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姜子牙的「六守」「八證」識人法

2020-12-18 奇正國學

姜子牙被封齊國後,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徵"、"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一、「六守」出自《六韜·文韜·六守》。

六守篇首先論述了 國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於用人不當。接著論述了選拔人才的六條標準:仁、義、忠、信、勇、謀。並進一步說明應用富之、貴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種手段來考察,就能夠知道其是否符合這六條標準。然後指出國君必須控制和掌握關係到國家經濟命脈的三大支柱:農、工、商。最後指出:「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六守」出處的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君國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與 也。人君有六守、三寶 。」

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文王曰:「慎擇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問三寶。」太公曰:「大 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 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 。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 。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譯文

文王問太公道:「治理國家統治民眾的君主,為什麼會失掉他的權力和人民的支持呢?」太公回答說:「這是由於他沒有挑選適當的人才,沒有認真地從事他的事業的緣故。凡是作為君主的,必須謹慎地做好『六守』、『三寶』兩個重要方面的工作。」

文王問:「什麼叫做『六守』呢?」太公說:「我所說的六守,一是仁,二是義,三是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謀。」文王又問:「怎樣才能挑選到具有這六種品德的人呢?」太公說:「給他財物,看他是否逾越禮法;給他顯貴的爵位,觀察他是否驕傲凌人;託付他以重任,觀察他是否一心為公;任用他處理事務,觀察他是否不虛偽欺騙;使他處於危險的境地,觀察他是否臨危不懼;派他去處理複雜的事物,觀察他是否有應變的才能。富而不逾越禮法,是因為心中存有天理公心,這就是『仁』;顯貴而不驕傲凌人,這就是『義』;託付他以重任而不轉變心意,盡力為君主服務,這就是『忠』;誠誠懇懇辦事,有所作為,絲毫也不隱瞞過失,這就是『信』;處於危險境地,面對困難而不恐懼,這就是『勇』;處理複雜的事物能隨機應變,這表示他具有超出常人的智謀。以上幾點,都是任用人才的方法。君主不能把處理『三寶』的權力交給別人;給了別人,君主就會喪失他的權威。」

文王問道:「請問什麼稱為『三寶』?」太公又解釋說:「三寶就是農業、工業、商業。讓農民聚居在一個鄉裡,互助耕耘,就沒有荒蕪的土地,糧食自然充足;讓工匠聚居在一個鄉裡,工具交流使用,器用自然充足;讓商人聚居在一個鄉裡,互相救濟,資金流通,貨物自然充盈。這三種職業的人安居樂業,民眾便不會有憂慮。生活富裕了,也就不會再有其他念頭。為了保持這種局面,百姓不能隨便移動居住地點,不能讓農、工、商三業從業人員混淆。臣下不能比國君富,都邑不能比國都繁盛。具有六守品德的賢才多,國君就昌盛;三寶完備,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

二、「八證」出自《六韜·龍韜·選將篇》。

《選將篇》闡述了選拔將領的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選拔將帥並非易事,如果依照外貌、長相來選拔將帥,往往是靠不住的,因為人們並不總是表裡如一的。只有通過舉止言談的綜合分析,即通過實踐來考察、識別人才,看其能否擔當起領兵出戰的重任,才是選拔將帥的唯一途徑。本篇闡述了選拔將領的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首先說明人們並不總是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列舉了外貌和內心不相符合的十五種情況,指出「非有大明,不見其際」。因此,應通過實踐來考察識別人才。即通過所謂「八徵」:言、辭、間諜、顯問、財、色、難、酒等考察他的辭、變、誠、德、廉、貞、勇、態等。「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

「八證」出處的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舉兵,欲簡練英雄,知士之高下,為之奈何?」

太公曰:「夫士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十五:

有嚴而不肖者,(有外貌嚴謹但其實無才無德的

有溫良而為盜者,(有貌似溫和善良但實際是盜賊的

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貌待人恭敬但心中看不起別人的

有外廉謹而內無至誠者,(有外貌廉謹但內心並不真誠的

有精精 而無情者,(有外貌精明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才學的

有湛湛 而無誠者,(有外貌敦厚但實際上無誠信的

有好謀而不決者,(有喜好謀劃但缺少決斷的

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好像果敢但實際上無所作為的

有悾悾 而不信者,(有外貌誠懇但實際上不守信用的

有恍恍忽忽而反忠實者,(有外貌雖似不可捉摸而內心忠實可靠的

有詭激 而有攻效者,(有口頭上言語過激但實際能收到功效的

有外勇而內怯者,(有外貌好像勇敢但實際上怯懦的

有肅肅 而反易人者,(有外表雖十分嚴肅但平易近人的

有嘀嚆 而反靜愨者,(有外貌嚴厲但辦事沉靜誠懇的

有勢虛形劣而外出無所不至無所不遂者。(有外形孱弱醜陋,但遊歷四方無所不至,奉使各國都能完成使命的

天下所賤,聖人所貴;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見其際,此士之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知之有八徵:

