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腳屋,傳遞越中友好的紐帶

2021-01-09 中國網

這座兩層高腳屋是胡志明主席當年工作和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現在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國內外客人前來參觀。本報記者 劉剛攝

主席府,越南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承載著越南在社會主義道路上鏗鏘前行的崢嶸歲月。

主席府前面,雄王大道車水馬龍。主席府後面,綠樹掩映,幽靜祥和,坐落著胡志明主席故居。這座質樸整潔的兩層高腳屋,就是胡志明主席當年工作和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

胡志明,社會主義越南的締造者之一,越南人民的精神領袖,也是中國人民最熟悉的外國領導人之一。他與中國的深厚情誼,成為被歷史銘記、為兩國人民稱讚的佳話。

見證和記錄越中友好交往的篇章

2011年12月20日至22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應邀訪問越南。習近平訪問越南的第一場活動,是前往位於河內市中心的巴亭廣場,瞻仰胡志明陵、敬獻花圈,參觀胡志明主席故居。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2011年12月21日,我第一次見到了習近平。」

裴金鴻今年65歲,當本報記者來到裴金鴻家中拜訪時,他拿出一本相冊,打開當時他向習近平講解故居時的珍貴合影。

「我當時就站在習近平的身邊,組織上安排我負責接待習近平參觀胡志明主席故居,並介紹胡志明主席同中國的友好交往歷史。」裴金鴻告訴記者。

故居一層,深棕色的會議桌和椅子圍成一圈。時光荏苒,當時在會議桌前陳列的書籍字跡依舊清晰,見證和記錄著兩國友好交往的篇章。「我隨習近平拾級而上,參觀了位於二層的胡志明主席的書房和臥室。習近平就站在會議桌前,聽我講述越中老一輩領導人之間的深厚友誼。」裴金鴻告訴記者,「習近平聽得很認真,並對兩國老一輩領導人結下的深厚友誼點頭稱讚。」

裴金鴻是越南中部義安省南檀縣人,和胡志明主席是同鄉。從1977年開始,到2012年退休,他一直在胡志明主席故居工作,接待過幾乎所有來故居參觀的外國政要。

「習近平給我的印象非常平易近人。」裴金鴻說。

越南人民銘記中國人民的寶貴支持

50多年前,在越南人民抗美救國戰爭中,應越南黨和人民的請求,中國政府先後派出32萬中華兒女奔赴越南,同越南人民並肩戰鬥,抗擊外來侵略。其中有1400多名優秀指戰員長眠在越南國土上,用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築起了中越友誼不朽的豐碑。

在北江省諒江縣桃美鄉的中國烈士陵園,埋葬著217名中國援越抗戰烈士遺骸。楊官建今年66歲,已經在這裡為中國烈士陵園守陵18個春秋。他對本報記者說,希望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不斷鞏固。其實,這也是很多熱衷推動中越兩國友好事業的人們共同的心聲:中越傳統友誼由毛澤東主席和胡志明主席等兩國老一輩領導人親手培育,是兩黨、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應珍惜、維護並發揚光大。

「越中兩國山水相連,越南人民銘記中國人民曾經給予的寶貴支持。」越南—中國—東協信息中心法律顧問範仲明對本報記者說。

記者與越南青年交流時,他們大多用「慈愛」來形容對習近平總書記的印象。「我在手機新聞上關注習近平總書記,他很慈愛。」在越南南部安江省銀行工作的阮友志對本報記者說。

「我最近看新聞,習近平總書記在懲治腐敗方面的力度很大。」河內市退休公務員阮士告訴本報記者。

高腳屋前,錦鯉在水塘中嬉戲。故居園區裡的孔雀,落落大方地迎接來訪的四海賓客。和煦的陽光滋養著果木花草。

「我希望通過習近平總書記訪問,進一步促進兩國友好。」裴金鴻說。「友好」是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越南朋友對中越兩國關係的最大期待。對於越南年輕人來說,他們希望習近平總書記訪問越南促進兩國經貿、投資合作邁上新臺階,為越南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裴金鴻說:「現在,高腳屋每天都會接待數以萬計的國內外客人,其中中國客人最多。胡志明主席不僅深受越南人民擁護愛戴,也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胡志明主席與中國的友好故事太多太多。我希望高腳屋成為傳遞越中友好的紐帶。」

(本報河內11月2日電)

