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將投資12億英磅建「氣象超腦」,只為一個晴天

2020-12-24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Photo by Johannes Plenio on Unsplash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藏狐

來源:腦極體(ID:unity007)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在1963年認為,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此後,「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一詞,就總被用來形容哲學上的混沌現象,即任何事物發展都存在不可測的「變數」,往往一個微小的變化,就能影響事物的走向。

但有人選擇了相信最初的解釋版本。

在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筆下,一位熱愛祖國的南斯拉夫科學家,「為了苦難中的祖國,我撲動蝴蝶的翅膀……」——試圖通過自己建立的大氣模型軟體,在世界各地尋找到「大氣敏感點」製造擾動,從而使自己的祖國上空出現不易遭受美軍空襲的天氣現象。

這位科學家失敗了。

然而在真實的世界裡,也有科學家試圖建造一個龐大的「氣象超腦」,來拯救連續兩個周末遭到風暴肆虐的英國。

投資12億英磅,只為一個晴天

就在前不久,英國政府宣布將在未來十年投資12億英鎊(約1.56億美元),用於開發最先進的超級電腦。

從公開消息中可以得知,該系統比現有的氣象超腦運算性能增加三倍,用以提高惡劣天氣和氣候的預測能力。

如此大費周章,到底有哪些價值呢?

英國政府大概舉了幾個例子,比如更精密的降雨預測,有助於快速部署防洪系統;讓機場進行更好的預測,以便為潛在的斷電做好計劃;以及為能源部門提供更詳細信息,協助其減輕潛在的能源中斷和突波等影響。

其實,上述數位技術的應用和價值,在氣象領域早已有之。

早在人工智慧第二次浪潮時期,就已經發展出了天氣預報專家系統、智能天氣信息採集系統、智能預報系統等技術。

1989年,僅預報災害性天氣的AI系統就出現了KASSP、GORAD、CONVEX、OCI、WILDARD等等,通過專家系統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來預報一些雷暴、冰雹、大霧、閃電等自然災害。

更強大的氣象超腦,又能讓氣候預測升級到何種水平呢?

洞察氣象的智慧大腦,

到底有什麼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世紀的前十年,氣象領域對智能技術的探索,大多停留在研究階段,只有不到20%的系統能夠被實踐檢驗,更少一部分才會被在業務中使用。

一方面,是當時沒有足夠完整的機制來讓智慧氣象技術融入,同時也缺乏獨立的計算機環境支持,成本上自然更加捉襟見肘。

這也是為什麼,普通大眾對氣象預報產生了兩個相對狹隘的刻板印象:

一是測不準。

天氣本身的不確定性,本身就存在無法被百分百精準預報的限制,而此前的技術也並未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常規的「3天天氣預報」,在全球範圍內至多達到70%至80%的準確度。這就導致許多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無法被預先判斷,城市也難以提供足夠高效的應急保障。

二是價值低。

既然重大災害測不準,那麼天氣預報在日常服務上所能發揮的作用就顯得有些尷尬了。因為大多數常規天氣下,人們對是否需要加衣、能不能洗車、適不適合戶外跑步、該不該開空調等等,並不存在不可或缺的剛性需求。

而伴隨著機器學習發展、摩爾定律被挑戰,人工智慧開始在應用端所向披靡,也讓氣象服務開始發生質的轉變。

首先,見得更多。

以往氣象預測不盡如人意,掣肘要素之一就是氣象數據過於龐雜且數據量大,無法被全部高效地處理。

其中既包括實況數據,即來自全球氣象站點的觀測數據,既有幾千米高空的氣象衛星、雷達,還有最原始的人工實時觀測。除此之外,還需要「模式數據」,即由各類計算機的程序運算生成、預測所需要的初始值。二者疊加,才能保障精準預測的可能。實際上,伴隨著大數據的狂飆,各國升級氣象計算機的新聞不時就會見諸報端。

其次,算得更快。

如此龐大的數據一股腦兒湧來,需要一系列處理、分析、推演、預測等操作,加上人們所需的氣象預報時空精度越來越高,所需的計算量級和複雜程度也非常之大,而且整個過程往往需要在半小時之內完成,輕易就能幹倒一個計算設備的可用資源。

比如中國氣象局最近一次提出的「計算」需求是:高性能計算系統峰值運算速度要不低於8000萬億次每秒,在線存儲容量要大於12.6PB,全系統可用度超過99%,堪稱是算力怪獸。

最後,想得更準。

氣象預測最終是要為服務社會民生所用,但限制其可用性的既包括系統本身的技術局限,還有著複雜且無法預測的用戶需求,如何將二者統一起來輸出合理的決策呢?

