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漁人碼頭—南山區蛇口街道西岸更新單元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4月23日對外發布後,公眾終於確悉蛇口漁人碼頭將被拆遷,未來在原地將由華僑城建成一座商業綜合體,明天6月1日,這裡將正式動工。
蛇口漁人碼頭其實歷史並不長。記者了解,蛇口漁人碼頭的歷史不足20年,其屬於上世紀90年後期建設的蛇口漁港的一部分。而在蛇口漁港之前的漁業碼頭名為蛇口避風塘。記者與當地蛇口老人飲茶談起漁港,他們說腦海裡更多出現的是這個老地方。
2018年4月,蛇口老街依然有人在路邊補網。南方日報記者李榮華 攝
結合《蛇口志》及當地人口述可知,蛇口避風塘當年坐落在蛇口半島的蛇形口狀位置,可避颱風、修船補給、商貿來往,歷史持續上百年,而且,這裡水陸區域在1950年代之後,經歷過至少四次擴修,後來被填埋成現在的蛇口廣場。
在中國改革開放故事中,小漁村蛇口是一個歷史性起點,而蛇口避風塘則作為漁村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早期改革者們揮灑汗水與沾染泥土的場景。
因為海上漁業資源豐富,蛇口老漁民回憶,那時候漁民生活是靠海吃海,「早上窮,晚上富」,意思是,出門前有些窮,但出海打漁就能滿載而歸。
至今在蛇口的漁街牆雕,就取材於一張拍攝於1978年7月的照片,據作者霍維新介紹,當時蛇口漁業一村一網打魚足有一噸。
要見到這樣收網時大小魚兒活蹦亂跳的場景,在深圳幾乎是不可能了。因為多年來過度捕撈和工業汙染,漁業資源耗損嚴重,漁民不得不去遠洋捕撈,而國家也開始設置禁漁期。
當然,也不能單說蛇口人只是打漁為生。記者了解到,1949年之後,蛇口這裡有很多上岸漁民,還有蠔民、農民等,這裡方言雜燴,廣府話、客家話、潮汕話等都有,一個生產大隊有好幾種口音。
換而言之,這種豐富性稟賦,使得蛇口人一直以來葆有勤奮、熱情和包容之心,這也是為何能夠在改革開放第一聲炮響之後,他們能夠緊隨時代發展致富。
1980年代之後,蛇口的外來人口逐漸增多,住房、廠房等規模擴大,沿海海域汙染也在加劇,當地漁民開始洗腳上岸,蛇口避風塘則被陸地慢慢包圍。
[責任編輯:何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