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揚州是全國最大的經濟都會,也是最發達的國際港口城市,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稱譽。「市橋燈火連霄漢,水郭帆檣近半牛」是對揚州地區貿易往來、商賈雲集景象的寫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更是了道盡了揚州地區首屈一指的經濟地位。
唐代揚州地理位置示意圖(《中國歷史地圖集》「唐時期·淮南道圖」)
唐代揚州繁盛的原因,要歸於其地處長江、運河交匯地帶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水運條件。一方面,揚州是隋唐大運河邗溝段的起點,這條最初由春秋時期吳國開鑿的運河,歷經隋煬帝時期的疏浚、整治,到唐代已經成為溝通長江、淮河流域的紐帶,也是通往長安、洛陽的重要水路。另一方面,唐代隨著經濟重心南移,長江流域的經濟地位有所提升,揚州和益州(即成都)兩大經濟中心甚至超越北方的長安、洛陽,成為全國工商業和貿易發展最為繁盛的地方,稱為「揚一益二」。揚州正處於長江、運河一橫一縱的水系交匯處,其在水路交通和商業貿易中的地位和優勢顯而易見。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唐代以後乃至明清時期的揚州一直位於長江、運河的交匯處,為何唯獨在唐代顯現出空前絕後的繁榮景象?在揚州地區的江海形勢變遷圖中,能得到些許答案。
歷史時期揚州以下長江河道變遷圖
(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地理地貌》,科學出版社,1980年,第94頁。)
距今2000年前,揚州是長江河口的頂點,其下是水面開闊的喇叭狀河口灣,水面開闊。隨著泥沙淤積、沙洲並岸,長江河口東遷,河道束狹,但是直至唐代,揚州以南的長江河道仍是一片較為開闊的水面(見圖),有感潮環境的存在。李白有詩句:「我來揚都市,送客回輕舠。因誇楚太子,便睹廣陵潮。」「廣陵」是揚州的舊名,「廣陵濤」是對揚州以南長江河道所感潮水的稱呼,類似於今天錢塘江的湧潮。
歷史時期長江河道與揚州城市分布
(楊靜、張金池、莊家堯、毛鋒:《基於3S技術的揚州2500年間城市演變分析》,《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第3期)
潮水對唐代揚州地區的水運和商業貿易意義重大。由於揚州城下是長江泥沙淤積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土質鬆散,本是不利於建立海船停泊港口的,但是由於揚州以南的長江河道能夠感潮,在漲潮時刻,揚州城下的通江河道能夠達到船舶進出的水深。在唐代許多送別詩中,乘船出行往往都與潮水聯繫在一起。王灣《次北固山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斜。」《次北固山下》描述的是鎮江漲潮與航運的關係,這一情形同樣適用於一江之隔的揚州。漲潮時長江水面開闊,港口水位上升,達到了通航的條件,往來船只能夠乘潮進出揚州。潮水甚至沿邗溝上溯至揚州城,為運河提供水源。唐代梁肅《通愛敬陂水門記》:「當開元(713—741年)以前,京江岸於揚子,海潮內於邗溝,過茱萸灣,北至邵伯堰,湯湯渙渙,無隘滯之患。」這裡的「京江」指揚州、鎮江段的長江,茱萸灣在揚州城東,邵伯堰在揚州城北,表明長江潮水可以直達揚州地區,濟運通船。不僅運河感潮,揚州城中的河道水位也受江潮調控,城內河道密布,水環境豐富。唐代詩人李頎(690-751年)有詩:「鸕鷀山頭片雨晴,揚州郭裡見潮生。」因此,是感潮環境的存在,使船舶在漲潮時仍能乘潮水到達揚州城。
唐代揚州城不僅是一個商業都會,更是一大國際港口城市,「南北大衝,百貨所集」。這一國際化城市的形成離不開上述提到的江海形勢所帶來的便利條件。唐代揚州與泉州、廣州、明州並稱四大港口,其中揚州位置最靠北,也是外國人員和商隊由長江流域北上到達長安、洛陽的必經通道之一。據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其所在的船隊就是由日本渡海進入長江口後經海陵縣(今泰州)至揚州,在揚州停留大半年後繼續北上。
唐代的揚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來自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等國的商人聚集此處。杜甫有詩:「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遊。」《全唐文》記載:「嶺南、福建及揚州蕃客,宜委節度使常加存問,除收舶腳進奉外,任其往來通航。」其中,「商胡」、「蕃客」指來往於唐朝的外國商人和旅人。揚州胡商、蕃客的聚集說明國際貿易的活躍。唐代,輸入揚州地區的外來商品主要有瑪瑙、琉璃等珠寶和一些貴重藥材,出口的主要有瓷器等物件。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裡洞島附近海域打撈了一艘唐朝船隻,船隻上裝載67000多件中國瓷器,還有一些金銀器和銅鏡。諸多證據表明,這艘船隻曾經停靠在揚州港口採集物品。
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編:《南海絲綢之路文物圖集》,廣東科技出版社,1991年,第52頁。)
唐末,隨著長江河口進一步東遷,揚州以南的長江河道的感潮環境有所減弱。之前,長江潮水可沿運河上溯至揚州城北,但是隨著感潮環境的轉變,潮水無法上溯至揚州城,不僅影響了揚州地區作為海港的地位,運河隨之出現淤淺難行的情況。唐代詩人李紳有《入揚州郭》詩前小引:「潮水舊通揚州郭內,大曆以後,潮信不通。」1978年,在揚州市區發現兩條在晚唐、唐末時淤塞的古河道,也證明了揚州河道的淤塞。由於之前揚州城內河道水位很大程度上受江潮的調控和節制,潮信不通城郭以後,揚州城內河道淤淺日益嚴重,「江派南徙,波不及遠,河流浸惡,日淤月填。若歲不雨,則鞠為泥塗,舟檝陸沈,困於牛車。」唐末江海形勢的變遷,不僅帶來揚州運河和通江水道的淤塞,還帶來揚州城水環境的惡化,這些都影響著揚州國際港口城市地位的維持和發展。
宋元明清時期,揚州仍是很重要的商業都會,例如宋代的揚州有「淮左名都」的美譽,明清時期揚州和淮安組成的「淮揚地區」商業繁盛,但是像唐代那樣具有恢宏繁盛的國際都市景象再未出現過,其中原因錯綜複雜,但是江海形勢的變遷,為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了一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