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普遍語言世界圖景」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記錄文化的符號系統,既是文化的基石,也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它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人類重要的認知與思維工具,是實現認知和思維活動的物質形式,參與文化的形成。每一種語言都包含一種獨特的世界觀,包含屬於某個人類群體的概念和想像方式的完整體系。簡言之,語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蘊含著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之所在,即民族的語言世界圖景。

  語言世界圖景這一術語最早由蘇聯語言學家布魯江於1973年提出,後被俄語學界廣泛使用並成為俄語語言學特別是俄語語言文化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和前沿理論。語言世界圖景是指某一語言群體對外部世界的樸素的觀念認知的總和,即該群體的語言中所反映的世界圖景。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洪堡特認為,語言對人的思維、認知活動和世界觀的確立起著決定性作用。一切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研究都必須立足於一個基本觀念,即語言的主要功能並不僅僅是讓人達到相互理解目的之媒介,而是一個民族對世界進行感知與思維的手段和工具。這樣的手段和工具有著民族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是造成不同國家和民族間交際障礙的主因之所在。語言世界圖景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便是發現和描述這種差異性,並在此基礎上探尋它們的共通性——不同語言中包含的普遍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即普遍的語言世界圖景。這是解決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紛爭的一個有效方法,因為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紛爭不是簡單的交際雙方不同文化的碰撞過程,而是交際雙方所屬的不同語言世界圖景相互對話的過程。人類同根同源,同在一個地球,同處一個世界,人類的利益和價值是共同的、一致的,不同之處往往表現為具體利益的分配問題。這與「語言共同體」的提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約翰·甘柏茲和中國著名學者姚小平於1984年在《國外語言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言語共同體》一文。作者指出,在分析那些發生於明確限定的社會範圍內的語言現象時,研究對象則是語言的運用,因為語言運用反映了更一般的行為規範。這種明確限定的社會範圍就是言語共同體,即人類的任何一個集體,其特點是通過一些共有的語詞符號而有規律地、頻繁地相互作用,並依靠語言運用上的重大差異與其他類似的集體區別開來。雖然並非所有的交際都是語言的交際,但語言是最有力、最重要、用途最廣的交際工具。語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符號,反映其特徵,也是其身份的象徵,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精神財富,更是其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甚至可以視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綜合實力的重要衡量指標。語言作為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國際合作、交流互鑑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不僅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重要傳播工具,對於推進一個國家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發揮著重要作用。語盛則國強。民族語言是民族存在的身份象徵,表達、展現且傳承著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共同體凝聚、形成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全球一體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世界各國、各地區在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緊密,以此實現共同發展。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要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需要能夠溝通的語言作為相互之間交流的基礎,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加強不同國家間的交際和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打造「普遍語言世界圖景」,增進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認同,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構建「民族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由此可見,加強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溝通是打造普遍語言世界圖景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條件。「普遍語言世界圖景」不僅是實現交流與合作的前提,更是實現全球一體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動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普遍語言世界圖景」的構建。「普遍語言世界圖景」的構建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可以直接有效地對接並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為社會發展重要動力的語言研究,最終走向應該是構建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普遍語言世界圖景,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而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沿線有60多個國家,涵蓋50多種官方語言,可謂是全球語言多樣性最為豐富、文化差異性最為突出的區域。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和起點,構建沿線國家的普遍語言世界圖景,實現沿線國家語言互聯互通和價值認同,做好戰略區域內「普遍語言世界圖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對接,平衡好沿線國家多元的利益訴求。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必須面對的任務和挑戰,也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穩健前行的重要保障。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正教與俄羅斯文學研究」(015ZDB09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相關焦點

  • 從人類語言的差異與共性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在此背景下,人們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有了更深刻理解,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我們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  眾所周知,文明與文化的物質載體是語言,語言和文字標誌著文化和文明的誕生與發展,勾畫了人類共同命運的生動圖景。作為文明的紐帶與鑰匙,人類語言的差異是否能探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困惑?
