷史悠久,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
    遊客在沙坡頭景區體驗羊皮筏子。沙坡頭景區供圖 中新網寧夏中衛10月14日電 題: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中新網記者 於晶黃河——「中國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綿延5464公裡,流經9省區,東入渤海。因河道較寬,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時代,羊皮筏子成為黃河兩岸居民交通往來的主要工具。
  • 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
    :白嘉懿     遊客在沙坡頭景區體驗羊皮筏子。沙坡頭景區供圖   中新網寧夏中衛10月14日電 題: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  中新網記者 於晶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綿延5464公裡,流經9省區,東入渤海。
  • 羊皮筏子:黃河上流動的記憶
    「羊皮筏子也作舟,一槳黃沙任我遊。」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蘭州黃河特有的風景和特殊的運輸工具,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已有300多年歷史的羊皮筏子,早年用於運輸,現在已成蘭州黃河上乘坐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
  • 黃河「渡手」——羊皮筏子
    「九曲黃河十八彎 ,筏子起身闖河關」,黃河皮筏子是我國黃河地區特有的一種皮船。據說是黃河中上遊的古代先民為運輸人員和物資而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皮筏子原有兩種:用羊皮製成的羊皮筏子,俗稱「排子」;用牛皮製成的牛皮筏子。
  • 蘭州:羊皮筏子劃出的一座黃河城市
    跟羊皮筏子一起飄進黃河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古代沿習至今的擺渡工具。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渾做「全」解,脫即剝皮。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走過沙坡頭的那一端,仿佛只是一道牆的屏障,轉眼就到了黃河。從沙漠到黃河有落差,滑沙而下,長長的滑道,就是此時到彼時、此地到彼地的時空隧道吧。黃河蜿蜒,時刻出現圓弧,像一個無法丈量的擁抱,把陸地包裹起來,世世代代地保護著自己的子民。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這個念想,不止一次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尤其是上了那隻由13隻羊皮囊組成的羊皮筏子的時候。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千年歷史的擺渡工具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被甘肅蘭州黃河沿岸的群眾稱為黃河上的千年古船,它是用羊皮扎制而成的俗稱「排子」,由48根細木柳棍扎製成正、長方形木架,下綁13到14個充滿氣的「渾脫」羊皮而成。羊皮筏子是把羊皮像脫衣服一樣整個從羊身上扒下,經過加溫脫毛後,用菜油、食鹽漬泡,經縫製、充氣後,氣囊便形成,然後用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 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個小孔吹足氣後扎封 ,十幾隻這樣的氣囊栓在一起,上面再綁一個大木架子(防腐又有韌性的柳木做成),皮筏子即告做成,可以載人載物。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一種擁有千年歷史的擺渡工具。
  • 中衛羊皮筏子:你未必了解的久遠文明
    皮筏子俗稱「排子」,也叫黃河羊皮筏子,僅流傳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黃河沿岸,沿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時候,黃河上遊一帶水流湍急,從上遊到下遊並沒有合適的交通工具。當地百姓在長期的勞動實踐和研究中,發明了皮筏子。皮筏子順流而下,返回時,由筏子客扛於肩頭,再步行至黃河上遊。
  • 羊皮筏子:黃河鮮明文化的交通工具
    一句民諺道盡了蘭州三大特色:刻花葫蘆、牛肉麵和羊皮筏。身在黃河岸邊,就先放下刻花葫蘆和牛肉麵,先去乘坐一下這「最具蘭州特色」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舊稱「革船」,這種古老而原始的交通工具早在《後漢書》就有記載,護羌校尉在青海貴德領兵士渡黃河時,「縫革囊為船」。《宋史》中說,「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
