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非凡歷程

2021-01-10 國際在線

作者: 是說新語

「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從中國與世界的共同利益出發,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回應了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普遍訴求,充分展現了大國領袖的世界情懷和責任擔當。

讓我們通過一組圖片,回顧這一理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2013年3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他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新華社記者 丁林/攝

2013年4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博鰲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他提出了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正確方向:勇於變革創新,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同心維護和平,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安全保障;著力推進合作,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有效途徑;堅持開放包容,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攝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他從文明交流互鑑的角度指出:「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攝

2014年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中國將積極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同世界各國共同維護人類良知和國際公理,在世界和地區事務中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更加積極有為地參與熱點問題的解決,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2015年9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初步系統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內涵,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攝

2015年11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他深入剖析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努力給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帶來的啟示,指出:「面對全球性挑戰,各國應該加強對話,交流學習最佳實踐,取長補短,在相互借鑑中實現共同發展,惠及全體人民。同時,要倡導和而不同,允許各國尋找最適合本國國情的應對之策。」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攝

2016年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2016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願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中國倡導的新機制新倡議,不是為了另起爐灶,更不是為了針對誰,而是對現有國際機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目標是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新華社記者 馬佔成/攝

2017年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並發表主旨演講,詳細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動因、願景與實施路徑。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攝

2020年9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舉行會晤,會晤以視頻方式舉行。習近平強調:中方願同歐方在雙邊、地區、全球層面加強對話和協作,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攝

2020年9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續作出艱苦卓絕努力,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 新華社發

2020年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首次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提出構建「衛生健康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人文共同體」的重大倡議。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2020年11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首次系統闡述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2020年11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致辭。他指出,「中國-東協關係成為亞太區域合作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範,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例證」。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策劃:閆玉清 周昭成

相關焦點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哲學內涵
    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和不同社會文明,倡導合作而非鬥爭、主張和諧而非分歧、提倡寬容而非狹隘,崇尚世界各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以發展促進世界共同繁榮。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哲學思維和價值理念在新時代的現實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以「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原則徹底揚棄和超越傳統的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思維,從人類共同利益的角度超越了意識形態藩籬、超越了社會制度對立、超越了發展水平差異,無疑是一種具有全局性眼光和世界性視域的發展理念。最後,有助於破解「中心—邊緣」的不平等思維,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格局。
  • 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政治家和戰略家的宏大視野與戰略思維,高瞻遠矚地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為新時代中國外交樹立起一面光輝旗幟。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明確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的總體目標和前進方向,對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 「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陣首次亮相國慶群眾遊行
    (新中國70年·慶典時刻)「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陣首次亮相國慶群眾遊行中新社北京10月1日電 (黃鈺欽)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遊行10月1日在北京舉行。在第三篇章「偉大復興」的18個方陣中,由中外青年攜手並行組成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陣首次亮相國慶遊行,備受關注。
  • 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意義之三:中國貢獻繁榮全世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從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到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步履不停,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作為自身使命。 去年伊始,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回答了「中國為何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構建一個什麼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大基本問題。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亮相廣交會
    4月17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進駐第123屆廣交會向全球讀者推介,在展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客商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鰲論壇主旨演講時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共商共建共贏發展理念。在全球形成很大影響,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認同和響應。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歷史的轉折關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倡議,深刻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世界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起到了撥雲見日的引領作用,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日益深入人心,中國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不斷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 2017中國外交「遍地生花」 攜手全球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原標題:2017中國外交「遍地生花」 攜手全球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未來網(www.k618.cn 中央新聞媒體)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 廖瑾 劉璐)「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
  • 為什麼說和平美神巨型雕塑 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象載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面對當今世界存在的現實問題而提出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是中國對歷來秉持的和平外交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人類進步大勢、增進世界各國福祉的綱領性理念,受到世界多國的熱烈擁護,多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
  • 人民日報評論部:天下一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毫無保留地同國際社會分享防控經驗和診療方案,到承諾待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從建立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到落實「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世界各國並肩作戰、共克時艱,始終為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一個個務實的行動,讓世界感受到什麼是大國擔當,也生動詮釋著什麼是人類情懷。
  • 人民日報和音:重溫《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著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嚮往的最大公約數。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倡導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出主動積極、與時俱進的大國風範」。2017年2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隨後又陸續被寫入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通過的多份聯合國決議。在國家層面,中國正與越來越多的友好夥伴構建起雙邊命運共同體。
  • 人類命運共同體:歷史坐標、現實基礎與世界意義
    原標題:人類命運共同體:歷史坐標、現實基礎與世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是一種社會存在物,自人類從動物中走出來那一刻起,就過著一種共同體的生活。人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生存和發展。
  • 「平語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照亮人類進步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外交部分開宗明義宣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中國共產黨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中國外交和國際關係方面,習近平主席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譯策略初探
    一、引言《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收錄了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3年1月以來有關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的85篇文章,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一關乎人類命運前途的重大課題,為新時代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 習近平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江 山 史奎吉攝(人民視覺) 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此後有大量論述。近年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不斷拓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和贊同,這一倡議正在從理念轉化為行動。
  •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個重要層面
    原標題: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個重要層面 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在不同場合多次闡述了中國政府將致力於打造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關係新理念①,並構成了我國十八大以來國際(全球)政治參與和外交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
  • 從人類語言的差異與共性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從傳統利益觀來看,國際社會的利益關係曾被認為是一種排他性的零和關係,然而,面對越來越多的全球問題,人們對共同命運和利益有了新的認識。在此背景下,人們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有了更深刻理解,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我們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
  • 靳鳳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光明學術筆談】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蘊藏著豐富思想內涵的哲學範疇,其所具備的人文意蘊,既彰顯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也為人類其他文明體所廣泛接受和認可。要想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得更加美好,離不開生命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榮辱與共和利益共享。
  • 萬紫千紅春滿園——如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以神來之筆為世界謀,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理念,對這一世界走向之問作出了響亮回答。   一 深刻複雜的世界局勢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把握大勢才能運籌帷幄,胸懷天下方顯大國擔當。面對風雲激蕩的國際局勢,只有善於觀大勢、明大勢,才能在複雜局勢中撥雲見日,看清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
  • 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走深走實(2020·年終專稿)
    2020年,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人類航船遭遇激流險灘。巨大挑戰,考驗人類破浪前行的意志和能力。風高浪急之時,更要把準方向。「各國互聯互通,命運休戚與共。要超越國家、民族、文化、意識形態界限,站在全人類高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