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前院長石守謙做客上海圖書館,談古典的延續與再生

2020-12-15 新民晚報

圖說:講座現場 主辦方供圖

1月20日,上圖講座迎來了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藝術史研究學者石守謙。此次活動為在藝App與上海書畫出版聯手主辦的第2場「古典的復興——明清文人畫公開課」,以《古典的復興——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畫研究》一書的出版為契機,邀請石守謙縱論中國繪畫歷史中的重要一環,從趙孟、到董其昌,再論及王原祁。

石守謙有針對性地談論元明清畫史中推動古典復興運動的大師和大事件,即通過趙孟《鵲華秋色圖》中的復古與創新、董其昌的南宗典範譜系、《小中現大冊》的工具性,以及王原祁的集大成實踐等四個子題,來介紹中國山水畫史中最核心的主題——「古典的延續與再生」。

在本次演講中石守謙大膽地做了一個概括,中國的藝術傳統有兩個,「復古」的藝術傳統是最核心的一部分,另外一個叫做抒情的傳統,它在文學方面表現得比較深入集中。對於古典的重要性,前人是有所了解的。「復古」雖然不是起始於趙孟,但他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趙孟在繪畫作品上把復古發揮得淋漓盡致,影響深遠。從他以後的五六百年,直到20世紀便設定了這樣一種發展模式——在創作的時候,畫家都會清楚地想到自己和古典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圖說:趙孟《鵲華秋色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主辦方供圖

石守謙以《鵲華秋色圖》為例認為,這件作品創作於蒙元帝國統一南北方之後,趙孟也因此而能北上大都飽覽唐宋古畫,在繼承古代藝術精髓的基礎上,又創新地利用渴筆等因等手法來表達新的藝術精神。《鵲華秋色圖》是趙孟製作的一個「時空膠囊」,他將看畫之人與古代歷史事件、藝術精髓聯結在一起,今天觀眾也可以通過這張畫,和古代大師對話,不受時空與空間的限制。這其中表達出的正是古典的延續與再生。

董其昌在《鵲華秋色圖》上題了5段跋,這樣董氏也通過這個途徑進入了畫作的生命史。石守謙總結認為,董其昌的南北宗的理論歸納起來就是建立典範的譜系。董其昌告訴後人從王維開始,之後有董源、巨然,米家父子,接下來是元四大家。他還寫出了王維山水畫的境界:「雲峰石跡,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這十六個字,米芾在北宋已經講了。而「參乎造化」這四個字讓你感覺到,畫畫跟造化的山水是一樣的,甚至會感覺到畫家是在創造山水。

