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的海軍,從7.7毫米到30毫米,淺談舊日本海軍航空槍炮發展史

2020-12-12 書劍雜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舊日本海軍和舊日本陸軍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為了能夠顯示自己比對方更加優秀,除了在戰鬥中盡力表現自己的重要性之外,舊日本陸軍和舊日本海軍還在裝備領域較起了勁,而雙方戰機使用的航空槍炮,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舊日本海陸軍之爭嚴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都各自通過外購、自研等方式裝備了數款航空槍炮,但是從始到終,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卻沒有將彼此之間最優秀的航空槍炮技術拿出來進行充分交流,最終形成了各自發展的局面。

二戰太平洋美日海空大戰

舊日本海軍航空兵曾經和美國海軍航空兵在太平洋戰區進行過激烈的廝殺,因此其裝備的航空槍炮自然在性能方面也有一定的可圈可點之處。為了讓讀者朋友們對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航空兵航空槍炮發展史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本文將向各位讀者朋友們大致介紹下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航空槍炮發展史。

孤單的7.7毫米航空機槍——從英制「維克斯」航空機槍到九七式航空機槍

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裝備的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艦載機是三菱十式艦載戰鬥機,這是一款由英國人設計的雙翼艦載戰鬥機,因為當時的舊日本海軍航空兵本身並沒有艦載戰鬥機的設計經驗,因此不僅該機的主要設計均由英國人完成,大量設備零件也採用了英國原產零件,航空機槍自然也是如此。

三菱十式艦載戰鬥機

三菱十式艦載戰鬥機使用的是英國原產的7.7毫米「維克斯」航空機槍,因為完全依賴於進口,舊日本海軍本身沒有太大的議價空間,採購價偏高。為了節省經費,同時也為了避免在航空機槍上受制於人,舊日本海軍決定一邊進口英國原產航空機槍,一邊研製能夠國產化的航空機槍。

7.7毫米「維克斯」航空機槍

當時的舊日本海軍除了從英國進口「維克斯」航空機槍外,還進口了航空型的「劉易斯」機槍。舊日本海軍對於航空型「劉易斯」機槍性能很滿意,很快展開了仿製工作,成果就是7.7毫米的「留」式航空機槍,隨著裝備量的增大,該槍後來也改名為九二式航空機槍

「劉易斯」航空機槍

在對劉易斯航空機槍進行仿製的同時,舊日本海軍也展開了對「維克斯」航空機槍的仿製工作,最終的成果是「毘」式7.7毫米固定型航空機槍,主要提供給戰鬥機使用,並以此為基礎研製出了多個改進型號,這些航空機槍後來被統一命名為九七式航空機槍

九七式航空機槍

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對九七式航空機槍的性能相當滿意,因此該系列航空機槍的使用範圍也很廣,從早期的雙翼式艦載戰鬥機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的零式艦載戰鬥機都有使用。當然,隨著後期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對火力提升的需要,九七式航空機槍也逐漸淪為了航空機炮的火力補充。

20毫米航空機炮發展史——從「厄利孔」航空機炮到九九式航空機炮

在上世紀30年代,隨著航空鋁製造技術的逐漸完善和發展,世界各國都開始研製防護能力更強的全金屬戰鬥機,部分戰鬥機為了進一步提升抗損性能,甚至還裝備了自封閉油箱。在這種情況下,舊日本海軍航空兵手上一堆的7.7毫米航空機槍自然顯得有些火力不足。

各種全金屬戰鬥機開始逐漸出現

面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解決辦法自然是裝備殺傷力更強的航空機炮,航空機炮的口徑不僅更大,而且可以使用爆破彈頭或者穿甲爆破彈頭,不僅能夠對當時的主流全金屬單座戰鬥機形成嚴重損傷,也能夠對當時世界各國裝備的重型轟炸機造成可觀的殺傷。

