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真相與融合:九寨溝地震事件新媒體報導形式創新之管窺

2021-01-10 人民網

摘要:本文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溝地震事件為背景,在梳理國內新媒體開展新聞報導動態的基礎上,重點列舉「機器人寫稿」、新媒體「直播」、融合式報導三類創新性的報導形式,以「效率、真相、融合」為關鍵詞,對新媒體報導生成的背景、造成的影響及創新特性做出闡釋。

關鍵詞:九寨溝地震;新媒體新聞;突發事件報導;新聞報導創新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中國地震局、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先後啟動國家I級、II級地震應急響應,民航、國土資源等系統啟動III級應急響應。這是一場由自然界中人類不可抗拒的力量而導致的重大自然災害,對新聞媒體而言,如何利用有效資源,高效、客觀、有力地展開新聞報導是第一要務。在經歷了四川汶川地震、蘆山地震等重大災難的磨礪之後,我國媒體在災難性事件的報導上已具備較為成熟的能力,同時近年來新媒體的迭代升級也為媒體報導方式的更新提供了可能性。在九寨溝地震發生後,各路媒體紛紛跟進報導,在新媒體報導方面也湧現了一批可供圈點的案例。

一、「機器人寫稿」彰顯新聞效率

「機器人寫稿」是一個區別於傳統人工新聞寫作的擬人化概念,它是通過包括算法程序、語言生成引擎等特定的電腦程式,對採集和錄入的信息和數據進行自動化分析、處理和加工,最終生成完整的新聞報導的一種創新形式。

九寨溝地震發生後,有一條「機器人寫稿」信息火爆手機移動端:這是由中國地震臺網機器人自動編寫的一則新聞《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花費25秒完成,共計540字,並配發4張圖片,其內容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熱力人口、周邊村鎮、周邊縣區、歷史地震、震中簡介、震中天氣8大項目,內容翔實、效率之高,已然超出想像。

這條引起受眾高度關注的新聞正好體現了「機器人寫稿」的幾個重要特徵:

一是自動處理,通過對資料庫和現有信息進行搜集,再利用特定的電腦程式對所採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同時根據新聞類型的需求對文稿的結構和板塊進行劃分,最後模擬人工的語態和風格對新聞稿件進行潤色,從而形成新聞自動化寫作的完整鏈條。

二是內容提煉,基於強大的資料庫、數據傳感、數據分析技術,通過特定的電腦程式,將傳統流程中必須由人工完成的採寫、編輯、評論等部分有機融合,精簡了程序,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三是超時效性,新聞機器人每周7*24小時待命,可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處理信息,生成稿件並即時發布。尤其對於自然災害、體育競賽、重要指數等事實清晰、數據詳細、結果重要的新聞信息,機器人可迅速生成稿件,為新聞報導帶來真正意義上的「超時效性」。

二、「直播」形式呈現現場真相

「直播」的概念誕生於電子傳播時代,是廣播電視領域廣泛採用的一種合成和播出同時進行的技術方式。電視領域的直播被定義為「電子現場製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通過電子手段將前方實時的畫面、聲音以多訊道的形式或與演播室互動的形式進行同步製作和播出。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8月4日發布的第40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54.3%,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因此,突發事件的新聞報導如何利用好廣電媒體「直播」的優勢,抓住移動互聯端廣大的受眾,滿足其信息需求,完成媒體的新聞報導責任,是當前應該重視的問題之一。

九寨溝地震發生之後,各網際網路媒體紛紛利用各種形式開展新聞直播,其主要形式包括以下三類:

一是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專題直播內容。如「鳳凰新聞」自2017年8月8日21:42起啟動「四川九寨溝縣發生7級地震」專題直播,至9日14:16累計轉發包含文字、圖片、視頻在內的報導57條,其主要內容為震情通報、救援情況、現場情況、人物特寫等,實時在線人數超過400萬人。澎湃新聞啟動了「澎湃直播: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的專題直播,在8月8日-9日內按事件進展時間線播發消息26條,其中8日22:10至24時播發消息23條,平均每條更新耗時4.8分鐘。