  • 中國美院攜手新華智雲構建未來圖景——黑鏡頭·七種方式
    聲音/旋律作為一種抽象的溝通方式在自然界似乎是普遍存在的, 就像植物與植物之間那些神秘的生物信號. 這種生物信號不僅僅用於植物之間的茶話會, 同時還會影響植物的外表生物性。典禮在虛擬的伯克利校園舉行,該校園是由 100 多個學生、校友在《我的世界》中共同搭建,校長致辭、學位授予、拋禮帽等該有的環節一個也不少。這讓我們陷入一種反思:科技的進步,加之社會事件的催化,人類是否已經迎來了全新的記錄方式?在日益虛擬化、遊戲化的世界裡,榮譽感和儀式感該如何表達和記錄?是會走向極端的去實體化的方向,還是走向信息實體化的大融合?
  • 謝地坤: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
    原標題: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學苑論衡) 我們應學習一切世界優秀文化,從當代哲學發展的世界圖景中思考中國哲學發展問題。這有益於推動中國哲學發展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理論支撐。   當代世界哲學發展的基本格局   近代以來,西方文化處於強勢地位。可以說,現代哲學學科體系就是按西方哲學的模式發展而來的。
  • 中文怎樣才能成為世界通用第二語言
    第三,中文邁出了成為世界第二語言的重要一步。只有進入基礎教育的外語,才有可能成為世界人民經常使用的語言。中文的下一步就是發展為「重要外語」。在世界語言生活裡,中文已經具有成為第二大語言的發展趨勢,中文國際教育為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重建世界圖景:「亞洲」概念在中國的接受史
    對於中國傳統的體系而言,「亞細亞」或「亞洲」一詞源於遙遠的歐洲知識體系對世界描述的圖景。從詞源上看,「亞細亞」一詞源於古希臘語Ασα,原是指太陽升起的地方。當這一詞彙進入拉丁語世界之後,被轉寫為Asia。最早使用「亞細亞」作為地理區劃的人,是羅馬帝國時代的博物學家蓋烏斯·普林尼·塞孔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
  • 構建郵政寄遞業社會普遍服務戰略
    在此背景下,郵政寄遞業社會普遍服務面臨著從「以經營者為中心」迅速轉變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動態調整。新時代的郵政寄遞業社會普遍服務需構建與國際接軌、增強社會融合匹配度、走疊加式發展之路的戰略思維,建立需求變化調查機制、打造多元開放平臺、協同多部門融合發展、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強化績效評估和社會監督評價機制。
  • 《美麗新世界》裡的世界圖景與社會影像 | 弗裡德·裡奇
    《1984》中(出版於1985年)預言的可怕危機,但文化批評家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卻指出,也許更為真實、更具災難性的未來圖景早已在另一部出版時間更早的作品——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出版於1932年)——中被描繪了出來: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禁書者,而赫胥黎擔心的是不再有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知情權的人,
  • 淺論森林美的三個層次圖景
    從審美角度看,森林美包括森林景觀、森林意象、森林意境三個層次的圖景。森林景觀是指自然本體,屬現實世界、物質世界,給人審美感受是悅形;森林意象是指藝術本體,屬藝術世界、情感世界,給人審美感受是逸情;森林意境是指哲學本體,屬可能世界、理想世界,給人審美體驗是暢神。
  • 有人的地方,就有語言,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種語言?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布的 《瀕危語言圖譜》統計,目前全世界存在的語言有7000種,這些語言散落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裡,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會有語言。有些語言的使用者可以多達數十億人,例如現在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有十種,它們依次是:漢語、英語、俄語、西班牙語、北印度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孟加拉語、德語和日語。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世界語和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而有些語言的使用者少則幾人,甚至面臨著即將消亡的威脅,因此尤其脆弱。
  • 構建Web App的十大熱門程式語言
