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語言的差異與共性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2020-12-20 光明網

  作者:北京聯合大學國際交流學院講師魯瑩,國際交流學院院長、教授 楊鵬

  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國際社會所發生的經濟和社會事件,不論是曾經呼嘯而至的金融危機還是眼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深刻凸顯了人類命運互相依存的本質。從傳統利益觀來看,國際社會的利益關係曾被認為是一種排他性的零和關係,然而,面對越來越多的全球問題,人們對共同命運和利益有了新的認識。在此背景下,人們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有了更深刻理解,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我們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

  眾所周知,文明與文化的物質載體是語言,語言和文字標誌著文化和文明的誕生與發展,勾畫了人類共同命運的生動圖景。作為文明的紐帶與鑰匙,人類語言的差異是否能探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困惑?人類語言的共性是否能為破解這些困惑發掘新的視角?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對我們孜孜不倦地尋求共同價值、實現共同命運又有什麼影響、發揮著什麼作用?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1990年在《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裡提出,「不存在誰是誰非的問題,而是屬於不同傳統和處境的問題。我們不僅能相互容忍還能相互讚賞,我們不妨各美自美,還可以美人之美」。正如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

  可以說,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漢語言文字是滋養中華文明的生存土壤,漢語言和漢字凝聚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與以拉丁語係為承載的西方文化差異巨大,如何調和語言、文字差異所產生的文化與價值的矛盾與衝突?

  面對語言與文字差異,我們應該既有世界眼光,站在中國立場,也有人類胸懷。最重要的是,在民族復興進程中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重視漢語言文字的建設工作。我們國家一直有這一優良傳統,遠溯秦始皇的「書同文」重要政策促進古代漢語的形成;近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開始就把語言文字作為國家建設百廢待興的重要環節。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日報》連載呂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語法修辭講話》;20世紀50年代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推廣普通話、簡化漢字、推行《漢語拼音方案》;1956年國務院下令編寫以語言規範為目標的《現代漢語詞典》。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劉丹青指出,這些工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短短幾年展開,卓有成效,對我國語言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面對語言與文字差異,重視漢語言文字的建設工作,就要用精準翻譯傳播中國概念、傳遞中國聲音。近年來,中國方針政策、政治理念等對外輸出日益頻繁,傳播方式趨於多樣化。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國內出現了大批的新詞語,新術語;黨中央經常提出一些鮮明中國特色、豐富理論內涵、傳播效果極佳的新概念、新提法、新表述等,這些術語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方面面。在中國理念對外傳播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必須加速中華文化外譯進程,只有真正權威準確的翻譯才被認可和接受,要使國外讀者深入了解中國理念的豐富內涵,才能有效傳播中國理念。

  面對語言與文字差異,重視漢語言文字本身的建設,就要充分利用出土文獻系列成果深化對漢字的研究,依據出土文獻不同時期的原始漢字樣本,推進歷史悠久的漢字學研究取得新的更大突破。漢字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表徵,漢字的形成和發展,與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漢字研究既是漢語文字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是中國古代文明史研究的重大課題。正如著名文字學專家黃德寬所說,要推進漢字學研究取得突破,關鍵還是要依據出土文獻資料。隨著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發展,從原始刻劃符號、殷商甲骨文到近代漢字,一系列出土文獻資料重見天日。充分利用出土文獻資料全面系統地開展漢字研究,是當前和今後漢語言文字研究和中國古代歷史文明研究的重大任務。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

  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記載,「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作《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演講時,引用並指出,「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因此,在面對語言文字差異的現實時,我們不光要美人之美,各美自美,做好我們的漢字研究和外譯傳播,還要能夠調和各種不同的差異,求同存異,異中求同,差別中求統一,多樣性中求一致。小到烹飪菜餚,大到文化交融,都要在和諧共存的關係下,才能呈現更好的狀態。那麼,如何差別中求統一呢?

  首先,既有本土意識,也有國際視野。中國近代200年來的文化進步,都是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精神下,不斷吸收和學習西方思想,另一方面汲取傳統思想的營養,最後形成一種新的文化或者學術體系。比如,我國語言文字工作從一開始就面對尖銳的中外關係,比如拼音方案是採用民族注音字母形式,還是拉丁文西化的形式,在20世紀50年代有很多爭議,最終選擇了拉丁化。很多人希望用注音字母,即用偏旁改造的形式來構成拼音,但是國際化視野佔據了優勢,最終通行的《漢語拼音方案》,不但在國內廣泛推進了語言文化事業,也極大地便利了國際交流與應用。