二是傳統媒體打造的APP客戶端發布的直播內容。如四川本地媒體《成都日報》與人民網深度合作、傾力打造的新聞客戶端「錦觀新聞」和四川日報全媒體集群首批重點打造的新媒體客戶端「川報觀察」利用自身的APP展開直播。中央電視臺、四川電視臺也通過在節目畫面中顯示的二維碼推廣其客戶端,在手機端開展同步直播。

三是利用微博、微信、網站進行的信息發布。新華網、人民網以及成都本土媒體成都商報等,通過認證微博、微信、網站不斷更新相關信息。往日在全國範圍內難聞其聲的四川平武縣、江油市等縣級媒體也通過新媒體途徑發布了不少信息,獲得了較大關注。

基於移動端的網際網路直播將視頻、圖片、文字編碼的形式進行融合,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了第一現場的實時狀態,有效地起到了正本清源、還原真相的效果,與廣播、電視媒體一道構成了即時報導鏈條。

三、融合報導展現多元創新

在針對九寨溝地震事件的報導中,「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報導模式已逐漸成熟,「一次採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傳播」的工作格局開始形成。這種「中央廚房」式的報導模式,構成了採編聯動平臺,統籌了採訪、編輯和技術力量,提升了新聞的內容質量和多樣性。其主要表現為:

第一,新聞內容形式的多樣化。針對九寨溝地震事件,各媒體推出了獨家深度稿件、圖片集、微視頻、文字報導等形式多樣的新聞報導,並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APP、H5等渠道在移動端進行傳播。

第二,新聞內容的「複合化」。傳統的報業機構、門戶網站、視頻團隊跨領域合作,將一次報導轉化為文字、圖片、圖表、視頻等形式立體化地進行呈現,同時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短視頻,第一時間展現了第一現場的真實情況。

值得一提的還有虛擬實境(VR)技術的參與。九寨溝地震導致景區諾日朗瀑布、火花海等景點不同程度受損,中新網以《探訪震後的九寨溝景區:「童話世界」的傷痕》一文對此進行了詳細報導。於2017年8月11日開始流轉於微信朋友圈的「九寨VR全景」,採用虛擬實境技術實現了對秋季九寨溝各景點360度的全景拍攝,當日3萬餘人次的觀看,既是對美景的重溫,也是對景區災後恢復的一份希冀,更是對VR技術參與新聞報導的工作思路的一種再提示。從技術層面看,「VR+新聞」的模式已經具備可行性,它可以帶來新聞敘事方式和人們獲取新聞方式的雙重變革。尤其是體驗感、現場感強、關注度高的重要新聞事件,以及現場難以再複製的新聞事件,更適合「VR+新聞」的模式的演繹。當然,由於VR行業發展尚處在「初級階段」,以及VR技術本身和體驗存在的問題,「VR+新聞」未來需要突破的瓶頸還有許多。

 

參考文獻:

1.扎西達娃.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導的思考[J].新媒體研究,2016(03):118-119.

2.任笑晨.突發自然災害中出鏡記者現場報導研究[D].河南大學,2014.

3.丁芃.電視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報導策略及功能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1.

4.呂春暉.媒體微博對災難性事件的報導框架分析[D].西南大學,2016.

5.盛忠娜.從「唐山」到「汶川」:中國災難報導變遷研究[D].鄭州大學,2009.

6.蔣京蘭.日本媒體的災難報導及對我國的啟示[D].蘭州大學,2012.

