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展開 給文物上"身份證"
日前,國家文物局通報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最新情況,讓「可移動文物」成為近期的熱詞。 涉及上億件藏品 什麼是「可移動文物」? 據悉,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物質文化遺產又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
-
浙江可移動文物普查:這些地方都藏著文物
日前,浙江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順利收官,全省共有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652家,在全國排第三位。而普查中登錄的國有可移動文物有938104件(套),全國排第9位。 這次普查進行了四年,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相對建築、遺址這些無法移動的文物,可移動文物是指那些可以拿來拿去的。
-
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束 廈大人類博物館新認定5000多件文物
-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束,廈大藏品位列全國高校前茅 -每周一至周五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現場還配備義務講解員 -臺灣高山族貝珠衣 本版圖片由廈大提供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記者郭文娟)歷時5年普查,摸清了我國可移動文物家底。
-
10815萬件/套!我國首次摸清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
新華社北京4月7日電(記者施雨岑、王思北)國家文物局7日公布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經普查,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其中完成登錄備案的國有可移動文物2661萬件/套,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得以摸清。
-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
本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自2012年開始,為期5年,由國務院統一部署,是我國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普查範圍包括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各類國有單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動文物。4月7日,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正式發布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報告和數據公告。
-
清乾隆《大藏經》等可移動文物將有「身份證」
可移動文物是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湖州有哪些散落在民間的可移動文物?它們又有哪些歷史研究價值?10月10日,筆者從市文化部門獲悉,湖州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已正式進入文物認定和信息採集階段,截至目前,經過文物認定全市有49家國有單位藏有文物,認定文物總量3700餘件(套)。
-
全國可移動文物「摸清家底」:錢幣和古籍佔最多
原標題:10815萬件/套!我國首次摸清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新華社北京4月7日電 (記者 施雨岑 王思北) 國家文物局7日公布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
-
中國首次普查可移動文物 超三成珍貴文物需修復
【財新網】(記者 苑蘇文)歷時五年,財政投入12.45億元,對1億多件/套可移動文物進行普查,並把其中6407萬件文物的完整信息登記在冊,包括385萬餘件珍貴文物。4月7日下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發布了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結果,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發布會上發言稱,這次普查「摸清了中國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體情況」。 這是中國第一次對國有的可移動文物進行普查,從2012至2016年持續五年,普查範圍為國有收藏單位。根據普查結果,登記的可移動文物最多的為錢幣、古籍圖書、檔案文書、陶器、瓷器。
-
宜興市歷史建築及宜興市域內可移動文物「家底厚」
宜興市歷史建築及宜興市域內可移動文物「家底厚」,盤點起來內容豐富。宜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當地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不遺餘力。晚報記者了解到,歷史建築拉網式調查體現的信息是,丁蜀鎮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陶瓷企業、丁山大街等區域的相關歷史建築建築;周鐵古鎮歷史建築資源重新調研普查、分析甄別;對歷史風貌建築比較集中的歸徑、鯨塘、楊巷等老街區域,深入挖掘併科學評估潛在歷史建築的文化、科學、藝術等方面價值,使其歷史面貌更為清晰,力爭將其申請為法定歷史建築。
-
可移動文物信息分類及採集
可移動文物信息分類及採集相關問題探討 作者:張永珍 近年來,隨著館藏珍貴文物數據採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等國家級項目的推進,行業內掀起了一股可移動文物數據化、信息化的熱潮。
-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四年 山東發現了這些寶貝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 山東發現了啥寶貝?
-
來自故宮的藏品報告
隨著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全面鋪開,故宮博物院作為全國藏品最多的博物館,再次進入公眾關注的視野。 2010年12月,故宮在經過7年努力後,完成了建院後的第五次文物清點工作,首次徹底摸清了家底並向社會公布:有文物藏品總計1807558件。統計數據已精確到個位,四年之後再次普查,是不是重複勞動?這次要普查的內容是什麼?普查成果與公眾有關係嗎?
-
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召開全市革命文物工作會議
革命文物是文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是弘揚革命傳統、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為切實做好革命文物工作,8月14日下午,市文化和旅遊局召開了全市革命文物工作會議。據初步統計,全市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約100餘處,其中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60餘處。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5家,館藏革命文物4000餘件/套。這次會議是市文化和旅遊局革命文物處設立以來,組織的首次全市革命文物工作專題會議。
-
陝西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 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件(組)
記者2日從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知,近五年內,陝西省投入54億元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335項,完成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254處,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餘件(組)。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介紹, 「十三五」期間,陝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事業發展,高規格召開全省文物保護大會,將文物保護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近五年中,陝西完成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開展長徵、抗戰和石窟寺、秦嶺地區、黃河沿線等文物專項調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
-
舟山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展在舟山博物館開展
日前,舟山博物館推出了「海山風物」——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展,展出了歷史文物36件、不可移動文物照片展板20多塊,還用電腦播放不可移動文物圖片。這座擁有著豐富歷史遺蹟和深厚人文氣息的海洋文化名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北京故宮院長反駁「珍貴文物都在臺灣」:北京故宮藏品是南遷文物的...
「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在6月30日的「故宮博物院藏品三年普查清理計劃」發布會上首次主動公開提及這一話題。在他看來,事實並非如此。據悉,留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多達118.9萬餘件,更有數以百萬計的明清檔案,為南遷文物的20餘倍。
-
文物大省山西科學編制「文物檔案」 系國內首創(圖)
趙曙光表示,這是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基礎上,由山西省文物局編纂的全省文物單位依法保護、管理、利用珍貴文物的工具書。《山西珍貴文物檔案》1卷。 楊傑英 攝 專家稱,以文物收藏單位為基礎,以器類為分卷標準,採取順序編碼法則,內容涵蓋收藏文物目錄、文物基礎信息、文物圖片的成書形成,以科學方式編制的「文物檔案」,《山西珍貴文物檔案》當為首創。
-
紙上故宮傳遞出的文物意蘊
精選2000餘件具有代表性文物匯集成冊 瀋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可移動文物有陶瓷、書畫、竹木牙角雕、玉器、金銀器、金屬器、織繡、漆器、琺瑯、玻璃等20餘類,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科學價值。 2012年至2016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
-
國家海洋博物館獲臺灣捐贈藏品5000餘件
據新華社消息 記者7月3日從國家海洋博物館管理辦公室獲悉,自今年3月正式面向海內外徵集藏品以來,截至目前,國家海洋博物館已徵集達成協議藏品約2萬件,其中包括臺灣民間博物館協會捐贈的5000餘件藏品。 國家海洋博物館藏品徵集包括與海洋自然、海洋人文歷史相關的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工業遺產、自然標本、多媒體資料以及其他具有展覽、收藏價值的實物或展具。據國家海洋博物館管理辦公室介紹,經過數月的努力,博物館已徵集達成協議藏品約2萬件,其中,包括貴州捐贈的1600餘件古海洋生物和臺灣民間博物館協會捐贈的5000餘件藏品,前者即將入藏博物館,後者即將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