  其次,既要努力吸收,也要銳意開創。著名語言學家袁毓林回顧新中國70年來的漢語語法研究時,直言在中西文化激蕩背景下中國語言學界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中國語言學和中國語法學在國際舞臺上失語——國際語言學論壇上沒有我們的聲音。同時他認為,應該摒棄爭論,未來的路就在每個人腳下。只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知識,面向語言生活和社會應用,一方面採納西方不時傳來的新方法,一方面努力發掘漢語的特色;堅持中國語言學的優良傳統,基於漢語的歷史、方言和大量少數民族語言的事實,進行沉浸式調查和多角度觀察;以世界語言的共性和差異為背景,銳意提出新的見解,容許不同的學術見解共存與競爭,漢語語法研究就會不斷進步。

  最後,既要共同進步,也要領先一步。當前科技的急速發展,人類已經生活在你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的小小寰宇之中。語言的差異引起文化的隔閡和矛盾會威脅人們的共同生存。如果能在未來解決語言差異帶來的直接誤解和困擾、進一步調和文化隔閡,就能使表達和獲取信息更加簡單、便利,幫助人們相互理解,為共同利益和共同命運走出最基礎的一步。當下,藉助人工智慧的神經網絡機器翻譯,進行跨語言的理解交流,對於中國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語言智能被稱為人工智慧「皇冠上的明珠」,因為人類語言是知識和思想的載體,人工智慧的核心是自然語言理解和處理。語言學可以在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自然語言處理、自然語言生成等四個方面助力人工智慧,讓機器更好地理解人類的語言,早日突破語言的限制與差異,消除語言隔閡,調和價值和文化矛盾,探尋語言智能未來之路。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在「各美之美」「和羹之美」的基礎上,我們還應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不僅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還要實現世界文化共同繁榮。前兩節我們談了尊重各自的語言文化,求同存異,那麼,如何實現世界文化的共同繁榮呢?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貫穿了人類的整個歷史,語言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起源,我們不妨將人類語言的共性作為構築共同價值、實現文化認同的路徑。著名語言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平克認為,儘管我們說著不同的語言,但我們擁有相同的心智結構,語言是洞悉人性的一面窗口。因為表面看來,各種語言無法互通,但在表層差異之下,所有語言擁有的都是一套相同的計算設計,包括名詞、動詞、短語結構、單詞結構、格和助詞等。

  從世界文化共同繁榮的可能性來說,人類語言除了具有普遍語法特性,不同語言的特徵也存在語言共性,並且大多數語言的共性表現出蘊涵(implication)關係。舉例來說,人類學家Berlin & Kay為了支持語言普遍主義的觀點,調查了顏色命名的跨語言差異,他們對100多種語言的顏色詞系統作了類型研究,結果令人大吃一驚。首先,各種語言的顏色詞分界不同,但對中心色的判斷是一致的;其次,各種語言基本顏色詞的等級也是相似的。所以,不但說同一種語言的人擁有相同的焦點色,而且說不同語言的人擁有的焦點色也非常一致。心理學家Rosch的進一步研究也證明,焦點色反映了人類共同具有的感知-認知的顯著性,獨立於語言之外。從普遍語法到普遍認知的證明和發現,為我們找到了尋求共同認知和共同價值的可能性。

  從世界文化共同繁榮的可行性來看,著名語言學家陸儉明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語言鋪路。那麼,除了前文所述漢語文字學和語法學的研究、人工智慧和語言翻譯的開發,還應多內涵多角度地推進語言教學。這既包括中國的外語教育,也包含漢語國際教育,兩者目的和功用不同。中國的外語教育旨在培養具有語言和文化雙向對話能力的外語專門人才,而漢語國際教育具有多種內涵:面向留學生的漢語教育是為了讓外國人通過學習漢語,了解、認識和認同中華文化;海外華文教育是為了使華僑華人子弟傳承本族語言和文化;國際漢語師資是為了培養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和教學任務的漢語教師。其實質都是為了實現語言理解、溝通情感、融合認知、實現文化認同。所以,漢語國際教育不僅要體現漢語的語言特色,還要體現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教學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要體現中華文化的特色。總之,推進語言教學,是走向對世界表達中國話語、促進共同理解、達成文化共識,並最終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的可行之路。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准號:19BYY173】

[ 責編:李貝 ]

