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平·客家文化|袁曼君:將袁氏剪紙帶回發源地

2021-01-12 瀟湘晨報

袁曼君,土生土長的大壩鎮水背村人,也是袁氏剪紙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深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美術《剪紙(袁氏)》代表性傳承人。1986年,袁曼君因工作原因,將袁氏剪紙帶到深圳,現在,袁曼君正籌劃著將剪紙文化重新帶回袁氏剪紙的發源地水背村。

《袁氏剪紙》發源於客家人第五次大遷徙時期,在廣東省傳承了160多年,在和平又稱水背剪紙。在水背村文化廣場見到袁曼君時,她正在向村民們展示剪紙技藝,一張桌椅,一把剪刀,幾張紙,依靠簡單的工具,她就創作了各種栩栩如生的剪紙形象。袁曼君幾十年如一日,對傳統剪紙技藝用心揣摩和參悟,經過長期刻苦學習磨鍊,真正做到了「腹中有畫、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袁曼君、袁氏剪紙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袁氏剪紙是在一八五一年的時候,來到我們和平縣水背村,將近一百七十年的歷史了。當初我們的祖輩遷徙到這兒,也就把這門藝術帶到了這裡。

何紅嫚水 背村村支委員:我是第一次看她剪紙,但是她的名字我早就聽過了,看了之後,我就覺得她那把剪刀像施了魔法一樣,能很生動地把那些紙張剪出各種形狀的很靈動的東西。

袁氏剪紙以風格細膩、玲瓏剔透聞名,其獨特技法是袁氏家族的傳承手藝「斷口剪法」,通過陰陽剪紙的特殊手法,可以在一張紙上呈現兩幅不同的作品。袁曼君表示,這次回來後看到家鄉的變化,她十分欣喜,也給她創作關於「客家文化」的系列作品帶來了很多靈感。現在,村「兩委」很重視剪紙這個項目,正在積極推動袁氏剪紙在水背村落地,她也希望剪紙藝術能夠在家鄉傳承發揚下去。

袁曼君 袁氏剪紙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 :水背村本身就是我的家鄉,我的根就在這裡。我帶出去的也是我們水背村的文化基因,回到我們村其實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來源:和平縣融媒體中心)

