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改裝成航母 島國鬼子總是有用不完的歪點子

2020-12-16 桌面戰爭兵棋
伊勢級

在扶桑級戰列艦3、4號艦因為財政等問題擱淺後,加之扶桑級本身有一定設計缺陷。日本海軍在研究後決定對設計進行修改,並在1915年5月先後開工伊勢級兩艦(原扶桑級戰列艦3、4號艦)。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伊勢級兩艦是由日本民間造船廠獨立建造的(也是日本首次由民間造船廠獨立建造的主力艦),這也是為什麼日本聯合艦隊在當時能做到亞洲第一,世界前三的原因。連民間造船廠都可以獨立造艦,而同一時期的民.國連驅逐艦都無法自造。

伊勢級

伊勢級在設計之初考慮經濟問題,依舊使用老式鍋爐,成為日本最後一艘以煤為燃料的戰列艦。在華盛頓條約籤署後,伊勢級也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增加了防空火炮並改進了鍋爐。(順便一提在一戰結束初期,大部分戰列艦都是沒有防空炮的,可以說飛機的出現改變了海戰的方式。)

伊勢級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兩艘伊勢級和大部分日本戰列艦一樣,由於航速較慢(改裝後僅25.3節),無法跟隨機動部隊作戰,只得長期在後方踟躇。

但由於日本海軍在中途島的大敗,航母短缺,日本海軍緊急決定將兩艘伊勢級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改裝為航空戰列艦。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伊勢級改裝後基本數據(航空戰列艦):

排水量:38500噸

主尺寸:219.62*33.9*9.2m

動力:最大航速25.3節,續航力11000海裡/16節

防護:主裝甲帶305mm,水平裝甲97-165mm

武器:8門305mm主炮,16門127mm防空炮,57門25mm機關炮

艦載機:22架彗星俯衝轟炸機或瑞雲水上轟炸機

編制:1643人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改裝完成後的伊勢級兩艦參與了雷伊泰灣海戰,但由於美軍的轟炸,日本已無法保證為前線提供足夠的飛機。兩艘伊勢級航空戰列艦不得不在沒有搭載一架飛機的情況下參戰。

1945年4月伊始號和日向號被降格為特殊警備艦,分別停泊在情島海岸和音戶西海岸,成為保衛吳工廠的浮動炮臺。7月24日在美軍的空襲下,伊勢號和日向號均被擊沉。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模型

不得不說,在二戰末期日本想出了很多歪點子,比如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神風特攻隊等。但這些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依舊無法改變日本的覆滅。

