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的張少海即將實現自己的「廚師夢」。經過系統的培訓學習,他熟練掌握了潮汕菜基本的烹飪技藝,「回鄉後,準備開一家『農家樂』。」
張少海的家在廣東省饒平縣樟溪鎮軍寮村。初中畢業後,他在建築工地打過工,也在酒家做過雜工,「但自己一直有個『廚師夢』,也很羨慕掌勺的師傅。」張少海說,學習烹飪,既是因為喜歡,也是想有個一技之長,作為謀生的本領。
幫助張少海圓夢的,是廣東省正在實施的「粵菜師傅」工程。
在2018年4月召開的廣東省鄉村振興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李希倡導並部署了這一工程。此後,該工程作為廣東省助力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實施的一項舉措,在全省推開。
得益於「粵菜師傅」工程,大埔縣西河鎮內六村的賴迎新參加了當地「大埔小吃」的培訓後,已在深圳市龍崗區開了自己的「迎記麵店」,還帶動了9個人就業。
作為美食大省,「粵菜」一直是廣東一張鮮亮的「文化名片」,目前,全省有147所技工院校和職業院校開設了粵菜相關專業。藉助這一優勢,許多地方都著眼於城鄉勞動者的技能培訓,把培養專業粵菜烹飪人才作為精準扶貧、教育脫貧的一項舉措。一些地方還以鄉土人才培養工程為切入點,聘請名師、名廚,建立「名村帶名廚,名廚帶名徒,名徒成名廚」的人才培養模式。
據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楊紅山介紹,圍繞「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廣東加快「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和「大師工作室」建設,建成了廣東粵菜研究院、廣東粵菜學院。通過首創的「新型學徒+行業研發」雙軌並行培養模式,成為集實訓、研發、交流於一體的「粵菜師傅」培養平臺,「短短4個多月,廣東省培訓的『粵菜師傅』就達5100多人次。」楊紅山說。
根據前不久出臺的廣東省「粵菜師傅」工程實施方案,到2022年,廣東將培訓「粵菜師傅」5萬人次以上,並以「粵菜師傅」為引領,打造、建設1000個鄉村粵菜美食旅遊點、100條鄉村旅遊美食精品線路,以此帶動30萬人的就業創業。
溫瓊格是雲浮市新興縣天堂鎮區村黨總支部書記,也是提供宴席全套「一條龍」上門服務的「輝格流動餐廳」負責人。
在他的帶動下,「輝格流動餐廳」從十幾人起步,發展成為有300多人的餐飲團隊,許多村民一邊學習一邊打工,不少村民因此走上了學廚的路,100多戶村民因此脫貧。
「一門手藝帶活一個產業,一個能人帶活一片鄉村。」在新興縣縣長袁夥月看來,一個勞動力的背後就是一個家庭,增加一位勞動力的就業,也就意味著可以少一個家庭的貧困。
目前,僅雲浮市就有「粵菜師傅」2.7萬人,帶動城鄉勞動力就業達7.5萬人。其中,解決的貧困勞動力就業有8300多人。
隨著「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不少地方依託現有蔬菜、畜禽、海產品的種養基礎,結合「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深挖傳統鄉村粵菜美食,創新、推廣鄉村本土特色菜品,讓「美食+」成為當地鄉村旅遊和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此外,有的地方以「粵菜師傅」工作室為平臺,構建「客家菜師傅培養、綠色農家樂旅遊、特色產品產銷」的產業鏈,在提升區域餐飲業服務的同時,讓美食成為激發當地文旅業態和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潛能;還有的地方通過「粵菜師傅+旅遊」模式,打造精品鄉村文化美食旅遊線路,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鄉村振興發展的後勁。
潮安區歸湖鎮獅峰村魚塘眾多、盛產淡水魚,藉助「粵菜師傅」工程,潮州市高級技工學校專門為獅峰村設計了酸甜松子魚、荔枝燴蝦仁等菜品,並幫助村裡培養「潮州菜師傅」,為有意願的村民提供專業培訓。「烹調出特色淡水水產美食,可以更好地吸引遊客,發展鄉村旅遊。」村民們說。
據了解,目前廣東已建起了饒平「永善古村落農家美食」、河源萬綠湖景區、清遠「清城白切雞」、梅州南口及鬆口等63個鄉村粵菜美食旅遊景點。打造了河源「萬綠湖湖鮮」、東莞「休閒農家體驗」、清遠「安慶興農樂」等39條鄉村粵菜美食旅遊精品線路。
在「粵菜師傅」工程新一輪部署中,廣東各地紛紛致力於打造粵菜「名廚、名菜、名店和名村」,把「粵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結合,以推動當地農村的富民興村、產業興旺。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林潔 董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