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羊筏子

2021-01-20 水母旅遊
 
孔林貴老人在吹羊皮皮囊。吹羊皮皮囊是有竅門的,現今掌握這種技巧的手藝人已不多。 
一個年輕的後輩將羊皮筏子放到黃河裡。羊皮筏子有大有小,小皮筏體積小而輕,吃水淺,適合短途運輸。 
由於水質汙染,大大降低了羊皮筏子的使用壽命,以前的筏子可以使用六七年,現在3年就要修補了。 
孩子們穿梭在巨大的牛皮氣囊間自得其樂。老筏子客們很擔心這門手藝在這一代失傳。    
孔林貴背著筏子準備下水。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75歲的胡奎用羊皮筏子載著客人行駛在黃河中。今天,黃河上的羊皮筏子已經變成膽大遊客的遊玩項目。

  陳團結 蘭州攝影

 

  皮筏有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之分,是黃河上一種特殊的擺渡工具。羊皮筏子也叫黃河羊筏子,因為它僅流傳於黃河兩岸而得名。

  我國的皮筏歷史悠久。《水經注.葉榆水篇》載:「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舊唐書.東女國傳》:「以牛皮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傳》:「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的黃河沿岸,尤以蘭州一帶為多。在新中國建設初期,修包蘭線鐵路時,有些鐵軌就是用羊皮筏子運過黃河的。

  羊皮筏以羊皮做成。人們在屠宰時,剝下大個羊只的皮毛,用鹽水脫毛後以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使之鬆軟,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後封孔,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羊皮筏子的扎制比較簡單,先將數十根三四釐米粗的圓木棍用繩子紮成約六尺寬,一丈長的由許多方格子組成的長方形框架,再把制好的皮囊整齊地排列,一併拴於架下,這樣一隻完整的羊皮筏子就做成了。因其製作簡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時便於載運而在民間廣為使用。古詩云:「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指當年羊皮筏子破濁浪,過險灘的情景。

  羊皮筏子有大有小,在古代,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長22米,寬7米,前後備置3把槳,每槳由2人操縱,載重可達20-30噸,日行200多公裡。小皮筏一般由十多隻羊皮袋紮成,體積小而輕,吃水淺,適合短途運輸,並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開,攜帶便捷。 皮筏只能順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說。

  夏秋季節,筏客子要將鄉親們地裡產的瓜果運往黃河下遊的寧夏包頭一帶出售,為了能多拉些東西,筏客子常常將單只羊皮筏子拴成一隻由多隻筏子組成的大筏子,形成一條「大船」,這樣拉貨的數量就會成倍增加,最多能達十餘噸,大筏子在黃河中抗急流能力強,而且既快又穩。這種由十幾隻或幾十隻筏子組成的「大船」,就是享譽黃河兩岸的「羊皮筏子軍艦」。提起這個名字,上點歲數的筏客子都不陌生,這是由30年代,當時的油礦局用2000多隻羊皮囊拴綁成五條「大船」,由四川廣元沿嘉陵江而下到重慶運送前線急需的汽油成功後,名震山城,轟動全國。由於各種報刊都以「羊皮筏子賽軍艦」為題進行了大肆渲染,從此就有了筏子變軍艦的傳說。

  過去,在交通極不便利的黃河上遊地區,羊皮筏子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今天,黃河上的羊皮筏子已經變成膽大遊客的遊玩項目。很多筏子客家族的後代們不願繼承父輩這行賺錢少的買賣,在黃河上做起了快艇、遊船等賺錢多又快的水路生意,只有年長的筏工們還繼續留守著和自己相伴幾十年的「羊皮筏子」。

   責編 王軍華

 

