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呼和浩特市西南方的玉泉區是老城區,現如今,老城區煥發著新活力。走進玉泉區街道社區,老舊小區換新顏,小區環境變得更加美麗;區域黨建聯合,為社區治理集社會力量;解決群眾身邊事,給社區居民「家」的溫暖……
社區既是百姓生活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玉泉區不斷創新理念,強化黨建引領,探索「融合黨建」之路,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在激活城市基層黨建接地氣、有溫度上出招使勁。小區環境變得更加美麗、鄰裡更加和諧、文化氛圍更加濃鬱,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區域黨建聯合,形成共建共享新格局
「擲骰子,走三步,請說出至少三個廚餘垃圾。」在萬錦社區玉泉區社會組織便民服務中心,小朋友和家長在社區志願者呂子木的帶領下,正玩著一盤「特殊」的飛行棋——垃圾分類知識競賽棋。
這是玉泉區社會組織便民服務中心「泉民共益坊」的「智魔方」創意者庫中的一款產品。記者看到,整個棋盤從起點到終點共設置了50個步驟,幾乎在每步都融入了「垃圾分類」相關的小知識,將難分類、易混淆的日常垃圾融入到遊戲棋中,寓教於樂。
萬錦社區玉泉區社會組織便民服務中心,小朋友和家長在社區志願者呂子木的帶領下玩著「垃圾分類知識競賽棋」。張聿修 攝
呂子木說:「飛行棋設計的初衷就是希望在遊戲的氛圍中教孩子們垃圾分類的知識,讓他們運用到生活中,增強小朋友和家長的環保意識,以後這個活動也會繼續推廣下去。」
「泉民共益坊」,「泉」代表玉泉區,「民」代表轄區的居民、民眾,「共益」代表希望這個平臺成為打造治理共同體的陣地。玉泉區社會組織便民服務中心在黨建引領下,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組建本土智囊團,凝聚專家、民間、政府、社區各方的智慧,不斷研究推出一些智慧成果產出,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
萬錦社區社會組織便民服務中心項目專員閆琦向記者介紹「泉民共益坊」情況。張聿修 攝
萬錦社區社會組織便民服務中心項目專員閆琦介紹,目前「泉民共益坊」在玉泉區開展了兩項組織的項目,大學生社區公益創意挑戰賽和全民公益妙招比賽,已有25個項目申報,申報成功的項目會得到進一步的指導和小額資金的支持。「我們堅持黨建引領,實現黨員帶動群眾,形成區域黨建的聯合,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形成共建共享的理想新格局。」
解決群眾身邊事,讓外來務工人員有了「家」
在西菜園街道黨工委與烏蘭察布市外出務工人員服務中心第一服務點,袁女士前來查詢社保,「我是烏蘭察布的,來呼市七八年了,之前交社保都在村裡,現在家門口就能辦,很方便。」
在西菜園街道黨工委與烏蘭察布市外出務工人員服務中心第一服務點,社區居民袁女士前來查詢社保。張聿修 攝
烏蘭察布市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勞務輸出地,自上世紀80年代起,大量農村牧區剩餘勞動力舉家搬遷湧入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北京市。由於這些進城務工人員社保關係全在原戶籍地,每年參保、繳費、年檢、報銷等需多次往返原籍,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加重了群眾負擔。
西菜園街道黨工委與烏蘭察布市外出務工人員服務中心黨委為更好地服務轄區烏蘭察布市籍居民,推動各領域黨組織更好地服務群眾,於2019年12月13日掛牌成立了聯合黨委,就地就近為轄區內3萬餘名烏蘭察布市籍務工人員建檔立卡,提供社會保障,培訓就業、法律援助、工會福利、婦女維權、助殘幫扶、紅十字會救助等共15類25項服務,平均每年服務外出務工人員達2萬多人次。
烏蘭察布市外出務工人員服務中心第一黨支部書記池建業向記者展示微信群裡發布的培訓信息。張聿修 攝
烏蘭察布市外出務工人員服務中心根據外來務工人員的實際和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採取不同方式為他們提供培訓服務,幫助外來務工人員提升勞動技能、增加收入。烏蘭察布市外出務工人員服務中心第一黨支部書記池建業介紹:「我們整合區域教育資源,為外來務工人員舉辦了電工、焊工、護工、家政、母嬰護理、電梯工、信號工等各種技能培訓班,不斷提升他們的能力素質,為外來務工人員提升勞動技能、增加收入。平時會在微信群裡發布培訓信息,成立以來已培訓了將近3000人。」
