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學者王敏專訪:中日和平友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紐帶

2020-12-24 日本頻道

人民網東京3月23日電(許永新)近兩年來,有三位中國人民的日本老朋友相繼離世。今年1月,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自民黨前幹事長野中廣務病逝;去年10月,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離世;2016年9月,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自民黨前幹事長、日中友好協會前會長加藤紘一去世。他們都為推動中日友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伴隨著這些老一代日本政治家的相繼去世,中日關係今後將如何發展呢?帶著這一問題,人民網記者採訪了旅日學者、日本法政大學教授王敏,請她從文化角度談談眼中的中國與日本。

王敏出生於中國河北省承德市,1982年公費留學日本宮城教育大學,2000年獲得御茶水女子大學人文科學博士,是該領域第一個拿到博士學位的中國人,當時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專門派人參加了她的學位授予儀式。王敏現任日本法政大學國際日本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發表獨著或合著及論文160餘部(篇)。

漢字聯結中日兩國、信念推動友好交流

明仁天皇夫婦曾對王敏表示,中日兩國只有友好,日本才有未來。日本只有以史為鑑,才能走出歷史的陰影。對王敏說這些話的人都是老一代政治家、經濟界人士及其他重量級人物。「野中廣務先生那一代人中有不少人堅信中日必須友好,必須和平相處」,王敏如是說。

王敏歷任日本首相懇談會(文化外交)委員、內閣推進國際文化交流懇談會委員、國土交通省推進國際文化旅遊懇談會委員、日本國際筆會中心國際委員、朝日新聞亞洲網路召集人。之所以身兼數職,源於對於推廣兩國文化及教育的交流與發展,她有著一份矢志不渝的堅持。她向記者談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東亞經濟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但這些概念應該怎麼具體描述呢?她把這個問題與老一代日本政治家對於中日友好的堅定信念源於何處結合在了一起。王敏表示,當然他們是為了國家,為了政治、經濟的需求。但儘管如此,在世界上任何國家中,都找不到中國和日本這樣有著如此強烈願望希望友好相處的一對國家。除了政治經濟安全保障的需求以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王敏經考察後認為,在沒有現代國家、現代國民意識的幾千年之前,兩國人民的生活是相通的。生活的目標就是追求溫飽的幸福,就是追求安定和諧的信念。這樣一種信念在沒有現代國家凝聚力、沒有現代國民意識支撐的情況下,把它表達出來,把它凝聚出來的就是漢字。從2千年前起,在東亞,尤其是中日之間,大家語言雖然不通,但是用漢字就能讀懂對方的心,就能進行相互理解,就能協商互利互惠的關係,就能尋找雙方最大的共同利益。因此,可以說漢字是我們追求共同幸福與共同價值的紐帶,而且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和原生態。

王敏表示,這樣的原生態為什麼幾千年間沒有中斷,我們可以發現即便是在今天的日本,義務教育中仍然規定每一個日本人都應該掌握2300個漢字,日本的古典教科書分為兩冊,一冊是日本古典,一冊是中國古典,只有二者合一才能成為日本古典教育。而日本文部省教學大綱中也規定,要學習中國的古漢語(漢文),這是因為中國和日本有著一種特殊的文化淵源和文化關係。日本文化是在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下產生的,所以了解和認識、學習和掌握中國文化是認識日本自身文化和歷史的重要渠道。

王敏深有感觸地說,在日本,年紀大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中,漢字文化的元素要比現在濃厚得多,所以他們很自覺地、很本能地把來源於漢字元素的價值觀和想法,還有行為的表達方式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中。現在有很多遊客來到日本後一致表示,最大的感觸就是日本存在非常多的中國元素,而且在禮儀方面很值得我們參考。2千年來,這些元素一直像日本的基因一樣流傳到今天,所以就很自然地反映出來了。據文獻記載,公元5世紀,漢字傳到日本後,中國的傳統文化、漢字文明就入主日本核心社會,中國的四書五經成為日本的教科書,這是日本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掌握漢字和漢文成為一個文明人的基本條件。歷史越往前推,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共同語言、共同價值觀、共同的表達方式就越多。

王敏介紹說,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把學習中國的熱情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西方方面,並提出「脫亞入歐」。但是,它學習西方之所以能夠成功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採用了學習中國的方法和姿態,他們因為投入了同樣的熱情和精力。同時,它把掌握的中國古漢語和漢字作為了媒介。如果沒有古漢語和漢字的話,學習西方的東西就沒辦法表達出來,沒法繼續下去,也沒有辦法讓民眾了解和認識。因此,日本學習西方並把它普及開來所使用的表述形式全部是漢語的形式。明治維新時,日本翻譯了800多種西方有關新知識、新科學的書籍,並傳播到中國。在那個時代,日本不僅使用了比現在多得多的漢字和漢語,而且日本人把西方的概念引進後,用漢字把它表達出來,比中國人直接到西方去接觸另外一種完全陌生的一個形態和文化要快得多。直到今天在中國的漢語當中,仍然最少有1千多個詞彙是源於那個時候日本學習西方,用漢字表達出來的詞彙。