相關焦點

  • 漂浮在羊皮筏子上的黃河記憶
    過去,黃河上除了鐵橋再少有直通道,過河的人大多乘筏子。羊皮筏子除了為過河的人擺渡外,更多的是貨運。馬爺的祖父輩常給人運木材、運羊毛,接轉峽的活、販鹽。運木材、竹子時,要將材料綁成排,一個排100多方,十多個排一次放下去,到目的地交貨。運羊毛多用牛皮筏子,羊毛裝在皮袋裡順水漂流,但黃河蘭州段比較狹窄,大的牛皮筏子走不開,故不多見。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走過沙坡頭的那一端,仿佛只是一道牆的屏障,轉眼就到了黃河。從沙漠到黃河有落差,滑沙而下,長長的滑道,就是此時到彼時、此地到彼地的時空隧道吧。黃河蜿蜒,時刻出現圓弧,像一個無法丈量的擁抱,把陸地包裹起來,世世代代地保護著自己的子民。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這個念想,不止一次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尤其是上了那隻由13隻羊皮囊組成的羊皮筏子的時候。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千年歷史的擺渡工具
    羊皮筏子是把羊皮像脫衣服一樣整個從羊身上扒下,經過加溫脫毛後,用菜油、食鹽漬泡,經縫製、充氣後,氣囊便形成,然後用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 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個小孔吹足氣後扎封 ,十幾隻這樣的氣囊栓在一起,上面再綁一個大木架子(防腐又有韌性的柳木做成),皮筏子即告做成,可以載人載物。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一種擁有千年歷史的擺渡工具。
  • 黃河的羊皮筏子隨著黃河水的乾涸退出了交通工具的行列
    羊皮筏子隨著黃河水的乾涸退出了交通工具的行列 。那些筏子客和這種古老簡易的行船,如今僅作為旅遊項目保留了下來。張海龍《西北偏北男人帶刀》之羊皮筏子有大河奔流的城市便有傳奇,羊皮筏子就是蘭州的傳奇。此物與西北地域出產極有關係:羊多,樹少,更不生南方潮暖之地的萬竿修竹。想要渡河,除了強健肉身的「黃河膀子」外,便要與羊來謀皮。
  • 蘭州:羊皮筏子劃出的一座黃河城市
    原文配圖: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蘭州羊皮筏子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當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河濱小道上信步漫遊時,偶爾會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蕩。  跟羊皮筏子一起飄進黃河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古代沿習至今的擺渡工具。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渾做「全」解,脫即剝皮。
  • 羊皮筏子:黃河上流動的記憶
    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蘭州黃河特有的風景和特殊的運輸工具,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已有300多年歷史的羊皮筏子,早年用於運輸,現在已成蘭州黃河上乘坐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羊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蕩,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人筏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緊貼水面的皮筏上坐著五六個人,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
  • 相約白銀石林丨黃河岸邊老龍灣,羊皮筏子賽軍艦
    距首屆黃河石林國際百公裡越野賽暨首屆黃河石林國際馬拉松賽還有9天羊皮筏子黃河流經大美景泰,兩岸百姓在這獨特的地理環境下,也發明出了古老而獨特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它是黃河中上遊的古代先民的水上工具,也曾是黃河中上遊兩岸人們的重要水運工具。
  • 黃河岸邊的筏子客
    筏子客在黃河漂流前對羊皮筏子進行清洗。午休時間也顧不上回家了,就在筏子下面眯一會。遊客們乘坐羊皮筏子,體驗黃河漂流。筏子客們在生意蕭條的時候坐在岸邊聊天。一名筏子客正在接聽遊客的電話,多年的漂流經驗讓筏子客們逐漸有了「老客戶」。筏子客將羊皮筏子背到黃河邊。古人稱之為:「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 「千年筏子百年橋,萬裡黃河第一漂」,探究蘭州羊皮筏子的新奇
    接上文,遊覽黃河岸邊的讀者出版社和水車博覽園後,沿著黃河岸邊向上遊黃河中山橋方向走去。一路,黃河風景線真是美不勝收。做一個蘭州人,真是很幸福。黃河岸邊小憩終於找到了羊皮筏,這可是黃河岸邊的「大明星」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
  • 黃河「渡手」——羊皮筏子
