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鑑賞:《大佛普拉斯》這是一部讓人看到脊背發涼的電影

2020-12-12 琪姐時間

「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們可以登上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

導演黃信堯在片中,說了這麼一句旁白。有點像金句,很適合豆瓣電影短評人,或者寫上電影日曆。

整部電影還沒有開始出畫面,黃信堯的聲音就跳了出來,打擾觀眾講歹勢。

畫外音是《大佛普拉斯》在黑白影像、行車記錄儀以外,電影更重要的一個技巧形式。它看起來,並不是因為劇情無法銜接,乾澀需要潤滑,而是導演有話說。黃信堯在故意阻止觀眾的移情投入,產生共情體驗,但到了結尾部分,當林生祥的《面會菜》,月琴彈撥出輕輕的口哨聲,許多人還是會被打動。

《大佛普拉斯》是一部非常自由,拍得有點隨心所欲的電影。自由,包括導演的無所不在,突然跑出來一個到處遊蕩但只有一句話的釋迦,海邊小屋裡默不作聲的、失志的人,商業賣點類型元素極濃的殺人事件,諷刺入骨的「我們都在大佛裡面」……

導演無情地預告電影人物的命運,又有感情地拋出一些金句。不管是否好奇,貓一定會死。

生活在臺灣南部的黃信堯,早年從事紀錄片創作,熟稔底層民眾的講話口吻。電影以戲謔幽默,道出人生的荒謬與悲涼,笑中泛淚,感動卻帶著酸。據說,黃信堯還主持過民間電臺,推銷保健品大力丸之類的廣告,與民消夜,好似廣播時代的街頭藝人。如此豐富多彩的個人經歷,完好解釋了《大佛普拉斯》的臺味和黃腔從何而來。

無論是溫泉泡湯高唱《臺東人》,酒池肉林的權色交易,還是黑夜中身材辣爆的葉女士,淫聲浪語不斷。無法提供有效信息的行車記錄儀,卻提供了誇張過火的花邊性事想像,恰是臺灣社會的真實寫照。看不見的,才是最醜惡的。但看不見的,何嘗不只是想像。

《大佛普拉斯》其實是《大佛plus》,因為導演黃信堯之前拍過一部短片叫《大佛》,後來短片被業內大佬看中,才有了這部長片,這也是黃信堯第一次執導劇情長片。(之前他一直拍廣告和紀錄片)

不僅名字起的很隨意,這部影片的風格也充滿了戲謔的黑色幽默。從影片的第一個鏡頭開始,導演的旁白就打破了第四堵牆,讓觀眾感覺自己並不是在看電影,而是在聽一個說書人講故事。

在故事進行中,導演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觀眾,這些角色是戲中人,各位眼前看到的是一個故事,它和現實是剝離開來的,而這一形式又天然地和劇情走向相符。片中「窺視」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這種窺視是在欲望驅使下,需要隱秘地去完成的,甚至對窺視者而言是成癮性的。肚財(陳竹升 飾)和菜埔(莊益增 飾)的生活就從窺視老闆黃啟文(戴立忍 飾)的行車記錄儀開始改變,他們從偷看老闆買春或偷情的記錄開始,直到發現了老闆殺人的事件。當他們在窺視記錄儀的時候,我們這些觀眾和導演一起正在窺視著他們的生活。同時,這些所謂底層人民,低端人口在平時是被社會和大部分人忽視的群體,正如「面會菜」招牌上沒有了「面」字,甚至在肚財蹊蹺死亡之後,他的遺像只能使用社會新聞中被捕的照片,一方面講了這一人群在物質極端匱乏下荒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講明了他們被大眾誤解的程度,正如同肚財被按在地上掙扎的表情作為遺像的反差。到最後這個人的消失不會引起任何的波瀾,大眾記憶中的他只是一個被警察逮捕時反抗的拾荒者,連密友菜埔也是在肚財死後看到他抓的娃娃和居住的太空艙才更了解他,人與人隔膜至此。

