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涼麵攤賣了35年 每天銷售上百斤的秘訣到底是個啥?

2020-12-15 上遊新聞

08-15 22:24:07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商報

一碗小面二兩剛好,三種味道四方來要……重慶小面在全國遍地開花,很顯然「小面」已然成為了重慶的一張名片。

實際上,香辣可口的重慶小面涼拌起來也深受市民喜愛。天熱時,一碗涼麵,一碗稀飯成了許多市民的不二選擇。在重慶市巫溪縣老城,七八個集中的涼麵攤位幾乎全都打上了「陳涼麵」的招牌,但是只有一家「陳涼麵」的生意天天火爆,每天都是最早收攤。因攤位的左上角多了「毛毛」二字,人們稱攤主為「陳毛毛」。

據說,陳毛毛的攤位每天要賣出上百斤麵條,幾百碗涼麵,生意好時,一家抵8家。他的生意為何如此火爆?日前,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走進巫溪縣一探究竟。

美食傳承 從祖輩學來涼麵手藝

「老闆,一斤涼麵打包,一碗涼麵現在吃,都是糖醋麻辣味。」陳倩站在陳毛毛涼麵攤前,自己過把涼麵癮的同時,也不忘給家人帶上美味。

話音剛落,陳毛毛就開始忙活起來。粉皮、黃瓜絲、海帶絲、涼粉……除了麵條,做一碗涼麵還有很多配菜,放入後提色提香,增加口感。陳毛毛將涼麵高高夾起,抖了抖,讓其變得蓬鬆後放進拌味的瓷碗裡。薑汁、蒜汁、醬油、醋、秘制海椒……10餘種調料迅速被放進碗裡,經過快速攪拌,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涼麵立馬呈現在陳倩眼前,她不由得吞了口水。聞了聞碗中涼麵,又挑起一根嘗了一口,陳倩豎起大拇指,「還是原來的味道」。

陳倩告訴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如今她已經大三,讀高中時每次周末都要來吃一碗陳毛毛的涼麵,這已經成了習慣。上大學後每逢寒假暑假也會多次到縣城,為的就是這一口「陳涼麵」。「吃他家的涼麵已經6年了,味道始終如一,到縣城不吃『陳涼麵』總覺得缺了點什麼。儘管次次都排隊,但是確實值得。」

時值暑假,來買涼麵的幾乎都是學生,有些剛上大學,有些已經上班許久,他們都說自己是吃「陳涼麵」長大的。那麼,陳涼麵究竟賣了多久了?「35年!」陳毛毛告訴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從20歲開始,他就開始賣涼麵了,如今已是第35個年頭。

「我爺爺開飯館,我父母也開飯館,我從小讀書少,14歲就給別人當廚子。後來逢年過節,父母會擔著涼麵上街賣,看著賣涼麵不費力也賺錢,成家後我就踏上了這條路。這一賣,我就從20歲的小夥子變成了55的老頭子,涼麵也從2角5一碗買到了5元一碗。」

危機出現:真假「陳涼麵」 顧客傻傻分不清

陳毛毛告訴記者,他原名陳福明,小名毛毛,家裡排行老三。「我們家七姊妹,老二、老三、老七,全靠買涼麵謀生,我賣涼麵時間最長,生意也最好,一般都是最先收攤。」記者在巫溪縣老城操壩(地名)的一條小巷裡看到,這一排涼麵攤除了一個「雷涼麵」、一個「陳老七」,其餘攤位全部打上了「陳涼麵」招牌,這中間究竟有什麼原由?

原來,陳福明的涼麵因味道好,飽受當地人推崇。由於招牌為「陳涼麵」,所以遠近人群都知道巫溪老城操壩有個「陳涼麵」味道好,於是這個三個字成了當地人購買涼麵的首選。「那個時候一起買涼麵的有近10個攤位,每次我都是最先賣完收攤的,生意好時,我一家可抵8家,連醋都要賣掉30斤。」