在經過一番比較之後,舊日本海軍看上了瑞士的厄利孔航空機炮,碰巧的是,舊日本陸軍航空兵不僅也看上了厄利孔航空機炮,還在國產化道路上取得了一定建樹。放在其他的國家,在「總體戰」的環境下,兩個軍兵種直接交換現有的技術就行了,不僅省時還省力。

厄利孔20毫米航炮

但是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覺得使用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航空機炮有失尊嚴,於是單獨又去找瑞士厄利孔公司採購航空機炮和相關技術,在一番折騰之後,受益最大的反而是厄利孔公司,平白多掙了一筆錢。當時的厄利孔20毫米航空機炮,根據使用彈藥的尺寸不同,可以分為FF/FFL/FFS 三個版本。FF版本使用20X72毫米規格炮彈、FFL採用20X101規格彈藥、FFS使用20X110規格彈藥

幾種20毫米航空機炮彈藥尺寸比較

因為當時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對艦載戰鬥機的重量控制極為嚴格,希望通過降低艦載戰鬥機的重量來提升艦載戰鬥機的空中格鬥性能,因此選擇了使用20X72毫米規格彈藥的厄利孔FF航炮。在進口原裝貨的同時,舊日本海軍也展開了對改型航炮的仿製工作,並在1941年獲得了成功,這就是後來的九九式一型20毫米航空機炮

九九式一型航空機炮

但是九九式一型航空機炮並不受舊日本海軍航空兵飛行員的歡迎,一方面,九九式一型航空機炮和原版的厄利孔航空機炮一樣採用彈鼓供彈,火力持續性差,在實戰中飛行員只能夠通過短促點射來控制彈藥量。其次是該型航炮的身管較短,加之使用的是規格較小的20X72毫米彈藥,導致彈道彎曲,精度較差。

在這種情況下,舊日本海軍開啟了新型航炮的研製工作。新航炮的仿製對象換成了厄利孔FFL航空機炮,不僅身管較長,而且使用的是威力更大的20X101規格彈藥,彈道更加平直,新型航空機炮在通過測試後被命名為九九式二型航空機炮

上面是九九式一型,下面是九九式二型

舊日本海軍並沒有停止對九九式二型航空機炮的改進工作,針對飛行員反映20毫米航炮火力持續性較差的問題,舊日本海軍專門研製了使用100發彈鼓的九九式三型航空機炮,在短時間內滿足了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對火力持續性的要求。

九九式四型航空機炮

舊日本海軍裝備的性能最強的20毫米航空機炮是九九式四/五型,可以配用250發的彈鏈,最高射速達到750發每分鐘,是太平洋戰場上舊日本海軍航空兵使用的性能最好的20毫米航空機炮。

30毫米航空機炮——二式30毫米航空機炮和五式30毫米航空機炮

在太平洋戰爭中後期,隨著美軍戰略轟炸機部隊對日本戰略轟炸力度的逐漸加強,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開始研製37毫米及以上口徑的重型航炮來對美軍的重型轟炸機進行攔截。但是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對大口徑航炮的信賴不同,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對重型航炮的熱情卻不高。

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雙發重型戰鬥機

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認為,自己的主要作戰任務是和美國海軍爭奪太平洋海區上的制空權,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大部分的艦載機為了能夠從航空母艦上正常起飛,不可能像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那樣設計得那麼重,自然也不可能安裝和使用重型航空機炮。

舊日本陸軍航空兵使用的40毫米航空機炮

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認為最適合自己的航空機炮口徑上限是30毫米,這個口徑下的航空機炮,在性能和重量方面能夠達到最佳的均衡點,於是舊日本海軍航空兵便投入力量研製30毫米口徑的航空機炮。

此時因為太平洋戰事的逐漸升溫,在戰爭的壓力下,舊日本海軍要求研製單位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一款堪用的30毫米航空機炮。為了節省時間,相關研發機構並沒有從頭開始研製,而是在已有的九九式20毫米航空機炮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擴膛和精簡結構後研製出了全新的30毫米航空機炮,這也就是後來的二式30毫米航空機炮

