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團結 蘭州攝影
皮筏有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之分,是黃河上一種特殊的擺渡工具。羊皮筏子也叫黃河羊筏子,因為它僅流傳於黃河兩岸而得名。
我國的皮筏歷史悠久。《水經注.葉榆水篇》載:「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舊唐書.東女國傳》:「以牛皮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傳》:「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的黃河沿岸,尤以蘭州一帶為多。在新中國建設初期,修包蘭線鐵路時,有些鐵軌就是用羊皮筏子運過黃河的。
羊皮筏以羊皮做成。人們在屠宰時,剝下大個羊只的皮毛,用鹽水脫毛後以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使之鬆軟,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後封孔,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羊皮筏子的扎制比較簡單,先將數十根三四釐米粗的圓木棍用繩子紮成約六尺寬,一丈長的由許多方格子組成的長方形框架,再把制好的皮囊整齊地排列,一併拴於架下,這樣一隻完整的羊皮筏子就做成了。因其製作簡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時便於載運而在民間廣為使用。古詩云:「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指當年羊皮筏子破濁浪,過險灘的情景。
羊皮筏子有大有小,在古代,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長22米,寬7米,前後備置3把槳,每槳由2人操縱,載重可達20-30噸,日行200多公裡。小皮筏一般由十多隻羊皮袋紮成,體積小而輕,吃水淺,適合短途運輸,並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開,攜帶便捷。 皮筏只能順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說。
夏秋季節,筏客子要將鄉親們地裡產的瓜果運往黃河下遊的寧夏包頭一帶出售,為了能多拉些東西,筏客子常常將單只羊皮筏子拴成一隻由多隻筏子組成的大筏子,形成一條「大船」,這樣拉貨的數量就會成倍增加,最多能達十餘噸,大筏子在黃河中抗急流能力強,而且既快又穩。這種由十幾隻或幾十隻筏子組成的「大船」,就是享譽黃河兩岸的「羊皮筏子軍艦」。提起這個名字,上點歲數的筏客子都不陌生,這是由30年代,當時的油礦局用2000多隻羊皮囊拴綁成五條「大船」,由四川廣元沿嘉陵江而下到重慶運送前線急需的汽油成功後,名震山城,轟動全國。由於各種報刊都以「羊皮筏子賽軍艦」為題進行了大肆渲染,從此就有了筏子變軍艦的傳說。
過去,在交通極不便利的黃河上遊地區,羊皮筏子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今天,黃河上的羊皮筏子已經變成膽大遊客的遊玩項目。很多筏子客家族的後代們不願繼承父輩這行賺錢少的買賣,在黃河上做起了快艇、遊船等賺錢多又快的水路生意,只有年長的筏工們還繼續留守著和自己相伴幾十年的「羊皮筏子」。
責編 王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