然而,一個新的「陳涼麵」招牌,讓這個局面有了變化。

大約7、8年前,一個新攤位加入了涼麵大軍,他們也貼上了「陳涼麵」的牌子。「那家攤主的老婆姓陳,這個招牌她用得合情合理,我又沒有註冊商標,只好作罷。」陳福明表示,那個時候他一天能賣100多斤涼麵,加上配菜估計至少有500碗,下午4點多就收攤了。他收攤後,剩下一家陳涼麵生意爆棚,甚至比那些幹了10多年的老涼麵攤主生意還好。

很顯然,顧客誤把此「陳涼麵」當成彼「陳涼麵」了。見此狀況,其他攤主坐不住了。於是紛紛找上陳福明,請求也打上「陳涼麵」,公平競爭。

經過陳福明同意,第二天一排陳涼麵出現了:放眼望去,整整齊齊的「陳涼麵」一字排開。顧客傻了眼:都打同樣的招牌,都說自己是正宗「陳涼麵」,究竟哪一個攤位才是傳說中「陳涼麵」?

受影響的不止顧客,還有陳福明的涼麵銷量。從每天天100多斤麵條下午4點多收攤,到每天70斤麵條下午6點多收班,這一變化,只用了不到24小時。

「毛毛」變身「新商標」 為顧客導航

「這個事情對我們影響還是比較大,我們以前每天都是8點鐘準時出門,一般不到5點就收攤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我們生意都不如以前。」陳福明的老婆鍾召翠告訴記者,兩個人一結婚便開始賣涼麵,那段時間生意算差的。「有些人請別人帶『陳涼麵』,但是味道卻變了,還專門跑上門來問原因。」「陳涼麵」三個字已經深入人心,改名字不現實。這個問題如何才能解決?經過思考,陳福明在攤位的左上角打上了自己的小名「毛毛」。

「毛毛是我的小名,他們用『陳涼麵』三個字可以,但是他們小名不會叫『毛毛』嘛。」於是,陳福明的生意漸漸又好了起來。現在鄉鎮的顧客請人帶涼麵都會專門提醒一句:要買有「毛毛」兩個字的「陳涼麵」。

如今,「毛毛」二字已然成為了「新商標」。其實,除了字,更大的「商標」是陳福明的一張臉。鍾召翠表示,多年以來她一直從事「幕後工作」,很多顧客都不認識她。「陳福明不在攤位上,我去頂著根本賣不出去涼麵,好多人都只認他這一張臉,哪怕我和他調出來的味道一樣,也沒有人買帳。都要等他來。」陳倩則表示,自己好不容易回來一次,一定要買陳福明親手做的正宗的「陳涼麵」,方才不枉跑一趟。

