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總工程師鄭守仁24日在漢病逝 他的生命早與三峽大壩融為一體

2020-12-17 身邊24小時

> 湖北 正文 來源:楚天都市報 時間:2020-07-25 10:50

鄭守仁院士及生前工作資料圖新華社發

楚天都市報記者潘錫珩

>

作為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鄭守仁早已和三峽工程牢牢拴在了一起。他常說:「三峽工程無小事。我們一路上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先後參加了陸水試驗壩、葛洲壩、隔河巖、三峽等多個重要樞紐工程的建設,把半生奉獻給了湖北、中國的水利事業。如今,這位被稱作三峽之子的老人,永遠離開了我們。

昨晚長江委發布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原總工程師鄭守仁因病醫治無效,7月24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1歲。

投身三峽

主持兩次長江截流

1940年,鄭守仁出生在淮河邊的安徽潁上,從小他就有一個夢想:讓洪水不再泛濫,讓百姓不再遭殃。為了這個夢想,50多年前,他大學畢業來到長江水利委員會,投身治理長江的行列。從烏江渡到葛洲壩,從隔河巖到大三峽,一幹就是半個多世紀。

1993年,53歲的鄭守仁擔任長江委總工程師和長江委三峽工程設計代表局局長,負責三峽工程設計,直接主持長江第二次和第三次截流設計方案工作。

1997年進行的大江截流和2002年進行的導流明渠截流,難度極大、風險極高。

1997年的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壩工程形成的水庫中實施的,水深達60多米,超出一般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兩三倍,江底還有20多米厚的鬆軟淤沙,截流難度極高。導流明渠截流流量大、落差高,龍口合龍單寬能量世界第一,江底為人工開挖修整形成,平整光滑,綜合難度世所罕見。

面對難題,鄭守仁集中群體智慧,首創「人造江底、深水變淺」預平拋墊底方案,保證了大江截流順利實施。導流明渠截流前,他花了兩年時間,通過水工模型反覆試驗和比較研究,提出雙戧截流、分擔高水頭落差的良方。2002年11月6日上午,奔流千古的長江再一次被攔腰截斷。

守護三峽

工程質量嚴格把關

三峽工程作為千年大計,國之重器,不能出現任何差錯。要對人民負責,要對歷史負責。鄭守仁曾說,我們設計標準是千年一遇,在有生之年可能都不會遇到這麼大的檢驗,但是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不但設計上不能出任何差錯,施工質量也要絕對一流。

三峽工程建設期間,鄭守仁一刻也不曾離開。除了在辦公室,他最常去的就是工地,除夕夜也雷打不動。他喜歡和一線工人交朋友,和他們打成一片。但如果有工人偷工減料違背設計,哪怕是一條鐵絲纏得不符合要求,他都會嚴厲指出。

1995年三峽大壩的第一方混凝土要澆灌時,鄭守仁和同事發現有個地方平整度有問題,當場要求施工方修正,不達標不準開工。

1996年春節,左岸非溢流壩8號壩段進行基礎驗收。經過幾個來回,大年三十仍未達標。正月初一一大早,鄭守仁直奔現場,指出缺陷後對施工人員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三峽主體大壩基礎萬萬不能馬虎。」直到施工單位將缺陷處理妥當,他才同意驗收。

鍾愛三峽

把家安在大壩旁邊

鄭守仁把一生都獻給了我國的水利事業,27年沒有離開三峽半步。「作為一名水利人,能參與三峽工程是最大的幸福。只要三峽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這裡堅守一天。」

長江水利委員會本部在武漢,但鄭守仁極少在武漢的家裡住,他和愛人把家安在離三峽最近的地方:三峽壩區十四小區的一套簡陋工房,一住就是27年。從三峽工程開工到建成再到運行,鄭守仁幾乎沒有離開過。

2005年和2015年,鄭守仁先後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和原發性肝癌等多項疾病,做手術後卻依然沒有停下腳步。除了外出開會、看病,他一定雷打不動每天出現在三峽壩區的辦公室。

但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最掛念不下的依然是三峽工程建設運營的資料整理。他說:「一定要用盡生命最後的力量把三峽工程的資料總結好,這裡有些是經驗,有些是教訓,要吸取教訓,給後人借鑑。」

2017年7月,鄭守仁榮獲國際壩工界的最高獎項——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成就獎,2019年榮獲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鬥者」稱號。