相關焦點

  • 胡志明故居中國遊客最愛去 越南期待越中友好人士很多
    在胡志明生活過的高腳屋,故居前管委會主任裴金鴻講起胡志明主席和中國人的友好故事總有說不完的話,在他的話語中,同時寄託著對越中和平友好的熱切期待。越南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是主席府,其身後坐落著胡志明主席故居。故居是座質樸整潔的兩層高腳屋,是胡志明當年工作和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高腳屋見證和記錄著越中友好交往的篇章。2011年1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越南時,曾到此參觀。
  • 高腳屋的變遷
    ——等於第二代高腳屋可以拆走但是還留下來?對,留下來,一個是見證南沙發展的歷史,第二,也能讓我們守礁官兵時刻感受到守礁初期環境和生活是多麼艱苦。」如今,南沙的第一代高腳屋,已經完全消失了;第二代高腳屋,也只剩下幾個生鏽的鐵架子,偶然還有海鳥過來歇息;現在官兵們住上的是第三代高腳屋。
  • 「高腳屋」升級「水上浮船」
    不僅如此,不少違章搭建者變換花樣,在河道上搭建起水上休閒浮船,堤防邊架起鐵圍欄,把人民群眾的「生命線」變成私家休閒領地,將河道資源視為己宅。「水上浮船」引人注目近日上午,記者沿新津河東岸金津大橋上遊堤防暗訪,短短5公裡堤防河岸旁邊,就有高腳屋、水上浮船、觀賞亭、竹棚屋、「別墅」、休閒農莊和禽蓄養殖場等約45間違章搭建物,這些違章搭建物全部都在堤防邊架起鐵圍欄並上了鐵門大鎖,部分違章搭建物外還安裝了路燈、空調、亭臺樓閣、植樹造景等,外觀異常豪華,令人膛目結舌。
  • 日本唐招提寺住持西山長老:佛教是中日友好的紐帶
    公元743年,唐朝揚州大明寺高僧鑑真應邀東渡弘法,在中日友好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鑑真從揚州出發,歷經千難萬苦卻矢志不渝,前後共花費12年時間,六次東渡才抵達日本。坐落於奈良市五條町的唐招提寺便是由鑑真於759年,按照唐朝寺院的規制主持建成的,被尊為日本律宗總本山。在這座日本最早的律寺中,第八十八代長老西山明彥向我們回憶講述了第一代長老鑑真的故事與功德。
  • 探訪曼谷高腳屋博物館
    原標題:探訪曼谷高腳屋博物館[ 高腳屋博物館負責人文薩(攝影:崔沂蒙)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崔沂蒙):提起泰國的著名旅遊勝地,很多人都會隨口而出:曼谷的大王宮和玉佛寺、普吉甲米的海灘、清邁古城等等。但是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景點之外,有沒有一些深藏閨中、不為眾人所知,卻又飽含特色的地方呢?
  • 中國南海渚碧礁共經歷4代高腳屋變遷才成為島,歷代高腳屋大盤點
    同時由於高腳屋搭建簡單,在熱帶多雨地區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正是在這種環境下第一代高腳屋被搭建出來。當然搭建之初並未考慮到中國南海海域環境較為複雜,所以,渚碧礁上這種簡單的高腳屋並未使用很長時間。僅僅過了不到一年,第一代高腳屋即被第二代高腳屋取代。
  • 中國經略南海歷史系列之高腳屋
    隨著人民海軍的發展壯大,克服了高溫、高溼、高鹽和湧浪、颶風的惡劣環境,一座座「高腳屋」在人民海軍進駐的各個礁盤上堅強地矗立起來。南沙的「高腳屋」已經從第一代,第二代,發展到了第四代。30年來,南沙守礁官兵見證了南沙四代高腳屋的變遷,也是南沙30年發展的一個縮影和人民海軍的滄桑巨變。1988年2月5日,南沙第一座高腳屋在永暑礁誕生。這是一種以鋼釺為依託,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簡易竹棚高腳屋,面積只有10平方米,空間十分狹小,加之海上補給困難,官兵們生活條件異常艱苦,被稱為海上貓耳洞。
  • 觀眾感言「高腳屋」(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在國防和軍隊成就展展廳中,南沙礁堡陣地設施今昔景觀前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小觀眾駐足觀看。  1988年,人民解放軍進駐南沙群島,官兵們居住的海上營房——第一代高腳屋,面積只有10平方米,它以鋼釺為依託,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高腳屋中沒有電燈電話,海上補給能力有限,官兵們很少能吃到新鮮蔬菜、食品,條件非常艱苦,官兵們形象地稱之為「海上貓耳洞」。
  • 旅日學者王敏專訪:中日和平友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紐帶