二式30毫米航空機炮

除了二式30毫米航空機炮外,舊日本海軍還同步研製了五式30毫米航空機炮,後者使用使用威力更大的30X122毫米規格彈藥,單發毀傷效果很好。值得一提的是,五式30毫米航空機炮的測試時間很長,測試時間從1943年一直持續到1945年年初,花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

五式30毫米航空機炮

之所以五式30毫米航空機炮的測試時間如此之長,是因為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認為該型航空機炮需要在高空極寒環境下使用,因此提出了十分嚴格的測試標準,設計方不得不一直針對測試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修改。等到測試完成時,當時的日本工業已經沒有足夠的原材料和設備來支持該型航炮的大規模量產了。

後記——工業基礎有限情況下的最優發展之路

和舊日本陸軍航空兵從航空機槍到大口徑重型航空機炮紛雜的發展路線不同,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航空槍炮發展可以簡單的劃分為7.7毫米、20毫米和30毫米三個階段,發展路線比較簡潔。

之所以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航空槍炮的發展路線比較簡潔,是因為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戰鬥機為了能夠在航母上起降作戰,對戰鬥機重量控制比較嚴格,自然不可能像舊日本陸軍航空兵那樣裝備重量、規格都更大的大口徑航空機炮了。

搭載五式30毫米航炮的「雷電」戰鬥機

雖然先天研製基礎比較薄弱,但是舊日本海軍航空兵以外購方式引進技術,並儘量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航炮的技術升級,是在當時技術條件有限情況下的最佳解決辦法。不過導致其最終失敗的原因,還是其對外窮兵黷武的擴張政策。在這種政策的支持下,性能再好的航空槍炮也無法挽回其失敗的命運。

