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清早的廣州市番禺區東平路7號總是熙熙攘攘的,最近更是熱鬧不少。63歲的松姨守著這裡的「松記粥粉麵店」已有21個年頭。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她從不曾想過,自己這家沒招牌的小店還能成網紅。
讓小店紅起來的是茶點,它只賣5種點心,最貴也只有6元一份,分量實在,21年來,此店只是在2014年提價一元錢,廣州城裡再難尋這樣「平」的茶點。小店除了熟客絡繹不絕外,陌生的面容也越來越多。
每天4點半起床做點心煲粥,一直忙到中午12時,睡到14時再起床幹活,松姨和家人一直如此辛苦著運轉小店。小店雖比之前更加紅火,可松姨泰然處之,「做街坊生意,人家吃的就是價格公道,再漲價,就怕沒人來吃了。「她還說自己年紀大了,希望放心的把店交給兒子,儘早過上退休的生活。
10元搞定「一盅兩件」
「松記粥粉麵店」六點就開檔了,主要做的早餐生意。不起眼的小店鋪位雖小,但是十幾張小桌分布在沙圩一村的村巷裡,也能坐下不少食客。由於出品和價格都實在,街坊們也覺得有了「喝早茶」的好去處,因此村裡對於「在村巷裡擺攤」持默許態度。
由於價格便宜,想去此處喝「早茶」得趕早,上午10時之後就一位難求。這裡只出品5種點心:雞爪、排骨、牛肉丸、蒸餃、幹蒸,前三種點心六元一份,後兩種點心4元一份。此外分量也足:牛肉丸為實打實的牛肉、加入陳皮和姜粒,三粒牛肉丸為一份;幹蒸沒有蝦和蟹子,用豬肉製成,口感結實,五粒為一份。
因為茶水是免費的,街坊在此花上10元,就能搞定「一盅兩件」,比城裡的茶樓要便宜三分之一。
每當一疊疊點心在蒸屜蒸好後,服務員端著蒸屜走到食客身邊,讓食客自取,幾乎每次都被取光。因為搶手,點心並不是時刻都有的吃,如果沒有搶到,也只能等下一波了。
記者看到,這家小店沒有餐牌和價目表,第一次來的客人往往覺得沒有服務員招呼,更不明白如何點餐、加茶水。但是對於熟客而言,茶水都是自己拿杯子,自己加水,一切隨意。點餐就在廚房外大聲說一聲,服務員稍後就會端著做好的粥粉面來大喊著來尋你,聲浪此起彼伏,熱鬧程度和高大上的茶樓並無區別。
21年只漲一元錢
店主松姨在小餐桌邊來回穿梭,收拾碗筷、端上點心都親力親為,她是個心細的人,心裡明白小店成網紅後,陌生的客人越來越多。每每她看到因為找不到服務員而「不知如何自處」的生客,便會主動向前詢問,為他們點餐,給他們找座位並斟茶。
一直以來,來捧場的都是周圍的街坊,因為太熟絡,食客也知道他們忙不過來,所以都不需要被招呼。他們甚至形成了一種默契:這家小店沒有收銀臺,也沒有專門收銀的人,客人在付錢的時候喊一聲,服務員就跑來「數碟子」收帳,這麼多年竟無人不付錢跑掉。「不是我心大,而是從來沒有那樣去懷疑客人。」松姨說,周邊的街坊吃了十幾年,父親帶著兒子吃,爺爺帶著孫子吃,她看著長大的年輕人就有幾個。
松姨說,「我家的點心,都是自己做的,只是在2014年漲過一元錢,你看在路邊擺攤也沒把傘遮陽,說到底我們做的還是低檔的消費,惠及街坊,薄利多銷。」
來的生客都是被便宜實在的點心吸引,有食客說,這件茶樓雖然不華麗,倒像是回歸傳統,因為廣州早茶的前身是二釐館,以前就是為專供拉車扛包的勞動者服務,茶點價錢低到是所有勞動者都能接受。
當小店因為價廉物美成為網紅店後,四面八方的客人來到小店,有的甚至從白雲機場一路坐地鐵來此,吃完之後就坐著地鐵返回,期間還遇到一些事情讓松姨感動。
今年9月的一天,一位八十歲的老太太從市區來到小店,此時已經11時。老太太有些失望說:「我找了很久,才找到這裡,可惜要收檔了,沒東西吃了。」松姨倒是不好意思地說,「您這麼大年紀,坐那麼遠車,還能找到這裡真不容易。」
於是松姨急忙趕做一些幹蒸,給老太太打包,一路送老太太上地鐵,而且沒收老太太的錢。
小店火了,她卻想退休了
看著小店的生意更加紅火,松姨回憶起當初開店的場景,「這家店是我和丈夫21年前開的,當時周邊都是平地,我們的客人都是工廠的工人。」村民的生活條件漸漸改善,都建起了房子,但是來此店吃早餐的習慣不曾改變。
21年來,松姨每天4點半起床做點心煲粥,一直忙到中午12時,睡到14時再起床幹活,松姨和家人一直如此辛苦著運轉小店。即便松姨的丈夫期間去世,她也堅強扛起這家店,一直支撐著兩個兒子完成學業。
小店雖小,但有今天這般生意興隆,也並不容易。但是松姨勞碌一生,已想著退休。「做早餐很辛苦,再過一段時間,我想我的兒子來能夠接班。」
松姨的大兒子正在努力接手這家店。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 龍錕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 高鶴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