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辭;(用言語試探,來看他的言辭

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用言辭與他辯論,來看他的應變能力

三曰與之間諜,以觀其誠;(在他身邊安插間諜,來看他是否誠實

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明知故問,來看他有沒有隱瞞的情況,來觀察他的德行

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用財貨進行試探,來看他是否廉潔

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用女色進行挑逗,來看他是否保持貞操

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將他置於危難境地,來看他是否勇敢

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用美酒將他灌醉,來看他酒後的醉態

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

相關焦點

  • 鬼谷子: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背會三條識人術,看人不走眼!
    謀略至深處,識人不過小術,洞察入微,直指人心。可以通過別人的言行而知其心思,雖不能萬無一失,卻也八九不離十,這才是謀略之本。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老祖宗曾經傳下三條識人術,有心於此道者,不妨背一背,看人不走眼,一看一個準:1、若夫見可憐則流涕,將分與則吝嗇,是慈而不仁者。
  • 「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3步教你識人,看透人心
    老人常常說看一個人的品德為人處事怎麼樣,就要看這個人和什麼樣的人相處。可是這種區分的方法人們往往是分不清他到底是忠厚老實的人還是奸詐圓滑的人,特別是那些城府很深善於偽裝自己的人更是沒有辦法看清他的真實面目。《鬼谷子》告誡:「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3步教你識人,看透人心!
  • 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在單位要格外小心防備5種人!
    俗話說的好: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長樂老--馮道在《榮枯鑑》中說:「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就是說善於觀察才能夠了解別人,善於思考才能夠理解別人。換一種說法,既要能知道一個人想幹什麼,也要能知道一個在想什麼。
  • 鬼谷子: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掌握這一識人技巧,看人不走眼
    大家都清楚,這一個世上,並沒有完完全全一樣的人,千萬蒼生千萬相。就算是一母同胞的龍鳳胎,外形長的基本上一樣,但其內心深處,也是各有差異的。俗語說「畫皮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而在識人術中,知心卻正好是更為至關重要的。不易「知心」的人,辨人時見到的僅僅是一個人的表面現象,而看不見其真正內在,沒法精確地解析這些人的內心深處。
  • 21條知人識人黃金法則
    那到底怎麼樣可以準確識人,施以用人,與以交人呢?七種識人術分別從立場志向、應變能力、學識、膽識勇氣、本性修養、廉潔、信用七個方面觀察一個人。然,我們的古之聖賢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提出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識人用人法則。
  • 菩薩十地證法
    (遠行指遠離一切行相執著)《寶鬘論》云:「第七名遠行,由數遠行故,剎那剎那中,能趣入滅定。彼之異熟果,轉自在天王。」七地菩薩的功德是六地菩薩的一百二十俱胝那由他倍,作他樂自在天王。第八不動地,《經觀莊嚴論》云:「二想不動故,定稱不動地。」《寶鬘論》云:「第八童子地,不動無分別,身語意不動,行境不可思。彼之異熟果,一千梵天王。」
  • 曾國藩識人術:謹記這三條識人口訣,以心鑑人,看人一看一個準
    曾國藩說過:「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就算不識字,但是只要勤勞肯幹,就算做力氣活,也能養家餬口。但是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識人,哪怕自己再有本事,取得了成功,也可能會因為沒有防人之心,而被壞人算計,落入別人的圈套。
  • 老祖宗識人的五句口訣,掌握這五個方法,助你遠離小人
    老祖宗識人的五句口訣,掌握這五個方法,助你遠離小人文/號外娜娜說歷史 圖/網絡有這麼一句古話: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由此可見真正的認識和了解一個人是多麼的重要。不識字還好,最多是個文盲,而且這是可以後天補上的。但要是識人不明,這後果有時候可就嚴重了。隨便輕信別人的話,容易受到蒙蔽,然後吃了虧還被蒙在鼓裡。因此今天我們就來學學古時候老祖宗們的識人之法,助大家遠離小人。一,居視其所親,就是仔細觀察他平時都和那類型的人走的親近。俗語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八單元測試卷(空白可列印),附識字技巧
