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 正文 來源:楚天都市報 時間:2020-07-25 10:50
鄭守仁院士及生前工作資料圖新華社發
楚天都市報記者潘錫珩
>
作為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鄭守仁早已和三峽工程牢牢拴在了一起。他常說:「三峽工程無小事。我們一路上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先後參加了陸水試驗壩、葛洲壩、隔河巖、三峽等多個重要樞紐工程的建設,把半生奉獻給了湖北、中國的水利事業。如今,這位被稱作三峽之子的老人,永遠離開了我們。
昨晚長江委發布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原總工程師鄭守仁因病醫治無效,7月24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1歲。
投身三峽
主持兩次長江截流
1940年,鄭守仁出生在淮河邊的安徽潁上,從小他就有一個夢想:讓洪水不再泛濫,讓百姓不再遭殃。為了這個夢想,50多年前,他大學畢業來到長江水利委員會,投身治理長江的行列。從烏江渡到葛洲壩,從隔河巖到大三峽,一幹就是半個多世紀。
1993年,53歲的鄭守仁擔任長江委總工程師和長江委三峽工程設計代表局局長,負責三峽工程設計,直接主持長江第二次和第三次截流設計方案工作。
1997年進行的大江截流和2002年進行的導流明渠截流,難度極大、風險極高。
1997年的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壩工程形成的水庫中實施的,水深達60多米,超出一般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兩三倍,江底還有20多米厚的鬆軟淤沙,截流難度極高。導流明渠截流流量大、落差高,龍口合龍單寬能量世界第一,江底為人工開挖修整形成,平整光滑,綜合難度世所罕見。
面對難題,鄭守仁集中群體智慧,首創「人造江底、深水變淺」預平拋墊底方案,保證了大江截流順利實施。導流明渠截流前,他花了兩年時間,通過水工模型反覆試驗和比較研究,提出雙戧截流、分擔高水頭落差的良方。2002年11月6日上午,奔流千古的長江再一次被攔腰截斷。
守護三峽
工程質量嚴格把關
三峽工程作為千年大計,國之重器,不能出現任何差錯。要對人民負責,要對歷史負責。鄭守仁曾說,我們設計標準是千年一遇,在有生之年可能都不會遇到這麼大的檢驗,但是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不但設計上不能出任何差錯,施工質量也要絕對一流。
三峽工程建設期間,鄭守仁一刻也不曾離開。除了在辦公室,他最常去的就是工地,除夕夜也雷打不動。他喜歡和一線工人交朋友,和他們打成一片。但如果有工人偷工減料違背設計,哪怕是一條鐵絲纏得不符合要求,他都會嚴厲指出。
1995年三峽大壩的第一方混凝土要澆灌時,鄭守仁和同事發現有個地方平整度有問題,當場要求施工方修正,不達標不準開工。
1996年春節,左岸非溢流壩8號壩段進行基礎驗收。經過幾個來回,大年三十仍未達標。正月初一一大早,鄭守仁直奔現場,指出缺陷後對施工人員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三峽主體大壩基礎萬萬不能馬虎。」直到施工單位將缺陷處理妥當,他才同意驗收。
鍾愛三峽
把家安在大壩旁邊
鄭守仁把一生都獻給了我國的水利事業,27年沒有離開三峽半步。「作為一名水利人,能參與三峽工程是最大的幸福。只要三峽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這裡堅守一天。」
長江水利委員會本部在武漢,但鄭守仁極少在武漢的家裡住,他和愛人把家安在離三峽最近的地方:三峽壩區十四小區的一套簡陋工房,一住就是27年。從三峽工程開工到建成再到運行,鄭守仁幾乎沒有離開過。
2005年和2015年,鄭守仁先後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和原發性肝癌等多項疾病,做手術後卻依然沒有停下腳步。除了外出開會、看病,他一定雷打不動每天出現在三峽壩區的辦公室。
但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最掛念不下的依然是三峽工程建設運營的資料整理。他說:「一定要用盡生命最後的力量把三峽工程的資料總結好,這裡有些是經驗,有些是教訓,要吸取教訓,給後人借鑑。」
2017年7月,鄭守仁榮獲國際壩工界的最高獎項——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成就獎,2019年榮獲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鬥者」稱號。
如今,230萬字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已送出版社,200多萬字的《長江三峽工程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雛形初現……而鄭守仁的生命,早已和三峽大壩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