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展開 給文物上"身份證"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白玉蓮藕荷葉形花插(首都博物館藏品)

唐三彩三花馬(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品)

紅陶袋足鬹(上海博物館藏品)

  「文物」這個詞在生活中很常見,但說到「可移動文物」,卻讓人有些陌生了。

  日前,國家文物局通報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最新情況,讓「可移動文物」成為近期的熱詞。

  涉及上億件藏品

  什麼是「可移動文物」?

  據悉,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物質文化遺產又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

  不可移動文物包括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古村落等;可移動文物是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在中國,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以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或民間收藏為單位。

  而這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則是針對國有單位的藏品,暫不涉及民間收藏。「普查工作去年開始在全國展開,涉及19個行業和系統,囊括150萬個國有單位、上億件文物藏品。」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介紹說,目前中國已有半數省市基本完成國有單位調查工作;從2月開始,文物採集認定正式開展,並對已有的資源進行導入審核。

  中國在1956年、1981年和2007年分別進行過3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不可移動文物的家底,但從未涉及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相比,可移動文物存在著數量不清、保管狀況不明、一些博物館帳目混亂等問題。2013年4月18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標誌著摸底工作的全面展開。

  定製「身份證」

  此次普查到底涉及哪些文物?範圍是如何界定的呢?

  宋新潮介紹說,本次普查以全部國有單位為對象,除了國有博物館等文物收藏機構,還有圖書館、美術館、檔案館,此外,各級黨政軍機關(駐外機構)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也保存有一定藏品。例如,全國政協藏有大量名人書畫,新聞出版總署直屬單位有大量名人手稿、老唱片母版。

  納入普查範圍的國有文物主要包括:1949年(含)以前的珍貴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重要古籍、文獻資料、手稿,反映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有關的代表性實物以及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化石標本;國有博物館收藏的1949年後重要的實物資料、藝術品、民族民俗文物;列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鑑定標準範圍的作品。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普查的宣傳冊中還出現了一些近現代工業文物,例如青島市啤酒博物館收藏的糖化鍋、中國鐵道博物館收藏的「0」號蒸汽機車……這類文物也將在此次普查中逐一錄入。

  與經濟普查的入戶登記和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田野調查不同,可移動文物普查主要採用單位自主申報的方式。而對一些已經有數據記錄的博物館,其文物信息將批量導入數據。

  宋新潮說,普查登錄的文物要完成文物名稱、類別、保存狀態等14項信息的記錄,相當於給文物上了「身份證」。

  數字平臺激活藏品

  「我們希望通過普查,建立國有可移動文物業務管理與社會服務的公共平臺。提高文物收藏單位的管理水平,促進文物資源的整合利用,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讓文物在文化產業、動漫產業、工業設計等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宋新潮表示。

  「讓藏在禁宮中的文物活起來。」宋新潮說,可以通過普查建立服務平臺將文物在網上展示。通過數位化方式進行傳播,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文物的具體了解和認識,把文物變成一種公共的文化性產品。此外,通過可移動文物普查,對登錄的可移動文物,國家將在文物保護、保管上給予支持;在文物流通上,可依法變賣,讓文物流動起來。

  宋新潮表示,普查旨在系統掌握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及基本狀況,建立國家可移動文物登錄體系和管理機制,實現國有可移動文物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體系。

  永不落幕的工程

  今年下半年,普查工作將著手建設服務平臺,並逐步向社會展示普查成果。可移動文物信息服務系統也將向社會開放,人們可進行文物數據及圖片的查詢、檢索等。

  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建立文物調查和登錄製度,是世界各國為有效保護文物、加強文化遺產領域的資產管理而普遍採用的手段。上世紀60年代,法國開展了被稱為「大到教堂、小到湯勺」的第二次文物大調查,建立起了每件文物詳細、明確、標準化的資料和說明,進一步摸清了法國文物資源的基本情況,使一些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免於損毀和遺失。而義大利則將全國文物登錄、編目設定為常年開展的經常性工作。美國、日本等國也都建立了定期文物調查制度。文物普查就是一項持續性的、「永不落幕的工程」。

  「本次普查是階段性工作。」宋新潮說,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的普查時間是5年,但從嚴格意義上說,不可能完成所有工作。下一次文物普查,還將涉及未列入館藏帳目的近現代文物和民間文物。

