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24小時便利店遍布上海 北京卻不是?

2020-12-20 聯商網linkshop

很多有過北京和上海生活體驗的人都能感受到,上海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北京大街上卻沒了蹤影。同為一線城市,差別怎就這麼大?在一次帝都深夜覓食失敗後,「數據俠」馬振凱爬取了兩座城市所有便利店的位置和類型信息,用數據來探一探這背後的「門道」。

北京面積是上海2倍,便利店卻僅有上海一半多

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上海的娃,這個冬天,出差在帝都的我又一次回憶起在魔都,被24小時便利店環繞的幸福。

每當我來北京時,最先想念起上海的就是那些乾淨、快捷的24小時便利店。餓了有熱騰騰的便當和好吃的飯糰壽司、渴了有各色冷暖飲料。凌晨的街角有24小時的燈光可以買點菸和夜宵孤獨到天明。可這些在上海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到了北京就好像都藏起來了一樣。同作為中國兩個超級大城市,北京與上海的便利店分布上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為了解開疑問,我爬取了兩座城市所有的便利店分布數據,通過數據來一探究竟。

將北京和上海的行政區域地圖劃分為若干方塊,然後通過訪問百度地圖的API接口,反覆爬取,通過Arcgis找出了區域內的POI點(地理信息系統中的興趣點),這樣就獲得了帝都和魔都總體上各種零售業商店的數量和空間分布。如下表所示:

從地理面積上看,北京市雖然比兩個上海市加起來都要大,然而在零售業業態上,上海卻是完勝北京的。上海比北京人口只多11.28%,但是便利店、購物中心和集市的數量都比北京多了50%多、甚至1倍以上;只有超市和商鋪的數量與兩座城市的人口數量相對匹配。這樣看起來,貌似北京群眾更鍾情於社區旁邊的小超市或者商鋪,而不是大商場或便利店。

「東北富西南貧」的北京和 「沙漏型」的上海

出差在北京的時候,由於離火車站較近,我常住在北京的西南邊,結果就是方圓幾裡都找不到一個24小時便利店。但當我去三裡屯等地方時,711等明亮的店面又隨處可見。這讓我有些疑惑,是不是北京便利店的分布和地理位置有什麼關係呢?

接下來將爬取的數據放到了百度地圖上,畫出了帝都和魔都的便利店分布密度圖。

在北京,便利店密度最高的地方是工體附近,以這裡為中心,全城便利店的分布在東北部尤為集中;而西南部的便利店密度明顯稀疏很多。這也許與北京本身的城市功能區劃分情況有關。北京的東三環地區集中了三裡屯、工體等地標性大型商業、文娛區,是北京最繁華、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相對而言,西部和南部則多是居民生活區,還有交通、建材等市場,經濟熱度不如北京東北部那麼高。

另一方面,上海便利店分布則呈沙漏型,而且有多中心的發展趨勢。魔都便利店分布最密集的是南北兩個區域。南邊大致在斜土路附近,涵蓋大量的居民區;北邊在人民廣場、上海市政府一帶,是上海傳統的市中心。而南北兩個密集區的東側,可能是由於黃浦江的區隔,形成了一個沙漏狀(呈凹字型)。沙漏間的小蠻腰右邊對應著黃浦江的陸家嘴地區。雖然陸家嘴在經濟和金融業方面已經顯而易見是上海中心了,但便利店密度上還是稍遜浦西一籌。

上海的便利店密度圖還顯示,在城郊結合區,還有一些小的次中心,這些地區通常都是一些廣泛的居民區。這說明,在上海,便利店已經充分滲透到了居民生活中。而在北京,便利店可能還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大型商業區周邊。

北京西南片區便利店少,和人口密度稍低有一定關係

如果上海可以把便利店開進居民區,那北京為什麼就不行?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北京地區的便利店分布相對於上海顯得較為失衡,有很多居民區周邊幾乎沒有便利店的分布。一般來說,一家幾十平米的便利店大約可以覆蓋方圓500米的範圍,服務3000左右人口的需求。也就是說,便利店的生存和經營,很大程度上和附近的人口數量、人口密度有關。

北京不同區域的人口分布和便利店的數量又呈現怎樣的關係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接下來找到上海和北京的所有便利店,然後又計算出上海和北京各個縣區的人口密度,在同比例尺下對比了一下,跑了一個回歸。