    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八單元測試卷(空白可列印),附識字技巧二年級上學期的語文學習,識字仍然佔了較大比重。根據教材編排,本冊需識字450個,會寫字250個。識字難!那麼,怎麼讓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突破字形難點呢?要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在興趣盎然中邊玩邊學。
  • 《楞嚴法會六個成就》
    佛在這一卷裡開宗明義地講「明心見性」的問題,七問「不生之心」在哪裡?八解「不滅之性」為何物?直指人心、明辨見性,論心性為何物?心性在那裡?如何明心見性?真是快人快語,令人如飲甘露,痛快淋漓,開人智慧,發人深省,不少人會因此而頓悟。
  • 姜子牙與武吉,武吉怎麼看姜子牙,姜子牙在釣魚臺的那些事
    要說姜子牙釣魚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喜歡用直鉤釣魚,也就是用針釣魚雖然後世有人戲稱這是願者上鉤,但小編小編覺得就算真有魚原因上鉤以魚的咬合力人家也未必有能力上的來吧,所以小編認為姜子牙可能之前試過用彎鉤釣魚但釣不上來,大家不要覺得奇怪,因為姜子牙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差的,之前就經歷過用網子網魚結果把網子給丟掉的事情,所以小編懷疑姜子牙覺得與其釣不上魚落了面子還不如故弄玄虛裝一把神棍
  • 遍尋不著瞿低迦的識
    就這樣,得證、退失,反覆發生了六次。  雖然反覆經歷了六次退失,但尊者瞿低迦仍然不氣餒的繼續精進禪修,當第七次又證入解脫時,他心想:  「我獨自在這裡精進禪思,努力修行,為的是讓自己能夠從修行中成就獲益。之前已經得證「意解脫」六次,也退失了六次,現在是第七次證入了,我應當把握這次機會,乘還沒退失之前,以刀自殺,斷絕這來自生理的幹擾,以免又發生第七次的退失。」
  • 陳鴻壽花卉冊頁:不守繩墨,雅韻合流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溧陽知縣、江南海防同知。陳鴻壽於藝術涉獵廣泛,而且造詣極高,工詩文、書畫,善制宜興紫砂壺,人稱其壺為曼生壺。書法長於行、草、篆、隸諸體。篆刻師法秦漢璽印,旁涉丁敬、黃易等人,印文筆畫方折,用刀大膽,自然隨意,鋒稜顯露,古拙恣肆,蒼茫渾厚。
  • 低年級識「生字」是一大難,罰寫100遍不如記住這6個識字方法
    罰寫100遍不如學會這6個識字方法,一個月學會一學期生字一、猜字謎識字法猜字謎是非常比較好的學習生字的方法,特別適合低齡的孩子,既讓孩子開動腦筋,而且有趣,能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如「繡、鏽、誘」就可以用形聲字識字法記憶,是「左形右聲」類型。同時形聲字也有「左聲右形」:如歌、刺、剩、期、削等。
  • 識人術: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不在面相在這四處
    這世上人心莫測,感情更是真假難辨,一個人是好是壞,憑單次的耳聽眼見都不一定為實,要用心去分辨,曾國藩說過:「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由此可見慧眼識人是件多麼重要的技能。 熱情者有可能是笑裡藏刀,讚揚背後也可能是口蜜腹劍,若輕信了善於偽裝的人,不僅會壞了手中的事還有可能給自己招來災禍。 「時間看人,落難懂人」其實識人之術並非高深莫測,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不在面相,觀此4處便能識人,總結下來就是:言行舉止。
  • 姜子牙斬將封神,為何只得了個人間富貴?因為他夠不上成仙的資格
    話說鄧九公看子牙兵按五方而出,左右顧盻,進退舒徐,紀律嚴肅,井井有條,兵威甚整,真堂堂之陣,正正之旗,不覺點首嗟嘆:「果然話不虛傳!無怪先來將士損兵折將,真勁敵也!」第85回,臨潼關守將鄧昆、歐陽淳、卞吉等提起姜子牙,就說「姜尚用兵有法,將勇兵驍」。
  • 紅樓夢裡王熙鳳為什麼不識字?賈母一語點破!
    讀紅樓,很多人都奇怪,王熙鳳是四大家族中金陵王家的小姐,身世如此顯赫,怎麼會不識字呢?也有人說,王熙鳳其實是識字的,只是識字不多。其實在我看來是一個問題,說王熙鳳不識字,也不是絕對的一個字不識,她既然管家,帳本、禮單這些日常接觸的物品都有字,天長日久,精明的她不可能一個字不認識。
  • 曾國藩教你「吃飯識人」,飯桌上如果有這種行為,其人萬不可深交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曾說過一句話:「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曾國藩的識人之術實在是強大到可怕,他在與一個陌生人見一兩次面以後,觀察其外貌舉止,行為細節,就能知曉此人品性如何,是否可結交,適合擔當何職位。
  • 全面識讀繁體字沒必要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認識繁體字有諸多好處,就一定要求恢復使用繁體字,強行要求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漢字歷經幾千年的發展與演變,從甲骨文、金文到今天的簡體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 佛心禪話: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分世緣無罣得,涅槃生死等空花。智者過之愚不及,中道何曾堪允執?鐵師怒吼木牛驚,子夜日輪光熠熠。實際理地,一亦強名。古德云:「本自無二,一亦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