同時,服務外出務工人員及流動黨員在聯合黨組織的引導下積極投身環境衛生整治、文化建設等活動,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參與社會治理。烏蘭察布籍的王艾三年前退休來到呼和浩特市,加入西菜園雲中路西岸國際居民黨支部,積極參與小區疫情防控、小區建設、植樹造林、慰問貧困戶等工作。「外來務工人員在接受社區服務的同時,還要服務社區,真正融入到當地的生活。」
聚焦老百姓需求,開展各項為民服務
長和廊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建立「暖空間」,分為舒心坊、暖心坊、親子坊、巧手坊、綠尚坊和兒童活動區,為居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讓黨員和群眾充分在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暖空間感受「家」的溫暖。
社區居民王聰慧正在暖心坊裡製作盤扣胸針。張聿修 攝
暖心坊裡,一個個造型別致、色彩鮮豔的盤扣胸針正在社區「繡娘」的飛針走線下「誕生」。7月14日,玉泉區長和廊街道黨群活動服務中心聯合呼和浩特市婦聯共同主辦的「青城布絲瑰行動計劃」千名婦女手工職業技能培訓班開班,來自轄區30名婦女成為第一批培訓學員,她們在15天培訓期內跟著專業老師學習盤扣胸針的製作工藝。
經過15天的培訓,社區居民王聰慧已經順利結業,她向記者展示自己的作品,「我現在每天可以製作一到兩個,利用空閒時間來這裡體驗,做出的成品還能賣錢,增加收入。」
巧匠坊裡擺放著各類工具,為社區居民免費借用。張聿修 攝
入駐黨群服務中心的社會組織「小小書橋」「微公益」,以及工會、婦聯、共青團、關工委等群團,利用黨群服務中心發揮自身優勢,開展特色活動。通過街道暖空間——社區——社會組織深度融合,攜手開展各項為民服務,凝聚更多黨員、居民共同形成愛上暖空間、愛來暖空間、共建暖空間的良好局面,並有效將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服務延伸到社區、小區、樓棟,拓寬服務領域、延伸服務觸角。
長和廊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副主任、觀音廟社區書記楊俊愛說,「暖空間」設立的初衷就是始終聚焦老百姓需求,發揮社會組織和居民群眾主體作用,真正讓社區居民從共同利益出發形成治理的共同體,共同維護好社區生活空間,使社區居民獲得更多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探索「黨建+自治」模式,引導居民參與基層治理
「以前的小區髒亂差,還有一排自建平房,環境很差。」恆昌小區的住戶王彩鳳說,她在這裡住了近30年,見證了小區的「變身」。「現在政府下大力氣整治環境、改造老舊小區,小區裡的住戶都很高興,把小區裡私搭亂建的平房拆除之後,人們進出也方便了,改善了小區居住環境,我們住的也更加舒心了。」
恆昌社區還對小區樓體進行了彩繪、安放了居民座椅和可愛的玩偶等。張聿修 攝
始建於1993年的恆昌小區承載了很多舊城人的記憶,是典型的老舊小區。2017年2月,玉泉區委、區政府對恆昌小區進行了綜合改造,拆臨拆違、強弱電入地、基礎設施建設、小區環境改造等民生工程碩果纍纍,小區面貌日新月異。
恆昌社區書記張華說:「改造前小區內私搭亂建大概有190多家,還有15排平房。小區周邊無圍欄,小區居民的安全和居住環境條件等都沒有保障。2016年社區協調相關部門對小區進行改造,涉及到地上地下改造約23項,包括管網建設、小區地面硬化、綠化還有對小區整體封閉,進駐物業等。」
同時,恆昌小區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黨建+自治」模式,依託「民聲工作室」陣地,充分發揮小區黨支部的作用,引導居民參與基層治理,讓轄區居民享受更多便捷、便利、精準服務,實現「社區對群眾有求必應、群眾對社區一呼百應」。
恆昌小區裡,小朋友們正在進行體育活動。張聿修 攝
張華介紹,小區黨組織接到居民「想讓孩子們的暑假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的訴求後,開展「學校放假,社區開學」繽紛為小活動,開展了「瓶子變裝記」等三場主題繪畫活動,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環保小衛士」等系列活動,教孩子們學會垃圾分類的知識、開展趣味運動會,增強孩子們的身體素質。
近年來,玉泉區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在激活城市基層黨建貼地氣、有溫度上出招使勁,以黨組織「一馬當先」引領各類組織「萬馬奔騰」,著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職、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讓居民的幸福感與日俱增。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