宗教崇拜或偶像崇拜這個事情,是繞不開的,剛剛和臺北的朋友明鏡通話,她還沒看過這部電影,她說在臺灣各種新興宗教規模發展壯大之勢正盛,甚至大學校園出現各種宗教成立的社團,進行布道宣講。在社會宗教氛圍漸濃的情況下,導演在影片中也試圖分析和解構精神信仰和功利主義下的盲目崇拜。信徒和師傅們見佛像參拜,卻不知佛像肚內藏的是葉女士的屍體,肚財和菜埔發現兇殺案後惶然失措(又一諷刺,因發現真相而驚慌)去中正廟尋找解脫(十分功利主義的方法),在緊急時尋找最具象化的實物企圖用最簡單的辦法暫離苦難,可這並不是真正自我解脫的方式。導演在影片中也多諷刺,比如老闆黃啟文格調不高(葛洛伯之譯名便可見一斑) 和權貴政客勾連,玩弄女人甚至動念殺人,但是卻包裝以「文創藝術」還給護國法會製作大佛塑像。還有和黃啟文車震的混血美女Gucci讓黃叫她Puta,導演講這詞在西語裡和Bitch同義,但是發音和Buddha易混,一個佛陀,一個蕩女,還真是諷刺。另一處在師姐和大師傅來檢查佛像建造進度時,大家口中呼號「阿彌陀佛」但是從議員到葛洛伯(Globe音譯)老闆都隱藏著自己的心機,就連看起來正直的師姐也是迷於大佛的肉身法相,倒也不賴她給黃啟文留了著相的破綻。

不過導演也不是只有打破沒有構建,在片裡有兩個角色值得注意,一個是沒有名字沒有臺詞的男人,他極其突兀地出現在了肚財拾廢品的海邊破房子裡,不論肚財怎麼搭話想要幫助他,他始終一言不發,需要注意的是在這裡配樂《有無》的主旋律開始響起,在這部配樂比較克制的影片中明顯的旋律出現,再配上這樣一個神秘的人物,恐怕不只是為了體現肚財「助人為樂」的好品德,我認為更有宗教性的隱喻在這裡,其實還讓我想到「少年派」裏海難之後天光大亮顯「神跡」的片段。而且這個角色的外形也和佛陀有些相像不是嗎?

最後要說到結尾了,結尾精彩呀,先是一段交叉蒙太奇交代大佛運往法會會場和肚財送葬之路,此處衝突和諷刺都出現了,通向死亡的肚財到了彼岸,而通向眾生的大佛傳出異響。這響聲到底是葉女士的迴光返照,還是也如坦途積水,海邊羅漢這樣的魔幻一筆,導演沒有給出明確解釋,這也是結尾的妙處。在我看來,彼時大佛已修造完畢,內部應當是密閉窒息的空間,從完工到運往會場時間也不會短,葉女士如果真的被封於佛肚生還希望微乎其微。何況導演鏡頭裡也沒有交代黃啟文到底有沒有把葉女士投身佛陀身內,這事只有活著的菜埔知道了。

那麼最後的敲擊聲該怎樣解讀呢,如若不是葉女士復生,那麼這讓誦經聲都停止的敲擊聲必是有所意指,這聲音來自佛肚內部,或為眾人頓悟之聲,或為眾人迷惑之聲,亦或為另一隱喻,即鏡中眾生皆困在一處,不論貧富貴賤,皆解脫不得,就算四處奔突,也不過撞的是響聲大作,最終若不看破還是困於佛肚不得脫身。結尾字幕起後在廢墟中撿色情雜誌看(生活如舊)的菜埔如此,投屍葉女士的黃啟文如此,畫像被鋪上房頂遮雨的議員如此,騎著粉色電驢的土豆也如此。眾生糾纏,困於佛肚,解脫與否和社會規則(「三分靠作弊;七分靠後壁」)、身家佛派地位也全無關係,就看你活著的道理。