以往的做法是,讓經驗豐富的人類預報員與機器一同工作,來給出適當的指導。當然,人工智慧的加入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大大地提升效率。

2017年,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聯合天津大學共同研發了全國強對流服務產品加工系統。就運用圖像識別和深度學習等新技術,快速監測強對流天氣。比如就冰雹預警來說,通過深度學習,清晰地分析出雷達回波上的冰雹特徵,從而更好地識別冰雹雲,推算出其移速和移向,給出公裡級的冰雹可能影響範圍,幫助人類更早地預警和防範。

所以,近年來在諸多智慧城市項目中,將氣象數據與城市基礎數據疊加,通過模擬天氣變化來為城市運行、應急調度提供決策依據,已經作為公共服務的一部分,成為城市治療的必備選項。

氣象大腦+超算,會帶來哪些改變?

既然氣象大腦的能力進階,對計算能力提出了超高要求,那麼計算機的更新換代自然也就刻不容緩了。

目前有實力的國家如中美英日等,支撐起氣象預測數值計算的都是高性能的超級計算機。

比如中國的神威·太湖之光,就擁有超過1000萬個內核、125PFlops (1PFLOPS等於每秒1×1015次浮點運算)的峰值性能。

如此龐大的計算集群,自然也會給運營過程帶來一些不確定因素。

比如說,天氣模擬需要數萬個CPU並行計算,微小的互連延遲和帶寬都有可能給結果帶來偏移;

再比如降本增效。氣象大腦的災備往往需要設計兩個計算資源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同時共享存儲資源。這樣一來,業務可靠性大大提高,但功耗、伺服器成本也大大提高,如何降低氣象預測的社會成本,也與每個人利益切身相關。

當然,一部分計算可以藉助「上雲」來實現。一方面可以降低計算成本,同時利用雲端智能技術,可以提供傳統計算不具有的管理功能。

比如深圳市氣象局聯合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打造的「深圳氣象雲」,就具備分區預警、地質災害預警、第三方數據查詢分析等功能,對泛華南區域多種實時氣象監測數據,進行高速分析處理和精細化格點預報。

不過,天氣系統本身是一個複雜多變且不穩定的系統,其數值、輸入、輸出以及物理機制都存在不確定性,這也使得精細化模型的訓練和實現相對困難。對於短期內的臨時天氣預測,人工智慧還需要繼續磨練才行。

投入了那麼多,精準預測天氣到底有多大價值,恐怕是人們最想了解的。

正如前文所說,夏有空調、冬有暖氣的都市人可能早已有了抵禦氣候變化的盔甲,但這只是人類社會生活極小佔比的存在。在更廣泛的領域內,明辨天時,依然有著重要的價值。

簡單總結一下:

1.提高第一產業的生產效率。

無論科技和城市文明如何發展,農業「靠天吃飯」的本質都難以改變,越來越準的天氣預報,才能讓農林牧副漁等產業獲得預期回報。

比如漁業,就是最早對氣象服務提出迫切需求的行業。早期,為了保障出海安全,漁民們求助過媽祖,尋找過氣象人員來為其講解天氣,與之相比,網格化顆粒度的預報,顯然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漁民們的生命安全。

2.最大程度地保障城市安全。

即使身處城市之中,也依然會面臨突發天氣的困擾。比如雷暴天氣就是夏季影響飛行安全的主要危險天氣之一,當你在機場延誤了八個小時之後,你會不會氣憤為什麼天氣預報不能在你買票時就提醒你?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比如廣東就基於歷史觀測資料,系統地研究了廣東省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TC)風雨及其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的空間分布特徵,發現風雨天氣和經濟損失之間的相關係數達到0.66以上(強正相關),這也表明了智能天氣系統在城市經濟中的價值。