【來源:河源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長汀剪紙,「剪」出客家的文脈
    這些長汀客家傳統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古老。古老的長汀客家剪紙是其中一枝鮮豔富麗的「牡丹花」。據長汀縣工藝美術師,國際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郭如淮老先生介紹,長汀客家剪紙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客家文化源於河洛文化
    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於河洛文化。     據史料記載,客家先民五次南遷的終點是閩、贛、粵三省的交界區域。這一區域是客家人的重要發源地和集散地。在周代以前,這一區域內無漢人居住,古時稱為"百越之地"。境內原土著居民為畲族和瑤族。這裡山高林密、交通閉塞,原土著人均居於高山大嶺之中,主要以狩獵為主。
  • 客家文化發祥地:贛州的歷史與發展,愛蓮說的發源地
    西邊靠著湖南省的郴州市,北邊是江西省的吉安市和福州市,而我們說的贛州,最著名的事情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和我國的先進位造業的基地,也是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的之一,並且是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之一。而贛州也是古時客家的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也是我國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整個贛州市全市內客家人口佔了95%以上,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客家搖籃。
  • 客韻千秋,「打卡」千年古鎮客家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
    今天開始要寫上杭縣境內的旅遊景點了:上杭出自《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迄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客家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位於福建省西南部,武夷山脈南麓,屬於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四季分明!上杭素有:建築之鄉、詩畫之鄉、山歌之鄉、木偶之鄉、將軍之鄉的美稱!
  • 廈門港發源地和平碼頭將改造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和平碼頭是廈門港的發源地,也曾是廈門對外海運、兩岸交流的重要碼頭。昨日,記者從廈門市口岸部門了解到,和平碼頭將進行改造,恢復一些原有的歷史風貌,突出文化傳承。  和平碼頭是在上世紀30年代的太古碼頭及其配套的倉庫設施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
  • 廣東一「強悍」城市,有3條鐵路5條高速,還是客家文化的發源地!
    廣東一「強悍」城市,有3條鐵路5條高速,還是客家文化的發源地!在中國各省中,廣東一直是一枝獨秀。歷史上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僅在中國,而且遍及廣大的東南亞地區和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區。在現在的經濟社會中,它以連年第一的經濟總量居各省首位,所以它是中國的省排面。
  • 何謂客家?客家是文化的概念
    ;第二,會說客家方言;第三,在生活習慣、民間禮俗、信仰崇拜等方面,具有客家文化的共性;第四,具有客家認同意識,即自我承認是客家人。第六次大遷徙發生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廣東臺山、開平、四會等地因客家人口激增,與當地居民的矛盾日益加劇,最終釀成土客大械鬥,清政府為調解和平息械鬥,將廣東西部一帶的客家人遷至信宜等粵西山區和雷州半島,以及廣西合浦、欽州和海南島等地。關於客家遷徙運動,最有影響力的還是羅香林的「5次遷徙說」。
  • 客家文化的「大觀園」 --贛縣客家文化城剪影
    市領導十分重視客家文化城建設。圖為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潘逸陽在文化城檢查指導工作。城門牌坊是客家人表達文化情懷的一種形式,牌坊上的城名及對聯均出自名家手筆。濟和塔象徵著歷盡滄桑的客家人對祥和、和平的珍視。客家博物館設計獨特、造型別致,在這裡還可以欣賞到具有贛南特色的地方戲劇。榕園由同心樹、陽明亭、蓮池、榕下聽濤四部分構成,榕樹象徵著客家的興旺發達。
  • 「孔子文化藝術剪紙展」在臺北中華藝術館舉辦
    展覽將在 1月24日結束。  「孔子文化藝術剪紙展」主要展出大陸著名剪紙藝術家盧雪創作的《至聖先師孔子》系列藝術剪紙作品50餘幅,她用一幅幅剪紙作品重現聖人孔子昔日杏壇講學、周遊列國等故事,通過藝術剪紙形式,對孔子的生平事跡進行了具體描繪,技法精湛、生動傳神,從中可使民眾更加了解孔子。
  • 客家的祠堂及飲食文化
    例如張姓的清河堂,其淵源便是張姓發源於清河縣,清河縣位於冀南平原,那裡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不但是張姓的發源地,也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千百年前張姓客家先祖背井離鄉從中原大地輾轉福建等地,為不忘先祖,張姓客家先民建立的祠堂基本上都是以清河縣的一些地名作為堂名。
  • 百年圍屋傳承客家文化
    節日期間,到此參觀的遊客在欣賞修葺一新的客家圍屋風採之餘,更能通過博物館的特色展演,一覽客家文化的魅力,紛紛大呼過癮。而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鶴湖新居通過創新展覽模式力促文化教育功能,讓屹立百年的圍屋,成了流動著的客家文化「傳承者」。  館校聯合 打造孩子喜歡的第二課堂  「唱歌仔來唱皆歌,龍崗皆歌像條河,流水百年歌不盡,唱出人間好事多。」
  • 洛陽客家文化研究會成立——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家
    今天上午,洛陽客家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應天門會議中心舉行,選舉產生洛陽客家文化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選舉產生會長、副會長、秘書長。 洛陽客家文化研究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洛陽客家文化研究會章程》,選舉產生洛陽客家文化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姬鐵成當選首屆會長,安鋒、仝紅星、郭炳潔、扈耕田、韓建新、謝琳惠、陳朝福、於春斌當選副會長,安鋒兼任秘書長。
  • 天津2018「西岸」剪紙藝術展將在河西區文化中心開展
    原標題:天津2018「西岸」剪紙藝術展即將在河西區文化中心開展 由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天津市河西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天津2018『西岸』剪紙藝術展」20日將在河西區文化中心開展。本次展覽共分為四個主題展出,每個主題展為期一周,展期共持續四周。
  • 客家研究八部專著網羅客家文化
    八部專著網羅客家文化  今天,備受全球客家人、客家研究者矚目的客家文化叢書——《客家研究文叢·客家與梅州書系》將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首發式。「書系」由梅州市委宣傳部與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深圳市文聯客家研究室、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合力編纂而成,是國家「十五」重點圖書出版項目。
  • 手工剪紙的民俗文化
    剪紙藝術不僅能夠表現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群眾的審美情趣,也蘊涵民族的社會深層的心理。 中國地域遼闊,民俗文化地域深厚,風格迥異。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民俗風情,薰陶出不同的剪紙藝術風格,剪紙藝術在我國民間形成了中國流派。
  • 贛州「潛力股」山水城,耗資6000萬元,被譽為「客家文化大觀園」
    客家人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內容,就是客家屋圍,而在贛州就有箱單豐富的屋圍建築留存。雖然客家文化興盛在廣東,但是發源地卻是江西。而贛州市就建設了一處客家文化城,非常有特點,而且每年都會舉辦客家文化節,比較興盛,屬於贛州「潛力股」山水城,叫做客家文化城。
  • 專家學者齊聚福建漳州共研「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
    沙龍交流活動中,穿插充滿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元素節目。主辦方供圖中新網漳州10月18日電 (塗志偉 沈毅玲)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17日在漳州古城舉辦「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研討會與第八場閩南文化沙龍。來自閩、贛、浙三地的專家學者探討了閩客移民史、建築、方言、風俗、民間信仰及閩客文化的現代傳播等問題。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播過程中與其他文明相互交融。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動經濟文化建設發展,做長做久文化產業,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寫好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充分交流發展這篇文章,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 中央蘇區紅色設計對客家文化的影響
    與此同時,客家文化也以積極的、開放的姿態,儘可能地將優秀的紅色設計基因融入其中,反映時代氣息,體現時代精神。客家文化,如民間藝術所表達的題材內容,或宣傳的是統治階級推崇的忠孝仁義等的傳統價值觀,如年畫、剪紙中的《二十四孝圖》、《孟母三遷》、《三國演義》等;或表現吉祥喜慶的題材,如梅蘭竹菊、福祿壽等,這些傳統的題材雖經歷了上百年的時間而沒有發生什麼大的變化,反映了客家民間百姓對這些題材的認可。
  • 客家文化
    1995年落成後,每年都舉辦一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並將每年公曆10月定為「祭祖月」,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一屆。十一年來,石壁客家祖地景區共接待來自國內19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海外30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共37萬人次,其中海外尋根祭祖團180個,33864名代表海外80多個客屬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