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報導,2017年參加沙特麥加朝覲的1.2萬餘名中國朝覲人員圓滿完成朝覲功課,全部返回的新聞,令中國文化研究會李建軍教授憶起他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兼宗教考核委員,曾親身深入到麥加,對伊斯蘭的聖地麥加有過一個實地的考察的經歷。
伊斯蘭教規規定信徒念、禮、齋、課、朝「五功」,其中的朝就是到麥加去朝覲,《古蘭經》也規定了信徒到麥加天房去履行朝覲的義務。公元627 (伊斯蘭曆6年),穆罕默德參照阿拉伯部落自古盛行的朝覲宗教聖地的民俗,親自製定了穆斯林朝覲麥加克爾白天房的全部宗教禮儀。1932年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建立後,麥加被稱為「宗教之都」,來此朝覲的人更加摩肩接踵,已經有70多個國家說著不同語言的穆斯林來到此地朝覲。每年在伊斯蘭教曆的第12個月,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都會聚集在沙特的麥加,參加一年一度的朝覲。
李教授到麥加後,與同行的聯合國成員全部換上伊斯蘭的白袍,每天吃羊肉,按照伊斯蘭的要求去體驗穆斯林的生活,這樣做,就是為了順利進入麥加的禁寺,可以到天房去體驗。儘管他們作了非常認真的準備,當隨著朝覲的人潮進入到最後一個關口的時候,依然被識別出來,擋在了最後一道關卡之外。
執勤人員表示,他們身上有異味,就是我們平時吃豬肉的味道,所以斷定他們不是伊斯蘭教徒。他們對此也作了解釋,告訴他們,他們是聯合國的官員,為工作考察而來。早在穆罕默德時代,為了保護麥加天房,使之不受外來勢力的侵犯,將克爾白天房四周劃為禁地,規定非穆斯林不準進入,禁地內不準狩獵殺生、鬥毆和一切邪惡異端行為,因此,聖寺有了「禁寺」之稱。所以他們作為聯合國的官員,必須要尊重宗教的神聖,就這樣他們就放棄了進入天房的意願。儘管他們沒有進去,能站在全世界穆斯林朝覲的中心,如此靠近伊斯蘭教第一聖殿的克爾白聖殿,已經讓李教授切身的感受到了伊斯蘭教朝覲的能量、信仰的能量和與天地共融的能量。
聖殿克爾白在禁寺廣場中央。是阿拉伯文「方形房屋」的意思,應為這是真主的房子,所以又稱天房。聖殿採用麥加近郊山上的灰色巖石建成,殿高14米多,殿的四角依所朝方向分別稱為伊拉克角、敘利亞角、葉門角和黑色角。殿門為金制,位於東北角,高3米,寬2米,離地約2米。殿內以大理石鋪地,李教授沒到麥加之前就聽說,裡面有三根沉香的柱子,在天房外東南角1.5米高的牆上,鑲嵌著一塊30釐米長的帶有微紅的褐色隕石,即有名的黑石,穆斯林視為神物。相傳是先知易卜拉欣遺留下來的。這三根沉香柱,就是中國文化中天、地、人的概念,天房的格局就形成了聖地的能量是由天而降,由地而升,由人而聚。
不能深入到天房之內,只能遠遠的觀察,因為不能拍攝照片,只能拿著超大的高倍望遠鏡觀望。在整個聯合國考察組中,就李教授最忙,不停的在觀望、在了解。他沿著禁寺走了一圈,沉醉在穆斯林的吼、吼、吼的聲響之中,每個穆斯林在逆時針旋轉,如同漩渦,一個巨大的潮流,猶如深陷在時光隧道,順著禁寺旋轉,當所有的穆斯林都在朝覲的忘我之中,李教授在甄別他們的能量,完全通過七個宣禮塔採集而來。從而也發現了伊斯蘭教為何有如此大的凝聚力,他們對真主的信仰有如此的虔誠。
人身上有穴位,而麥加的禁寺就是伊斯蘭世界的穴位。一批批的朝覲者,匯集成巨大的人潮,按逆時針方向繞克爾白天房和玄石步行7圈,人流走過此石時,爭先與之親吻或舉雙手以示敬意。伊斯蘭教對真主並沒有具體的外象,他們信仰的是星月,以李教授在麥加的體驗,星月造成了伊斯蘭教對暗物質最大的了解和擅長,他們類似的追求,遠勝過於所有宗教。真主在《古蘭經》中開示說:「我確已見你反覆地仰視天空,故我必使你轉向你所喜悅的朝向。你應當把你的臉轉向禁寺。你們無論在哪裡,都應當把你們的臉轉向禁寺……」所有他們的朝拜是定時定點方向,天房克爾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座清真寺,是全世界穆斯林禮拜的朝向。
在麥加,李教授也走訪了朝覲者入住的地方,有的住酒店,有的住帳篷及露營地,他們都因為自己能在世界的中心點而享受著最幸福的時光,據說,麥加以前是個很窮的地方,窮就會有聚變,窮也會迸發出及其奇異的現象,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她必定會成為全球最大的能量場,她曾經過火歷練、經過水蕩滌、也經過了人為的破壞,什麼都經過了,千錘百鍊,才形成今天的伊斯蘭教聖地天房的不滅的光芒。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