相關焦點

  • 舊日本海軍把戰列艦改裝成航母,加賀號誕生了
    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打趴下了滿清後,腰包瞬間就鼓了起來;不知道是不是在「三國幹涉還遼」事件中受了毛熊海軍的刺激,日本以毛熊太平洋艦隊為對手鼓搗出了一個「六六艦隊」的方案:用還沒在懷裡捂熱的滿清的賠款打造六艘戰列艦和六艘裝甲巡洋艦,去和毛熊太平洋艦隊比劃兩下。籤訂了《中俄密約》後俄國海軍在太平洋的存在感比美國海軍還強,絕非現在躺在海參崴港口裡生鏽的那一堆破銅爛鐵可比。
  • 最短命的航母竟是戰列艦改裝?信濃號原本是大和三號艦
    資料圖作為歷史上最短命的航母,信濃號出名的方式可以說是非常不光彩,正式出航僅僅17小時便被送入了海底,誰讓它選擇了大祥瑞雪風號驅逐艦來護航。其實信濃號是由戰列艦改裝而來的,並非原計劃就準備造航母。資料圖在日本海軍的計劃裡,信濃號的船體原計劃是準備作為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而建造的,代號110號艦,後來由於發現航母足夠給力,大和武藏全場打醬油,再加上資源的不足,於是110號艦停工
  • 它是英國唯一用戰列艦改裝的航空母艦,卻毀於德國潛艇的偷襲
    1911年,智利制定了擴充艦隊的宏偉計劃,第一步就是向英國訂購兩艘戰列艦。傳統上英國和智利的關係很親近,智利很大程度上是英國在南美的重要力量支點,英國很樂於為智利海軍提供先進戰艦,因為智利海軍的擴張可以為英國分擔一定的壓力,對英國和智利雙方都有好處。英國準備賣給智利的戰列艦以皇家海軍自用的鐵公爵級戰列艦為設計藍本,但裝備了威力更為強大的356毫米主炮,可見英國人對智利的一片真心。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種種跡象都表明了日本有全面吞併中國的跡象。另外還有20座140毫米副炮用於近戰,這時的「長門」級戰列艦就已經有了後來「大和」級戰列艦的味道,只是由於一戰結束後戰列艦被限制才讓其低調了很多。俾斯麥號戰列艦日本和德國花費巨資打造出來威力巨大的戰列艦還沒發揮作用就被擊沉的根本原因是沒能取得海戰勝利必要的制空權,戰列艦龐大的身軀反而成了盟軍艦載機最好的靶子。
  • 從大炮巨艦過渡到航空母艦 二戰前戰列艦與航母的雙向選擇之路
    這直接催生了美國的「列剋星敦」級航母以及日本的「赤城」級航母的誕生,同時英國也受此影響,決定使用大型巡洋艦來改裝成「勇敢」號以及「光榮」號航母。而相較之下,航空母艦完全就是新興事物,雖然說英國、美國以及日本都認識到了航空母艦的作戰前景,但充其量也只是比較模糊的認識,畢竟航空母艦沒能趕上一戰,在二戰之前也沒有什麼大的海上衝突,所以各國對其的把握肯定遠不如經歷過無數次戰火考驗的戰列艦來的實在。一個是久經沙場知根知底的老將,一個是看上去有潛力卻摸不透的新星,要在其中做抉擇就顯得有些不明智,兩個一起發展則不失為穩健的選擇。
  • 戰列艦主炮威力有多大?與陸軍炮兵對轟,11發炮彈將對面轟成渣渣
    如今,在形容一艘軍艦體格比較大或者說形容一支海軍比較強大時,我們通常都會用到「大艦巨炮」這個詞彙。實際上如果真的摳字眼的話,如今的主力艦比起曾經叱吒海洋的戰列艦來,還真算不上大艦巨炮——僅就艦艇的噸位和主炮而言。
  • 人類史上最大戰列艦大和號,不用航母可以單挑同時代任何戰艦麼?
    但是,日本戰列艦部隊與美國戰列艦部隊之間只有4~5節的速度差,並不足以帶來很大的優勢。在高海況情況下,航速30節的戰列艦編隊與航速27節的戰列艦編隊相比,其速度優勢並不十分明顯。再有,同是在高海況狀態下,像大和級這樣的戰列艦,其穩定性顯然優於為追求高速而艦型細長的「衣阿華」級,因此命中率也會優於對方。
  • 它是大和級戰列艦改裝的航空母艦,首航僅十幾個小時就被擊沉
    為了縮小和美國海軍的差距,日本海軍在1939年制定的丸四計劃中列入了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即便加上這兩艘戰艦,日本在戰列艦數量上仍然不佔優勢,但日本實在拿不出更多的錢來繼續擴充戰列艦數量,除此之外日本人也沒什麼更好的辦法。
  • 衣阿華級戰列艦:我才是終極戰列艦之王,奈何只有跑龍套的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拘泥於艦隊決戰思想的日本海軍建造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大和級戰列艦,那麼,美國海軍能與之相抗衡的應該是戰爭末期服役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了。其實在二戰時,航母與飛機已是戰爭的主角,戰列艦幾乎已成跑龍套的配角,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時,美國對此衣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的大改造,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甚至還投入到90世紀初的海灣戰爭。
  • 日軍扶桑級戰列艦(圖)
    日本海軍戰列艦  ——扶桑號(Fuso)  艦史:  扶桑級戰列艦,是日本建造的第一級「超弩級」戰艦,即無畏艦。該級共有兩艘,扶桑號(Fuso),建於吳縣海軍造船廠,1912年3月11日開工,1914年3月28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竣工。
  • 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如何區分?
    如果要對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艦種追根溯源,恐怕要洋洋灑灑寫成一本書,簡單說說目前這些艦種的區別吧。航空母艦:是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手段、並為艦載機提供起降和停靠空間、彈藥油料補給的艦船。航空母艦從外觀上來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擁有面積巨大的全通式飛行甲板,同時作為艦船主要結構之一的艦島卻佔比較小。