王敏認為,日本人自己發明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源於漢字,日本的國語和國學以及歷史都是在漢字文明的母體當中升華和發展出來的。但日本在二戰戰敗後,價值觀因受到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的影響繼而發生了很大變化。

大禹文化圈聯結了日本各地及中日兩國

王敏對記者介紹了近些年她在大禹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在中日關係中所起的作用。她談到,在2007年的一次會議上,神奈川縣開成町的町長告訴她,他們那裡有一塊祭祀大禹的石碑,王敏立刻就到那裡做了一個調查,發現石碑上面確實刻有大禹,而且把大禹稱為「神禹」,石碑由一位日本名家所刻。當地歷史研究會的研究結果表明,由於開成町有一條大河流過,這條大河以前經常發生水災,為了保護民生,當地人民一直把大禹奉為水神,而且使用大禹疏通的方式治水,使得這塊土地減少了很多災害。就是說,是由於日本的地理和自然環境使得大禹能夠在此落地生根。

王敏由此想到,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多水災等自然災害的國家,既然這個地方用同樣的方式克服自然災害,那麼其他地方應該也有類似的祭祀方法、尋求應對自然的一種手段,因為日本的自然環境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於是她就在日本的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介紹了祭祀大禹的背景和環境,同時號召日本民眾如果在其他地方發現了和大禹相關的祭祀遺蹟或文物,請與她聯繫。

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在日本全國各地發現了18處祭祀大禹的地方。於是她又動員首先發現大禹石碑的町長把這些祭祀大禹的地方聯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日本國內的大禹文化圈。然後向日本全國各地的地方政府發出號召,如果有新的發現就請加盟其中,因此使得大禹文化圈的活動範圍越來越擴大。

王敏介紹說,2010年,在開成町召開了全日本第一屆大禹文化節。當時她心裡是很不安的,因為主意是她出的,如果沒有人參加或效果不好的話,就很難交待了。結果沒有想到,第一屆大禹文化節有200多人參加,他們來自於日本全國各地。此後,參會人數連年增加。到2017年4月的時候,日本各地方政府和民眾積極投入到組建大禹文化圈的活動中。調查結果表明,在全日本一共有133處祭祀大禹或者和祭祀大禹相關的文物、歷史遺蹟。從衝繩到北海道,遍布日本各地。2014年,他們成立了治水神禹王研究會,有400多名會員參加,從2010年開始到2017年一共舉辦了6屆全日本大禹文化節,每次都在不同的地方舉辦。

王敏表示,治水神禹王研究會之所以得到日本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因為各地方政府都覺得這是對他們本土地方文化的開發。而且,他們也都非常認同和認可中國的漢字文化圈自古以來為他們帶來的恩惠,這是一個最主要的問題。為什麼野中先生等老一輩人能夠主張並且堅持中日友好的信念,而且把它作為自己的人生去實踐呢?也正是因為他們生活的這塊土地告訴了他們,日本就是這樣一個風土人情,就是這樣一個原生態,在這個基礎上才有的今天,所以日本天皇多次在講話中號召國民要以史為鑑。因為他們是經歷者,是體驗者,而年輕一代沒有這些經歷與體驗,再加上對於過去的知識學習的不夠,他們的價值觀與老一代肯定會有差距,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如何承上啟下,這是當前中日兩國都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僅從政治、經濟角度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從文化關係的角度、從教育的角度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彌補。

王敏介紹說,第二屆大禹文化節是在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的家鄉群馬縣召開的。通過考察和學習活動,當地民眾對於歷史知識,對於文化認同的願望更加提高了。當地還把它選入觀光的項目中,還有很多地方把當地和大禹的淵源作為學校的副教材教授給學生們。通過這種方式,全方位地提高了民眾的價值取向,加強了學生們對鄰國及自身文化母體的認識。

王敏最後表示,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中日和平友好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口號,也不僅僅是經濟需求,它確實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紐帶,一個基因。

