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何時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以下簡稱AED)一直備受社會關注。今日,終於傳來好消息!
北青社區報記者了解到,10月27日起,北京市全面開展軌道交通車站配置AED工作。事關通州居民出行的6號線、7號線、八通線等多條地鐵線各車站將在2021年前實現AED設備覆蓋率達84%。
今日地鐵全面啟動配置「救命神器」AED
心臟驟停的時候,患者會出現室顫,而室顫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便是除顫!因此作為"急救神器"的AED,在心跳驟停時,能夠自動識別異常心律並給予電擊除顫的急救設備,搶救心跳驟停患者的成功率遠高於徒手心肺復甦。在救命的「黃金四分鐘」內,正確使用AED和實施心肺復甦,能極大地提高院前急救效果,達到挽救生命、減輕傷害的目的。
今日,北青社區報記者從北京地鐵運營公司獲悉,10月27日起,北京市全面開展軌道交通車站配置AED工作。預計到2022年底,本市所有軌道交通車站將實現AED設備全覆蓋,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達80%以上。
其中,事關通州居民出行地鐵6號線、7號線、八通線將與地鐵5號線、8號線、9號線、10號線、首都機場線、14號線、16號線等10條線路229座車站同步啟動AED配置工作,預計到2021年,這些線路將實現AED設備覆蓋率達84%。具體計劃如下:
一、2020年底前,完成地鐵1號線、2號線、13號線、4號線、大興線、大興機場線、燕房線等7條線路105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
二、2021年底前,完成地鐵5號線、6號線、7號線、8號線、9號線、10號線、首都機場線、八通線、14號線、16號線等10條線路229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實現設備覆蓋率達84%;
三、2022年底前,完成地鐵15號線、昌平線、亦莊線、房山線、S1線剩餘5條線路65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實現我市軌道交通路網地鐵車站的AED全覆蓋。
四、2020至2022年新開通線路將同步配置AED設備。同時,同步開展AED專業技能培訓、應急急救宣傳等工作,2022年底前,實現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達80%以上
將急救員培訓納入新入職地鐵站務人員培訓內容
據悉,為確保AED設備的及時、有效使用,各地鐵車站的AED設備均放置於站臺顯著位置,附近設有明顯的指引標識。AED上也張貼有使用說明,方便使用者按照流程使用。
同時,地鐵運營企業編制了軌道交通AED設備使用管理辦法,並會同廠商共同細化AED設備日常管理、檢查維護、使用流程等具體事項,確保AED設備保持良好狀態並在乘客意外事件救助中發揮作用。
除了增配設備,這些AED設備也會納入信息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與院前急救指揮調度體系的聯通,急救調度中心可全面掌握全市所有AED設備的定位及狀態,以切實解決「有沒有得用,找不找得到」的問題。
自2006年起,市地鐵運營企業就組織一線站務人員參加北京市急救中心、市紅十字會進行的急救員培訓,取得初級急救員證書的人員定期復訓(每兩年),保證急救技能水平;同時,將急救員培訓納入新入職站務人員培訓內容。自2019年起,地鐵運營企業與市急救中心、市紅十字會建立培訓機制,地鐵員工開始進行AED培訓取證工作。
目前,全路網共有1700餘人取得AED急救證書,確保每個班組至少2人具備AED急救資質,並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緊急處理。
北京地鐵黨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表示,本次AED設備安裝工作按照「試點先行,分步推進」的原則,以每站1臺AED設備的配置標準,分三階段有序實施。下一步,將在現有培訓人員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培訓取證人員力量,重點強化心肺復甦及AED實操技能,切實保障廣大乘客的出行安全。
此外,為保證乘客應急救助處置規範,目前,各地鐵運營企業均制定了乘客意外事件處理管理辦法,及應急處置預案,對現場急救、陪同就醫、事件調查及理賠處理等工作做出了詳細規定。同時,各地鐵車站在售票室或綜控室配備有1套以上用於應急救助的急救箱,內含消毒紗布、繃帶、創可貼等20餘種急救物資,為廣大乘客做好醫療救助服務。
用AED救人出現意外,要擔責嗎?
在公共運輸站點安裝AED只是一個開始,據媒體報導,目前,我國在推廣普及AED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總體配置率並不高。除了設置的數量外,如果意外發生,普通市民還會面臨「會不會用、敢不敢用」的問題。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正式實施,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該條也被稱作「好人法」,從法律層面保護施救者。
北京市人大代表孟令悅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出,雖然急救免責相關法規已出臺,但公眾認知度不高,很多人拿著急救設備不敢用,擔心擔責。法律法規要讓更多人知道,救人是不用擔責的。「除了完善立法、保護搶救實施者權益,對搶救實施者予以免責保護,也建議設立相關獎勵機制,在適當的情況下獎勵搶救實施者,鼓勵培養全民主動的互助意識。」他說。
文/北青社區報記者 周周
圖/新城市公益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