相關焦點

  • 一個欲望兩個世界三次起伏《大佛普拉斯》一個不曾想到的電影故事
    人類永生的孤獨是眾生平等的,每個人都逃脫不了,而有錢人的世界是彩色的,窮人的黑白世界成為了完全的另一種視角,而我今天要說的這部影片就是《大佛普拉斯》,有錢人的世界為什麼是彩色的?窮人的世界為什麼是黑白的?
  • 分享一部電影《大佛普拉斯》
    《大佛普拉斯》出來,很多人都說這是臺灣資本主義底層群像,批判現實主義,我覺得導演黃信堯可能一開始沒有想那麼多,而是以一種類紀錄片的方式記錄生活的本原,用他獨有的幽默的方式,對抗一點人間的苦難。人有沒有高低之分?從《大佛普拉斯》的表象來看,高低分的特別明顯,就像黑白和彩色一樣。
  • 電影《血觀音》和《大佛普拉斯》
    2017年10月13日,電影《大佛普拉斯》在臺灣上映,一個多月後,《血觀音》上映,兩部類型相似,內容雖不同,卻同樣精彩的電影不約而同地被看過的影迷拿來做比較。耐人尋味的是,在第54屆臺北金馬影展上,獲得10項提名觀眾口碑極佳的《大佛普拉斯》卻不敵獲得7項提名的《血觀音》,後者將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最佳女配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一一收穫囊中,成為金馬最大贏家。究竟哪一部是你心中的最佳,相信還是要看過才能知道。
  • 臺灣電影《大佛普拉斯》優於國產喜劇片的這幾點,決定了它的優秀
    《大佛普拉斯》是一部讓人很難暢快地笑出來的喜劇片,你可以說它是一部黑色幽默電影,也可以說它是一部正劇,電影中的笑點十分真實,沒有刻意的誇張和過分的偶然,真實又諷刺。你甚至可以說它是一部懸疑劇或者是犯罪片,不過這並不是電影中要突出去表現的。
  • 臺灣電影《大佛普拉斯》
    大佛普拉斯一部黑白電影,電影中的主要人物,萊埔和肚財還有黃啟文。其實影片講述的故事很簡單,就是萊埔和肚財兩個最底層的人物,在窺探老闆黃啟文的行車記錄儀時發現了老闆殺死自己情婦的秘密。先說一說萊埔和肚財。萊埔,一家雕塑廠的夜間保安,有一個老母親需要照顧。每天認真且無知地活著。
  • 《大佛普拉斯》:一部我看完才懂得這是什麼類型的電影,精彩!
    開頭我以為這是一部宗教電影。這部電影說實話是偶然看到的,開始是被名字吸引的《大佛普拉斯》,但看這個名字你覺得這是一部什麼類型的片子?我以為是講宗教故事的電影!而開頭導演閩南語的旁白和黑白色調的送葬情節,讓我產生了退意,我想我可能不適合做這部電影的觀眾!但是對於片名的深深好奇還是促使我繼續看下去!中間的有些橋段讓我覺得這可能是一部兩性電影。講道理這部電影是有些葷的(沒錯就是你想的那個顏色),一些比較露骨的臺詞和鏡頭也基本宣示了這部電影不可能在大陸上映了。
  • 《大佛普拉斯》無緣56億,卻獲得金像獎兩岸最佳電影!
    更重要的是,這個春節檔雖然仍有爛片,但是口碑和票房越來越呈正相關了,讓人看到了內地電影的一線希望。但是要說差距,也不是沒有。就在春節檔電影席捲內地票房的時候,一部臺灣本土電影悄無聲息的在網上流出資源。這部影片不可能在內地大規模上映,56億票房也輪不到它分一杯羹,但它卻在金馬獎拿到十項提名,五項獲獎,在豆瓣獲得了8.4的高分。
  • 《大佛普拉斯》:這部臺灣限制級電影直面貧富差距
    認真安利一部華語小成本電影《大佛普拉斯》 一個華語電影為什麼取這樣一個「洋氣」的名字呢?是因為導演之前拍過一個叫大佛的短片,而這部電影是大佛的加強版,所以用了「plus」的諧音《大佛普拉斯》作為片名。一句話總結電影就是「小小的行車記錄儀引發的一場大大的危機」現在每臺車上都有行車記錄儀,它記錄了你的出行路線,違規行為甚至隱私。你在車上與人違法交易的通話,出軌偷情的聲音,全部被記錄在案,當有一天你的行車記錄儀視頻被人看到的話會發生什麼呢?
  • 那部叫做《大佛普拉斯》的電影,在臺灣連續放了一個多月了
    10 月 13 日,電影《大佛普拉斯》在臺灣上映。隔了一個多月,依然還能在臺灣院線影院看到這部影片。《大佛普拉斯》是導演黃信堯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之前,黃信堯拍過一部短片叫《大佛》,《大佛普拉斯》由《大佛》拓展而來,所以取名為《大佛普拉斯》。
  • 這部電影既不是恐怖片,也不是驚悚片,卻讓人脊背發涼後怕不已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間看到一部電影,叫《十三度兇間》,也叫《異次元駭客》,它不是恐怖片,也不是驚悚片,卻比恐怖片更恐怖,比驚悚片更驚悚。它帶給我那種恐懼是凌駕於人的本能之上的一種深度恐懼,看完不禁讓我脊背發涼,時隔多年依然久久不能忘懷。電影大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99年的洛杉磯,在一座大廈的第十三層,科學家福勒和道格拉斯用電腦模擬出了一個逼真的1937年的洛杉磯。
  • 這才是文藝片良心,《大佛普拉斯》十年內諷刺窮富差距最辣的電影