3.認識地球,建立完善領先的生態體系。

除了天氣變化本身,氣象系統也能夠把空氣、河流、山丘等拉進一張「數據網」中,比如南京就建立了特大城市綜合大氣垂直廓線觀測網,太湖、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建設了水上綜合觀測平臺。

而日本氣象新聞公司WNI為了開發北極新航道,甚至在2017年專門發射了一顆商用氣象衛星,用於探測北極地區的陸面和洋面溫度。

總而言之,儘管《混沌蝴蝶》一書中能呼風喚雨的「大氣敏感點」並不可能存在,但從國家戰略層面,認識地球規律更多,本身也意味著在經濟、人文布局上佔據了主動權。

最後,引用一句民謠來結束本篇文章,或許它能夠解釋為什麼,預測天氣和氣候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問題之一,但我們卻孜孜以求地用最尖端的計算科學來抵達它——

少了一顆釘子,丟了一塊蹄鐵;少了一塊蹄鐵,丟了一匹戰馬;少了一匹戰馬,丟了一個騎手;少了一個騎手,丟了一場勝利;少了一場勝利,丟了一個國家……

相關焦點

  • 各國爭相重金打造「氣象超腦」,究竟為了啥?
    最近,全球氣象圈有一個大新聞。 「人均抱怨天氣時間最多的國家」——英國,即將打造世界上最快的天氣預報超級計算機。為此英國政府將投資12億英鎊。
  • 香港首富要在英國倫敦投資10億英鎊,再建一個「香港城」
    安靜了許久的李嘉誠老闆投資10億英鎊在英國建設一個「香港城」,突然爆出這麼一個重量級消息,大家自然會議論紛紛,意見不一:一、「李老闆果然是商業奇才,這房地產生意都做到英國去了,確實了不起!」他之所以之前能夠在事業鼎盛的時候,到英國和歐洲去投資,不僅是判斷,也是敏銳的意識在起作用。」六、「他到英國投資這麼大的一個項目,足以影響英國的商業發展,因此英國出於政治等原因考慮同意他建城。而且,他還知道香港有人要從他這裡買房子,真是長了一雙前後眼。」
  • 「鯨媒體早報」跟誰學股價上漲超12%;火花思維獲1億美元E2輪投資
    (昨日教育行業熱詞)【國內】學發布戰略升級 股價應聲上漲超12%近日,跟誰學內部業務架構進行調整,將旗下所有K12業務(中小學教育業務)全部聚合至高途課堂品牌。跟誰學在《致跟誰學中小學學員的一封信》中表示,在保持原有課程安排和教學服務不變的情況下,跟誰學品牌下的中小學在線課程和服務,將統一聚合至「高途課堂」品牌,同時,原兩大品牌的主講名師、輔導老師、教育教研體系全面融合和打通。隨著此項戰略調整的公布,跟誰學股價應聲大漲。跟誰學以114.55美元收盤,上漲12.40美元,漲幅高達12.14%,其總市值也達到了273億美元。
  • 《超腦:地庫》:蓮蓬鬼話2000萬神貼,陳可辛、郝蕾盛讚
    人類從未停止進化網絡原名《我的朋友是怪咖》天涯社區蓮蓬鬼話點擊近兩千萬,全網點擊破億神貼中國科幻懸疑現象級巨作離奇 詭異 燒腦首部電影籌備中,網劇、電視劇版權籤約國內頂級影視巨鱷——唐德影視,全方位IP打造即將起航 【基本資料】書名:《超腦:地庫》作 者:蔡必貴 著出版時間:2016年12月定 價:35.00元出版發行:現代出版社 內容介紹遊戲公司金牌策劃人水哥三年前突然辭職,從此成天四處遊蕩不說,更染上一個怪癖
  • 官宣,中國企業將對英國投資數十億英鎊,無懼疫情脫歐
    官宣,中國企業將對英國投資數十億英鎊,無懼疫情脫歐英國時間11月25日,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英國國際貿易部,以及英國中國商會(CCCUK)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中英經貿論壇暨《2020英國中資企業發展報告》的線上發布會,觀看人數高達26萬。這場線上會議不但發布了乾貨滿滿的中企在英發展報告(下面會詳細解讀),還公布了一些重要數據和觀點。
  • 英國砸12億英鎊……天氣就這樣被超算「算計」了
    英國砸12億英鎊,研發天氣預報超級計算機天氣就這樣被超算「算計」了前不久,英國政府宣布撥款12億英鎊(約合102億人民幣),用於研發新一代超級計算機,地基觀測主要包括常規氣象觀測臺站進行的氣溫、氣壓、溼度、風等的觀測,以及運用雷達獲得雷達回波信息。空基觀測則主要是利用極軌衛星和靜止衛星獲取衛星輻射率信息。將紛繁複雜的觀測資料梳理得井然有序,再與常規數據進行組合,調整為最接近真實情況的大氣狀態,這都需要超級計算機提供大力支持。
