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新版《防衛大綱》揭示的日本下一年度防衛預算中,日本為其首款卡車炮,即"裝輪155毫米榴彈炮"(下文簡稱日制卡車炮)編列了七門炮,總額達48億日元(約合3億人民幣)的預算。粗略算來,即便不考慮換裝和訓練費用,日制卡車炮的單價也達到了驚人的7億日元(約合4300萬人民幣)。
而從日本防衛省公布的文件來看,這些卡車炮將用於替代FH70型牽引式榴彈炮。但從FH70多達422門的裝備量來看,日制卡車炮的總換裝成本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圖為使用德制卡車底盤的"裝輪155毫米榴彈炮"。
即便只替換400餘門FH70牽引式榴彈炮中的200門,日制卡車炮的前後預算需求也極有可能突破3000億日元(近190億人民幣)。在日本防衛預算已經超高的背景下,這樣的大項目很難經得起質疑,而最為重要的問題首當其衝:FH70壽命尚存,為何需要替換?
從使用強度來看,日本對FH70從來都是"輕拿輕放":礙於土地面積問題,FH70在日本國內從來就沒有進行過強裝藥的最大射程射擊,只有到美國國內訓練時才有機會"爽一回"。
圖為在美國國內舉行的"轟雷-2014"演習中登場的日本10式坦克。
事實上,日本陸上自衛隊在國內的"演習"更像是"演戲",FH70不要說最大射程射擊,就連持續射擊都少之又少。這樣一來,FH70的身管壽命消耗迄今都非常輕微,要繼續用下去根本不是問題。
此外,相較於日制卡車炮,FH70還有一個日本人自己難以啟齒的優點:目前該炮的淨重(不包括人員和彈藥)就達28噸,根本塞不進日本航空自衛隊的C-2運輸機,而體重不過10噸的卡車炮能由C-2攜帶兩門,戰略機動性不成問題。
圖為裝載M777牽引榴彈炮的C-130運輸機,牽引炮的優勢就在於此。
而在實際使用上,日制卡車炮更難以做到自行榴彈炮"隨停隨打"那樣方便:其若要想從行進模式轉換到射擊模式,和FH70一樣要展開接地的駐鋤和腳架以確保穩定性。換句話說,日制卡車炮能帶來的變革僅僅只是省去了把FH70從牽引車上脫開這一步驟,其在火力、觀瞄、指揮控制上均難帶來根本性的改善——這都是因為日本陸上自衛隊僅想著"換炮",對火炮附屬的配套設施從來漠不關心。
圖為日本OH-1偵察直升機,該機目前基本處於停飛改進狀態。
比方說,作為得知炮彈落點正確與否的 "觀測點",直升機在現代遠程炮兵作戰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但是,陸上自衛隊唯一具備炮兵觀測-修正能力的現代化偵察直升機OH-1從2015年起就因為引擎缺陷進入停飛,這意味著在過去的三年,以及未來的若干年裡,陸上自衛隊無論再先進的榴彈炮都是睜眼瞎,打沒打中"全靠猜"。
圖為配合"神劍"制飛彈藥使用的M777牽引式榴彈炮。
至於雷射制導炮彈、GPS滑翔炮彈、能回傳圖像的先進無線寬帶偵察設備之類"戰力倍增器",陸上自衛隊更是一概沒有,而這些配套設施哪怕只要能引進一兩件,陸上自衛隊的火力支援效率都能成倍增長。
事實上,日本防衛省對卡車炮打的算盤不外乎是"經濟帳":FH70的9人炮班若能縮編成卡車炮的5人車組,200門炮每年就能節省40億日元。除此之外,對於需求旺盛的亞非拉國家來說,壽命尚新的FH70也是非常不錯的"充新炮"。不過橫算豎算,這些"好處"對於陸上自衛隊而言毫無關係,也無益於提升後者"聽個響"的水平。(利刃/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