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規定,信徒需要做到「五功」,即念功、禮功、齋功、課功和朝功。
念功是指信徒一生必須在完全理解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的基礎上念誦《古蘭經》;拜功是指信徒應每日禮拜五次,分別在晨、晌、晡、昏、宵五個時間段舉行。包括叩拜、立正、鞠躬,口中念誦信仰告白和《古蘭經》選段,面朝麥加克爾白方向祈禱。逢周五和重大節日,穆斯林需到清真寺集體禮拜、紀念真主;課功指課稅,穆斯林應慷慨施捨,每年交納1/40財產濟貧稅,作為給社會的奉獻。濟貧稅起初為自願繳納,後成為國家賦稅制度;齋功是指穆斯林必須在萊麥丹月(伊歷9月)每日自日升前至日落後施行齋戒。齋戒就是杜絕一切嗜欲,在《古蘭經》中的齋戒原意是堅忍和克制,主要是從日出前開始直到日落後停止飲食,並且克制情慾;朝功是指,穆斯林一生如條件允許,應朝覲麥加克爾白天房一次。
朝覲是伊斯蘭教信徒所規定的必須遵守的基本制度之一,既體現了尊重歷史傳統,紀念先知的一種宗教儀式,又是一種自發地促進各國穆斯林之間彼此了解和友誼的年會。
朝覲主要是到三個地方朝拜。其一,到麥加朝覲,麥加是伊斯蘭教創教始祖穆罕默德的誕生地;其二,到麥地那朝覲,麥地那是穆罕默德去世的地方;其三,到阿拉法特山朝覲。
每年宰牲節期間去麥加朝覲稱為大朝覲,朝覲過的穆斯林被教民們尊稱為「哈吉」。其他時間去朝覲的稱為小朝覲,朝覲後沒有尊稱,因此全球的穆斯林都力爭能在每年的宰牲節期間去麥加朝覲。
伊斯蘭教法規定,凡經濟條件寬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禮儀。朝覲者在12月10日舉行宰牲,其他各地的穆斯林自10-12日,期限為3天。超逾期限,宰牲無效。這裡的12月是指伊斯蘭曆的12月,也稱希吉來歷。雖然伊斯蘭曆每年的12月都是固定的,但由於伊斯蘭曆是陰曆,每年只有354天,對照公曆每年都差11天,因此每3年就會有一個月的誤差,所以伊斯蘭曆的12月在每年的公曆時間都不一樣,有時在春天,有時在冬天,以公曆計算大朝覲的時間每年也有不同。
麥加是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地,也是伊斯蘭教的聖城和全球穆斯林的精神中心,坐落在沙烏地阿拉伯西部賽拉特山區一條狹窄的山谷裡,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30多萬。這裡四周群山環抱,層巒起伏,景色壯麗。麥加在在阿拉伯語中是「吮吸」之意,形象地表達了這裡地勢低、氣溫高,飲水困難的特徵。
麥加被稱為聖城是因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誕生在這裡。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和傳播伊斯蘭教,由於遭到反對和迫害,在公元622年遷往麥地那,在麥地那決定把禮拜的方向朝向麥加,從此,世界各地穆斯林都朝向麥加做禮拜。麥加城中心的麥加大清真寺是伊斯蘭教著名聖寺,是世界各國穆斯林去麥加朝覲禮拜的主要聖地。據《古蘭經》經文,在此禁止兇殺、搶劫、械鬥,因此這裡也稱禁寺。
1932年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建立後,麥加被稱為宗教之都,來此朝覲的人摩肩擦踵,目前已經有70多個國家說著不同語言的穆斯林來到此地朝覲。朝覲的程序和內容包括:
一.受戒。朝覲者在進入麥加禁地前,必須在其外圍的5大關口受戒。首先要舉意,即立意受戒朝覲,祈求真主保佑朝覲順利進行並認可朝覲者所完成的這項功課。其次,洗小淨和大淨,將身體局部和全部沐浴乾淨,以淨潔之軀進入神聖之地。男子更換戒衣,上身、下身各披一塊未經縫製的白布,不著內衣、不戴帽子、不穿襪子、不穿縫製之履;婦女可穿平時的衣服,不蒙面、不化妝、不裸足。這意味著人赤條條來,赤條條去,非以赤子之身、赤子之心不能完成聖潔之旅;同時在造物主面前人人平等,皆為凡夫俗子,不以衣冠服飾顯現尊卑貧富差別。
此外,進入受戒狀態還要慎言謹行,不得殺生,不得理髮、剃鬚、剪指甲,不得砍伐花草樹木,不得心生邪念,不得爭吵鬥毆,不得進行房事。朝覲之時必須消弭一切人間恩怨,不得從事任何政治活動,保持寧靜,心懷善意,嚮往和平共處,祈求自己、家人和世界平安、吉慶。
二.瞻禮。進入麥加城後,稍息片刻即去禁寺,觀瞻天房並盛讚真主,逢人少的時候,可以上前親吻黑石,表示自己應召而來,謙恭而殷勤地侍奉真主。