  • 李嘉誠將在英國為港人建港版「太古城」
    項目地址位於德普特福德(Deptford)的心臟地帶項目地址位於德普特福德(Deptford)的心臟地帶前身為造船廠報導指,和記黃埔10年前以一億英鎊(約8.8億元人民幣)投資規劃此建案,但被多個英國保育團體聯手反對多年,最終獲英國首相鮑裡斯
  • 英國突然傳來大消息,李嘉誠的4000億投資,可能要打水漂了?
    李嘉誠就在這個時候來到了內地投資,這時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還處於發展初期,無論是地價還是樓價都是最低的時候。李嘉誠就以北京東方廣場為起點,開始了在內地抄底之路。毫無疑問,過去30年,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非常不錯的增長,李嘉誠也大舉投資內地,涉及地產、能源、港口、零售、電廠及基建等多個領域,項目多達幾百個。比如在零售領域,就有百佳超市,屈臣氏等等。
  • 沙特投入12.3億美金,只為建全球第一高塔,結果開工五年就爛尾?
    說到這座塔,起初他就被命名為一英裡塔,通過名字不難想像,它其實就是想打造一個高達一英裡的高度,但是無論什麼原因,反正最終理智佔了上風,這個想法便被捨棄了,繼而變成了1000米的高度
  • 官宣,中國企業將對英國投資數十億英鎊​,無懼疫情脫歐
    官宣,中國企業將對英國投資數十億英鎊,無懼疫情脫歐 英國時間11月25日,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英國國際貿易部,以及英國中國商會(CCCUK)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中英經貿論壇暨《2020英國中資企業發展報告》的線上發布會,觀看人數高達26萬。
  • 京師妙筆推出核心引擎「妙筆超腦」,用人工智慧賦能教育變革創新
    大會以"智能教育的實施路徑"為主題,兩日議程由12位中外院士領銜、超百位智能教育專家學者助陣,八場主題報告、十場專題論壇及同期活動,重磅嘉賓輪番登場,給與會者帶來乾貨滿滿的智能教育盛宴。圍繞本次大會主題,周建設教授指出,智能教育實施要從四點出發,即促觀念更新、強政策保障、建生態環境、學科智能化。其中,學科智能化為智能教育生態在學科中的體現,主要包括智能化教學工具、智能化課程體系以及智能化教學環境三個方面內容。
  • 我國仿建的大秦王宮,為拍電影投資12億,不虧反賺
    標題:我國仿建的大秦王宮,為拍電影投資12億,不虧反賺。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如今我國還保留著大量的古建築和古文化習俗,很多更是成為了世界遺產,而現代隨著我國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開始朝著更高質量的生活奔去,對於看電影這種娛樂活動來說,可謂是大受歡迎,特別是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所以,我國很多電影商都會看準我國的文化歷史遺產,拍攝一些相關影視作品,來吸引百姓的目光,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我國仿製的古城
  • 陳凱歌為拍一部戲,花費12億建一座城,只門票的一年收入就有10億
    有這麼一個景點非常的特殊,起初是為了拍戲而建造,後來就慢慢地發展成了遊客打卡地,這個景點是哪裡呢?這個景點就是秦王宮。 最後陳凱歌導演決定花錢自己建一座秦王宮。這座秦王宮花了他12個億,光那些房屋就有11萬個平方,宮殿的數量更是有20多座,可見有多麼的豪華。電影播出後受到非常多觀眾的喜歡,票房成績也沒有令人失望。不得不說陳凱歌導演能取得那麼多的成績跟他較真負責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那麼電影拍完後這座秦王宮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 又一個香港富豪投資英國,24億買下英國寫字樓,哥哥就是劉鑾雄
