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欺負老實人,做事託關係的機率很低。」疫情期間,「硬核」醫生張文宏對上海城市特點的概括,讓不少人深有同感。張文宏說,上海各方面給他最大的感受是舒服,「讓每一位有一技之長的人在這裡都能感覺到舒服」。
一座城市如何讓人感到舒服?或許可以從城市品格入手。上海史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熊月之將上海的城市品格歸納為「三綱八目」,三綱即開放、創新、包容,三者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其中,開放是首要基礎,也是動力源泉。八目包括繫於開放的尊重多元、保護競爭、崇尚法治;繫於創新的崇尚科學、崇優務實、周密精細;繫於包容的美人之美、愛鄉愛國。
8月5日,《上海城市品格讀本》項目評審會暨新聞發布會在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舉行。剛剛完成這部文化普及讀物的熊月之強調,「開放一直是上海最鮮明和重要的品格。上海因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因開放而盛。開放是創新的前提,也是包容的基礎。」
據了解,《上海城市品格讀本》分為八章,詳細介紹了城市品格定義,城市品格與城市精神的異同,開放、創新、包容三大品格的內涵及其關聯,以及上海城市品格演變的歷史階段,力圖從城市哲學的視角,呈現城市品格的總相,分析城市品格的成因,理清品格之間的聯繫,預計年內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推出。
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認為,《上海城市品格讀本》是關於上海城市品格的開創性著作,「當前正處於攻堅克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時期,上海正向社會主義國際化大都市闊步邁進,推出《上海城市品格讀本》,對上海城市品格的由來及內涵做系統解讀,正逢其時。」與會專家認為,這部著作可作為「四史」學習教育讀物,幫助讀者更好學習和領會上海城市品格精神實質,同時,對於講好中國故事、向海外讀者介紹上海的歷史和現實,也有積極意義。
上海市地方志辦主任洪民榮介紹,正在建設中的上海通志館新館明年將開放運營,開幕展覽即以「上海城市品格」為主題。
上觀新聞:編寫這本《上海城市品格》前後花了多長時間?
熊月之:以前寫《上海通史》總論、承擔城市精神研究課題,我大量讀了關於上海的資料、年鑑、口述史等,但總覺不夠完整、系統。這次,在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地方志辦公室的熱情鼓勵與資助下,在上海江南書院的協助下,總算有機會,完成了這本小書。雖然寫這本書只用了半年不到時間,但我已經為此做了20多年準備。
上觀新聞:新時代的上海城市品格和過去相比,有區別嗎?
熊月之:上海城市品格既有連續性,又有變異性、階段性。1949年之前,開放、創新、包容就已經埋在上海的基因裡。開放,有主動與被動之分,書中第四章詳細講述了上海在被動開放形勢下的主動調適,包括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進行現代化努力,這是一種被動中的主動。對於城市品格的描述、提煉與研究,植根於城市的歷史,體現於城市的現實,也有引領城市未來的功能。
上觀新聞:有些人會認為,現在的城市建設變得越來越相似,上海的城市品格是如何展現獨特性的?
熊月之:我覺得上海還是很有自己特點的,比如當時五口通商為何上海獨盛,上海與廣州、福州、寧波等地存在差異,與當時上海「舉世無雙」的制度密切相關,並不是主觀設計的產物,而是多種因素錯綜複雜影響的結果。再比如,上海有很鮮明的國際化特點,同時又與上海本身的文化融合得很好。
上觀新聞:當下上海的城市品格,是如何逐漸形成並深化的?
熊月之:品格,通常指人性中相對成熟、內蘊、恆定的德性部分。不擇細流,方為江海。開放、創新、包容已經成為上海最鮮明的品格,這種品格是新時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生動寫照。
上觀新聞:疫情期間,上海的應對方式與城市品格之間有何聯繫?
熊月之:上海的應對措施和科普宣傳都做得非常好,這背後,體現的是科學、周密、細緻的城市品格。一個城市應對突發疫情的水平如何,主要由三方面因素決定,即領導指揮能力、醫療衛生疾控系統防治能力,廣大市民的配合情況。這三方面都與城市品格有關。
上觀新聞: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市民具有怎樣的特質?
熊月之:上海人比較強調對生活精緻和美的追求,比較趨新崇優、追求雅致。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如何讓生活在上海的人民更好地感受到這所城市的溫度,了解這座城市的品格,並且對上海產生親近感,更加愛上這座城市,就是我寫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