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島國際陸港內,濟鐵物流園項目3條鐵路線已經鋪設完成。 □張曉帆 報導 |
□ 本報記者 張曉帆
本報通訊員 王叢叢 李夢豔
1901年,膠濟鐵路青島站向北52.35公裡處設下一個小站,名曰藍村站。藍村鎮因此得名。
一個多世紀後,每天下午,滿載出口商品的貨櫃班列都會從位於藍村鎮的青島國際陸港站臺出發,駛往青島前灣港碼頭。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思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藍村鎮的發展歷史,正是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歷程。
藍村鎮地處青島通往濟南、煙臺的咽喉,瀕臨膠東、流亭兩個空港,膠濟鐵路、藍煙鐵路在此交會,青銀、青新、烏威高速貫穿鎮域。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藍村鎮挖掘綜合交通區位優勢,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步伐蹄疾步穩。
談起藍村的發展,當地人都說,是從皮鞋開始的。在黃金時代,鞋業紅火農民富——皮鞋年產量達到1億雙,全國十個人中平均就有一個人穿藍村皮鞋,被稱為「江北皮鞋第一鎮」。
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疲軟、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因素,藍村皮鞋輝煌不再。「你肯定難以想像,作為『中國針織服裝製造業十強企業』,前些年,我們的產品全部都是OEM(代加工),利潤率非常低。」青島雪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皓說。如今公司不僅加大了高科技新型纖維材料的研發,先後成功研製了改性亞克力、牛奶絨、雲母纖維等新品,吸引青島石墨烯纖維應用專家工作站等相繼落戶,還讓企業自主品牌成為利潤「主力軍」——集團自主品牌佔營業總收入的比重已從過去的不足1%穩步增長到了目前的10%左右。
近年來,隨著藍村皮鞋業商會的出現,藍村製鞋業破題科技含量不足、品牌不響等諸多困難,探索高端化、智能化改造,青島市中小企業公共雲服務平臺落戶,琴澤世家等一大批鞋企紛紛「老樹發新芽」。
記者了解到,在藍村,製鞋和紡織等傳統產業正「做深做透」、不斷長「高」,新材料和跨境電商等新興產業正「無中生有」、次第長「大」。
「我們自我定位為中國工業製造的『維生素』,用的量不大,但卻是關鍵性材料。」坐落在即墨藍村鎮的青島雲路先進材料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曉雨告訴記者,公司的核心產品是非晶帶材。這種被稱為「金屬玻璃」的新型金屬材料具有超導磁、低損耗、強度高、耐腐蝕性好等諸多獨特性能,大到衛星、飛機,小到空調、電視、手機都能用到它。該公司年產值近30億元,國內年平均市場份額達50%,佔有35%的國際份額。
伴隨著中航發軍民融合新材料產業園等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和項目紛至沓來,藍村未來的走向漸次明朗:以軌道交通產業園為龍頭的軌道交通配套產業、以青島港即墨港區為代表的港口經濟、以跨境電商小鎮為載體的跨境電商產業、以濟鐵物流園為突破口的智慧物流產業、以中航發軍民融合產業園為基礎的新材料產業五大板塊齊頭並進。
藍村鎮黨委書記、青島陸港管委會主任周遵賢告訴記者,青島國際陸港是青島即墨區政府與青島港聯手打造集貨物查驗、通關、集散、分撥功能於一體的口岸型內陸港區,相當於把青島港「搬」到了即墨內陸,經「即黃班列」直達前灣港碼頭,大大減少了企業通關環節,降低了物流成本,截至11月底已經發送638列。青島國際陸港跨境電商業務由此實現了從「買全球」向「賣全球」的跨越發展。
目前,青島國際陸港內,濟鐵物流園項目3條鐵路線已經鋪設完成,2019年項目建成後,將為青島市和山東半島區域的生產企業、商貿市場提供運輸、倉儲、配送、公鐵聯運等物流服務;軌道交通產業園項目正式奠基,將承載整個半島地區軌道交通設備的維護保養以及零部件生產、綜合配套等功能……
今日的藍村,海陸空鐵「四位一體」的多式聯運國際物流樞紐戰略優勢日漸凸顯,建設產業集群、配套完善、宜業宜居、產城融合發展的「陸港新城」正在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