7.鄧衛國.新時期災難報導研究[D].河南大學,2009.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四川九寨溝地震最新消息|九寨溝7.0級地震最新報導
    四川九寨溝地震最新消息|九寨溝7.0級地震最新報導 2017-08-09 09:55:13| 來源:南方財富網
  • 已有騙子借九寨溝地震詐騙!還有這些謠言不要信……
    值得注意的是,每當遇到突發事件時,不法詐騙分子都會活躍起來,藉助社會熱點進行詐騙。為此,小編特地整理了一些地震後常見的詐騙陷阱,希望網友們提高警惕。 支援災區,莫讓不法分子利用了你的愛心。此外,在關注地震時也需要警!惕!謠!言!
  • 做好旅遊新聞報導要創新形式 - 山西日報數字報
    當然,一篇報導不足以全面呈現,但從文化歷史的角度來做旅遊新聞報導,景區就不僅是個旅遊景點,而成為一個見證歷史的文化符號,且這個符號通過新聞形式呈現,更容易激發讀者和網友的信賴感與共鳴。「對景點的報導不能停留在表面,文化提升內涵,情感引發共鳴,這才是旅遊新聞該有的水準。」這是參加該活動的一些媒體記者的感受。  挖掘5G數位化帶來的保護與創新。
  • 已有騙子借九寨溝地震事件實施簡訊詐騙
    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裡。  今天凌晨,」四川共青團」發布微博稱已經騙子借九寨溝地震事件實施簡訊詐騙。(記者 孟哲)  微博原文如下:  #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已有騙子借九寨溝地震事件實施簡訊詐騙】九寨溝地震闢謠:全社會都在關注地震災情,為災區祈福,獻愛心表善舉。但是,目前已發現有不法分子蒙蔽良心,欲借地震災情騙取老百姓的錢財。提醒:不要輕信來源不明的信息,尤其是涉及財物方面的信息,一定要仔細甄別,防止上當受騙。
  • 《安徽日報》:從2018地方兩會等報導看新媒體影像傳播路徑創新
    內容提要 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發揮黨報攝影報導的影響力?本文介紹了《安徽日報》攝影報導在新媒體方面的做法和嘗試,強調黨報新媒體影像傳播的優勢,用新傳播平臺重構攝影記者的傳播思路。  在不久前的安徽省兩會報導中,《安徽日報》充分運用1月18日上線的客戶端和視覺安徽網,報網微端共同發力,融合報導,集束傳播,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首先,報紙版面講求創新。《安徽日報》連續推出四個整版的省兩會圖片報導,此次報導打破以往聯版刊發的慣例,分成單版依次刊發。每個單版提煉獨特主題,標題體例與版式設計統一,強調視覺元素協同。
  • ...近期九寨溝旅遊產品有序協調退款-九寨溝,楊夢月,易思,地震...
    東方網記者毛麗君、夏毓婕8月9日報導:8日晚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中位置距離著名旅遊目的地九寨溝風景區39公裡,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對九寨溝地區旅遊業影響巨大。9日上午,記者走訪了上海市多家旅行社了解到,九寨溝旅遊線路已經暫停,對近期未出行的含九寨溝旅遊行程的跟團遊、自由行遊客,各大旅行社均已啟動緊急預案,根據遊客意願進行全額退款。  早上9:30,記者來到春秋旅遊定西路門店,店內除了兩位諮詢出境遊的客人外,並沒有想像中因地震來退行程的擁擠人群。
  • 九寨溝導遊親歷地震滾石 直擊震後第一夜(圖)
    九寨溝導遊親歷地震滾石 直擊震後第一夜(圖) 2017-08-09 02:08:00來源:央廣網
  • 九寨溝地震:四川啟應急預案 旅遊人連夜行動
    目前,12301國家旅遊服務熱線已啟動緊急預案,在九寨溝地區遊客如需幫助,可撥打12301,或通過12301微信公眾號、12301微博等尋求幫助。另據當地媒體報導,截至8月9日凌晨3:30分,九寨溝縣漳扎鎮已造成9人死亡(其中6名遊客、2名本地人、1人身份不明)、受傷135人(其中重傷32人、輕傷103人)。中國旅遊報會連續跟蹤報導有關災情,以及遊客安全狀況。
  • 首屆新媒體節贊助合作方案
    (二) 2008新媒體的5件大事,新媒體影響了世界  2008,是新媒體發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裡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在新媒體的發展史上將會留下重要的記錄,並將影響著新媒體的發展和整個社會對新媒體的認識,這5件大事是:  1) 胡錦濤總書記和網民交流開創歷史先河;  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新媒體抗震救災作出積極貢獻;
  • 九寨溝/精河縣・加油!親歷地震的河池遊客講述驚魂一刻!