    香港富豪過去10年一直在抄底英國的資產。從李嘉誠開始,劉鑾雄、張松橋、林建嶽、郭炳聯、李文達等香港大富豪都紛紛去英國投資。有英國人更是感嘆香港富豪買下了半個倫敦的地產。
  • 溫州:將建生態環境氣象綜合監測基地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林澤微 符生輝報導 近日,浙江省溫州市規劃局批覆同意建立溫州市生態環境氣象防災減災綜合監測基地(以下簡稱「氣象綜合監測基地」),選址溫州生態園三垟溼地直夾島,將在《溫州生態園三垟溼地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中納入氣象綜合監測基地建設項目
  • 中國商業氣象:一個價值百億的空白市場
    文章概述:按照著名的「德爾菲氣象定律」:企業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即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這家公司擁有6000多家有線電視系統,用專門的氣象頻道為全美6800萬有線用戶提供天氣預報服務,產品包羅萬象,有當天的天氣狀況、天氣預報,以及氣象衛星圖像、惡劣天氣報告,甚至還有滑雪氣象信息、花粉預報、紫外線指數預報等。該公司的國際業務已經擴展到法國、英國等12個歐州國家和墨西哥、巴西等21個拉美國家。
  • 100億!英國剛捅我國一刀,李嘉誠就在英建「香港城」,是巧合嗎
    引言今日,在美國不斷的唆使之下,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對我國的華為都開始了有了動搖,有些國家直接宣布不再與華為合作,甚至取消華為在其國內的所以投資,各國的反應讓華為顯得有些被動。而英國就這些國家當中比較頑固的國家,這也在我們的預料之中,因為英國一直以來就是美國的擁護者,做事霸道、囂張、蠻橫無理的風格一點也不輸美國!英國捅我國一刀想必不用多說,大家應該都清楚,就在不久之前,英國在毫無防備之下忽然翻臉,在其境內封殺了華為。這種行為明顯讓華為有些措手不及,不過也在意料之中。
  • 李嘉誠要花10億英鎊在英國建一座城!
    李嘉誠在英國造新城近期,很多媒體都在報導,李嘉誠價值10億英鎊(約88億人民幣)的大型地產項目Convoys Wharf,已經正式獲得倫敦Lewisham區政府的規劃批准,可以破土動工。這塊地是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曾經斥資1億英鎊,從英國新聞國際公司手中買下的。據資料顯示,這次獲得批准的住宅項目,是Convoys Wharf的第一期。據計劃,該項目擬建3棟樓,最高可建40層,完全建成預計可提供3500套住宅,其中,包括525套經濟適用房,另外還會配建酒店、餐廳、商場、辦公樓、碼頭、學校等等。相當於是在英國倫敦再造新城。
  • 深圳氫藍投資15億東莞麻湧建基地,年產值12億元
    原標題:深圳氫藍投資15億東莞麻湧建基地,年產值12億元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6日訊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秋偉 通訊員 梁雪華 謝湛溪)12月15日,東莞市麻湧鎮舉行東莞氫藍時代燃料電池產業基地項目籤約儀式。
  • 英國機場管理集團發展新戰略
    近期,英國機場管理集團公司(BAA)發布了其2002/2003年度財務報告,其下屬7個機場共贏利3.6億英磅。這個高額數字引起了業界人士普遍矚目。在BAA年報中,其2002/2003財政年度總收入為19.33億英磅,每股分紅19便士,比上一財政年度增加了0.7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