相關焦點

  • 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深刻認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在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總體框架和核心要義的「十個堅持」中,「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居於靠前的突出位置,鮮明地提出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理念引領作用突出,體現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哲學思維和價值理念在新時代的現實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以「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原則徹底揚棄和超越傳統的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思維,從人類共同利益的角度超越了意識形態藩籬、超越了社會制度對立、超越了發展水平差異,無疑是一種具有全局性眼光和世界性視域的發展理念。最後,有助於破解「中心—邊緣」的不平等思維,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格局。
  • 人民日報和音:重溫《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原標題:重溫《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音)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層出不窮……世人更加認識到,生活在一個互聯互通、休戚與共的地球村裡,必須站在全人類高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題為
  • 習近平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7年3月23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決議呼籲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江 山 史奎吉攝(人民視覺) 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此後有大量論述。近年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不斷拓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和贊同,這一倡議正在從理念轉化為行動。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亮相廣交會
    4月17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進駐第123屆廣交會向全球讀者推介,在展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客商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鰲論壇主旨演講時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共商共建共贏發展理念。在全球形成很大影響,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認同和響應。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譯策略初探
    一、引言《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收錄了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3年1月以來有關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的85篇文章,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一關乎人類命運前途的重大課題,為新時代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 發布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西安共識》
    人民網西安9月11日電 (記者 王比學)在近日由中國國際商會、西安市政府、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陝西省貿促會共同主辦「第二屆絲綢之路工商領導人(西安)峰會暨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周」上,以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名義對外發布了《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的西安共識》(以下簡稱《西安共識》),表示將同心同向
  •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很高興在新年伊始就來到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同大家一起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命題。   我剛剛出席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達沃斯,各方在發言中普遍談到,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是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歷史的轉折關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倡議,深刻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世界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起到了撥雲見日的引領作用,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日益深入人心,中國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不斷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 萬紫千紅春滿園——如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以神來之筆為世界謀,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理念,對這一世界走向之問作出了響亮回答。   一 深刻複雜的世界局勢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把握大勢才能運籌帷幄,胸懷天下方顯大國擔當。面對風雲激蕩的國際局勢,只有善於觀大勢、明大勢,才能在複雜局勢中撥雲見日,看清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
  • 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版出版發行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翻譯的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收入習近平同志論述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文稿85篇。該書日文版和此前出版的英文、法文版,對於國外讀者深入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刻理解習近平外交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我國外交方針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 構建「普遍語言世界圖景」
    民族語言是民族存在的身份象徵,表達、展現且傳承著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共同體凝聚、形成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全球一體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世界各國、各地區在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緊密,以此實現共同發展。
  • 人民日報評論部:天下一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毫無保留地同國際社會分享防控經驗和診療方案,到承諾待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從建立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到落實「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世界各國並肩作戰、共克時艱,始終為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一個個務實的行動,讓世界感受到什麼是大國擔當,也生動詮釋著什麼是人類情懷。
  • 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網絡空間人類共同處境和出路的創造性提法,要求各國在尊重主權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合作形成互利共贏、秩序良好、共享共治的網絡空間。    【摘要】網絡空間是一個基於信息技術發展而形成的全球性和地方性交疊的人類生活的新場域。全球網絡空間的競爭與博弈是技術發展和資源分配不均的必然產物,技術和信息日益成為至關重要的權力資源。
  • 聯合國日內瓦講話: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很高興在新年伊始就來到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同大家一起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命題。我剛剛出席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達沃斯,各方在發言中普遍談到,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是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我們從哪裡來、現在在哪裡、將到哪裡去?
  • 「平語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照亮人類進步之路
    2021年新年伊始,《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主席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著名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際形勢日趨複雜、風險挑戰和新老矛盾問題交織並存、全球治理體系亟待完善的今天,重溫這篇演講,感悟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意義和獨特價值,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創造性開展工作,努力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時代華章,可謂正當其時,尤為必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判斷。
  • ...凸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訪法國巴黎第...
    新華社巴黎5月25日電專訪:新冠疫情凸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訪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教授皮卡爾新華社記者唐霽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教授皮埃爾·皮卡爾24日在巴黎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維護人類和平與福祉所提出的重要倡議
  •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方略
    面對技術產業突破的危與機,面對網絡空間發展的治與亂,著眼於世界前途命運的共同關切,秉持全人類發展福祉的普遍道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首次提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組委會在2019年發布《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概念文件,並在2020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舉辦之際又發布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行動倡議》。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哲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放眼歷史長河、立足當今實際,以深刻的哲學思維,對「世界向何處去」這一重大的時代之問,進行深度的哲學剖析和系統的理論回答,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深厚的哲學內涵,它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很難找到有關人類共同體的系統論述,但有關共同體的觀點有不少。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首次進駐第125屆廣交會
    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英文版首次進駐第125屆廣交會巡展,深受全球客商喜愛,同期展出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書籍。此次巡展單位北京崇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餘富文介紹:《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收入習近平有關重要文稿85篇。為適應國外讀者閱讀習慣,英文版在中文版基礎上增加了注釋、索引、縮略語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