簡單來說,便利店覆蓋率(每千人的便利店數)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的千人口數)基本是線性關係。在兩城的回歸方程中,R2基本都在0.55以上。看來北京人口密度較低是造成便利店業態不容易出現的一個顯著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區的點分布不是較為分散地分布在回歸線上的,而是呈現出集群化的特點。在北京,東西城區的便利店覆蓋率與人口密度都拉開了它們與其他區的差距,呈現出兩個梯隊。而在上海,便利店的分布出現了三個梯隊:靜安、虹口與黃浦區這三個中心區為第一梯隊;閘北、徐匯、長寧區等組成第二梯隊;其他區是第三梯隊。(DT君註:上海市的閘北和靜安兩區現已合併,此處使用的是2015年的行政區域劃分和人口數據。)

這些梯隊中,上海的第二梯隊的人口密度與便利店覆蓋率基本與北京的第一梯隊相當。這也反映出便利店業態在城市分布的兩個階段:當一個區域的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裡2萬人時,便利店業態可能出現第一波增長,當人口密度超過3萬人時,便利店業態可能出現第二波增長。

根據上海的經驗,在北京目前的人口密度下,便利店依舊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而且在中心城區,便利店生意很可能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迎來第二波發展的機遇。

北京便利店「正規軍」不多,但遍布便民小店「遊擊隊」

上面的發現讓我很興奮。另外我還發現,北京很多居民區雖然少有知名的大型連鎖便利店(所謂的「正規軍」),但卻遍布著很多帶著社區色彩的「遊擊隊」。在我的住處附近,其實有不少只在日間營業的「便民超市」。它們常常沒有什麼品牌,裝修也比較簡陋,但是貨物齊全,從食品到雜物都會涉及,有些甚至還會售賣雞蛋灌餅等便民熟食。

於是,我寫了一個店名、品牌識別函數,看看不同類型的便利店在北京、上海的分布特點。經過分析,我大致將所有便利店的類型分為以下6種:

加油站、地鐵連鎖便利店。這種沒啥好說的,加油站和地鐵在哪,便利店開在哪。比如易捷便利店就是中石化自身的零售連鎖便利店品牌,基本上所有的易捷便利店都和加油站綁定。

外資連鎖便利店。主要品牌有711、全家、羅森等。服務質量一般較高,營業員較為年輕。管理水平較高,經營的商品有不少為跨國品牌。基本有固定配送的生鮮食品,24小時經營,有冷凍即時加熱的食品提供。

國營連鎖便利店。主要品牌有好德、良友、可的等。背後主要多是大型的國企零售巨頭,如農工商超市集團、華聯超市集團等。也包含一些大型單位的商品店,例如朝陽公園商品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小賣部等。

私營連鎖便利店。例如好鄰居、迪亞天天等。中國本土的公司經營,一般在部分城市、一定區域內分布。

非連鎖的無品牌夫妻店。這種一般就叫日用品百貨商店、便民便利店、小賣部等。有不少是外地夫妻務工來開的,一般就是夫妻店或者菸酒店,很少完全24小時經營,但有的也會開到很晚。

難以識別品牌的其他便利店。這些基本也是夫妻店或者個體戶自己經營的便利店,一般規模不大,也沒有連鎖品牌,而且品牌繁多,難以全部挨個識別。

我把前四種姑且稱為便利店的「正規軍」,最後兩種則是「遊擊隊」。

首先來看北京的情況。

北京的6846家便利店中有4254家沒有識別出來,再加上142家雖然可以識別、但是全城連鎖不超過10家的小品牌,北京大概有2/3的便利店都屬於「遊擊隊」類型。

從整體上看,北京便利店市場還處於連鎖集中化程度比較低的狀態。在全城的便利店中,數量最多的是直接叫做「日用百貨雜貨商店」的小店,這基本上是一些沒有品牌的街邊小賣部,沒有規模化的連鎖經營。全城第二多的是易捷這種加油站便利店,而7-11作為北京規模最大的外資便利店在北京僅僅為第五名,略次於北京的本土私營便利店品牌「好鄰居」。