三.環遊天房。進入禁寺中央廣場,按逆時針方向,圍繞天房行走7圈,前3圈快步走,後4圈保持正常速度。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方向、同一節奏、同一呼喚、同一動作、同一目標,幾十萬朝覲者構成一個巨大的漩渦,合成一曲雄宏的旋律,表達其對信仰的忠誠,並體現其團結、有序、守紀的精神風貌。結束天房環遊時,朝覲者在當年易卜拉欣立足處按照穆罕默德師表的規儀進行兩拜,以紀念這位天房的修建者。接著,朝覲者必須在相距一裡路程的兩座小山薩法和麥爾臥之間奔走,以紀念當年易卜拉欣之妻哈吉爾為尋水救子而往返奔波的事跡,並品嘗著名的「贊穆贊穆」聖泉之水。
四.站駐阿拉法特山。伊斯蘭曆12月9日被稱為「阿拉法特日」,朝覲者先於頭日離開麥加到7公裡外的米納山谷過夜,然後到位於麥加東南25千米處的阿拉法特山停留一天,紀念人類友好團聚,紀念穆罕默德發表臨終演說,同時懺悔過失、罪孽,並祈求得到寬恕。
五.射石。伊斯蘭曆12月10日是宰牲節,朝覲者必須在黎明前返回米納山谷,在一個叫做阿格白的地點用碎石擊打3處象徵魔鬼所在位置的地方,表達人類不受魔鬼和邪惡誘惑,堅守既定信仰的決心。
六.宰牲。朝覲者打鬼歸來便屠宰牛羊獻祭,進入宰牲節。這一天,全世界的穆斯林家家宰牲,部分留下自己食用,其餘分散給街坊四鄰和窮困之人。這既是對先祖捨身取義精神的紀念,也體現了有福同享、患難與共的仁愛之心。至此,朝覲者基本結束受戒狀態,並於次日再巡遊天房7圈,結束全部的朝覲功課。
最後,在離開麥加前,朝覲者往往還要再巡遊天房,被稱為辭朝。有條件親吻天房門檻、撫摸天房幔帳的朝覲者都要面對天房,倒退離開禁寺,以示無限崇敬和依依惜別之意。
為了保障朝覲活動順利進行,沙特對朝覲的人數作了限制,規定每年每100萬穆斯林人口中,1000人可到沙特朝覲。儘管如此,每年大朝覲期來臨的時候,成千上百萬的信徒會從世界各地紛紛湧向沙烏地阿拉伯,也容易發生事故。例如,麥加朝聖歷史上最慘重的人員傷亡事件發生在1990年7月2日,1426名朝聖者在通往麥加聖地的一條行人地下通道中被擁擠的人潮踩死。
麥加朝覲是每年伊斯蘭教最盛大的宗教活動。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都會聚集在沙特的麥加,參加一年一度的朝覲,一起祈禱、吃飯、學習。當然,按照伊斯蘭教教義的解釋,朝覲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個人的宗教功修,純潔人的本性,提高人的道德品格,以此來更加接近真主安拉。
另外,對於穆斯林來說,不僅要做到「五功」,而且要有「六信」,才能算是真的穆斯林。六信是:
信安拉。尊信安拉為唯一的主,堅決反對多神和偶像崇拜;
信天使。天使是供安拉驅使的差役。穆斯林所熟知的有四大天使:哲不勒依來,專為安拉向穆罕默德傳遞「默示」;米卡伊勒,專司人間衣食供養;阿茲拉伊勒,掌管人的生死;伊斯拉非勒,司風雨,也是宣告世界末日來臨的司號者。
信使者。使者是安拉的欽差,是安拉差遣到人間來「治世安民」的偉大先知,中國穆斯林稱之為聖人。正統的穆罕默德是最後的使者,或者叫封印的聖人。中國穆斯林稱其為至聖,即在他之後再無使者,任何人也不能稱使者。否認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反對穆罕默德最後使者的地位,就不能算是穆斯林。
信經典。《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主要經典,伊斯蘭教認為《古蘭經》是安拉的語言,是最完善的一部天經,其內容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伊斯蘭教的信仰及其制度;二是有關當時社會問題的各項主張;三是《古蘭經》本身的一些說法和穆罕默德為傳教需要而引述的各種先賢故事和傳說;四是關於同多神教、猶太教信徒的辯論和鬥爭;五是有關穆罕默德私人生活和軼事的記述等。除《古蘭經》外,穆斯林還信聖訓,即穆罕默德言行錄。
信後世。伊斯蘭教的信條中也有生前和死後的兩世之說,認為穆斯林有兩世吉慶,即今世和後世都是吉慶的。今世和後世的吉慶是指以勤奮誠實的勞動創造美好的、幸福的現實生活,對社會做出貢獻,穆斯林若行善功,在後世經過審判,可復活進天堂樂園。
信前定。即信世間一切事物都由安拉預定和安排的。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包括天地萬物、人的富貴貧賤、吉兇禍福和生死壽限等,皆由安拉的意志決定,自身無法改變。
如果不僅承認這六大信條,而且在行動上也完全實行穆罕默德規定的「五功」,就是一個完全的穆斯林。
(責任編輯:張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