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被封齊國後,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徵"、"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一、「六守」出自《六韜·文韜·六守》。
六守篇首先論述了 國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於用人不當。接著論述了選拔人才的六條標準:仁、義、忠、信、勇、謀。並進一步說明應用富之、貴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種手段來考察,就能夠知道其是否符合這六條標準。然後指出國君必須控制和掌握關係到國家經濟命脈的三大支柱:農、工、商。最後指出:「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六守」出處的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君國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與 也。人君有六守、三寶 。」
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文王曰:「慎擇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問三寶。」太公曰:「大 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 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 。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 。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譯文
文王問太公道:「治理國家統治民眾的君主,為什麼會失掉他的權力和人民的支持呢?」太公回答說:「這是由於他沒有挑選適當的人才,沒有認真地從事他的事業的緣故。凡是作為君主的,必須謹慎地做好『六守』、『三寶』兩個重要方面的工作。」
文王問:「什麼叫做『六守』呢?」太公說:「我所說的六守,一是仁,二是義,三是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謀。」文王又問:「怎樣才能挑選到具有這六種品德的人呢?」太公說:「給他財物,看他是否逾越禮法;給他顯貴的爵位,觀察他是否驕傲凌人;託付他以重任,觀察他是否一心為公;任用他處理事務,觀察他是否不虛偽欺騙;使他處於危險的境地,觀察他是否臨危不懼;派他去處理複雜的事物,觀察他是否有應變的才能。富而不逾越禮法,是因為心中存有天理公心,這就是『仁』;顯貴而不驕傲凌人,這就是『義』;託付他以重任而不轉變心意,盡力為君主服務,這就是『忠』;誠誠懇懇辦事,有所作為,絲毫也不隱瞞過失,這就是『信』;處於危險境地,面對困難而不恐懼,這就是『勇』;處理複雜的事物能隨機應變,這表示他具有超出常人的智謀。以上幾點,都是任用人才的方法。君主不能把處理『三寶』的權力交給別人;給了別人,君主就會喪失他的權威。」
文王問道:「請問什麼稱為『三寶』?」太公又解釋說:「三寶就是農業、工業、商業。讓農民聚居在一個鄉裡,互助耕耘,就沒有荒蕪的土地,糧食自然充足;讓工匠聚居在一個鄉裡,工具交流使用,器用自然充足;讓商人聚居在一個鄉裡,互相救濟,資金流通,貨物自然充盈。這三種職業的人安居樂業,民眾便不會有憂慮。生活富裕了,也就不會再有其他念頭。為了保持這種局面,百姓不能隨便移動居住地點,不能讓農、工、商三業從業人員混淆。臣下不能比國君富,都邑不能比國都繁盛。具有六守品德的賢才多,國君就昌盛;三寶完備,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
二、「八證」出自《六韜·龍韜·選將篇》。
《選將篇》闡述了選拔將領的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選拔將帥並非易事,如果依照外貌、長相來選拔將帥,往往是靠不住的,因為人們並不總是表裡如一的。只有通過舉止言談的綜合分析,即通過實踐來考察、識別人才,看其能否擔當起領兵出戰的重任,才是選拔將帥的唯一途徑。本篇闡述了選拔將領的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首先說明人們並不總是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列舉了外貌和內心不相符合的十五種情況,指出「非有大明,不見其際」。因此,應通過實踐來考察識別人才。即通過所謂「八徵」:言、辭、間諜、顯問、財、色、難、酒等考察他的辭、變、誠、德、廉、貞、勇、態等。「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
「八證」出處的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舉兵,欲簡練英雄,知士之高下,為之奈何?」
太公曰:「夫士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十五:
有嚴而不肖者,(有外貌嚴謹但其實無才無德的)
有溫良而為盜者,(有貌似溫和善良但實際是盜賊的)
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貌待人恭敬但心中看不起別人的)
有外廉謹而內無至誠者,(有外貌廉謹但內心並不真誠的)
有精精 而無情者,(有外貌精明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才學的)
有湛湛 而無誠者,(有外貌敦厚但實際上無誠信的)
有好謀而不決者,(有喜好謀劃但缺少決斷的)
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好像果敢但實際上無所作為的)
有悾悾 而不信者,(有外貌誠懇但實際上不守信用的)
有恍恍忽忽而反忠實者,(有外貌雖似不可捉摸而內心忠實可靠的)
有詭激 而有攻效者,(有口頭上言語過激但實際能收到功效的)
有外勇而內怯者,(有外貌好像勇敢但實際上怯懦的)
有肅肅 而反易人者,(有外表雖十分嚴肅但平易近人的)
有嘀嚆 而反靜愨者,(有外貌嚴厲但辦事沉靜誠懇的)
有勢虛形劣而外出無所不至無所不遂者。(有外形孱弱醜陋,但遊歷四方無所不至,奉使各國都能完成使命的)
天下所賤,聖人所貴;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見其際,此士之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知之有八徵:
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辭;(用言語試探,來看他的言辭)
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用言辭與他辯論,來看他的應變能力)
三曰與之間諜,以觀其誠;(在他身邊安插間諜,來看他是否誠實)
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明知故問,來看他有沒有隱瞞的情況,來觀察他的德行)
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用財貨進行試探,來看他是否廉潔)
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用女色進行挑逗,來看他是否保持貞操)
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將他置於危難境地,來看他是否勇敢)
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用美酒將他灌醉,來看他酒後的醉態)
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