上海便利店方面,共在百度地圖中抓取到12193家,其中6173家無法識別,可由此推算出有一半左右是「遊擊隊」便利店。光看這個比例就可以推論上海便利店連鎖化程度更高。另一方面,外資便利店品牌「全家」,在上海開設了超過1000家店,成為上海灘開店最多的連鎖便利店品牌。

除全家外,開店數量的第二梯隊是一批超過200家的連鎖便利店品牌。其中好德、良友、可的、光明這些國資便利店品牌尤為引人注意。應該說,正是全家等連鎖品牌在上海的強勢表現,拉開了與北京的差距。

如果對北京、上海所有可識別店名的便利店做資本類型的劃分,可以更加明顯地看出這種差別。

在上海可識別店名的便利店中,私營的便利店的份額很少,佔市場份額僅僅為2.95%,便利店業務基本被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搶佔,市場被好幾個寡頭瓜分。

而北京的便利店市場則更加「混亂」一些,品牌繁多,入場和競爭壓力不如上海那麼大。北京私有企業的便利店份額雖然最大,但是沒有形成幾個大型的連鎖品牌。

北京近年便利店發展速度已超過上海

分析到現在,如果不是個人資金緊張,我甚至已經按捺不住要進軍便利店行業了。不過,想法歸想法,真要做便利店,要琢磨的不僅是當地的人口密度、市場環境,更要考慮到種種成本,也就是便利店能不能盈利的問題。不然又怎麼解釋:像全家等外資便利店早早大舉進駐上海,卻為何不把局也布在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呢?

除了受到不同便利店企業對各區域市場布局的影響,我還發現,北京上海便利店發展的差異一定程度上也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相關。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大潮中,有大量工人下崗。當時上海市政府頒布了《上海4050再就業工程》計劃,幫助解決再就業問題。據《解放日報》2003年的報導,有近6萬人通過這個工程進行了再就業,其中以便利店為主的小型連鎖加盟項目,佔到了總數的95%。這可能直接帶動了便利店產業在上海的發展。

而北京則相對沒有類似的支持政策。之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傳統的零售市場輝煌不再。北京與上海在便利店產業上的差距也就此拉開。

不過,現在的情況已有所轉變。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6年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顯示,在全國被調查的城市中,有近一半城市的便利店增長率超過20%。在這之中,北京市便利店的增速達到了23.5%,成為便利店發展的明星區域。而上海市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和飽和度問題,近幾年門店總數沒有較大的增長。

便利店在全國範圍內的擴張,少不了資本方的助推。最近,去哪兒網兩位前高管宣布進軍便利店行業。莊辰超旗下斑馬資本,投資了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張澤則創辦了「貨圈全」,主要針對便利店開展進貨比價業務。連大佬們都紛紛入坑了,作為吃瓜群眾的我真心覺得開個便利店這個事兒,也許有譜。