如今,230萬字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已送出版社,200多萬字的《長江三峽工程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雛形初現……而鄭守仁的生命,早已和三峽大壩融為一體。

相關焦點

  • ...1994年至2017年任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兼三峽工程設計代表局...
    【三峽大壩、葛洲壩設計師鄭守仁院士逝世鄭守仁院士逝世】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鄭守仁,因病於2020年7月24日在武漢逝世。鄭守仁,1940年1月生於安徽潁上,1963年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水工專業。長江水利委員會原總工程師;1994年至2017年任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兼三峽工程設計代表局局長。
  • 三峽大壩能使用多少年?美專家:50年,總工程師告訴大家真相
    三峽大壩是我國水壩智慧與力量的象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拿下了多個世界之最。三峽大壩建築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總裝機容量達到了22500MW。
  • 鄭守仁院士逝世,長江委原副總工劉寧六千字長文悼念
    曾先後負責烏江渡、葛洲壩導截流設計、隔河巖等現場全過程設計,主持「國之重器」——三峽工程設計總成及現場勘測、設計、科研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24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1歲。
  • 三峽大壩提前兩年蓄水175米 標誌設計達標(圖)
    本報記者 李斌 攝  175米提前兩年  三峽工程成人了  標誌著三峽大壩的防洪、發電、航運、補水功能達到設計要求  移民及時搬遷為提前蓄水創造了條件;三峽電可能直供重慶  今天上午8:30,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至175米見證儀式,就將在三峽大壩壩頂舉行。
  • 三峽電可頂10個大亞灣 右岸大壩未見裂縫
    1985年大學畢業後,即分配到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籌建處工作,參加過當時國內最大水電站葛洲壩工程建設,全過程地參與了三峽工程的論證工作……[詳細][發表評論]
  • 當年修建三峽大壩,是怎樣切斷長江急流的?中國工程師令人敬佩!
    當年修建三峽大壩,是怎樣切斷長江急流的?中國工程師令人敬佩!文/餘生讀史幾千年歷史文明,中國發展的越快,越能體現國人的智慧。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歷經滄桑的歷史中逐漸被體現出來。我國的其中一大水系——長江,水流急速,時間久了,大壩的石料就被衝刷完了;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特殊情況,人工修建抵禦水災的大壩很困難,並不能得到一個完全解決水災的辦法。然而,我國有一位設計師,帶領著團隊解決了這個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的問題,他就是中國的三峽總設計師鄭守仁。那麼,他修建三峽大壩時,長江急流是如何被切斷的?看到真相之後,小編真的很佩服中國工程師!
  • 三峽二次截流只待發令(圖)
    2002年10月22日08,即將於下月實施的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截流(即二次截流)已經具備施工條件。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說:「導流明渠截流最終合龍的具體時間將視長江水情而定。和1997年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相比,這次截流的落差和流速都要多出數倍,綜合難度在世界水電建設史上前所未有。」  三峽總公司截流項目總監孫志禹說:「截至目前,3年前就已開始的截流備料工作已基本結束,共準備物料達460多萬立方米。」
  •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一部「厚重」之書
    新華網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 王志豔)值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之際,國家出版基金重點項目《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由長江出版社正式推出。  本書由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與生曉高、翁認紅、陳磊共同編著。全書分為上下兩卷,近260萬字,全面總結了三峽工程科研設計的創新性技術成果,系統梳理了工程設計與施工的理念、技術到工藝的完整體系。
  • 三峽工程如何突破技術難題?
    2006年5月,三峽大壩全線達到壩頂185米設計高程  「夏吃冰棍、冬穿棉襖」,對我們來說是正常「操作」,可是你知道嗎,三峽大壩的混凝土也享有這樣的「待遇」。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實景  三峽大壩是在江水中建起來的嗎?大壩橫亙於長江之中,說它是在水裡建起來的,當然不錯。
  • 酈道元《三峽》千古流傳,他的《水經注》更被三峽大壩設計師推崇