  • 中衛羊皮筏子,你了解多少?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人類使用羊皮筏子作為水上交通工具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幾乎從漢朝開始,成了百姓渡河和軍事作戰的工具。 「渾脫」就是將羊宰殺時,囫圇將羊皮褪下,經物理和化學工藝把羊皮軟化使之不生蟲、不腐爛,然後製作成羊皮筏子,用於載物、渡人。其做法是:用食鹽鞣製,用硝腐蝕,待一周後把十一個「渾脫」綁在木框架上(長兩米五的二十二根木桿,和寬一米五米的五根木桿),形成前後各四隻,中間三隻的方陣,以利於平衡。恰似南方的竹排、竹筏。自宋夏以來,羊皮筏一直是寧夏黃河水上重要的運輸工具。
  • 蘭州黃河羊皮筏子漂流中心正式成立
    6月11日上午,在蘭州市水車園,蘭州市首個黃河羊皮筏子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的成立也是為了配合水車園景區的整體提升和改造,爭創國家三A級景區。    據悉,中心是在最早黃河漂流隊的基礎上成立的,漂流隊是2000年組建,累計接待中外遊客50萬人次,據漂流隊馬建華隊長介紹,由於水車園地理位置非常適合做羊皮筏子漂流項目,所以在這裡成立羊皮筏子漂流中心最為適合,中心營運時間主要集中在七八兩個月,線路為:水車園——白馬浪——中山鐵橋,此線路是黃河漂流的精品線路,當漂流至白馬浪處,遊人能深切感受到黃河、青山起伏的魅力,遊人乘坐羊皮筏子也能更加深刻地記住我們金城蘭州
  • 相約白銀石林丨黃河岸邊老龍灣,羊皮筏子賽軍艦
    如今,在黃河石林以及其他一些黃河沿岸地區,還可以乘坐到羊皮筏子這個古老的運輸工具,體驗一把在黃河中領略沿岸風光與粗獷壯美的西部景觀。其實中國的皮筏歷史非常悠久了,在《水經注·葉榆水篇》中記載:「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而《舊唐書·東女國傳》中有:「以牛皮為船以渡」的句子;《宋史·王延德傳》:「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
  • 漂浮在羊皮筏子上的黃河記憶
    本報記者田輝成攝  本報資料照片  漂浮在羊皮筏子上的黃河記憶  「蘭州三樣寶: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到蘭州如不坐羊皮筏子漂一趟黃河,甚憾。  如今,羊皮筏子已退出了交通運輸大軍的行列,只是作為一種旅遊觀光的工具繼續存在著。
  • 坐羊皮筏子跨黃河,騎駱駝穿沙漠,在沙坡頭,爽玩到極致
    沙坡頭不僅有滾滾流淌的黃河,在黃河上還能乘坐最古老的羊皮筏子暢遊黃河,也能在黃河上滑索飛躍黃河,還能在架在黃河上的玻璃橋上撒歡;沙坡頭不僅有細膩柔軟的沙漠,還能騎著駱駝穿越沙漠,也可以乘坐越野車沙海衝浪,幸運的話還能看到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咫尺之間盡可以領略王維筆下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奇觀。
  • 瀕臨失傳的「羊皮筏子」
    乘坐羊皮筏子度黃河,已成為了特色旅遊。  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用羊牛皮扎制而成的筏子。據《後漢書》記載:護羌校尉在青海貴德「縫革囊為船」領兵士渡黃河;《水經注·葉榆水篇》記載:「漢建武23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皮筏)南下」。以上文獻證明,羊皮筏子在古代黃河兩岸至少已存在了1500多年。
  • 羊皮筏子是怎樣製成的?
    大公報特派記者 王尚勇  在寧夏中衛沙坡頭區的黃河岸邊,有這樣一群手藝人,有了他們,在黃河上運輸和漂流也就有了交通工具。扎羊皮  「踹死一隻羊,扒下一張皮,捂掉一身毛,灌上一斤油,吹上一口氣,綁成一排排,漂它幾十年,快活似神仙。」筏子客何太景嘴裡說著順口溜,手中的活也不停歇,麻利地製作羊皮筏子,數分鐘後,一個羊皮筏子已經做成。
  • 黃河羊筏子
    《宋史.王延德傳》:「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的黃河沿岸,尤以蘭州一帶為多。在新中國建設初期,修包蘭線鐵路時,有些鐵軌就是用羊皮筏子運過黃河的。  羊皮筏以羊皮做成。人們在屠宰時,剝下大個羊只的皮毛,用鹽水脫毛後以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使之鬆軟,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後封孔,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
  • 黃河羊皮筏子夏日漂流正當時
    黃河羊皮筏子夏日漂流正當時 2017-06-08 12:57:0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