(來源:DT財經 馬振凱

相關焦點

  • 24小時便利店早已遍布上海,為啥北京卻還是小賣部的天下?
    北京面積是上海2倍,便利店卻僅有上海一半多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上海的娃,這個冬天,出差在帝都的我又一次回憶起在魔都,被24小時便利店環繞的幸福。每當我來北京時,最先想念起上海的就是那些乾淨、快捷的24小時便利店。餓了有熱騰騰的便當和好吃的飯糰壽司、渴了有各色冷暖飲料。
  • 上海近百年前就有"女子銀行"、"24小時金融便利店"
    東方網10月4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正值自貿試驗區助推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引人注目之際,上海金融百年檔案展將於今天在上海檔案館外灘新館開幕。記者先睹預展發現,追求創新是申城的城市之魂,在近400件(組)檔案文獻史料、實物及圖片中可以看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各類金融機構數量龐大,多達約300家,24小時服務、女子銀行、一元起存、到期提醒、代收水電煤費、代發工資等便利服務,無不彰顯老上海金融業的創新本色。
  • 為什麼年輕人更愛逛便利店?明明超市更便宜...
    它很大概率不是711,不是全家,更不可能是羅森!這裡沒有店員小哥哥或小姐姐明亮的笑容,只有大媽大爺從眼鏡片上向你射來的犀利目光……但,已經足夠讓人慰藉。與之相對比的是,當上海廣州的朋友熱烈討論羅森新出的甜點蛋糕,7-Eleven關東煮的湯汁最濃,車仔面拌上沙茶醬有多香,全家又出了什麼網紅零食時,北京的朋友默默退群了。
  • 廈門24小時營業的連鎖便利店排名全國第三 連鎖便利店近八成不打烊
    這並不是難事,他出門在樓下就找到了一家24小時便利店。  日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2017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顯示,廈門24小時營業的連鎖便利店比例為78.6%,排名全國第三,也就是說,在廈門有近八成便利店是全天候營業的。24小時不打烊的便利店,讓市民生活更便利。
  • 為什麼7-11便利店要24小時營業?
    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24小時店在夜間的營業額會逐漸提升。其實24小時店的存在和人們作息時間的變化是相輔相成,螺旋推進的。夜間生活便利性提高,會有更多的人在夜間時考慮外出購物,導致更多的店鋪選擇24小時店營業。
  • 晚上便利店,堅持24小時開門,真的是跟大超市較勁嗎?
    晚上便利店,堅持24小時開門,真的是跟大超市較勁嗎?深夜,當你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有些24小時便利店裡面,沒有什麼人買東西,但是它們仍然堅持不歇業,要知道店面租金、水電費、員工工資等都是成本開銷,算下來應該很不划算的,這是為什麼呢?小編通過詳細的調查研究,總結出一些原因,下面咱們一起看看:一、塑造良好形象。
  • 24小時爭奪戰:便利店夜未眠
    就像新世相說的,便利店是城市深夜裡一盞溫柔的招魂燈。1946年,7-Eleven在美國誕生。二十多年後,這家以標準化著稱的小雜貨鋪,來到日本並傳向全世界。365天、24小時營業,井然有序,提供簡單多樣又冒著熱氣的食物。漸漸地,便利店成為了都市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維度。
  • 北京西站地區12家商鋪升級為24小時店
    本周末是北京地鐵7號線北京西站站延長運營1小時實施的第二個周末。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西站地區管理委員會獲悉,為了讓夜間抵京旅客在出站後的第一時間買到水、食物,吃上一口熱乎的夜宵,通過管委會的協調,目前,北京西站出站系統內的部分連鎖便利超市和餐館已經調整為24小時營業,數量達到了12家。北青報記者同時了解到,為滿足旅客需求,北京西站進站候車區域,多數商戶均實現了24小時營業。
  • 北京全時便利店將倒閉,網友說北京全時便利店總是做不久,為什麼
    這不,北京的全時便利店終于堅持不住了。第一,如果你生活在北京,你可能會注意到,很多地方的全時便利店門口,有不少人在排隊。不停的買買買。如果你問一下就知道,他們在搞全場6折的活動,然後5月20日的時候,就會全部關門了。
  • 24小時便利店——52WEEK便利店加盟費用介紹
    這一切,都說明中國的便利店特許品牌加盟市場潛能巨大,24小時便利店特許品牌加盟,只市場前景廣闊。品牌加盟費用一覽表(僅供參考)口碑用戶評價顧客:店裡環境乾淨整潔,員工服務態度挺不錯的,食物的味道非常不錯,還有好多其他的日常用品。
  • 從上海開到北京 全家要超越7-11成便利店餐飲王者?
    劇中小蚯蚓和應勤作為來上海打拼的小年輕,吃飯約會的地方就選在全家便利店。上海是全家在大陸的大本營,店面遍布市區,出現在劇中也符合人物身份設定,反倒營造了真實接地氣的觀感。但這依然是植入營銷——全家是《歡樂頌2》的指定便利店,在熱播劇中頻繁露臉,預示著全家便利店要更加強化自己的餐飲屬性。