  • 美軍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圖)
    美國海軍南達科它級戰列艦  ——麻薩諸塞號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1939年始建的一級戰列艦,也是美國海軍目前為止倒數第二級戰列艦(衣阿華級的前一級)。這一級戰列艦在太平洋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美國二戰期間戰列艦兵力的中堅。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是在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基礎上改進而成,共造4艘。
  • 二戰最後階段,日本海軍有病亂投醫,不惜用戰列艦改裝航空母艦
    自從1942年晚些時候編入英國皇家海軍戰鬥行列之後,該艦先是用來進行甲板起降訓練,隨後參加了北大西洋海域護航作戰行動,為前往蘇聯的運輸隊提供護航保障。在歐洲戰事結束後,該艦搭載著戰鬥機前往遠東戰區繼續執行任務。在商船改裝的航空母艦之中,有許多並不適用,隨著更多的更具能力的船隻的出現,這些艦船只能在演習中充當靶船的角色。
  • 世界上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舷號:BB-63),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該艦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曾經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 退役戰列艦光輝榜樣「卡爾薩基」號改裝成起重船繼續發揮餘熱
    1898年,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卡爾薩基」級戰列艦首艦「卡爾薩基」號(BB-5)下水,1900年該艦服役。該級戰列艦共兩艘,二號艦為「肯塔基」號(BB-6)。艦長114米,寬22米,滿載排水量11540噸,最高航速16.8節。
  • 18張二戰戰列艦照片:大艦巨炮的時代,圖9是日本的「大和號」
    在海軍上的體現,就是建造大型軍艦,而軍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戰列艦,18張二戰軍艦照片,看完有何感受?【圖為「新墨西哥」號戰列艦上的副炮】新墨西哥級戰列艦裝備有12門356毫米口徑主炮,四座三聯裝,沿中軸線布置。除了主炮外,新墨西哥級還裝備了16門127毫米高平炮、40到52門40毫米高射炮以及40門20毫米高射炮。
  • 二戰太平洋戰場,美國組建航母,日本為什麼卻把賭注下在戰列艦?
    事先沒有料到日本人當然知道,他們的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已經不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航母面對戰列艦,其實是不佔任何優勢的。當時的航母裝甲很薄,基本上挨幾顆炸彈或者是魚雷就會沉,而戰列艦裝甲很厚,沒有那麼怕炸彈。而且航母的進攻效率也不高,戰列艦就更不怕航母了。
  • 二戰日本榛名號戰列艦雷伊泰灣海戰成為肉盾奇蹟般返回了日本港口
    艦上裝備有356毫米主炮10門。(四聯裝兩座,雙聯裝一座)如此強勁的火力,榛名號戰列艦作為20世紀20年代英國賣給日本裝甲巡洋艦改裝而來的,從年份上看和火力指標上看榛名號戰列艦根本毫無優勢。假如馬來亞海戰期間,日本榛名號戰列艦真的與英國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交上火了,指不定成為炮灰的就不是英國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了,而是日本金剛級戰列艦被完虐了,榛名號戰列艦總排水量35000噸四一式356毫米45倍徑主炮4座雙聯裝共計8門,四一式152毫米50倍口徑副炮16門(改裝後14門)其餘都換成了94門25毫米高射機炮用來打飛機了。
  • 源自「大和」級戰列艦,短命的日本「信濃」號超級航空母艦
    聯合艦隊在中途島海戰中損失慘重,損失了四艘航空母艦,日本人痛心地發現,這一切都是美國航母艦載機造成的,而不是戰列艦。由此可以認為,比戰列艦更有效的是航空母艦,而且數量也十分重要,如何造出更多的航空母艦成了當務之急。從這一天開始,日本人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這一方向上,而努力的結果之一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信濃」號航空母艦。 該航空母艦由未完工的「大和」級戰列艦第三艘艦改裝而來,滿載排水量高達72000噸,這一記錄直到戰後美國建造了超級戰列艦才被打破。
  • 英軍3萬6000噸戰列艦「以大欺小」:3分鐘擊沉重巡洋艦
    【話說軍世】在艦炮當道的時代,在除去航空母艦以外的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力排行中,戰列艦作為主力艦,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把交椅」,面對戰列艦巡洋艦和重巡洋艦,不論是火力還是裝甲防護,都更高一籌,在二戰中,英軍3萬6000噸戰列艦曾經「以大欺小」,僅用了3分鐘,就用主炮擊沉了義大利2艘重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