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普查可移動文物 超三成珍貴文物需修復

2020-12-19 財新

  【財新網】(記者 苑蘇文)歷時五年,財政投入12.45億元,對1億多件/套可移動文物進行普查,並把其中6407萬件文物的完整信息登記在冊,包括385萬餘件珍貴文物。4月7日下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發布了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結果,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發布會上發言稱,這次普查「摸清了中國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體情況」。

  這是中國第一次對國有的可移動文物進行普查,從2012至2016年持續五年,普查範圍為國有收藏單位。根據普查結果,登記的可移動文物最多的為錢幣、古籍圖書、檔案文書、陶器、瓷器。文物所屬時代多為清、宋、中華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來源主要為舊藏、發掘和徵集購買。其中錢幣數量最多,約為2482萬件,佔比38.75%。古籍圖書約1191萬件,佔比18.59%;檔案文書、陶器和瓷器分別佔比6.36%、3.57%、佔比3.52%。

相關焦點

  • 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展開 給文物上"身份證"
    日前,國家文物局通報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最新情況,讓「可移動文物」成為近期的熱詞。  涉及上億件藏品  什麼是「可移動文物」?  據悉,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物質文化遺產又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
  •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束。本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自2012年開始,為期5年,由國務院統一部署,是我國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普查範圍包括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各類國有單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動文物。4月7日,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正式發布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報告和數據公告。
  • 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束 廈大人類博物館新認定5000多件文物
    -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束,廈大藏品位列全國高校前茅  -每周一至周五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現場還配備義務講解員  -臺灣高山族貝珠衣  本版圖片由廈大提供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記者郭文娟)歷時5年普查,摸清了我國可移動文物家底。
  • 浙江可移動文物普查:這些地方都藏著文物
    日前,浙江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順利收官,全省共有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652家,在全國排第三位。而普查中登錄的國有可移動文物有938104件(套),全國排第9位。  這次普查進行了四年,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相對建築、遺址這些無法移動的文物,可移動文物是指那些可以拿來拿去的。
  • 全市普查可移動文物藏品35355件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李麗)昨天,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和廣東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深圳設立分會場,收看收聽了會議,並現場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副市長吳以環出席會議並作了工作部署。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首次針對可移動文物開展的普查,並建立了文物身份證制度。
  • 可移動文物信息分類及採集
    可移動文物信息分類及採集相關問題探討 作者:張永珍 近年來,隨著館藏珍貴文物數據採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等國家級項目的推進,行業內掀起了一股可移動文物數據化、信息化的熱潮。
  • 陝西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 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件(組)
    記者2日從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知,近五年內,陝西省投入54億元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335項,完成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254處,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餘件(組)。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介紹, 「十三五」期間,陝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事業發展,高規格召開全省文物保護大會,將文物保護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近五年中,陝西完成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開展長徵、抗戰和石窟寺、秦嶺地區、黃河沿線等文物專項調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
  • 我國首次摸清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
    新華社北京4月7日電(記者施雨岑、王思北)國家文物局7日公布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經普查,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其中完成登錄備案的國有可移動文物2661萬件/套,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得以摸清。
  • 「不改變文物原狀」:生命鏈視野下的可移動文物修復保護
    我國的可移動文物修復和保護,近二、三十年來發展十分迅猛,理論方法、修復傳承、檢測分析、材料篩選、科技保護都已成體系,學術研究取得的成果蔚為大觀。
  • 全國可移動文物「摸清家底」:錢幣和古籍佔最多
    我國首次摸清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新華社北京4月7日電 (記者 施雨岑 王思北) 國家文物局7日公布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經普查,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其中完成登錄備案的國有可移動文物2661萬件/套,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得以摸清。
  • 清乾隆《大藏經》等可移動文物將有「身份證」
    可移動文物是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湖州有哪些散落在民間的可移動文物?它們又有哪些歷史研究價值?10月10日,筆者從市文化部門獲悉,湖州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已正式進入文物認定和信息採集階段,截至目前,經過文物認定全市有49家國有單位藏有文物,認定文物總量3700餘件(套)。
  •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四年 山東發現了這些寶貝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 山東發現了啥寶貝?
  • 房山雲居寺首次展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 明代紙經、清代龍藏木經板亮相
    北京商報訊(記者 胡曉鈺)據房山雲居寺官微7月17日消息,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在雲居寺藥師殿北配殿開幕。經修復後的9卷明代紙經和10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在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上首次亮相,據介紹,這也是雲居寺首次向社會大眾展示文物修復階段性成果。
  • 宜興市歷史建築及宜興市域內可移動文物「家底厚」
    宜興市歷史建築及宜興市域內可移動文物「家底厚」,盤點起來內容豐富。宜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當地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不遺餘力。晚報記者了解到,歷史建築拉網式調查體現的信息是,丁蜀鎮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陶瓷企業、丁山大街等區域的相關歷史建築建築;周鐵古鎮歷史建築資源重新調研普查、分析甄別;對歷史風貌建築比較集中的歸徑、鯨塘、楊巷等老街區域,深入挖掘併科學評估潛在歷史建築的文化、科學、藝術等方面價值,使其歷史面貌更為清晰,力爭將其申請為法定歷史建築。
  • 文物大省山西首次舉辦大規模文保成果展
    胡健 攝中新網太原9月13日電 (記者 胡健)「古韻新生——山西省可移動文物保護成果展」13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展,這是中國文物大省山西首次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文物保護專題展覽。本次展覽共展出約150件組文物,2座大型墓葬復原場景,10餘套文物保護設施設備。
  • 瑞安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展玉海樓開展
    瑞安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展玉海樓開展 2012/06/09 08:45 來源:瑞安日報 瀏覽:2940
  • 文物大省山西科學編制「文物檔案」 系國內首創(圖)
    中新網太原5月16日電 (楊傑英)「現以科學方式編制的『文物檔案』,應以山西省文物局編《山西珍貴文物檔案》為首創。」對文物大省山西編制出版的《山西珍貴文物檔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如此評價。《山西珍貴文物檔案》系列圖書一級文物擬出版19卷,山西省直單位共9卷(山西博物院6卷、考古所2卷、八路軍紀念館1卷),市縣10卷。
  • 「十三五」文物發展規劃出爐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全面提升博物館發展質量  文物保護是文物工作的重點領域。《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要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可移動文物修復,組織實施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範效應的文物保護重點項目。
  • 宣化修復遼代墓群珍貴木器文物
    近日,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專家赴張家口市宣化區,對宣化遼代壁畫墓群出土的珍貴木器文物進行修復,目前已完成9件木俑、棺箱、椅子等文物的清理、補全、整形、復原工作,這些木器文物將會於正在規劃興建的宣化遼墓博物館和公眾見面。
  • 明代紙經、清代龍藏木經板 雲居寺修復文物首次展出
    今天上午,經修復後「重獲新生」的9卷明代紙經和10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在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上首次亮相,這也是雲居寺首次向社會大眾展示文物修復階段性成果。在雲居寺藥師殿北配殿,展櫃內陳列的一件件經過修復的清《龍藏》木經板旁,還展示著它修復前的照片。通過這些照片,可以看到它們曾因歷史原因出現斷裂、黴菌、缺失、字跡模糊等問題,如今經過修復後「重獲新生」。觀眾透過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對其修復過程的複雜、艱辛與成果的驚豔有了更加直觀地感受。在一件明代紙經前,不少觀眾駐足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