相關焦點

  • 旅日學者王敏的《漢魂與和魂——中日文化比較》在京出版
    人民網北京7月22日訊:著名的旅日學者、日本華人筆會會長、日本法政大學教授王敏博士,長期在日本從事日本及中日文化的研究,對此造詣很深,著述甚豐,達140餘部;在日本和國際上頗具影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該領域的研究專家。 不久前,王敏教授的論著《漢魂與和魂——中日文化比較》由世界知識出版社付梓出版。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哲學內涵
    馬克思之所以能夠從人的本質的研究一步步走向共同體,關鍵在於他一開始就沒有把個人理解為孤立的個人,而是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把個人看作類存在物。在馬克思看來,每個人都在通過自己的活動創造出社會關係,同時他們也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活動。個人通過其活動不斷創造出與社會中他人的聯繫,創造出一個共同體。因此,馬克思對個人的理解是和社會紐帶聯繫在一起的,這是個人具有共同體本質的基礎。
  • 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鮮明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一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當今世界,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成長,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與此同時,人類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
  • 為什麼說和平美神巨型雕塑 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象載體
    《獨立宣言》的紀念碑 《和平美神》巨型雕塑的誕生正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入詮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象載體。這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的形象詮釋。 圓形的基座上鑲嵌著世界各國的國旗和國徽,象徵全球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命運休戚與共,共乘一條船,共駕一隻舟——「和平之舟」,只有秉承「和平與發展」的共同理念,才能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共榮共享,共同發展。
  • 習近平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江 山 史奎吉攝(人民視覺) 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此後有大量論述。近年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不斷拓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和贊同,這一倡議正在從理念轉化為行動。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哲學思維和價值理念在新時代的現實實踐。習近平總書記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指出:「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爭,只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承諾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打破了國強必霸、弱肉強食的形上學思維邏輯,展現了一種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全新哲學思維理念。
  • 發布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西安共識》
    人民網西安9月11日電 (記者 王比學)在近日由中國國際商會、西安市政府、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陝西省貿促會共同主辦「第二屆絲綢之路工商領導人(西安)峰會暨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周」上,以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名義對外發布了《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的西安共識》(以下簡稱《西安共識》),表示將同心同向
  • 人民日報和音:重溫《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原標題:重溫《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音)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層出不窮……世人更加認識到,生活在一個互聯互通、休戚與共的地球村裡,必須站在全人類高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題為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亮相廣交會
    4月17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進駐第123屆廣交會向全球讀者推介,在展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客商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鰲論壇主旨演講時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共商共建共贏發展理念。在全球形成很大影響,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認同和響應。
  • 圖說: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非凡歷程
    作者: 是說新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從中國與世界的共同利益出發,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回應了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普遍訴求,充分展現了大國領袖的世界情懷和責任擔當。讓我們通過一組圖片,回顧這一理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 日本唐招提寺住持西山長老:佛教是中日友好的紐帶
    節目截圖編者按: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鳳凰衛視《風雲對話》走訪日本奈良,專訪了日本唐招提寺住持西山長老。鳳凰網佛教小編編發專訪內容如下:解說: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國間的互通往來可以追溯至1300多年前的唐朝。帶著對中日友好關係追根溯源的願望,《風雲對話》節目組走訪了被日本人稱為「精神故鄉」的古都——奈良。公元710至794年間,奈良曾是日本的首都,是比同屬於關西地區的京都,歷史更為悠久的古代帝都。
  • ...凸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訪法國巴黎第...
    新華社巴黎5月25日電專訪:新冠疫情凸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訪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教授皮卡爾新華社記者唐霽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教授皮埃爾·皮卡爾24日在巴黎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維護人類和平與福祉所提出的重要倡議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持久和平築牢堤壩
    為了花朵一樣的孩子免受災難,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與安寧,國際社會就應該致力於傳播和平理念、維護世界和平,大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這,才契合國際和平日設立的宗旨,符合世界各國及各國人民的利益。
  • 靳鳳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光明學術筆談】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蘊藏著豐富思想內涵的哲學範疇,其所具備的人文意蘊,既彰顯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也為人類其他文明體所廣泛接受和認可。要想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得更加美好,離不開生命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榮辱與共和利益共享。
  •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成長,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   同時,人類也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楊潔篪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發出「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在歷史的轉折關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倡議,深刻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世界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起到了撥雲見日的引領作用,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日益深入人心,中國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不斷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 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及其世界性貢獻
    1.習近平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堅持共同體個體之間的平等對話協商,提出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科學主張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指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 櫻花時節——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
    1978年8月12日,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9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際,明仁天皇對中國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而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又一度成為眾多中國知識分子自費留學的首選之地,漫漫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儼然中國近代史上的一盞明燈,那就是魯迅。
  • 萬紫千紅春滿園——如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世界命運握在各國人民手中,人類前途繫於各國人民的抉擇。中國人民願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微言   ◆中國是全球和平發展的「穩定錨」,是世界繁榮進步的「發動機」,是各國合作共贏的「助推器」。   ◆「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獨唱,而是沿線國家的大合唱。
  • 柬埔寨人民黨發言人為何說這次會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基礎?
    「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礎」——訪柬埔寨人民黨發言人索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