    自古以來,長江三峽段下行湍急,唐代詩人李白曾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的千古名句。但同時酈道元的三峽也表明三峽歷來是水力發電的極佳地理位置。
  • 三峽總公司稱蓄水讓三峽大壩移位6.69毫米(圖)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特派記者 劉佔良) 從9月20日開始,經過了漫長的37天等待,三峽壩前長江水位終於逼近了「156」這個令人激動的刻度線。昨日上午9時48分,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在三峽總公司工程建設部宣布:三峽水庫成功實現156米蓄水目標!
  • 三峽
    他同時向來自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現場監理陳林提出開倉申請。經過十幾年的奮鬥,三峽大壩即將於今天下午2點全線到達設計高程。這標誌著三峽工程最核心的建築物――大壩基本建成。 [20日 09:46]新華網: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院士在會上發言。
  • 三峽大壩建成慶典僅八分鐘 今已完成投資1260多億元(組圖)
    當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宣布「三峽大壩全線建成」時,現場的人群爆發出一片歡呼,其中部分人還參加了1994年12月14日的三峽工程開工典禮。  大壩建成14時大壩澆築完成青雲水利水電聯營公司澆築一大隊的混凝土工戚文等六人完成了最後6立方米混凝土澆築任務。13時20分,最後一輛運輸車向胎帶機卸料鬥內卸料。一分鐘後,最後一車混凝土通過胎帶機輸料皮帶輸送至倉內,收倉澆築人員振搗。
  •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出版研討會在京召開
    水利部、國家發改委公布完成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之際,以「大音希聲 豐碑無言」為主題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出版研討會近日在京召開。由三峽工程技術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前總工程師鄭守仁親自參與撰寫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上下卷),由長江出版社出版發行,用近260萬字記錄了整個三峽工程各建築物設計與施工過程的攻關與創新。
  • 長江洪水肆虐,三峽大壩洩洪壓力有多大?會潰壩嗎?
    他的論斷依據是:第一,大壩本身是按照能抵禦「萬年一遇」的超大洪水而設計。有水文證據可借鑑推演的長江歷史最大洪水發生在1870年,洪峰流量高達10.5萬立方米/秒。三峽大壩的安全標準按抵禦「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而設計,即使在洪峰流量高達12.43萬立方米/秒(這樣大的洪水在三峽地區歷史記載上從未發生過)的衝擊下,大壩本身仍能安然無恙。
  • 提出到完工87年的世紀大作——三峽到底是如何截流的?不佩服不行
    提出到完工87年的世紀大作——三峽到底是如何截流的?不佩服不行我國不僅僅是擁有五千年的文明,而且從建國之後我國的通過自我的努力完成了多個曾經被全世界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艱難任務。三峽大壩,氫彈,原子彈,無人機,五代機一個又一個讓世界為止震驚。而今天我們就要來說一下三峽大壩!我們的三峽大壩是建造在激流之上的,所以我們肯定沒有辦法直接截斷整條江流,所以只能是先建設排水管道這也是基礎。當時的狀況是這樣的:兩面都是山峰,一面呈弧形屹立另外一座是向前突出的,所以這也就給施工人員的攔截造成了很大的馬三。
  • 大音希聲豐碑無言——《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
    11月29日,以「大音希聲豐碑無言」為主題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出版研討會在京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出版協會、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宣傳出版中心、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主辦,長江出版社承辦。
  • 三峽壩體裂縫不會留隱患 蓄水將更好的保養大壩
    ,在談到大家關心的大壩混凝土上出現的裂縫問題時,三峽建委辦公室黨組成員、新聞發言人遲文江說,各施工單位先後進行了認真整改,措施到位,處理認真,滿足了設計要求,也不會給工程留下隱患。  自5月25日三峽工程開始試蓄水以來,隨著水位上漲,浸入水中的三峽大壩壩體越來越多,曾想方設法為壩體保溫的專家們頗感欣慰:由於水溫變化幅度遠小於氣溫變化的幅度,蓄水將使大壩得到更好「保養」。  影響大壩質量的要害在於壩體裂縫。
  • 三峽大壩之憂
    今年春天,中國水利部一位副部長將水庫比喻成會威脅到下遊地區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定時炸彈」。1975年,中國河南某個水壩垮塌事故釀成萬人以上喪生的慘劇,而這件事直到最近才被公諸於眾。  中國水問題的中心話題正是三峽項目,它是中國最大也是最壯觀的水庫。中國的新聞媒體已開始對三峽大壩存在的問題進行報導。
  • 揭秘三峽升船機建設:長江「黃金水道」
    新華社宜昌9月18日電(記者 李鵬翔 吳植 梁建強 譚元斌)18日下午,目前世界上技術難度最高、規模最大的升船機——三峽升船機正式進入試通航階段。這也是世界最大水利樞紐三峽工程的最後一個建設項目。巍巍三峽大壩旁,矗立起新的地標。未來,一艘艘船舶,將經過這座巨型「空中電梯」的託舉,「翻越」三峽大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