    而黃信堯的《大佛普拉斯》則將故事核心聚焦在窮人和富人的生活差異上。在今年的金馬獎上,《大佛普拉斯》獲得十項提名,最終斬獲五個獎項,其中包含兩AN最佳電影獎。是什麼樣的一部電影能讓金馬獎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呢?今天我跟大家來一起聊一聊。
  • 《大佛普拉斯》是我最近幾年看過最好的華語電影。(上篇)
    兩年前,臺灣《大佛普拉斯》成了一匹黑馬,席捲海峽兩岸各大電影節,舉辦眾多獎項,並擊敗「血觀音菩薩」獲得五項金馬獎。這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最好的中國電影,沒有一部。或許正是因為太現實,這部電影無法跨過大陸電影的「門檻」,只能在一些網站生存。
  • 黑白電影就是黑馬影片?《大佛普拉斯》憑什麼獲得5項大獎?
    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一部黑白電影作品橫空出世。它既沒有名導演加持,更沒有我們所熟識的演員出演,沒有多大的投資,卻成為了最大的黑馬。提名十項領跑,並且一舉拿下包括最佳新導演在內的五項大獎,這就是——《大佛普拉斯》。
  • 《大佛普拉斯》是地道的臺灣電影,趕緊點進來看看吧!
    《大佛普拉斯》是地道的臺灣電影。奮侯孝賢、楊德昌之餘烈,關注底層,有血有肉。所不同之處,侯是散文詩,楊長於社會解剖,大佛則是黑色幽默。大佛普拉斯好比蘋果Plus,商業社會,百舸爭流,信仰市場,烈火烹油,佛也不甘寂寞,坐享人間香火。這是電影極熱之處。
  • 《大佛普拉斯》一部有顏色的臺灣電影
    話說這個世界非常的大,我們人類是相當渺小的,這也是我們都知道的,而在這個世界上時常也會發生一些奇特的事情,總是令人難以想像,而這些事被我們稱作為奇聞,也許說出來你們並不相信,可是這種事是真實存在的。而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也是有關於這方面的趣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好了,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今天呈現的精彩內容:   67第54屆金馬獎的plus贏家當屬《大佛普拉斯》。
  • 《大佛普拉斯》:一部值得一看的黑白電影
    《大佛普拉斯》最被討論也較受爭議的,是導演黃信堯貫穿全片的旁白。導演在這裡扮演了「弁士」的角色。我用「扮演」這個詞,是因為「弁士」是要在電影院現場做個人解說的人,本片實現的效果是讓我們感覺到導演在場,其實並不在。
  • 臺灣《大佛普拉斯》角逐奧斯卡 這屆亞洲電影很行
    臺灣《大佛普拉斯》角逐奧斯卡 這屆亞洲電影很行 時間:2018.09.1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阿煩
  • 《大佛普拉斯》,震撼你的不只是車震!
    上個星期,第三十七屆香港金像獎舉行,金像獎的熱潮雖逐漸消散,除了「平平無奇古天樂」,冷水妹還被一部電影吸引住,大家有注意到這部被譽為自《一一》後最重要的臺灣電影嗎?它就是:「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獲得者《大佛普拉斯》!
  • 《大佛普拉斯》 :展示人性「荒謬」和「荒誕」 更新臺灣電影面貌
    電影《大佛普拉斯》海報參考消息網2月8日報導 西媒稱,黃信堯執導的電影《大佛普拉斯》大獲成功,令他成為臺灣電影界的新星,得到李安、侯孝賢、蔡明亮等國際導演的肯定。《大佛普拉斯》在2017年獲得臺灣電影金馬獎5大獎項,包括最佳新導演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並且在最近的臺北電影節.和多倫多國際影展「亞洲影評人聯盟獎」中斬獲5大獎項。在網絡發達、務實和商業化的臺灣,影院被商業片霸屏,但是《大佛普拉斯》卻在影院上映將近4個月,引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和討論。
  • 《大佛普拉斯》一部還不錯的喜劇片
    你們某晨好久沒有提筆寫影評了,但是最近剛看完一部電影,總覺得不寫一篇長文的話難抒胸臆,於是又開始更文。這部電影就是《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的長片處女作,於2017年6月29日的臺北電影節首映。這部電影,豆瓣給它的分類是:劇情/喜劇,但我無論如何,都想再加一個#文藝#的標籤。首先,我認為它是一部超有文藝份兒,甚至算得上是文藝片的電影。其次,這是我看過的最有趣的文藝片。電影一開始,按照慣例先播放發行商的logo演繹短片,然後應該出現監製、製片等等重要人物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