    「九曲黃河十八彎 ,筏子起身闖河關」,黃河皮筏子是我國黃河地區特有的一種皮船。據說是黃河中上遊的古代先民為運輸人員和物資而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皮筏子原有兩種:用羊皮製成的羊皮筏子,俗稱「排子」;用牛皮製成的牛皮筏子。
  • 古老水上工具「羊皮筏子」已成一種黃河文化 成今朝旅遊致富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綿延5464公裡,流經9省區,東入渤海。因河道較寬,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時代,羊皮筏子成為黃河兩岸居民交通往來的主要工具。10月14日,記者來到寧夏中衛沙坡頭景區一睹羊皮筏子的「芳容」。提到「羊皮筏子」,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羊皮筏子歷史悠久,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
    沙坡頭景區供圖 中新網寧夏中衛10月14日電 題: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中新網記者 於晶黃河——「中國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綿延5464公裡,流經9省區,東入渤海。因河道較寬,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時代,羊皮筏子成為黃河兩岸居民交通往來的主要工具。
  • 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
    沙坡頭景區供圖   中新網寧夏中衛10月14日電 題: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  中新網記者 於晶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綿延5464公裡,流經9省區,東入渤海。
  • 黃河旅遊亮點:羊皮筏子,也像皮包一樣需要保養,你知道麼
    羊皮筏子是和黃河沿岸的民間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用羊皮做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羊皮筏子已經有300多年歷史,早年在蘭州黃河用於運輸,現在已成蘭州黃河上乘坐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接下來為大家講解一下羊皮筏子的製作過程及如何保養。
  • 羊皮筏子:黃河鮮明文化的交通工具
    清晨,西北強烈陽光映照下的中山鐵橋與平靜流淌的黃河水,同這座因河而生的城市一起慢慢醒來。許是累了,滔滔黃河水歷經了青藏高原的奔放與狂野之後,在蘭州竟然放緩了腳步,巨浪翻滾變成了溫和平順,洶湧澎湃變成了恬靜與快意。平緩的水面上出現了三三兩兩的羊皮筏子,擺渡的筏子客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黃河母親的懷抱中穿行往來。「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
  • 蘭州黃河邊的「羊皮筏子」12隻羊才能做一個 製作工藝瀕臨失傳
    甘肅省省會蘭州,是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重要交匯地,奔騰不絕的黃河水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形成了美麗獨特的「百裡黃河風情線」。來到蘭州,除了中山橋、水車博覽園、白塔山等必去的景點,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急流中一遊,也是不能錯過的特色旅遊體驗項目。
  • 黃河羊皮筏子夏日漂流正當時
    黃河羊皮筏子夏日漂流正當時 2017-06-08 12:57:0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靜
  • 【城市紀事】羊皮筏子客
    濤濤黃河東流水黃河漂流筏子客黃河水上跑運輸古代先民辦法多羊皮筏子沿黃河筏子運輸各種貨生活用品和材料夏河漂到包克圖更有膽大筏子客木料漂到銀川界廣泛使用當渡船黃河兩岸來回折運人運物也運羊兩岸百姓聯繫多羊皮筏子賽軍艦鐵橋下邊漂流客男人賣命劃筏子筏子客是生存者
  • 黃河邊的「羊皮筏子」由12隻羊製成 沒坐過就不算來過蘭州
    來到蘭州,除了中山橋、水車博覽園、白塔山等必去的景點,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急流中一遊,也是不能錯過的特色旅遊體驗項目。以上文獻證明,羊皮筏子在古代黃河兩岸至少已存在了1500多年。由於黃河水流湍急,怪石嶙峋,在沒有輪船的古代,只能順著水流往下遊運輸貨物,然後將船隻經陸路運回上遊,輕便的羊皮筏子也由此應運而生。據了解,一艘由12張羊皮製成的筏子載重可達1500斤以上,一個人就能舉起來。
  • 羊皮筏子,是蘭州的工藝、記憶、風景
    羊皮筏子,是蘭州的工藝、記憶、風景羊皮筏子 甘肅蘭州黃河上的獨特風景標籤:旅遊風物風俗、甘肅蘭州、旅遊人文地理、蘭州羊皮筏子、旅遊地域文化隨筆黃河九曲東流,塞上駝鈴悠悠。絲綢錦緞玉門關,西域女兒羞。西北西風西漢有,當年金城最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