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05 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中國越來越關注作為亞文化圈共同的歲時民俗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韓國的「春節」。
韓國春節(舍爾)的由來
韓國把農曆的正月初一稱作「舍爾」或「雪日」,它有「新年的開頭、歲首」的意思,也稱作年初或開歲。(陰曆計時是新羅時代從中國傳到韓國並開始使用)舍爾被認為是韓國固有民俗和中國傳統民俗融合之後形成的一種習俗。史上並無明確記載正月初一從何時開始成為韓國的節日,《高麗史》記載春節是「九大俗節」之一,朝鮮時期春節與寒食(冬至後的第 105 天)、端午、中秋一起被稱作四大節日。舍爾的傳統風俗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存在,到了高麗時期趨於多樣化,並一直沿襲至朝鮮時期。但事實上,今天我們所說的春節及其他各月份的風俗在韓國得以固定下來是到了高麗時期,春節的風俗在朝鮮半島受到各時期宗教及當地文化的影響,高麗時期形成了「八關會」、「燃燈會」等帶有佛教教義的風俗,而到了朝鮮時代,重視祭祖等春節祭禮的儒教風俗則佔了上風。
在日本統治時期,韓國原本的農曆舍爾被改成公曆舍爾,後又因為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韓國政府也將公曆舍爾定為舍爾正式的日期。大韓民國成立後,1985 年在民眾的要求、政府的主導下,農曆舍爾再次恢復,並被定為韓國兩大重大節日之一。舍爾又被稱作「慎日」,意為要謹言慎行,因為一年的運氣都取決於新年的第一天,所以務必謹言慎行以求避邪招福。
韓國人過春節的禮俗
中國和韓國都是禮儀之邦,尤其在過年的時候更是注重禮節。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中國和韓國在正月初一這一天早上都要去給長輩拜年,並送上禮物及新年的祝福,如: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大吉大利等等。不同的是,韓國春節最重要的活動是初一祭祀祖先,以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其祭祖程序嚴格,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慄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制。祭祖完畢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家有喪事或服三年喪者則不拜年。中國每個地方的祭祖風俗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在年前掃墓,有的地方初一早上去墓地祭拜已故的親人,還有的地方春節的時候不祭祖。總之,在中國,春節基本上是家人團聚的節日,歡歡喜喜過大年。
韓國春節傳統民俗習俗及遊戲
傳統的節日春節(舍爾)在中韓兩國都是舉家團圓的日子,在中國有春運,在韓國有民族大移動之說,可見春節(舍爾)節日期間,大多數人都回家過節,堵車、一票難求等也是每年必上演的節日現象。家人團聚,除了節日禮儀外,都有各自的風俗習慣及民俗遊戲。在中國,年前家家戶戶準備年貨,貼春聯及福字,過年要燃放煙花爆竹、守歲等,另外還有舞龍舞獅等。在韓國,過春節時,一家人湊在一起多玩一種叫作「尤茨」(相當於中國的擲十二象)的遊戲。女人則玩跳跳板,據說正月裡跳了跳板,腳板一年都不會扎刺。另外,還有一種驅鬼的風俗,初一黃昏時,在門口拉上禁線,撒上黃土,並燃放鞭炮。睡覺時,則把小孩的鞋藏起來,以免被鬼偷去。
韓國人過年的時候一般會穿上民族服裝——韓服,中國人過年的時候在穿著方面相對來說比較隨便,但一般會穿新衣服。春節前一天即 12 月 30 日除夕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電視,通宵達旦打麻將或打撲克。而韓國在陽曆 1 月 1 日到來之際,根據每個家庭的喜好,與親戚朋友一起前往鍾路聽新年鐘聲或者買蛋糕、看歡慶新年的電視節目,分享迎接新年的快樂,互相傳達新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