「一般情況,只要我在攤位上,我的攤位前幾乎都要排隊,一天下來能賣近2000元錢,利潤在5成以上。」陳福明表示,涼麵味道全在自己一雙手上,用別人的調料,他也能做出自己的味道,而且他能夠保證自己調出來的每個口味的涼麵,每一碗都一樣。如今陳福明年歲已大,也希望將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目前為止,他已經收了開縣、巫溪、奉節、雲陽等地的100多名徒弟。「好多出去讀書的娃娃回來都讓我們去重慶開分店,我們年歲大了,希望兒子實現這個願望,把「陳涼麵」傳承下去。」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陳竹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這家菜場攤位火了!重慶外賣菜攤「一姐」每天線上能賣6000多元
    在重慶南坪正揚大市場,每天生意最好的菜攤前,來來往往最多的不是買菜的市民,而是取菜的外賣小哥。原來,這個經營了20多年的菜攤已經率先數位化升級,有了「網際網路思維」。近一年來,重慶菜市場正加速上線。石姐的菜攤每天賣菜收入能達到8000元以上,每個月外賣平臺能做3000多單。店裡8成以上的收入都來自外賣,年營收超200萬。在她的攤位上,除了菜場常規的生鮮外,也專門劈了陳列櫃屯一些乾貨,另外有冷鮮櫃、冷凍櫃,店鋪兼有「前置倉」屬性。「2015年開始,我就接觸外賣平臺了,是當時這個菜場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 二仙橋祖傳的豆花涼麵,一賣就是30年.
    你的記憶中是否也有那麼一家店,它不是家,卻給了你一種家的味道。在二仙橋的譽美醫院旁,有一個標誌性的水塔建築,「前五坪小區」就在前面不遠。豆花放在桶內保溫,開蓋的時候還冒著些許熱氣,獨特的豆香味緩緩升騰,遊蕩進鼻腔之時仿佛晨霧逐漸散開,讓剛吃了午飯沒多久的我再次感受到了飢餓…
  • 天津大爺大油鍋炸「果子」32年,一天賣2000個,20個徒弟都成功了
    果子,如果你沒去過天津,你可能以為是某種水果,其實跟水果一點關係都沒有,天津這裡的果子是大油鍋油炸出來的,在其他地方一般叫油條.天津人特別的喜歡吃果子,每天早上果子攤是最受歡迎的.按照天津人的說法是,一天不吃個果子,整天幹活都沒精神,總覺得缺少點啥似的。
  • 看正宗港式茶點,最少上百種選擇,火爆小店每天現賣不見停!
    看正宗港式茶點,最少上百種選擇,火爆小店每天現賣不見停!對於香港這個地方的印象,記憶裡好像還是美食居多的,經典的菠蘿油、港劇最常見的絲襪奶茶、街邊攤的車仔面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嘗試的香港代表美味。食物的選擇可以有很多,基本是香港這個地方的代表小吃,其實也是非常多種多樣的。
  • 這家「饅頭」店每天為幾百萬人提供早餐,年銷售10億擬IPO
    現在這家饅頭連鎖店,已經被安排進行IPO預算披露,一旦上市便是「饅頭」第一股。這家饅頭店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巴比饅頭」。巴比饅頭從2001年上海河南路一家人氣早餐店「劉師傅大包」,發展成為擁有2600多家門店,每天為幾百萬人提供便利營養早餐,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的中國早餐市場公認的第一品牌,擁有上海規模最大的早餐食品加工中心。
  • 南陽這家30㎡的麵館,每天賣出300碗地道的四川涼麵
    同樣的一碗麻辣涼麵一百個人能吃出一百種不同的味道但是能吃出年代感和幸福感的面可真的不多天山路上的這家重慶麵館吃過的人印象深刻的都是老闆娘的大嗓門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就是我們點過的這一碗碗涼麵陪店主一家人度過了15年的光陰
  • 濟南夫婦做滷肉35年,沒出攤就排滿人,每天200多斤肉不夠賣
    那天,自從網上看到大叔滷肉排長隊、只賣一個小時,這些字,我就開始心裡痒痒,想要去買來吃。如果味道不錯,還打算吃完拍個視頻分享推薦給大家。第二天,就出發了。當天下午三點半到的,已經排起了隊。一塊簡易的牌子,上面寫著「曹家熟肉」,旁邊兩張桌子,一個撐開的大傘,大約近四點鐘大叔大姨兩個人就開始了售賣了。
  • 大叔集上賣醬牛肉,1斤45元,顧客排長隊,鄰攤老闆:傻子才會買
