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講座現場 主辦方供圖
1月20日,上圖講座迎來了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藝術史研究學者石守謙。此次活動為在藝App與上海書畫出版聯手主辦的第2場「古典的復興——明清文人畫公開課」,以《古典的復興——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畫研究》一書的出版為契機,邀請石守謙縱論中國繪畫歷史中的重要一環,從趙孟、到董其昌,再論及王原祁。
石守謙有針對性地談論元明清畫史中推動古典復興運動的大師和大事件,即通過趙孟《鵲華秋色圖》中的復古與創新、董其昌的南宗典範譜系、《小中現大冊》的工具性,以及王原祁的集大成實踐等四個子題,來介紹中國山水畫史中最核心的主題——「古典的延續與再生」。
在本次演講中石守謙大膽地做了一個概括,中國的藝術傳統有兩個,「復古」的藝術傳統是最核心的一部分,另外一個叫做抒情的傳統,它在文學方面表現得比較深入集中。對於古典的重要性,前人是有所了解的。「復古」雖然不是起始於趙孟,但他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趙孟在繪畫作品上把復古發揮得淋漓盡致,影響深遠。從他以後的五六百年,直到20世紀便設定了這樣一種發展模式——在創作的時候,畫家都會清楚地想到自己和古典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圖說:趙孟《鵲華秋色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主辦方供圖
石守謙以《鵲華秋色圖》為例認為,這件作品創作於蒙元帝國統一南北方之後,趙孟也因此而能北上大都飽覽唐宋古畫,在繼承古代藝術精髓的基礎上,又創新地利用渴筆等因等手法來表達新的藝術精神。《鵲華秋色圖》是趙孟製作的一個「時空膠囊」,他將看畫之人與古代歷史事件、藝術精髓聯結在一起,今天觀眾也可以通過這張畫,和古代大師對話,不受時空與空間的限制。這其中表達出的正是古典的延續與再生。
董其昌在《鵲華秋色圖》上題了5段跋,這樣董氏也通過這個途徑進入了畫作的生命史。石守謙總結認為,董其昌的南北宗的理論歸納起來就是建立典範的譜系。董其昌告訴後人從王維開始,之後有董源、巨然,米家父子,接下來是元四大家。他還寫出了王維山水畫的境界:「雲峰石跡,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這十六個字,米芾在北宋已經講了。而「參乎造化」這四個字讓你感覺到,畫畫跟造化的山水是一樣的,甚至會感覺到畫家是在創造山水。
圖說:《古典的復興—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畫研究》 主辦方供圖
本次明清公開課巡講系列活動,眾多演講人都圍繞《古典的復興—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畫研究》這本巨作開講。這本書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歷時7年打造而成,輯錄了16世紀至19世紀近四百年間的70餘件繪畫作品和十篇專題論文,力圖重構明清時期主流畫壇對古典風格復興的形狀。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分行為本次活動的戰略支持合作夥伴。(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