相關焦點

  • 舊日本海軍的那些戰列艦(1)
    日本帝國海軍,是日本帝國時代前後(1889到1945年)的國家海上武裝力量。這是海軍組建於1872年(明治四年),1946年(昭和二十一年)被美國佔領軍解散。舊日本海軍在其74年的歷史中,先後參加了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1931年以後的侵華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給中國以及其他亞太地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支海軍的規模一度達到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海軍和英國海軍。在舊日本海軍中一共曾有12艘戰列艦(超無畏級型號)服役,他們起始於日本向英國訂造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結束於人類歷史上噸位及主炮口徑最大的大和級戰列艦。
  • 日本轟炸機百年發展史,陸軍和海軍之間的裝備涇渭分明!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進行考證、整理的大系列——各國戰機百年發展史!百年來日本戰機款式眾多,觀史君將分多期盤點,本期為日本轟炸機篇之三!圖為三菱九七式俯衝轟炸機,空重2.2噸,最大起飛重量3.3噸,搭載一臺850馬力發動機,時速432公裡,配3挺7.7毫米口徑機槍。
  • 「妙高」級重巡洋艦——一戰時舊日本海軍巡洋艦
    妙高級重巡洋艦是20世紀20年代日本海軍建造的重巡洋艦。該級艦4艘,分別為妙高號、那智號、足柄號、羽黑號。妙高級重巡洋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後,針對所謂的1萬噸排水量門檻規範所發展的條約級重巡洋艦,該艦的造艦計畫在1922年7月3日首次提交給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主設計師同樣為設計古鷹級的平賀讓造船少將。
  • 「夢想之舟」的荒誕命運——舊日本海軍伊勢級航空母艦的覆滅
    100年前,世界各國都在拼命發展海軍,日本不甘落後,開始建造自己的無畏艦。「伊勢」「日向」是舊日本海軍為最早一級」無畏艦「扶桑級第三、四號艦準備的艦名。伊勢,取自日本中部的伊勢國,那裡存有供奉著天皇傳說的祖先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
  • 飛行的槍炮,從MG15到MK108,淺談二戰德國空軍中小口徑航空槍炮
    >因此本文先選取二戰時德國空軍航空機炮中,30毫米及以下口徑的中小口徑航空槍炮進行介紹。隨著戰爭中後期盟軍戰鬥機防護能力的加強,MG15航空機槍也逐漸退出德國空軍一線裝備行列。第二款航空機槍則是MG81航空機槍,該槍同樣是7.92毫米口徑。雖然MG81是以MG34通用機槍為基礎改裝而來的,不過考慮到MG34通用機槍和MG30機槍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MG81航空機槍也可以看做是上文提到的MG15航空機槍的後輩。
  • 舊日本海軍的末代旗艦:「山中無老虎,猴子扛大旗」的輕巡洋艦
    【話說軍世】從日俄戰爭到二戰初期,舊日本海軍都是一直比較強大的海上力量,尤其是在二戰前期,全盛時期的舊日本海軍接連大敗當時世界海軍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英美,不過,古語有言:「月滿則虧」,此後舊日本海軍一路敗仗不斷,急劇縮水,這一點從其旗艦的變化中就可以看出來。
  • 1926年舊日本海軍第一型重巡洋艦——「古鷹」級重巡洋艦
    古鷹級重巡洋艦是舊日本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籤定之後建造的最早裝備200毫米口徑主炮的巡洋艦,由著名日本海軍造船軍官平賀讓主持設計,之前他還設計了實驗性質的夕張號輕巡洋艦。古鷹級共建造了兩艘,同型包括古鷹號、加古號,兩艦於1926年完工服役。後續艦經過大幅改進設計,成為青葉級重巡洋艦。根據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古鷹級艦被歸類為重巡洋艦。
  • 舊日本歷史上首款驅逐艦,對俄海軍擴張產物,日本「雷」型驅逐艦
    提及舊日本海軍,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大艦巨炮」。但實際上,作為早期亞洲近代化海軍艦隊之一,驅逐艦在舊日本海軍的發展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舊日本海軍的很多驅逐艦的誕生、裝備和使用歷程,就是舊日本海軍作戰策略的最佳體現。
  • 1945年前舊日本海軍主力艦自爆事件一覽
    本文包含1905年至1945年間舊日本海軍發生的主力戰艦彈藥庫失火與爆炸事件十二次,涉及九艘艦船,其中五艘沉沒。 一、戰艦三笠 (みかさ,Mikasa),1905年9月11日午夜,佐世保港內,爆沉,死亡人數339人。
  • 舊日本海軍巡洋艦——包括高雄號、愛宕號、摩耶號等……
    於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建造,1927年4月28日開工,1930年5月12日下水,1932年5月31日完工。1938年進行大改裝。1945年7月31日,停泊在新加坡遭到英國袖珍潛艇攻擊受傷,日本投降時仍未修復。戰爭結束後1946年10月29日,被英國海軍沉於馬六甲海峽。愛宕號,艦名取自位於京都近郊的愛宕山。