    今年1月,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自民黨前幹事長野中廣務病逝;去年10月,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離世;2016年9月,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自民黨前幹事長、日中友好協會前會長加藤紘一去世。他們都為推動中日友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伴隨著這些老一代日本政治家的相繼去世,中日關係今後將如何發展呢?
  • 中山市與日本長崎市籤署友好合作備忘錄
    近日,孫中山出生地中山市和其生前至交梅屋莊吉先生出生地日本長崎市在長崎市政廳舉行友好合作備忘錄籤署(交換)儀式,中國駐長崎總領事李文亮、中山市政協副主席李武彪、長崎市市長田上富久、長崎市議會議長中村照夫等出席了儀式。
  • 中硫兩國友好交流五百餘年,為什麼說福建是中國和琉球的交往紐帶
    在中琉兩國友好交流的五百餘年裡,福建作為中國和琉球交往的紐帶,對琉球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時,琉球尚泰王冊封之時宴請欽差大臣的菜單中,可以看到「小文蛤鮮絲瓜湯」「紫菜山東粉」,[8]這是福州地區特色的湯品,其中「山東粉」就是粉絲,因最初山東粉絲製作最精,故福州地區稱此粉絲為「山東粉」,日後人們無論對何處產的粉絲,一律都稱「山東粉」,可見琉球國宴中的「山東粉」是從福州傳入的。
  • 渚碧島:27年,從孤獨的高腳屋,到如今變成南海中的小城
    從中業島遠眺渚碧島渚碧島簡史:「渚碧」一名是翻譯英國海圖中的「Subi」一名得來,但這個名字卻是英國調查船音譯中國漁民的稱呼。由於這個環礁位於中業島西南方向,因此被稱為「醜未」(八卦中的方位),海南的漁民稱醜未音為:subi,所以英文稱之為subi reef,由此又被翻譯成渚碧礁。
  • 中國駐南海三代高腳屋曝光:從木屋變海上堡壘
    近日,軍方公開海軍南沙守島礁部隊三代高腳屋對比圖。條件改善明顯。第一代高腳屋,補給困難、生活條件異常簡陋。第二代高腳屋,居住環境得到改善,但補給仍然很困難。圖為南沙第一代高腳屋,守礁初期換班補給物資都靠官兵肩扛手提。
  • 專訪越南越中友好協會副主席阮榮光:民心相通促合作日益緊密
    中新社桂林6月19日電 題:專訪越南越中友好協會副主席阮榮光:民心相通促合作日益緊密作者 林馨「越中建交69年來,走過風風雨雨,兩國關係愈加緊密。越南越中友好協會副主席阮榮光19日在廣西桂林市表示。6月14日至19日,應中國駐越南大使館邀請,並在使館文化參贊彭世團的陪同下,阮榮光率領越南越中友好協會代表團對廣西進行友好訪問。
  • 日本中國留學人員友好聯誼會籲向日人民傳遞友誼
    日本中國留學人員友好聯誼會籲向日人民傳遞友誼   中新社東京10月31日電 (記者 孫冉)全日本中國留學人員友好聯誼會31日發表公開信,對日本政府所謂「釣魚島國有化」堅決反對和譴責,並呼籲在日留學生理性愛國,繼續向日本人民傳遞友誼的聲音。
  • 南海艦隊工程兵為守礁士兵築三代高腳屋(圖)
    資料圖:解放軍駐南沙的守礁戰士 陸海相隔,駐守在高腳屋上的南沙軍人經受的艱難困苦,讓人們牽掛入夢。守高腳屋艱辛,建高腳屋更難。與駐守在高腳屋上的南沙官兵相比,南沙高腳屋建設者們的功績同樣燦若星辰,但卻鮮為人知。每塊磚石都浸著官兵的血汗在大陸,只要備好磚頭、水泥、鋼筋、木頭,就可以蓋房子。在南沙建高腳屋,難!這裡遠離大陸,施工場地在汪洋大海上,官兵們無寸土之地可以立足,高溫、高溼、颶風、狂濤、缺水,個個都是「攔路虎」。
  • 構築海上萬裡長城從永暑島開始,三代高腳屋見證30年祖國巨變
    大部分都只有幾個簡陋的高腳屋作為落腳點。第一代的高腳屋只是簡單地小竹棚,面積僅10平米左右,以鋼管作底基,竹竿作柱,篾席為牆,並以瀝青封頂,由於補給條件落後,鮮有新鮮蔬菜和食品,屋中也沒有電話點燈,被官兵們稱為」海上貓耳洞」。
  • 中日友好人士支持奧運:一定要讓聖火傳遞成功
    為了「點燃激情、傳遞夢想」,長野方面特別安排了精彩的節目,在起點和終點都將有當地藝術家和小學生進行器樂演出。  「任何情況下都高舉聖火」  為了保證火炬接力順利進行,長野警方對26日火炬傳遞將經過的10個重要地點,包括學校和公園等地,加強了安保工作,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
  • 南海礁盤三代高腳屋今昔對比,我們的戰士們始終像鋼釘一樣牢牢地鉚...
    可是在南沙要建起"高腳屋",絕不是聽起來的那麼浪漫和輕鬆。汪洋大海上,官兵們無寸土之地可以立足,伴隨著高溫、高溼、颶風、狂濤,一座座"高腳屋"在人民海軍進駐的各個礁盤上堅強地矗立起來。
  • 中阿將繼續譜寫兩國友好更加輝煌的新篇章
    而如今,阿根廷社會各界,特別是老百姓對中國更加了解、更加友好,也更感興趣。近兩年多來,有不少瞬間給我很深觸動。在去年「歡樂春節」廟會開幕式上,阿副總統兼參議長米凱蒂用中文向現場近60萬中阿民眾問候新年。這是中阿社會相互尊重的生動寫照。漫步阿首都商圈,不少當地民眾和遊客在梅西代言的華為大型廣告牌前拍照留念。這是中阿互利紐帶緊密的真實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