相關焦點

  • 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束 廈大人類博物館新認定5000多件文物
    -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束,廈大藏品位列全國高校前茅  -每周一至周五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現場還配備義務講解員  -臺灣高山族貝珠衣  本版圖片由廈大提供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記者郭文娟)歷時5年普查,摸清了我國可移動文物家底。
  • 全市普查可移動文物藏品35355件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李麗)昨天,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和廣東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深圳設立分會場,收看收聽了會議,並現場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副市長吳以環出席會議並作了工作部署。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首次針對可移動文物開展的普查,並建立了文物身份證制度。
  •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
    本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自2012年開始,為期5年,由國務院統一部署,是我國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普查範圍包括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各類國有單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動文物。4月7日,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正式發布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報告和數據公告。
  • 中國首次普查可移動文物 超三成珍貴文物需修復
    【財新網】(記者 苑蘇文)歷時五年,財政投入12.45億元,對1億多件/套可移動文物進行普查,並把其中6407萬件文物的完整信息登記在冊,包括385萬餘件珍貴文物。4月7日下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發布了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結果,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發布會上發言稱,這次普查「摸清了中國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體情況」。  這是中國第一次對國有的可移動文物進行普查,從2012至2016年持續五年,普查範圍為國有收藏單位。根據普查結果,登記的可移動文物最多的為錢幣、古籍圖書、檔案文書、陶器、瓷器。
  • 浙江可移動文物普查:這些地方都藏著文物
    日前,浙江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順利收官,全省共有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652家,在全國排第三位。而普查中登錄的國有可移動文物有938104件(套),全國排第9位。  這次普查進行了四年,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相對建築、遺址這些無法移動的文物,可移動文物是指那些可以拿來拿去的。
  • 清乾隆《大藏經》等可移動文物將有「身份證」
    可移動文物是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湖州有哪些散落在民間的可移動文物?它們又有哪些歷史研究價值?10月10日,筆者從市文化部門獲悉,湖州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已正式進入文物認定和信息採集階段,截至目前,經過文物認定全市有49家國有單位藏有文物,認定文物總量3700餘件(套)。
  • 全國可移動文物「摸清家底」:錢幣和古籍佔最多
    我國首次摸清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新華社北京4月7日電 (記者 施雨岑 王思北) 國家文物局7日公布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經普查,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其中完成登錄備案的國有可移動文物2661萬件/套,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得以摸清。
  • 我國首次摸清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
    新華社北京4月7日電(記者施雨岑、王思北)國家文物局7日公布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經普查,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其中完成登錄備案的國有可移動文物2661萬件/套,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得以摸清。
  • 瑞安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展玉海樓開展
    瑞安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展玉海樓開展 2012/06/09 08:45 來源:瑞安日報 瀏覽:2940
  •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四年 山東發現了這些寶貝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 山東發現了啥寶貝?
  • 宜興市歷史建築及宜興市域內可移動文物「家底厚」
    宜興市歷史建築及宜興市域內可移動文物「家底厚」,盤點起來內容豐富。宜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當地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不遺餘力。晚報記者了解到,歷史建築拉網式調查體現的信息是,丁蜀鎮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陶瓷企業、丁山大街等區域的相關歷史建築建築;周鐵古鎮歷史建築資源重新調研普查、分析甄別;對歷史風貌建築比較集中的歸徑、鯨塘、楊巷等老街區域,深入挖掘併科學評估潛在歷史建築的文化、科學、藝術等方面價值,使其歷史面貌更為清晰,力爭將其申請為法定歷史建築。
  • 舟山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展在舟山博物館開展
    日前,舟山博物館推出了「海山風物」——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展,展出了歷史文物36件、不可移動文物照片展板20多塊,還用電腦播放不可移動文物圖片。這座擁有著豐富歷史遺蹟和深厚人文氣息的海洋文化名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可移動文物信息分類及採集
    可移動文物信息分類及採集相關問題探討 作者:張永珍 近年來,隨著館藏珍貴文物數據採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等國家級項目的推進,行業內掀起了一股可移動文物數據化、信息化的熱潮。
  • 陝西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 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件(組)
    記者2日從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知,近五年內,陝西省投入54億元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335項,完成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254處,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餘件(組)。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介紹, 「十三五」期間,陝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事業發展,高規格召開全省文物保護大會,將文物保護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近五年中,陝西完成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開展長徵、抗戰和石窟寺、秦嶺地區、黃河沿線等文物專項調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
  • 北京3840處文物獲「身份證」 中軸線多處古建築大修
    >   北京市3840處不可移動文物都已經全部完成認定,並向社會公布了文物身份。其中七成為沒有等級的普查登記文物。昨天,2014年北京市文物工作會議召開,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表示,本市成為全國首個為普查登記文物設立保護標誌的城市。有了這些認證,這些文物將獲得「免拆」權。
  • 西藏羅布林卡已普查鑑定國家一級文物古籍57函
    記者日前從西藏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獲悉,全國古籍重點收藏單位——羅布林卡古籍文獻普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目前,普查鑑定國家一級文物57函、二級文物132函、三級文物214函。 羅布林卡始建於18世紀中葉,是西藏著名的古建園林,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北京啟動文物普查 保護京味兒建築區內的建築
    文物部門將首次全盤規劃四合院、傳統民居和歷史保護街區的保護。昨天(8月7日),市文物局文保處處長王玉偉在本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培訓班開班儀式上透露,對於四合院、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修繕保護,文物部門有望首次由輔助變為「做主」。     「本市將用三年完成普查,比國家規定提前兩年。」王玉偉表示,這次普查***的特點就是合併同類項,連片保護文物「群」。
  • 籤訂文物安全責任書 普陀為文物安保戴上「緊箍咒」
    近日,在普陀區文物安全工作會議上,區政府首次與各鎮、街道、區屬功能區管委會以及區文廣旅體局籤訂了《普陀區文物安全責任書》。「十三五」以來,普陀區高度重視文物安全工作,文物安全責任網絡不斷健全完善,防範和日常監管工作顯著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不斷夯實,文物事業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但是,文物安全工作安全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文物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文物保護隊伍力量薄弱等方面。
  • 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召開全市革命文物工作會議
    革命文物是文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是弘揚革命傳統、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為切實做好革命文物工作,8月14日下午,市文化和旅遊局召開了全市革命文物工作會議。據初步統計,全市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約100餘處,其中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60餘處。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5家,館藏革命文物4000餘件/套。這次會議是市文化和旅遊局革命文物處設立以來,組織的首次全市革命文物工作專題會議。
  • 福建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試點順利展開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6月17日報導(記者嚴順龍)為高質量做好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根據國家統一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