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明永樂年因此地有一座白馬廟,故取名白廟。周邊有六個村落均以白廟二字為後綴起名,稱為白廟鄉,後因國家發展,撤鄉合併進鰲山衛鎮。
白廟鄉四面環山,山清水秀,其範圍內的土地屬砂質土壤,盛產小麥、玉米花生等,特別是芋頭、地瓜產量高,營養價值大。在青島及周邊地區久負盛名。
往年總有親朋好友聞名白廟芋頭、地瓜好吃。所以作為本地人的我,就成為了代為採購的好幫手啦。漸漸我發現,白廟芋頭竟已成為一種美食的追求,舌尖的美味!竟是即墨市十大特產之一,並位列第一。如果說之前看到電視或報紙其他宣傳說:「某某某小吃是中國名吃,某某某地方是國家著名勝地。心中只想到那一定很好吃很好玩,但從沒像現在這樣,由心底升起一股莫名的自豪感。我白廟大芋頭雖只是即墨市的十大特產,但對於我們白廟人來說那也是一份小驕傲。
所以為家鄉推廣一下,也是有一種沾沾自喜的小心情。
尤其是聽到那些認為:一個芋頭、地瓜能有多好吃?還這麼貴?的人。吃完後由衷的說出確實比平時吃到的味道不一樣的話語時。
總會心底加一句,是吧?就是好吃!
當然,能在其中賺點小錢更也是讓我多了一些動力,來回遊走在集市上,討價還價。這最重要的一環,那就是會分辨,購買到真正的本地芋頭,而且還能分辨出這家人的地是在哪裡?是否是在最好吃的那一片範圍內的土地上種出的正宗大芋頭。
「面」多,「Q」彈,結實的白廟大芋頭,拿在手裡沉甸甸,那真是一種喜人的感覺。當眼前擺滿一大堆幾十斤幾百斤如此大的芋頭時,那真是一種眼饞的壯觀景象。不自覺的感到這些芋頭真稀罕人啊!
要知道以我們這裡的品種來講,這麼一顆碩大的芋頭,一棵芋頭上可能只有這麼一個拿得出手的大芋頭,如果收成不好,甚至一畝地也出不了幾斤大個的芋頭。近年來由於大量的青壯年打工,很多土地沒人細心管理。更何況是最需要「認真」二字的芋頭了。芋頭喜水,所以當天氣乾燥的時候,經常會在半夜裡還能聽到抽水機的馬達聲。那一定是勤勞的大爺一個人默默的守護著自己的「寶貝」。
白廟鄉四面環山,群山淌下的泉水匯聚成一條條小河小灣,分散分布。為澆灌儲存了甘甜的泉水。
月亮高懸,河水瑩白,蛐蟲嘶鳴,一位老農蹲坐田頭吸著菸捲,紅色的菸頭映出一張溝壑的滿足笑臉,遐想著收穫。
而遇到澇災時,又會看到一個個匆忙的身影,在田間無奈的搖頭。
芋頭喜水但也不能過多啊!所以容易被水淹澇的地方絕不適合種植芋頭,那會讓芋頭爛掉根系的。雖說不必天天守在地頭,但是要想讓芋頭有個好收成,絕不是普通的管理就可的,除非不想擁有碩大的芋頭,除非不在乎收穫季節時,刨出來的是一顆顆「小葡萄」。所以芋頭適合砂質土壤,水分流失快不容易澇根,又需要大量的水分營養,需要經常灌溉,以保證芋頭腳下的沙土水量適當,易於生長,沙質土壤鬆弛,沙子的空隙利於排水,並減小四周向內的壓力,利於根系膨大,從而保障收穫果實。如果泥土過多,遇到雨天就會成為一灘泥濘,積水難以蒸發和滲透地底,芋頭泡在泥水中好幾天就容易爛根。
近幾年更是在田間流傳一句話,芋頭不重茬,重茬必爛根的現實情況。尤其是已經爛過根的地,在以後很多年裡都會隱藏在土裡一種細菌。只要種植芋頭就會被細菌感染爛掉,到不了秋天就已經滿地蔫葉了。這個問題我覺得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白廟大芋頭的根本了,但是卻沒有有效的救治方法。心痛!
好的芋頭產地經過重重問題困擾後,再也剩不了多少,產不出多少了。此時更是有一些滑頭的商家,從外地引進芋頭來濫竽充數。慈祥的白廟本地大叔面前擺著的卻是兒子外地買進的芋頭,10塊錢一斤的芋頭被10塊錢4斤的代替,在此向那些買錯了的客戶道歉。
此時要想一嘗正宗的白廟大芋頭,難度大增。也許有一天,我們還吃著白廟大芋頭,但已是彼芋非芋了。。。。。。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加微信好友。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