    我很好奇現在的程式設計師平均大概會多少種程式語言呢?不是說通過查看代碼可以識別出是哪種語言,而是起碼會用這些語言實現一些基本功能。不過接下來這十種程式語言,值得一看。這是通過對IEEE,TIOBE和New Relic在內的熱門語言排行榜相關文章進行分析得出的。如果你要寫一個有前端(客戶端系統)的頁面,你可能要用到JavaScript。但在伺服器端,開發語言有很大變化。
  • 中國夢的文化圖景
    原標題:中國夢的文化圖景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天下為公、協和萬邦的和諧精神,捨生取義、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等,深深熔鑄於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成為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不竭精神動力,構建了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夢確立不懈價值追求。
  • 馬克思理解生命的理論圖景
    這些讓我們看到了立志不只是要闡釋世界而還要改變世界的思想家那昂揚的鬥爭激情,同時也體現了馬克思對於生命意義的獨到理解。儘管馬克思沒有專門系統論述生命意義,但我們依然可以從政治經濟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中,發現他關於生命意義的理論圖景。
  • 藝術的破壞與構建
    進入20世紀後,興起了現代主義、立體派、表現主義與抽象藝術,藝術步入即不受宗教影響也不被客觀世界束縛,而是崇尚個人內心世界的外化、獨立個性的表達。接著是後現代主義藝術運動,旨在將藝術語言擴展到人的身體內部,以強化其社會參與及社會批判的功能。一直發展到現今以「普世價值」為核心精神指向的當代藝術,整個藝術歷程在破壞與構建中不斷演變。
  • 烏克蘭語也是語言政策的受害者
    語言不僅是一種交流和世界知識的手段,在大文化中它是一種價值矩陣,它鞏固了世界觀的基礎和數百萬特定的語義陰影,形成了一個只對這種語言傳統的承載者開放的世界圖景。俄羅斯就是這樣一個矩陣。而這項任務與確保烏克蘭人在社會中佔據主導地位的願望毫無關係。主要的打擊應用於價值坐標系統,以便從長遠來看清楚烏克蘭人對曾經本土且絕對可以理解的身份元素的看法。
  • 萬花筒裡說語言
    這如同萬花筒裡彩色碎粒的有限「詞彙」,經語言巧匠的一顛一搖,卻能變化成氣象萬千的圖景,表達出蘊涵無限的意味。「長日夏涼風動水」顛倒為「水動風涼夏日長」,情趣迥異;「哲學的貧困」翻過來成為「貧困的哲學」,針鋒相對;「辦事難」、「事難辦」、「辦難事」,意義懸殊。用有限的詞彙來反映無限的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必須具有對於語言的高強的敏感性、高明的識別力和高妙的組合法,才能練就高超的運筆功。
  • 英國學者約翰·韋伯:中文是世界所有語言的原始語言!
    ——萊布尼茨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 350年前,英國學者約翰·韋伯指出,中文是世界所有語言的原始語言。03 英語單詞中與漢字近似音形義的案例英國學者約翰·韋伯認為,中國人的語言有一種其他語言無法媲美的簡易性。漢字具有直接表意能力,在幾千年當中變化很小,漢語保持了古老的純潔性,保存著原始語言的精華。
  • 尋天涯海角,觀浮世圖景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展映單元片單
    無論國家、種族;無論社會、個體,從導演到舞者,再到工人,土著居民……浮世圖景中是微觀視角下的個體現狀,亦即是繁華社會中折射出的宏觀一角。在鏡頭之後,景框之中,不難領略到導演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反思。尋天涯海角,觀浮世圖景來源: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翻譯:糾結的茶 Lune S ruirui 文二狗1電影創作家(2020)The Filmmaker's House亞洲首映導演:馬克·艾薩克斯
  • 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語言——中文
    目前有10種語言主宰著全球,語言是大家互相交流的重要方式。 中文/普通話——37個國家,13種方言,15.96億人講
  • 微軟:Excel公式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程式語言
    文|一君微軟近日推出了一項 Excel 公式構建的新功能 LAMBDA,正則測試階段。LAMBDA 允許使用 Excel 自身的公式語言自定義功能,而過去,Excel 中需要通過 JS 等語言編寫自定義函數。
  • 中文成為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官方語言
    一個國家能否影響世界,一種文化能否被其它國家所接受,有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這個國家的語言是否被其它國家的人廣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