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記錄文化的符號系統,既是文化的基石,也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它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人類重要的認知與思維工具,是實現認知和思維活動的物質形式,參與文化的形成。每一種語言都包含一種獨特的世界觀,包含屬於某個人類群體的概念和想像方式的完整體系。簡言之,語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蘊含著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之所在,即民族的語言世界圖景。
語言世界圖景這一術語最早由蘇聯語言學家布魯江於1973年提出,後被俄語學界廣泛使用並成為俄語語言學特別是俄語語言文化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和前沿理論。語言世界圖景是指某一語言群體對外部世界的樸素的觀念認知的總和,即該群體的語言中所反映的世界圖景。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洪堡特認為,語言對人的思維、認知活動和世界觀的確立起著決定性作用。一切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研究都必須立足於一個基本觀念,即語言的主要功能並不僅僅是讓人達到相互理解目的之媒介,而是一個民族對世界進行感知與思維的手段和工具。這樣的手段和工具有著民族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是造成不同國家和民族間交際障礙的主因之所在。語言世界圖景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便是發現和描述這種差異性,並在此基礎上探尋它們的共通性——不同語言中包含的普遍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即普遍的語言世界圖景。這是解決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紛爭的一個有效方法,因為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紛爭不是簡單的交際雙方不同文化的碰撞過程,而是交際雙方所屬的不同語言世界圖景相互對話的過程。人類同根同源,同在一個地球,同處一個世界,人類的利益和價值是共同的、一致的,不同之處往往表現為具體利益的分配問題。這與「語言共同體」的提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約翰·甘柏茲和中國著名學者姚小平於1984年在《國外語言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言語共同體》一文。作者指出,在分析那些發生於明確限定的社會範圍內的語言現象時,研究對象則是語言的運用,因為語言運用反映了更一般的行為規範。這種明確限定的社會範圍就是言語共同體,即人類的任何一個集體,其特點是通過一些共有的語詞符號而有規律地、頻繁地相互作用,並依靠語言運用上的重大差異與其他類似的集體區別開來。雖然並非所有的交際都是語言的交際,但語言是最有力、最重要、用途最廣的交際工具。語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符號,反映其特徵,也是其身份的象徵,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精神財富,更是其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甚至可以視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綜合實力的重要衡量指標。語言作為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國際合作、交流互鑑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不僅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重要傳播工具,對於推進一個國家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發揮著重要作用。語盛則國強。民族語言是民族存在的身份象徵,表達、展現且傳承著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共同體凝聚、形成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全球一體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世界各國、各地區在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緊密,以此實現共同發展。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要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需要能夠溝通的語言作為相互之間交流的基礎,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加強不同國家間的交際和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打造「普遍語言世界圖景」,增進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認同,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構建「民族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由此可見,加強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溝通是打造普遍語言世界圖景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條件。「普遍語言世界圖景」不僅是實現交流與合作的前提,更是實現全球一體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動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普遍語言世界圖景」的構建。「普遍語言世界圖景」的構建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可以直接有效地對接並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為社會發展重要動力的語言研究,最終走向應該是構建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普遍語言世界圖景,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而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沿線有60多個國家,涵蓋50多種官方語言,可謂是全球語言多樣性最為豐富、文化差異性最為突出的區域。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和起點,構建沿線國家的普遍語言世界圖景,實現沿線國家語言互聯互通和價值認同,做好戰略區域內「普遍語言世界圖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對接,平衡好沿線國家多元的利益訴求。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必須面對的任務和挑戰,也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穩健前行的重要保障。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正教與俄羅斯文學研究」(015ZDB09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