  •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早期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
    引子:2018年7月30日,日本海上自衛隊第7艘、同時也是最新一艘"宙斯盾"艦在橫濱下水,公布艦名為"摩耶",編號DDG179。這艘"摩耶"號大型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比之前的"金剛"、"愛宕"級要更大一些,達到了10250噸。
  • 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價值
    大和號,是有史以來所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戰列艦,艦長263米,寬38.9米,航速27節,滿載排水量7.2萬餘噸,裝備有3座3聯裝460毫米主炮、9座4聯裝150毫米副炮、12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艦炮、45座3聯裝25毫米高炮、21座25毫米單管高炮等。
  • 野心勃勃,巧取豪奪,不宣而戰——舊日本海軍的野蠻「發家史」
    翻開歷史就會發現,舊日本海軍的「發家史」就是一部瘋狂對外擴張,掠奪他國資源的歷史。這種侵略性使其在二戰中走上巔峰,又迅速滅亡。 1853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佩裡率領4艘黑黝黝的鐵甲艦叩開日本國門,要求通商開關,史稱「黑船事件」。
  • 甲午戰爭,日本海軍裝備戰力分析
    反觀北洋海軍, 其大型軍艦共29 艘(含在編軍艦及外省借調軍艦),能夠出海作戰的只有15 艘,數量約只有日本海軍的一半。在魚雷艇方面,日本海軍已經造成可以使用的魚雷艇共23 艘,北洋海軍為13 艘,如果不計諸如「定一」「鎮一」等體量過小的魚雷艇,則北洋海軍可用於出海作戰的魚雷艇僅有7 艘,數量尚不及日本海軍的三分之一。
  • 它是日本海軍精心打造的防空驅逐艦,僅僅服役三年就徹底報廢
    日本海軍重視航空母艦的發展,自然也就重視艦載機的發展,因為艦載機毫無疑問是航母的主要防禦和打擊手段。日本的航空工業起步不算早,發展速度卻很快,當年的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曾是世界最著名的飛機設計和製造企業之一,日本航空工業為海軍設計製造的九七艦攻、九九艦爆和著名的零戰,都曾經成為英美等國的噩夢。
  • 從「強風」到「紫電」,二戰日本海軍最強戰機的發展之路
    日本在二戰戰敗前,海軍和陸軍勢不兩立,甚至由陸軍開發航母,海軍開發坦克的笑話。自然陸海軍的航空機也各不相同。在日本海軍方面,著名的航空機有零式艦載戰鬥機,烈風艦載戰鬥機等。而本文的主角紫電戰鬥機則是二戰末期,日本海軍最出色的陸上戰鬥機(局地戰鬥機),但如此優秀的戰鬥機卻是從一種"廢柴"-水上戰鬥機-強風改進而來的。
  • 「特立獨行」的軍艦:二戰日本海軍的獨苗驅逐艦「島風」號
    而二戰日本海軍中也有這樣一艘與眾不同的軍艦,它就是號稱日本最完美驅逐艦的「島風」號高速雷擊驅逐艦。也就是這艘驅逐艦在其短暫的服役生涯中創造了多個日本第一和世界之最。上世紀30年代初,隨著世界上航速最快、射程最遠、裝藥量最大的93式氧氣魚雷被日本研製成功,使得日本在魚雷上對美國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此後日本一直想要擴大這種魚雷作戰的優勢,但卻苦於找不到好的機會。
  • 日本海軍的執著,大和級戰列艦,一艘落後於時代的戰列艦
    而反觀日本海軍,原先為更新舊型的戰列艦的「八八艦隊計劃」中的加賀型戰列艦及紀伊型戰列艦,由於華盛頓裁軍條約不能順利建造。 而該條約締結之前,日本僅僅能完成兩艘長門型戰列艦,剩餘的都是些艦齡也接近或超過20年的戰列艦。可以想像,這些戰艦就算怎樣進行近代化改裝,也達到對抗後條約型戰列艦的極限。
  • 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的舊日本海軍重艦——「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日文:もがみ,英文:Mogami),原本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通過換裝主炮變身成為重巡洋艦。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籤定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海軍強國主力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勢頭,但對巡洋艦以下輔助艦艇的數量沒有限制。因此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在"海軍假日"的前八年,各國圍繞條約型重巡洋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 7萬噸戰列艦:410毫米主裝甲,2萬噸裝甲總重,同級對手難以擊穿
    【話說軍世】戰列艦的發展在二戰時計入到了高峰階段,同時也進入了尾聲階段,主要原因是海上力量投射能力更強大的航母的出現,不過單就戰列艦而言,還是發展到了驚人的階段,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有著多項「戰列艦之最」的大和號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