  • 中國沒有真正的便利店 只有小賣部
    他們驚嘆於日本人的文明、日本城市的整潔,當然,他們還會對日本遍布大街小巷的便利店感到不可思議。的確,在日本,便利店早已遍布全國,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之中。2016年,日本平均每2329個人就有一家便利店,有24.6%的人每周至少去一次便利店。便利店也不再是僅僅提供便利生活的消費場所,更是一種城市文化現象,也孕育出日本新一代的生活和消費模式。
  • 便利之星便利店線上線下聯動消費,24小時智能生活受熱捧
    便利之星便利店線上線下聯動消費,24小時智能生活受熱捧。便利之星便利店的出現,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眼球,都市人群,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所以缺少時間放在生活中,尤其是購物這類的小事上,更是缺少精力,便利之星便利店能夠打造24小時智能生活,深受熱捧。
  • 開24小時便利店 聽羅森聊絕招
    據介紹,成立於1975年4月的日本羅森株式會社是日本大型便利連鎖公司之一,目前在全日本擁有近1萬家店鋪,是日本規模最大、店鋪數最多、覆蓋範圍最廣的24小時便利店連鎖企業。即使在我國上海,羅森的便利連鎖門店也有300多家,深受當地市民尤其是學生、白領、海歸人士青睞。羅森入渝前,24小時便利店在重慶市場幾乎是空白。而短短兩年時間,羅森在重慶已開出40多家便利店,速度驚人。
  • 日本零售業實地考察:三大便利店如何構建居民24小時生活圈
    當然,日本本土也不乏其他有一定知名度的連鎖便利店,此不細述。  日本三大便利店和國內三大日系,既很像,也非常不像。三家對比分析,我們來看日本便利店的內涵區別。  7-ELEVEN便利店內,標準日本式結構布局,包含了雨傘貨架、複印機、印表機、ATM取款機(包含銀聯在內的國際主流銀行卡品牌)、報紙、雜誌、收銀櫃檯、靠牆飲料冷櫃、鮮食冷櫃、中島快消零食貨架、雜誌貨架等。  7-ELEVEN有幾個獨特特點:咖啡機非常多,三種自動咖啡機由顧客自行打杯,這方面,FamilyMart、LAWSON不突出。
  • 走訪夜間藥房:24小時藥房是剛需 「網訂店送」很便利
    建成24小時「網訂店送」藥房500家被列入十方面民生實事如今,杭州人大半夜買藥方便嗎?錢報記者走訪夜間藥房24小時藥房是剛需「網訂店送」藥房很便利本報記者 張蓉 文/攝你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歷:半夜三更,身體不適,但又不至於上醫院。想出門買藥,又怕藥房關門,這可如何是好?
  • 蘇果一枝獨秀 為什麼南京沒有外資便利店?
    1996年,羅森在上海長寧區古北路開出第一家店,目前羅森在上海有461家門店。2003年,全家FamilyMart第一家店在上海開幕,12年的時間裡增長到近千家。7-ELEVEN則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區和北京。從2010年開始,三大外資便利店開始向省會級城市滲透。2010年,7-ELEVEN進入成都市場;兩年後,全家開到了杭州。
  • 唐久24小時便利店殺入西安 未來潛力巨大
    業內人士表示,除了西安本身消費習慣、地域差異外,企業的「內功」修煉及選點布局,都成為24小時便利店生存與否的重要原因。  外地24小時便利店潛入本土  11月24日,深夜。從7月1日位於未央大道106號藍天大廈首家便利店開業以來,目前已有10多家唐久24小時便利店遍布於西安城內。  「目前唐久便利店還屬於直營店。」西安唐久便利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洋表示,唐久力爭在西安做大品牌後,開始考慮做更多的加盟店。「我們的目標是5年內在西安擴展2000家門店,預計年銷售額將達到20億元。」  信心從何而來?這源自其自身的品牌理念和在太原的成功經驗。
  • 群雄逐鹿武漢便利店:7TT將整體併入中百羅森
    此時,小區樓下的有家便利店和全時便利店仍在營業,「24小時營業」的招牌格外醒目。記者看到,有家便利店內有標配廚房,除便當外,還能現做熱乾麵、牛肉麵等。全時便利店內,也有關東煮、包子等售賣。兩家24小時便利店,全天候解決著周邊居民的不時之需。走進中百羅森櫻花大廈店、Today中南天紫廣場店,記者看到,日用雜貨佔比較小,便當、飯糰、關東煮、豆漿等鮮食產品一應俱全。
  • 都說實體店不行了,可便利店為啥越開越多?
    中國便利店到了爆發的時候提及便利店,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上海,以至於有公眾號作者寫出了「假如非要離開上海,我只想帶走一間便利店」這樣的標題。確實,在很多人的眼中,遍布大街小巷的便利店不僅是上海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上海這座城市便利程度和時尚程度碾壓其他城市的象徵。如今,伴隨著消費升級,不止是上海,便利店在越來越多的城市迎來的爆發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