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舊日本海軍和舊日本陸軍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為了能夠顯示自己比對方更加優秀,除了在戰鬥中盡力表現自己的重要性之外,舊日本陸軍和舊日本海軍還在裝備領域較起了勁,而雙方戰機使用的航空槍炮,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都各自通過外購、自研等方式裝備了數款航空槍炮,但是從始到終,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卻沒有將彼此之間最優秀的航空槍炮技術拿出來進行充分交流,最終形成了各自發展的局面。
舊日本海軍航空兵曾經和美國海軍航空兵在太平洋戰區進行過激烈的廝殺,因此其裝備的航空槍炮自然在性能方面也有一定的可圈可點之處。為了讓讀者朋友們對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航空兵航空槍炮發展史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本文將向各位讀者朋友們大致介紹下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航空槍炮發展史。
孤單的7.7毫米航空機槍——從英制「維克斯」航空機槍到九七式航空機槍
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裝備的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艦載機是三菱十式艦載戰鬥機,這是一款由英國人設計的雙翼艦載戰鬥機,因為當時的舊日本海軍航空兵本身並沒有艦載戰鬥機的設計經驗,因此不僅該機的主要設計均由英國人完成,大量設備零件也採用了英國原產零件,航空機槍自然也是如此。
三菱十式艦載戰鬥機使用的是英國原產的7.7毫米「維克斯」航空機槍,因為完全依賴於進口,舊日本海軍本身沒有太大的議價空間,採購價偏高。為了節省經費,同時也為了避免在航空機槍上受制於人,舊日本海軍決定一邊進口英國原產航空機槍,一邊研製能夠國產化的航空機槍。
當時的舊日本海軍除了從英國進口「維克斯」航空機槍外,還進口了航空型的「劉易斯」機槍。舊日本海軍對於航空型「劉易斯」機槍性能很滿意,很快展開了仿製工作,成果就是7.7毫米的「留」式航空機槍,隨著裝備量的增大,該槍後來也改名為九二式航空機槍。
在對劉易斯航空機槍進行仿製的同時,舊日本海軍也展開了對「維克斯」航空機槍的仿製工作,最終的成果是「毘」式7.7毫米固定型航空機槍,主要提供給戰鬥機使用,並以此為基礎研製出了多個改進型號,這些航空機槍後來被統一命名為九七式航空機槍。
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對九七式航空機槍的性能相當滿意,因此該系列航空機槍的使用範圍也很廣,從早期的雙翼式艦載戰鬥機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的零式艦載戰鬥機都有使用。當然,隨著後期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對火力提升的需要,九七式航空機槍也逐漸淪為了航空機炮的火力補充。
20毫米航空機炮發展史——從「厄利孔」航空機炮到九九式航空機炮
在上世紀30年代,隨著航空鋁製造技術的逐漸完善和發展,世界各國都開始研製防護能力更強的全金屬戰鬥機,部分戰鬥機為了進一步提升抗損性能,甚至還裝備了自封閉油箱。在這種情況下,舊日本海軍航空兵手上一堆的7.7毫米航空機槍自然顯得有些火力不足。
面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解決辦法自然是裝備殺傷力更強的航空機炮,航空機炮的口徑不僅更大,而且可以使用爆破彈頭或者穿甲爆破彈頭,不僅能夠對當時的主流全金屬單座戰鬥機形成嚴重損傷,也能夠對當時世界各國裝備的重型轟炸機造成可觀的殺傷。
在經過一番比較之後,舊日本海軍看上了瑞士的厄利孔航空機炮,碰巧的是,舊日本陸軍航空兵不僅也看上了厄利孔航空機炮,還在國產化道路上取得了一定建樹。放在其他的國家,在「總體戰」的環境下,兩個軍兵種直接交換現有的技術就行了,不僅省時還省力。
但是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覺得使用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航空機炮有失尊嚴,於是單獨又去找瑞士厄利孔公司採購航空機炮和相關技術,在一番折騰之後,受益最大的反而是厄利孔公司,平白多掙了一筆錢。當時的厄利孔20毫米航空機炮,根據使用彈藥的尺寸不同,可以分為FF/FFL/FFS 三個版本。FF版本使用20X72毫米規格炮彈、FFL採用20X101規格彈藥、FFS使用20X110規格彈藥。
因為當時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對艦載戰鬥機的重量控制極為嚴格,希望通過降低艦載戰鬥機的重量來提升艦載戰鬥機的空中格鬥性能,因此選擇了使用20X72毫米規格彈藥的厄利孔FF航炮。在進口原裝貨的同時,舊日本海軍也展開了對改型航炮的仿製工作,並在1941年獲得了成功,這就是後來的九九式一型20毫米航空機炮。