    截至9日13時10分左右,九寨溝地震已造成19人死亡、247人受傷。08月09日07時27分,在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北緯44.27度,東經82.89度)發生6.6級地震,震源深度11公裡。        ——從看到災情報導的第一時間到現在,身處千裡之外的河池人民,心就與九寨溝、精河縣震區的人民緊緊相連在一起,為他們鼓勁加油!
  • 「長江之星」沉船事件報導職業倫理失範表現
    本文通過分析「長江之星」沉船事件報導這一典型案例所出現的新聞失實與缺少人文關懷職業倫理失範問題,反省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在追求新聞時效性的同時還應該確保新聞的客觀、真實性;同時,在災難事故報導中,一個負責任的媒體還應當重視人文關懷與發揮社會監督職能。
  • 九寨溝地震災情報導後 直播公司為受災學校募捐近百萬
    8月10日—12日,連續3天,本報四川、新疆、甘肅等站連續採寫拍攝發出20多篇文字、圖片及視頻報導,對四川九寨溝縣7.0級地震和新疆精河縣6.6級地震中學校受災情況以及教育系統參與抗震救災的事跡進行了及時、深入的報導,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 九寨溝地震:那些未變的和改變的
    九寨溝是著名的風景名勝之地,時間又正值假期,當休閒的歡愉與災難的慘痛,隨著大地的扭曲而猛然切換,人們無法相信這一切是真的。來自湖北武漢的一家四口,車輛被巨石砸中,母親當場身亡,父親則拼盡全力將孩子從車中推出。一名10歲的浙江溫州女孩,被倒塌的圍牆砸中離世,而她要寫的遊記還沒有完成。Hsf瀟湘晨報網  倖存的孩子失去父母,悲痛的父親失去了女兒。
  • 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傳播創新及發力點
    電子通訊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社會進入新媒體時代,在新媒體影響下,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極大變化。因此,應探討和了解新媒體,以創新信息傳播,形成與新媒體語境相適應的信息傳播模式,及時有效地傳播信息。   新媒體傳播呈現新特點   而今,網際網路日益成為人們針對各種事件表達觀點和意願的平臺,並且釋放出巨大能量。
  • 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聯合報導活動啟動
    人民網廣州12月4日電(魯揚)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聯合報導活動今日在廣州啟動。本屆活動以「兩岸同心圓,築夢大灣區」為主題,匯聚兩岸新媒體力量,用新鮮視角和新穎形式,講述新時代兩岸新故事,譜寫不忘初心新篇章。
  • 九寨溝的頂流,地震都震不垮
    有著「人間仙境,童話世界」之稱的九寨溝,再也不是只供腦補的心願清單,而是切切實實能夠走進的目的地。 而如今,九寨溝執行淡季門票:從2019.11.16-2020.3.31,門票從169元/人調至80元/人,觀光車票由每人90元調至80元。
  • 「東方明珠之夜」新媒體論壇聚焦視聽產業融合新動向
    「東方明珠之夜」新媒體論壇是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OPG)主辦的年度品牌盛事,由BesTV百視通公司承辦,自2016年起每年在上海電視節、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行。論壇聚集視聽產業上下遊,通過開放對話交流創新思想,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大背景下,腦力激蕩、思想碰撞,展開前沿洞察,研判未來趨勢。同時,新媒體論壇還為行業內企業,甚至跨行業跨界企業提供產業和投資交流。
  • 淺析出鏡記者在突發事件報導中的採訪技巧
    摘 要: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們對災難報導中出鏡記者的討論。在雅安地震報導中,蔣林因其思路清晰,表達準確,理智冷靜,客觀真誠,被眾多人稱為媒體報導的典範。本文筆者以蔣林為例,試述出鏡記者在突發事件報導中的採訪技巧。
  • 安慶遊客在九寨溝現況,九寨溝7.0地震最新消息,它和新疆6.6地震有無關聯?真相都在這裡
    市旅遊局下發《關於近期不要前往九寨溝等地震景區旅遊的安全通知》,要求全市各旅遊團隊(無論市內、市外)自通知發出之時起,立即停止組團前往四川地震災區景區,特別是九寨溝景區及沿線旅遊點。正在四川地震災區的旅行團隊,要立即有序組織撤離。
  • 美編談報紙視覺:把新媒體融合進紙媒
    《新京報》美術編輯趙斌——  把新媒體融合進紙媒     《新京報》的《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的設計作品,獲得了此次報紙設計大賽的金獎,領獎代表、該報資深美術編輯趙斌表示,《新京報》的一大優勢就是設計製圖。"