圖說:《古典的復興—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畫研究》 主辦方供圖

本次明清公開課巡講系列活動,眾多演講人都圍繞《古典的復興—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畫研究》這本巨作開講。這本書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歷時7年打造而成,輯錄了16世紀至19世紀近四百年間的70餘件繪畫作品和十篇專題論文,力圖重構明清時期主流畫壇對古典風格復興的形狀。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分行為本次活動的戰略支持合作夥伴。(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北京故宮本身是藝術品
    中新社臺北八月二十日電 題:讓典藏文物活起來——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  中新社記者 曾嘉 董會峰  臺北「故宮博物院」自一九六五年建成後,一直以保護、收藏文物為主要目標。如今臺北「故宮」要讓文物活起來,凸現服務大眾的理念,剛剛上任不久的院長石守謙堪稱任重道遠。
  • 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做客上海交大文博講堂
    原標題:為博物館藏品打造「年輕密鑰」 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做客上海交大文博講堂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講座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8000年的陶瓷文化、8000年的玉器文化、4000多年的銅器文化……中華文化厚重悠長,可是,當他們呈現在你的面前時,你是滿足於擠入人群「籤到打卡」,還是希望找到一種途徑可以聽懂歷史的聲音
  • 臺北故宮文物丟失 幾任院長知情不報
    臺北故宮文物丟失 幾任院長全知情但無人說話 相關新聞:臺北故宮文物傳言遭竊 配件缺損疑有內賊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外界揣測是失竊或內賊,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駁斥不可能:「如果我要盜,當然是盜懷表,怎麼會盜鑰匙?」此外她透露,杜正勝、石守謙、林曼麗等前院長對於文物缺損統統知情。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北故宮去年4月完成史上第3次文物大清點,但迄今逾11個月仍未提清點報告。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質疑,清點是在前院長周功鑫任內完成,但周退休前職務交接,卻不見任何交代,有隱匿之嫌。
  • 62歲馮明珠接任臺北故宮新院長
    馮明珠擅長歷史研究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任職至今年7月底,周功鑫原在臺灣輔仁大學任教,2008年5月20日借調至臺北故宮擔任院長,今年7月借調時間屆滿,周功鑫請辭回校任職。周功鑫請辭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由現任故宮政務副院長周築昆暫代,而院長職位懸缺至今。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7月底請辭後,馮明珠一直被傳為將接任院長的熱門人選。
  • 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圖/中新網   在臺北故宮服務38年,於今年隨臺灣政黨輪替卸下重擔的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昨天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研究院聘任的顧問均為德高望重、學養深厚的學者,負責對故宮學術發展建言獻策,參與學術評判。馮明珠系迄今第五位。前四位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傅熹年、著名古文獻專家李致忠、德國海德堡大學科學院院士雷德侯教授和英國牛津大學前副校長傑西卡·羅森女勳爵。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談成語 小詞彙裡藏著中華大文化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談成語 小詞彙裡藏著中華大文化時間:2019/11/2 8:50:54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馬丹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 臺北故宮
    外界揣測是失竊或內賊,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駁斥不可能:「如果我要盜,當然是盜懷表,怎麼會盜鑰匙?」此外她透露,杜正勝、石守謙、林曼麗等前院長對於文物缺損統統知情。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質疑,清點是在前院長周功鑫任內完成,但周退休前職務交接,卻不見任何交代,有隱匿之嫌。陳亭妃要求臺北故宮據實以告,若24小時內不公布,她將向檢調單位、廉政部門、監察機構告發。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 為韓4.0計劃背書
    國民黨2020參選人韓國瑜提出未來要讓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有文物在同時間展出,面對外界質疑此一主張的可行性,韓國瑜政策顧問團總召張善政昨召開記者會說明,韓國瑜打算藉由臺北故宮4.0計劃實踐,用數字展覽補實體展覽空間不足,前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也出席記者會為臺北故宮4.0計劃背書。
  • 這時候,臺北故宮要換院長了
    【文/觀察者網 童黎】 6個月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又要換院長了。 在臺北故宮向日本出借「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一事繼續發酵之際,多家臺媒今天(14日)報導稱,主張把「故宮臺灣化」的臺北故宮現任院長陳其南不會留任,博物院內部對此都很驚訝。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讓博物館「活」起來
    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 讓博物館「活」起來  20多歲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從講解員一路成長為院長,她自嘲是「入宮」30年的資深「宮女」。銳意改革後,臺北故宮博物院變得越來越「年輕」——周末的全民派對、爆款刷屏的文創產業和「朕知道了」的表情包。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訪臺北故宮院長:向臺北故宮學習什麼?
    記者採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長周功鑫(左)1972年,自臺灣輔仁大學法語系畢業之後,她就開始了在臺北故宮漫長的工作旅程。從基層導覽解說員做起,歷任務蔣復璁、秦孝儀兩任院長秘書,展覽組組長等職。在16年的展覽組長任內,她籌展無數,並於1989年創立志工制度。個性積極、認真、語文能力強且勇於直言,是臺北故宮老同事對周功鑫的共同印象。因與當時臺北故宮發展理念不合,1999年周功鑫自臺北故宮退休。
  • 佛光山贈臺北故宮博物院《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拜會馮明珠,捐贈二套《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給故宮典藏(圖:邱麗玥 人間福報)佛教在線臺灣訊 佛教藝術史上巨作《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將於五月由佛光山宗委會出版發行。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定位亞洲文化藝術交流互動
    中新社香港一月二十日電 臺北消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今天指出,興建中的故宮南院將定位在「亞洲文化藝術的交流互動」,從不同視野捕捉亞洲文化內外層面,強調亞洲地區特有的精神與物質文明。
  • 「臺北故宮」前院長請辭北京故宮顧問,灣灣的玻璃心可以放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4日表示,為了平息她個人受聘擔任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所引發的風波,她3日寄雙掛號信函向北京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請辭顧問一職
  • 喜馬拉雅獨家上線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講述國寶檔案節目
    1月13日電  《周功鑫:臺北故宮國寶檔案》13日獨家上線喜馬拉雅,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錄製的首檔長篇音頻節目,也是首次系統性地向大眾講述臺北故宮國寶的故事。  逛博物館成生活選項  周功鑫曾負責展覽和教育推廣多年,她堅信用文物說話,回溯歷史的原貌,從講解員一路成長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她自稱是「入宮」30年的「資深宮女」。  2009年2月,臺北故宮博物院為籌備雍正展,周功鑫一行來訪北京開啟了「破冰之旅」,最終形成八項共識,促成了兩岸文化的合璧與重聚。
  • 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  1983年,時任院長秦孝儀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文創理念,30多年來,臺北故宮已經開創出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
  • 陷改名風波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沒有討論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甚至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發外界不少風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30)日赴臺灣立法機構參與審查預算,強調臺北故宮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召集「立委」萬美玲指出,因改制是否涉及明年預算多寡,期盼吳密察針對改組案先予以說明。
  • 專訪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翠玉白菜人氣高因為一般人看得懂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 視覺中國 資料「就故宮整體而言,它的收藏是非常多元多樣的。當時運到南方的藏品,是從藝術史的角度選擇了被認為是精品的文物南遷。但現在的北京故宮也徵集了很多文物。」11月13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在上海國際童書展上出席了「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系列叢書的新書首發活動。
  • 臺北故宮南院再度轉型 前院長:大英博物館會變來變去?
    本報資料照片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9月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故宮南院主題將重新定位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東亞地中海概念中的臺灣福爾摩沙」。對此,博物館界有兩派看法。一派認為以臺北故宮現有館藏與研究,不足以撐起新主題。另一派認為,新一代博物館是「沒有界線的博物館」,臺北故宮不必局限於館藏,應連結其他博物館打造新方向,南院的新嘗試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