但是九九式一型航空機炮並不受舊日本海軍航空兵飛行員的歡迎,一方面,九九式一型航空機炮和原版的厄利孔航空機炮一樣採用彈鼓供彈,火力持續性差,在實戰中飛行員只能夠通過短促點射來控制彈藥量。其次是該型航炮的身管較短,加之使用的是規格較小的20X72毫米彈藥,導致彈道彎曲,精度較差。
在這種情況下,舊日本海軍開啟了新型航炮的研製工作。新航炮的仿製對象換成了厄利孔FFL航空機炮,不僅身管較長,而且使用的是威力更大的20X101規格彈藥,彈道更加平直,新型航空機炮在通過測試後被命名為九九式二型航空機炮。
舊日本海軍並沒有停止對九九式二型航空機炮的改進工作,針對飛行員反映20毫米航炮火力持續性較差的問題,舊日本海軍專門研製了使用100發彈鼓的九九式三型航空機炮,在短時間內滿足了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對火力持續性的要求。
舊日本海軍裝備的性能最強的20毫米航空機炮是九九式四/五型,可以配用250發的彈鏈,最高射速達到750發每分鐘,是太平洋戰場上舊日本海軍航空兵使用的性能最好的20毫米航空機炮。
30毫米航空機炮——二式30毫米航空機炮和五式30毫米航空機炮
在太平洋戰爭中後期,隨著美軍戰略轟炸機部隊對日本戰略轟炸力度的逐漸加強,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開始研製37毫米及以上口徑的重型航炮來對美軍的重型轟炸機進行攔截。但是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對大口徑航炮的信賴不同,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對重型航炮的熱情卻不高。
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認為,自己的主要作戰任務是和美國海軍爭奪太平洋海區上的制空權,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大部分的艦載機為了能夠從航空母艦上正常起飛,不可能像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那樣設計得那麼重,自然也不可能安裝和使用重型航空機炮。
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認為最適合自己的航空機炮口徑上限是30毫米,這個口徑下的航空機炮,在性能和重量方面能夠達到最佳的均衡點,於是舊日本海軍航空兵便投入力量研製30毫米口徑的航空機炮。
此時因為太平洋戰事的逐漸升溫,在戰爭的壓力下,舊日本海軍要求研製單位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一款堪用的30毫米航空機炮。為了節省時間,相關研發機構並沒有從頭開始研製,而是在已有的九九式20毫米航空機炮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擴膛和精簡結構後研製出了全新的30毫米航空機炮,這也就是後來的二式30毫米航空機炮。
除了二式30毫米航空機炮外,舊日本海軍還同步研製了五式30毫米航空機炮,後者使用使用威力更大的30X122毫米規格彈藥,單發毀傷效果很好。值得一提的是,五式30毫米航空機炮的測試時間很長,測試時間從1943年一直持續到1945年年初,花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
之所以五式30毫米航空機炮的測試時間如此之長,是因為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認為該型航空機炮需要在高空極寒環境下使用,因此提出了十分嚴格的測試標準,設計方不得不一直針對測試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修改。等到測試完成時,當時的日本工業已經沒有足夠的原材料和設備來支持該型航炮的大規模量產了。
後記——工業基礎有限情況下的最優發展之路
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從航空機槍到大口徑重型航空機炮紛雜的發展路線不同,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航空槍炮發展可以簡單的劃分為7.7毫米、20毫米和30毫米三個階段,發展路線比較簡潔。
之所以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航空槍炮的發展路線比較簡潔,是因為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戰鬥機為了能夠在航母上起降作戰,對戰鬥機重量控制比較嚴格,自然不可能像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那樣裝備重量、規格都更大的大口徑航空機炮了。
雖然先天研製基礎比較薄弱,但是舊日本海軍航空兵以外購方式引進技術,並儘量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航炮的技術升級,是在當時技術條件有限情況下的最佳解決辦法。不過導致其最終失敗的原因,還是其對外窮兵黷武的擴張政策。在這種政策的支持下,性能再好的航空槍炮也無法挽回其失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