    大叔賣「良心醬牛肉」1斤42元,顧客排隊搶著買,鄰攤:聰明人才不買!轉眼間還有17天,2020年就要過去了,這一年必將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過去的終將過去,著眼未來,心若大海,期待2021年會更好!前幾天趕大集時,從一位大叔那裡花90塊錢,買了2斤多醬牛肉,1斤只要42元。每次來趕大集時,顧客都拍著長隊搶著買,這可刺激了鄰攤的門店老闆,並時不時地對他攤位上的顧客說:聰明人才不會買呢,一斤生牛肉都40元了,稍微一想就知道不是啥好肉,傻子才會買。
  • 南京這家肥腸店真牛,每天煮400多斤不夠賣,顧客天天排隊買
    南京鼓樓區新民路附近,一家門面不大的店,門前排了好長的隊,打聽一下才知道,這是一家開了35年的謝記大腸店;35年只賣肥腸,幾乎整個南京城都知道;他們家大腸洗得乾淨,口味不油膩而名氣在外;每天新鮮出鍋的大腸總是很快被搶光。
  • 小店開門啦①丨濟南這家35平米的社區便利店一天要賣七八百斤蔬菜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2月27日訊(記者 鄭昊 儀首歌)26日下午3:30,中海國際社區A2社區,蘇尼特·熊貓羊便利店店主郝娜採購的一車蔬菜比預計的時間晚到了1個多小時。「昨天正式開門的,現在每天都忙得有些暈頭轉向,大概每天能賣出七八百斤的蔬菜加上其他生活用品,確實有點累。」
  • 宜賓224有個小吃攤,只賣鍋盔和涼麵,火了20多年!就藏在一個小巷子裡……
    偌大的城市,總有那麼一兩家店或者一兩家攤是你兒時的回憶
  • 鎮上這家羊肉湯館「很任性」,一碗賣35元,每天一大鍋不夠賣!
    鎮上這家羊肉湯館「很任性」,一碗賣35元,每天一大鍋不夠賣!一個好吃的人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生活中對美食有追求的人都是一群值得相處的人,反倒是那些禁欲主義的人,這樣不吃那樣不幹的人壞起來往往是超出你的認知範圍。
  • 30 年老店烤雞,一天賣 300 斤滷鴨,藏龍臥虎都在菜市場
    老闆說每天至少能賣出 300 斤,看著亮閃閃的油脂與醬汁,隔著玻璃都能聞見香味。烤雞同樣香噴噴,看雞皮都軟爛多汁,據說秘訣在秘制的中草藥先醃製。連原本柴柴的雞胸肉部分也很入味,而且比排隊很久的吳山烤雞好吃。夏天天熱不想做飯,要上個半隻打包回家,是不少本地人的日常。
  • 學生畢業季賣舊書本 廢品回收站一天能收上百斤
    feijiu網資訊平臺:又是一年畢業季,不少學生把帶不走的舊書本賣掉,廢品回收站一天能收上百斤舊書本。  8日晚上7時許,記者來到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宿舍樓區,最裡面的兩個宿舍樓之間停著兩三輛三輪摩託車,車廂裡裝滿了書本,不時有學生扛著一麻袋書來到此處過秤。一名學生告訴記者,他家是寧陽的,打包的行李太多,不得已把舊書本賣掉。
  • 便利店集體賣紅薯,到底有多掙錢?
    有媒體報導稱:「生意的好壞全看人流量,行裡有人統計過,在(河南鄭州)火車站附近一個紅薯攤的人流量每分鐘超過100人,地鐵口附近大約每分鐘50人,而在普通的地段每分鐘20人都已經很不錯了。宋大爺每天大概能賣80斤紅薯,啥時賣完啥時候回家,天冷時下午五六點就能賣完,稍暖一些的天,賣到晚上10點多的情況也有。」
  • 大爺在路邊攤賣滷肉飯,有顧客在這吃了五十年,每天生意火爆!
    ,咱們中國的許多美食都是先從這路邊攤發展起來的。而小妖本人也非常喜歡吃路邊攤美食,這些路邊攤美食相比較於酒店的美食多了一些其他的美味,這些美味只有你細細品嘗才行。大爺在路邊攤賣滷肉飯,有顧客在這吃了五十年,每天生意火爆!
  • 退休阿姨賣「特色」美食,一天能賣上百碗,附近居民的最愛!
    退休阿姨賣「特色」美食,一天能賣上百碗,附近居民的最愛!現在每個人對於美食的理解都不同,像我們大部分年輕人,都會覺得那些看起來好看,特別有趣的美食,才能吸引到我們,要不然那些網紅美食,也不會那麼受追捧了。
  • 這家湖南米粉也太太太太好吃了吧,一天一百斤不夠賣!
    湖南人的手工米粉每天清晨現做1天能賣上百斤還有14種湘味炒碼選擇每一碗都能吃到家鄉的味道
  • 徐州最火爆的「熟食店」,2小時賣1200斤,來晚排隊也買不到!
    徐州最火爆的「熟食店」,2小時賣1200斤,來晚排隊也買不到!徐州的這家熟肉店已經開了20多年了,店主是一位50多歲的大叔,主打是滷肉豬頭肉,其他的豬肝、豬耳朵、豬肚也有,生意非常火爆,因為味道正宗好吃,吸引了一大批徐州人來買,營業時間也很特殊,別的店都是從早上很早就開門營業了,就怕流失顧客,但是這大叔不太一樣,一點都不擔心,每天下午4點鐘才開門營業,但是卻能輕鬆的在2個小時之內賣完1200斤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